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60年,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是著名的國內陸方綜合性博物館。2003年11月由國際建筑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新館奠基開工,歷時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節(jié)落成開放。新館建筑面積19000余平方米,投資3.39億。其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等四個系列的常設展覽,以蘇州地區(qū)的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和古代工藝品為館藏特色。新館建筑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的結構方式,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園;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qū);東部為次展區(qū)和行政辦公區(qū)。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新館色調采用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但用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建筑構造采用玻璃、開放式鋼結構,特別是屋頂?shù)牧Ⅲw幾何形天窗,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建筑的屋面造型樣式,而且解決了傳統(tǒng)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實用型難題。
新館的整體設計充分考慮了蘇州古城的歷史風貌,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風格,整個建筑與古城風貌、傳統(tǒng)的城市肌理相融合,體現(xiàn)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追求和諧適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成為傳統(tǒng)蘇州和現(xiàn)代蘇州文化的形象代表。新館的選址緊鄰忠王府,也與世界文化遺產的拙政園一墻之隔,曾經因為新館的選址問題而引發(fā)爭議。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復雜的歷史街區(qū)中,如何用博物館的庭園來隱喻著名的“蘇州園林”?如何尊重歷史而有所創(chuàng)新?這是筆者作為景觀設計師來研究這個建筑和園林的出發(fā)點。筆者從開館至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去了四次,經歷了清晨、黃昏、麗日和風雨等不同的時辰、季節(jié)和氣候的變化,看到了新館建筑在這些不同時候所呈現(xiàn)的多彩的場景。筆者試圖通過 “掇山、植樹、置橋、安亭、設臺、理水、疊瓦、構門、琢窗、布燈” 等十個設計元素的對比分析來解讀大師的景觀設計藝術。
一. 元素之一——掇山
在博物館的主庭園中,貝先生“石”的設計完全是現(xiàn)代式的——不但沒有用太湖石等蘇州園林中常用的石頭,還將許多塊大小不一的石頭排成一排堆在水邊。貝先生談到:“我認為園林將是蘇州博物館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就如建筑設計一樣,園林設計能走一條新路。譬如不用傳統(tǒng)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從中國古代山水書畫中尋找園林設計的靈感,并與蘇州當?shù)氐哪芄で山澈献?,爭取造出一個有新意的蘇州園林。但是,要做出新意也不容易。我們的庭園面積不大,所能運用的造園元素也只有水、花木、石材等,如何依靠這些基本元素作出好的文章還有待考慮?!畵P州八怪’之一的石濤便以石為材,在揚州的‘片石山房’疊出了與眾不同的‘人間孤本’。疊石、開水、種樹也牽涉到比例尺度的問題,我記得我小時候在‘獅子林’假山前面照了相,人一站,假山的比例便給破壞了,很是滑稽。雖然我沒去過‘片石山房’,但我也有意‘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從石頭著力?!?思考他的觀點,貝先生設計這片石景,取意中國山水畫意境來“掇山置石”。同時,他精心挑選的石材顏色和肌理遠看仿佛層層退暈,由黃色調到灰色調,意境深遠。他用水阻隔人靠近石頭,就是不讓人在石旁留影而破壞了置石的尺度感和整體的氛圍。同時他營造出一種“隱喻”的意境,“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
二. 元素之二——植樹
貝先生對庭園中的種植并無概念文字的說明,但是可以看出他是精心考慮過的。如主入口庭園僅不對稱地植兩棵松樹——一棵靠近大門,效果圖上希望高大挺拔,能在門外看見,作為一進入大門的“仰借”之景,但是目前現(xiàn)場的樹還偏??;一棵為造形盆景,樹形十分優(yōu)美。進入主庭園,也只有寥寥的四棵樹——東門北側兩棵松樹,南側一棵梅花,涼亭南側一棵桂花,以及西側一片竹林。東廊對景的“紫藤園”中,兩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徴明手植的百年紫藤,在建筑上通過屋頂構架的呼應,使整個建筑空間和歷史有了呼應?!秷@冶》說,造園要“巧于因借,精在體宜”——作為建筑師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要“小中見大”,堆砌植物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因此,筆者認為,貝先生是將這幾種植物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作為一個“雕塑”來隱喻傳統(tǒng),同時用植樹來營造“虛實結合”的意境。
三. 元素之三——置橋
在主庭園中,貝先生 “橋”的設計完全是現(xiàn)代手法——直線、折線和斜線的交叉,同時把橋作為一個體塊“很沖突”地放置在這個庭園的平面中心,但是卻和白壁石繪、碧水沙洲以及博物館建筑等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傳統(tǒng)園林講究小橋流水,橋非主景,而為聯(lián)系構件和觀察視點。同時,傳統(tǒng)置橋通常隔斷一大一小兩個水面,使大水面顯得更加大,而小水面則顯得更加悠遠。筆者認為,貝先生設計此“橋”,是使人走在橋上,一側可觀賞倒映水中的建筑和亭臺,同時斜橋的擺放與建筑的高低、人的視域正好搭配,比例也恰當,讓人移步換景;一側可觀賞“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掇山石景——石頭由東向西逐漸縮小,本身就強化構圖的透視感。橋斜向西,則不會顯得近處太大很突兀,遠處太小看不清,這樣透視的感覺更強烈,而且也增加掇山處的水面寬度,感覺水面更加開闊,山峰更加俊逸,營造出“動靜結合”的意境。還有,橋的兩側放置兩塊天然墊腳石,它們切一刀后光滑的與橋平接,通過這個細部作法我們看到貝先生的設計語言。
四. 元素之四——安亭
在主庭園中,貝先生“亭”的設計也是現(xiàn)代的形式——鋼結構、雙層、亭頂為玻璃并覆蓋木飾貼面格柵、結構柱上放置照明燈具、亭中部為洗漱臺。筆者認為,貝先生在主庭園西側水際安亭,位置選擇得很好,亭懸于水面,北可觀石與橋,東側建筑與松梅也盡收眼底,南側與建筑大堂的親水平臺以及建筑立面互為對景,西側為綠色的竹林背景,這樣以亭為中心,營造出“簡約”的意境。但是,筆者認為,此現(xiàn)代亭的形式與其說是對“中國古亭”的解構和重塑,不如說是一個現(xiàn)代西方亭的“東方實驗”——第一,亭的平面和立面尺度好像過大,使整個主庭園空間較壓抑;第二,亭的鋼結構柱好像過于纖細和粗糙,沒有中國古亭的比例和尺度感;第三,亭的檐口好像過低,遮擋了觀賞者的大部分視線,并使亭內部過于陰暗;第四,亭中部的洗漱臺功能含糊,并占用了亭內的主要空間。當然,這是貝先生對“中國古亭”之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有益的嘗試,同時應該說這亭與建筑還是十分和諧的。
五. 元素之五——設臺
在主庭園中,貝先生“臺”的設計也是現(xiàn)代的形式——小小的平臺,四周為四個柱狀矮燈,燈經過特殊設計,很精致。筆者認為,貝先生“臺”的設計來營造“空靈”的意境,也體現(xiàn)了其對觀賞者的考慮。作為一個供人停留和留影的點,站在此臺上,以西側建筑和亭為背景拍照,角度很好。但是,此臺的空間可能過于局促,有失足落水的危險,同時感覺離亭的距離也太近了。
六. 元素之六——理水
貝先生在博物館中有兩處理水——主庭園的大面積水景和蓮花池的室內水景。這兩個水景應該都是鋼筋混凝土池底,自來水人工處理和循環(huán),都為硬質駁岸。主庭園的大面積水景水深約一米,水面積不大,但是感覺十分開闊,亭、臺、沙、石、橋、建筑都布置于其上,也都倒映其中,再加上水中的浮萍、錦鯉所翻動的點點波瀾,十分唯美,營造出“天地無限景”的意境。蓮花池中有瀑布沿坡道而下,跌落水池之中,水中種蓮、養(yǎng)魚,并植一棵盆景。瀑布十分壯觀,和建筑的墻壁結合得天衣無縫,水花在天窗撒下的陽光中飄舞。但是,墻壁上的瀑布坡道存在著清洗的難題,感覺坡道池壁很臟,同時處理過的自來水也使水中的魚死了不少,植物的效果也不好,看來這個室內的水景較難處理。
七. 元素之七——疊瓦
在主庭園中,貝先生“屋頂”的設計也是現(xiàn)代的形式——其保持了傳統(tǒng)粉墻黛瓦的色調,但屋頂不用瓦片,而是鋪設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石片隱喻“瓦片”。貝先生談到:“關鍵是如何做到‘蘇州味’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我們在‘蘇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譬如我不用瓦片就是這個道理。和石材相比,瓦片易碎,又不易保養(yǎng)。我所采用的青色花崗石材既便于護養(yǎng),又與蘇州的粉墻黛瓦格外協(xié)調。另外,在建筑的高低處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也是蘇州古城的一大特點?!?新館建筑群現(xiàn)代幾何形坡頂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頂建筑特色,與周邊建筑的形式有鮮明的反差,卻又有相似的融合。而且屋頂采用黑中帶灰的“中國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變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添了新的詮釋,營造出“望遠”的意境。
八. 元素之八——構門
在東北街的博物館主入口,貝先生“門”的設計也是現(xiàn)代的形式——鋼結構大門頂篷、鋼格柵伸縮門和朱紅色推拉門,以及右側白墻上的黑色館名題字融合成一個整體。貝先生談到:“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要氣派,但又有邀人入內的感覺。我記憶中的許多所謂‘深宅大院’,包括我兒時玩耍的‘獅子林’,大多是高墻相圍,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共建筑,我想在這里用一些新的設計手法,讓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時,游客一進大門,就應感受到堂堂蘇州博物館的氣派?!彼?,貝先生按上述的要求進行了設計,展示了一個用現(xiàn)代材料而又具傳統(tǒng)韻味的大門形式,營造出“深悄”的意境。還有大堂前用鋼和玻璃設計的現(xiàn)代月洞門,亦反映了這種“雅致而微妙”地用現(xiàn)代設計來隱喻傳統(tǒng)的手法和思路。
九. 元素之九——琢窗
貝先生在該建筑上用現(xiàn)代材料的花窗來“借景”。例如在大堂的北側設平臺,兩面墻上開兩個“六方式”花窗,將涼亭和花樹納入眼簾;在西廊行走過程中設兩個“六方式”花窗,邊走邊看庭園美景;西門也設一個“六方式”花窗,透出庭園中的綠色竹林,營造出“探幽”的意境。東廊透過紫藤園,可看到茶室的東墻上鋼結構的“海棠花”漏窗,中為冰裂式圖案,如《園冶》說:“冰裂惟風窗之最宜者,其文致減雅,信畫如意;......凡有觀眺處筑斯,似避外隱內之義”。所以,花窗的妙處在于以空寓虛,借物寄實,避外隱內。還有一處方窗十分巧妙,在“虎丘云巖寺塔”展廳,方窗上覆一層薄紗,借外圍朦朧之亭臺水石,不僅給幽暗的展廳采光,而且讓人不經意間抬頭遠眺窗外美景。關于天窗和格柵的妙處,貝先生在設計日本美秀博物館時曾提到過,他說:“投影是玻璃天頂下的百葉窗造成的。起初,我不太喜歡這些陰影,但現(xiàn)在我不再擔心了,因為陰影形狀一直在變。其實,我倒覺得變幻的陰影很有意思?!?/p>
十. 元素之十——布燈
貝先生在景觀細部上也精心設計,力求在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中推陳出新。如“燈”的設計就有多種形式——主入口的黑色矮柱燈,黑色直角光面花崗巖石材,中為方形玻璃,如《園冶》所說,“時遵雅樸,古摘端方”,即追求一種“優(yōu)雅大氣”的品質;博物館室內懸掛的鋼結構六邊形燈、墻上方洞的內藏燈、古藤園頂部鋼格柵的內藏燈等,無不充滿現(xiàn)代高科技的氣息,而同時又有中國的傳統(tǒng)風韻,與建筑形式融為一體,營造出“小中見大”的意境。貝先生提到建筑中光的設計時說:“我以為光照,特別是日光對建筑至關重要;世上沒有無光的空間,世上沒有無光的形體。說光線是建筑設計的要素并不夸張?!?/p>
貝先生說過,蘇州園林是過去鼎盛時期的產物,現(xiàn)在無論怎么造都無法超越,只有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才可以做出好作品。筆者認為,貝先生的“創(chuàng)新”正是通過上述十種元素整合成豐富現(xiàn)代空間來隱喻傳統(tǒng),表達“蘇州園林”的意境。同時,貝先生在表達景觀意境時也考慮了借景之道,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復雜的歷史街區(qū)中,把世界文化遺產的拙政園、忠王府與新館以墻為“界”而“借”,互為因借、互相融合,把美好的景物入畫為景,令人觸物生情,心有所感。同時,這“比鄰而借”也是一種尊重歷史并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體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