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禮,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有客來訪,主人要站起來,讓座、敬茶、寒暄,以顯示其懂禮、有禮。對于這種禮數(shù),古人早有記載?!睹献印じ孀酉隆吩?“迎之致敬以有禮”。東漢經(jīng)學家趙岐為此專門解釋道:“禮者,接之以禮也?!笨梢?對來者的“迎之”接待,是懂禮、有禮的表現(xiàn)。
禮,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部《論語》,共有512段話,其中僅“禮”就出現(xiàn)了75次,其出現(xiàn)的頻率僅次于“仁”。孔子一生主張對人要“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荀子更是極言禮之重要:“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在這些智者、哲者的心目中,禮,比黃金重要,與生命等同。
也許正因為如此吧,古往今來,懂禮、守禮,成了有修養(yǎng)的符號,變?yōu)橹v文明的標志。
守禮有種種。迎之以敬是守禮,以疾相辭也是守禮??鬃泳驮?jīng)這樣做過。《論語·陽貨》載,魯國有個叫孺悲的年輕人,被魯哀公派去向孔子學習士喪禮。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年輕人初次見年長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紹人從中牽線溝通。不知什么原因,孺悲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直接去見孔子的路徑??鬃邮且粋€深明禮理之人。面對此人此為,他選擇了以直報之:首先,孔子“辭以疾”,即稱病拒見;繼之,孔子“取瑟而歌”,而且速度之快是在傳話人剛走出門的剎那間;再次,孔子“使之聞之”,即讓孺悲聽到自己彈瑟唱歌,以此讓孺悲明白,我孔子并非真的有病,而是有意拒見。
也許,有人覺得孔子的做法有點“不近情理”,甚至是“失之以禮”。恰恰相反,孔子這樣做,正是中規(guī)中矩之舉,是守之以禮之動:既然有“年輕人初次見年長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紹人”的禮節(jié),你孺悲為何要違禮而行?退一步講,也許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你孺悲可以選擇違禮,我孔子卻不可以選擇違禮。畢竟,孔子不僅是禮的倡導者,而且是禮的踐行者。己之不行,何讓人行。須知,如果此時孔子接見孺悲,才真叫知禮、違禮,才難稱守禮、護禮??梢哉f,孔子的拒見,堅守的是他信仰的禮之規(guī)矩,堅持的是他倡導的禮之正道。
有一種說法:“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云者,成之而已?!?程顥、程頤:《二程集·遺書》)孔子的“拒見”,對己,是一種守禮;對人,是一種 “成之”:用這種特別的辦法教育孺悲:學禮,就要守禮;守禮,才能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