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化運動時,有人提出“非孝”的理論來,反對中國傳統(tǒng)所講的孝道。因為父母也不是自由自主要生一個我,要生男生女都不知,究竟能不能生一個子女也不知,而偶然地生下一個我來,我和父母之間便可說根本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這話究竟講得通,還是講不通?你且莫問父母究竟是否有意要生一個你,你且問你究竟從哪里來的,你的生命由誰給了你。這且不管,你生下以后,還是不能獨立的,還需要父母的養(yǎng)育和照顧。就你一分良心,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就該有孝道。
……中國人很重“報本”,亦即是“報恩”。父母對我們有恩,我該報。不僅在父母生前,死后還有祭,這是表示我自己一番情意。父母已死,我的祭,究竟對他們有什么好處,我不管。我只自盡我心。祭父母、祭祖宗,乃至祭天地,皆是我這一番報本報恩之心而已。禽獸無此心,人性與禽獸性不同,因此人道也與禽道獸道不同。
由于慈孝而推廣到人與人相處的一番“親愛”之情。人群中必需有此一番“親愛”,始能相處得好。此一番親愛的心需要培植,最好從家庭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的情意上培植起。子女對父母能孝,才會對其他人有親情愛意。從人道上講,孝不盡是為孝,不專是為自己的父母,這乃是人道之根本所在,這是中國人的觀念。……
……講孝道,其主要用意在教人懂有“親”。能親自能仁,能仁自能愛。這里可以奠定人們做人的基礎(chǔ),養(yǎng)成他一種良好而高貴的心情,然后推而至于對家庭,對朋友師長,對社會國家,對于全人類,到達(dá)一個理想的“為人之道”。
本文選自《中華文化十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