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塵染,古代日本僅被用于皇室的奢侈染色技法,擁有玩弄顏色和光源的魅力。傳人們找到了傳統手藝和現代設計的契合點,麹塵染也因此獲得新生。
麹塵染,古老的日本染色技法,只允許用在皇室正式衣物上。衣物通過反復染色,呈現出其顏色隨光源變化而變化的奇妙效果。
1/始于周朝的自然色彩創(chuàng)造
麹塵色類似于淺豆沙綠色,也稱水色或柳色。
日本人對顏色的稱呼一向講究,蘊藏著對自然的敬畏。麹塵,日文里對一種接近于曲霉菌顏色的稱呼。它雖為漢字寫法,卻在現代漢語中難覓其蹤。但是如若翻閱古時舊詩,就能發(fā)現它的蹤跡?!峨x思五首》中,詩人元稹寫道:“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麹塵?!?/span>劉禹錫詩有“龍墀遙望麹塵絲”一句。
實際上,在古漢語中"麹塵”代柳色或水色,字本出《禮記》“麹衣”注:“如鞠塵色”。“鞠與”“麹”二字通用。“麹塵”,乃淺綠帶黃的顏色,新柳與春水色正相似,故詩詞家用以代新柳色或春水色。
麹塵色中國周朝時期就存在,后世認為這種沉靜高貴的顏色來自于刈安草和紫草的顏色。直至唐朝,這種顏色廣為流行,甚至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古代染織品中也能見到,也正是在唐朝時期,這種顏色傳入平安時代的日本。在近世日本,在加入了青色和緯色后被用在天皇的正式衣物上,被列為“禁色”之一。
2/玩弄色彩光源的高貴游戲
麹塵染是基于麹塵色的一種染色技法,衣物經過復雜染色后最終成色是麹塵色,然而在不同光源下卻能實現從綠色到紫紅色的轉變。在古代,這種顏色變化是日光從早晨到傍晚強度和角度變化的結果。而如今,在不同光源下(例如白織燈和熒光燈),也能呈現顏色的過渡。麹塵染是現代染色技術無法復制的精妙,它對原料,技法都有極高要求,甚至于染一匹布就需要70公斤的染料。
麹塵染后的布料在不同的光源下會經歷從下層的麹塵色到上層紫紅色的變化。
麹塵染工藝品大多形式簡單,著重表現布料本身質感。
麹塵染布料做成的和服緞帶。
制作麹塵染布料三部曲
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如今想要完全還原古代的麹塵染工藝難度不小。但在日本,染色工藝愛好者們卻利用小作坊的形式進行粗略還原,讓人們有機會了解這種工藝的大概面貌和過程。
還原的基本三個步驟中用到的染色草料是苅安草和紫根草。首先將苅安草煮一小時,一邊煮一邊仔細攪拌,隨后將布料放進去著色。這時最好能夠進行媒染(媒染指利用載體讓對纖維沒有親和力的染料色素染上纖維的方法。這種載體稱媒染劑。我國古代常用的媒染劑有白礬)。隨后用“紫根草”再將布料染成紫色。紫根草在高溫作用下,色素被破壞,形成染色液,然后將布料放進其中著色。最后再進行一次媒染,布料逐漸呈現出最終的麹塵色。
3/麹塵染的溫暖新生
雖然對染色工藝愛好者來說,麹塵染有著帶著傳奇色彩的吸引力,但是這并不是普遍現象。實際上,因為產量少,還有法律限制,麹塵染這種技藝在日本距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然而對于年已中年的中野伊助來說,這項手藝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moto變色燈。
中野伊助希望麹塵染工藝一直流傳。
中野家族從1764年起就在京都開店,掌握了麹塵染這門本事,中野伊助是第十代繼承人。曾經他對于這門手藝的逐漸湮沒感覺無比惋惜卻又無能為力,但是京都這座古城卻一直給了這些古老手藝重生的機會。一群京都老工藝人與京都市政府合作,進行了一場名為“京都當代設計”的實驗,目的是讓傳統老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讓老工藝找到回歸現代生活的契合點。
中野伊助帶著麹塵染工藝也參與了進來,他將用麹塵染染過的布料做成燈罩面料,最終成品為“moto變色燈”,開關一開,麹塵色的紗燈就變成紅色。
利用麹塵染布料在不同光源下會變色的特性,中野伊助找到了讓傳統回歸現實的“契合點”。讓這門古老的貴族手藝獲得了意外的新生,讓它從寂靜得落了塵埃的古董壁櫥中走進了一個個溫暖熱鬧的現代家庭。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