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 唐 古詩七首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寓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shù)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他生活在安史只亂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時代,11歲時為躲避藩鎮(zhèn)戰(zhàn)亂,同百姓一起逃難,五六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使他了解到民間疾苦。
【作者趣事】:
之一:拜謁名詩人
唐歲元十六年,白居易進京趕考。他按照當時流行的習俗,拿著自己的詩歌抄本,去拜謁著名詩人顧況。那時,顧況已經年邁,睡眼朦朧地對前來通報的家人說:“不見了吧!”白居易無奈,只得求家人把詩稿轉給顧況,顧況對詩稿開始不很在意,隨手翻了一下,看見“白居易”三個字,開玩笑地說:“居大不易!”于是瀏覽起來。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頓生興致,他吟誦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lián),愈嚼愈覺得有味道,大為驚嘆,急忙起身,整衣相迎,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隨后兩人交談甚歡,遂成忘年之交。
事后,顧況為白居易四處揚名,使白居易的名字傳遍了京城。經過考試,果然高中進士。貞元十九年,又以“拔萃”登科,授秘書郎,并成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之二:勇于進諫 為民造福
白居易為官正直,勇于進諫。有一年,有個叫王承宗的節(jié)度使,對抗中央命令。憲宗皇帝打算讓宦官吐突承璀領兵去討伐。朝中大臣們深知讓宦官帶兵打仗會誤事的,紛紛上書加以阻攔。白居易見情況緊急,就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憲宗的錯誤做法,并且言辭很激烈。憲宗對他十分惱火,退朝后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來的,現(xiàn)在居然對我如此無禮,真讓我難以忍受。”李絳是個正派官吏,對憲宗勸慰了一番,憲宗才沒有處分他。
由于白居易能夠伸張正義,敢于抗爭,得罪了宦官和世族官僚集團,所以他們總是尋機在皇帝面前講白居易的壞話。憲宗也不喜歡白居易當眾與自己爭執(zhí),就讓他做了皇太子的侍從官。按朝廷規(guī)定,這個職務是不能過問朝政的。白居易的一腔政治熱情竟遭到如此冷遇,心中十分苦悶,他曾把自己比作無人欣賞的白牡丹。
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蘇州當過剌史。在這個地方,他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杭州任職期間,看到當?shù)匕傩诊嬎槐?,就親自察看地形,組織民工興修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問題,而且使西湖有了灌溉之利。另外,他還對境內的孤寡老人特別關心,盡力幫他們排憂解難。因此當他任職期滿,離去時,百姓們紛紛為他送行。他在蘇州任職期間,簡化政事,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使人民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人們對他做的好事十分感激。當他離任時,為他送行的人站滿了運河兩岸。許多人痛哭流悌,追著白居易坐的船送了十幾里。大詩人劉禹錫在描述那情景時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這生動地說明了蘇州人民對白居易的衷心愛戴。
1·1、《池 上》(19)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詩文注釋】(1)艇:輕便的小船。 (2)解:懂得。
【詩文解釋】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蓮花玩,他不懂得掩藏蹤跡,浮萍被小船蕩開留下一條長長的水路。詩人把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描畫的栩栩如生。
【詩文賞析】作者用 白 描 的 手 法 ,將 一 “ 偷 蓮 ” 小 童 的 憨 態(tài) 描 繪 得 惟 妙 惟 肖 。詩 中 最 傳 神 的 當 是 “ 不 解 藏 蹤 跡 ” 一 句 , 寫 盡 小 童 頑 皮 、 純 真 情 態(tài) 。
1·2《大林寺桃花》(34)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文注釋】〔1〕芳菲盡:此指花期已過,花已都凋盡。(2)恨:遺憾。
【詩文解釋】 四月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花已經凋謝了。可是,高山上的大林寺里 ,桃花才剛剛開放。人們常常埋怨春天歸去,無處尋覓,卻不知道她來到這里了?。?/span>
【詩文賞析】此詩是贊嘆廬山深谷中花盛的景象。詩之妙就在詩人將山中花與山外相比,并在后一聯(lián)突發(fā)奇想,以為山花之盛把人間春光都歸于此。詩人這一想象是以人的覓春、惜春心理為鋪墊,再突出詩人得春之后的驚奇、興奮。詩人在嘆花之中也抒發(fā)自己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情感。
1·3《草》(42)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詩文注釋】(1)離離:形容草長得非常茂盛的樣子。 (2)原:原野。 (3)盡:完
【詩文解釋】原野上的草長得如此茂盛,一年枯萎一次茂盛一次。野火不能把草燒完,因為每年春天春風一吹,它又頑強地生長起來。
【詩文賞析】本詩通過描寫原野上的草來表達了惜別之情。詩人以野草的頑強生命力比喻友人間深厚的情誼,此詩不但情深意長,又有著青春活力,意境宏闊,頗有氣勢。
1·4《遺愛寺》(59)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詩文注釋】(1)遺愛寺:在今廬山香爐峰下。 (2)弄:玩。 (3)聞:聽。
【詩文解釋】我拿著石子面對小溪坐著,為了賞花,我繞著寺廟周圍的小路行走。不時聽到小鳥的啼叫聲,又到處聽到泉水的叮咚聲。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短詩,詩以“石”“溪”“花”“鳥語”“泉聲”的點染,勾勒出遺愛寺令人神往的風景,通過“弄”“尋”“行”等動作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1·5《憶江南》(78)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詩文注釋】(1)諳(音安):熟悉。 (2)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3)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詩文解釋】江南的景色真美好啊!那里的美景我曾經很熟悉。太陽出來的時候,江邊的花顏色鮮紅勝過火焰;春天的時候,江水綠綠的好似藍草。如此的江南美景,怎能不叫人懷念?。?/span>
【詩文賞析】詞中描寫的是江南的春色,第一句“江南好”的“好”字,描繪出了江南春色的種種好處,與最后一句“能不憶江南”首尾呼應。第二句的“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的“好”,并非只是傳聞,是作者的親身感受。第三、四句對江南的“好”進一步描述。結束的時候以“能不憶江南”烘托出作者對于江南春色的贊嘆與懷念。
1·6《暮江吟》(123)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詩文注釋】(1)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2)瑟瑟:碧綠色。
(3)憐:愛。 (4)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彎彎如弓。
【詩文解釋】一道斜陽照在江面上,江水分成兩色:一半是碧綠色,一半是紅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美好
?。÷端窬К摰恼渲?span lang="EN-US">,而新月像一把彎彎的弓懸掛在藍色的天幕上。
【詩文賞析】前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陽照水,波光閃動,半江碧綠,半江紅色,活像一幅油畫?!颁仭弊钟玫妹?,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太陽的斜射;后兩句寫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彎如弓,露珠晶瑩,如顆顆珍珠,薄暮時分風光,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本詩表現(xiàn)了在秋天江面上夕陽西沉與新月東升兩幅圖景。這首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
1·7《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詩文注釋】(暫無)
【詩文解釋】(暫無)
【詩文賞析】(暫無)
2、畢浣 清 《錦云川》(244)
月光霞彩映晴川,瀲滟波光奪目妍。試喚烏蓬乘興去,一篙撐上水中天。
【作者簡介】畢浣:清朝著名畫家和詩人。
【詩文注釋】(暫無)
【詩文解釋】(暫無)
【詩文賞析】(暫無)
3、北島 當代 《迷途》(292)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作者簡介】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69年當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國外。 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于十年動亂后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xiàn)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征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fā)聵的藝術力量。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
【詩文賞析】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國詩壇出現(xiàn)了一股名之為“朦朧詩”的風潮。北島是“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首《迷途》不僅完整地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特征,而且由于內容的關系,它幾乎也成了我們閱讀詩歌的一個寓言。 在這首詩中,“鴿子的哨音”常規(guī)應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喚,而且也的確導致了詩中“我”的“尋找”。但它指引的卻是“擋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隨后的“迷途”,光明與幽暗在矛盾中共存。這一矛盾現(xiàn)象又重現(xiàn)在尋找的結果中,“藍灰色的湖泊”、“微微搖晃的倒影”、“深不可測”都充滿了虛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實與錯誤的暗示;但第二人稱直呼的“你”,以及那雙“眼睛”,無疑是真實的,至少對詩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這首詩中,詩人顯然在置疑常規(guī)的尋找—克服障礙—找到模式,而是自覺接受了“迷途”,正是在這一次“理性”的放棄與自我意識的故意沉睡中,尋找的目標出現(xiàn)了。但詩人并不能無條件地相信這個目標,因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雙寓意無窮而又空洞的“眼睛”。這“眼睛”,也許是進一步迷途的誘惑,但也是對于下一次尋找的召喚,一如詩歌開首處“鴿子的哨音”。
4、陳知玄 唐 《五歲詠花》(11)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詩文注釋】唯:只有。
【詩文解釋】春天到來的時候百花盛開,滿樹都是紅色的美麗的花。春天快要過去的時候,花都落了,樹枝也變的空蕩蕩的。只有一朵沒有飄落,明天就一定會被風吹走吧!
【詩文賞析】這首詩是作者在五歲的時候寫的一首有關春天的詩。
5、陳子昂 唐 《登幽州臺歌》(79)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簡介】
陳子昂(661——702),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時為右拾遺,直言敢諫。他的詩質樸有力,慷慨激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者。
【詩文注釋】(1)悠悠:形容地久天長。 (2)愴然:悲傷的樣子。 (3)涕:眼淚。 (4)古人:指前代賢者。(5)來者:指后代賢者。
【詩文解釋】古代前賢已成過去,后之來者亦難預期,作為一個積極上進的有志之士,誰不感念天地的無窮?,F(xiàn)在的我感到孤獨而不禁悲傷淚流。
【詩文賞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隨軍出征契丹,幾次獻計,都沒有被采納。他知道上司并不看中自己,悶悶不樂。一次登臨薊北樓,有感于古代燕昭王、樂毅等人君臣同心、振興國家的事跡,就寫了這首詩,表達自己的失意。這是其中的一首。作者沒有停留在個人得失悲歡上,而是把個人情懷放置在莽莽天地、悠悠歷史的大背景中,從而強化了詩歌的悲愴色彩和動人力量。
6陳師道 宋 《絕句四首》(其四) (233)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作者簡介】陳師道(1053-1102),北宋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 16歲時從師曾鞏。陳師道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 他自己說:“于詩初無詩法”。后來見黃庭堅的詩,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詩稿一起燒掉,從黃學習,兩人互相推崇。 江西詩派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列為“三宗”,有《后山集》。
【詩文注釋】 (1)盡:完。 (2)期:期盼。
【詩文解釋】讀書讀的高興,可是很快就讀完了。客人可人,但是卻盼望不來。世間的事情和我盼望的總是相違背,人生能夠開懷一笑的時候又有多少呢?
【詩文賞析】此詩大約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此詩完全是從士人的日常生活中采集,詩人留意了生活中這樣的兩種典型事例:“書當快意”時,偏偏“讀易盡”,而“客有可人”時,偏偏又“期不來”。人生就是這樣的呀,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
7、陳毅、現(xiàn)代 詩歌三首
【作者簡介】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共和國元帥。
【作者趣事】 食墨為學的陳毅
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元帥少年時代就非常愛學習。入學前,他就學會了好幾百個字,會背誦一些淺顯的詩文。5歲入學后,他學習更加認真,不論是背誦還是寫算,都名列前茅。 有一次,他到一個親戚家過端午節(jié),進門后,看見桌子上有一本自己找了很久都沒找到的書,于是忘記了幾十里路的疲勞,立即躲到一個空房里專心致致地讀起來。他一邊看,一邊用筆摘錄重要章節(jié),到了吃飯的時候,親戚幾次來請他,他都舍不得把書放下。親戚見他這樣用功就不忍再打擾他了,于是把糖和粽子給他端去。陳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書本和摘錄上,粽子本來是蘸糖吃的,可他竟把粽子伸到書桌上的墨硯里蘸著墨汁往嘴里送,一連吃了兩個粽子,竟然沒有品出味來。又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端來面條,見他滿嘴是墨,便召來家人看,大家見了都忍不住大笑起來。陳毅起初還不知眾人在笑什么,他用手抹了一下嘴巴,見手上沾了很多墨汁,才知道自己誤吃了墨汁,他詼諧地對大家說:“吃了墨沒有關系,我正覺得我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
7·1《梅嶺三章之一》(263)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詩文注釋】(1)泉臺:即黃泉。傳說中的陰曹地府,舊時指人死后歸去的地方。
(2)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指部隊。 (3)閻羅:傳說中管理地獄的神王,這里指國民黨反動派。
【詩文賞析】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這是第一首,面臨犧牲的考驗,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現(xiàn)詩人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奮戰(zhàn)到底的決心。
7·2《梅嶺三章之二》(264)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詩文注釋】(1)南國:祖國的南方。 (2)烽煙:烽火之煙。 (3)國門:城門。
【詩文解釋】在南方堅持武裝斗爭正好十年。即使我犧牲了,也要頭懸國門,眼看國民黨的最后滅亡。我死以后各位將士一定要努力奮斗,多打勝仗,用頻頻飛來的捷報當作奠自已的紙錢,以使頭懸國門、魂歸泉臺的我得到慰藉。
【詩文賞析】第二章著重寫對后死諸君的期待,勉勵生者為人民解放的未競事業(yè)繼續(xù)奮斗下去。南國烽煙正十年,是詩人參加革命武裝斗爭歷程的概括。詩人暗用了陸放翁《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勵活著的戰(zhàn)友繼續(xù)奮斗,同樣表現(xiàn)了詩人對革命事業(yè)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
7·3《梅嶺三章之三》(265)
投生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詩文注釋】(1)涯:邊。
(2)取義成仁: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義前寫《自贊》詩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斑@里借以表現(xiàn)詩人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和為革命獻身的偉大精神。
【詩文解釋】我從參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業(yè)當作自己的家,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雖然一直處于艱難創(chuàng)業(yè)之中,眼前祖國大地還處于反動派的血腥殘暴之中,但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必會到來。今天我為了革命犧牲,為的是全國人民得以解放和自由!
【詩文賞析】這首詩圍繞“斷頭”設想,寫自己,也寫同志;寫生前,也寫死后;寫過去,也寫未來。步步展開,層層深化,字字生輝,句句煥彩,氣勢磅礴,富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詩人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躍然紙上。為了人類解放的美好未來早一天到來,詩人甘愿將自己和無數(shù)烈士的鮮血流入一道,在祖國的大地上澆灌開自由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