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部作品的產(chǎn)生,是由于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jīng)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于是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tài)度。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生活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貴,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在青年時迷戀于青樓和賭場,最終傾家蕩產(chǎn)。在獲得也曾是敗家子的父親的寬容之后,決定洗心革面,腳踏實地的開始新的生活。在此后的漫長人生道路中,他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絕望的大饑荒,兒女的相繼去世,最后連相伴一生的妻子也走了。面對著一切天災人禍,他沒有放棄繼續(xù)活著的勇氣。他將和那頭老牛一起,共同平靜地度過剩余的時光,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
相對于福貴所處的鬧饑荒、文化大革命年代,今天的我應該是生活于一個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的美好年代,能夠讀大學,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很多的朋友,這應該會是很幸福的。但是為什么我經(jīng)常會感到迷茫、彷徨不安,甚至于無奈;為什么我總是感到生活的乏味,以至于老是無精打采;為什么我有時候感到忙得應接不暇,有時候卻閑得無所適從。對此我很困惑不解,于是我又認真地回顧了福貴的一生,希望能找到答案。福貴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但是要深入追究,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他永遠都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干什么:在富裕時懂得及時行樂,在敗落后懂得養(yǎng)家糊口,在被抓充軍后堅持著回家的希望,在兒女去世后知道和老伴相依為命,在老伴離開后又和老牛惺惺相惜。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失去生活的目標,從來沒有丟掉快樂活著的信念。正是這目標與信念,給了他勇于面對生活中挫折與磨難的不竭動力,豎起了他心中樂觀活著的不倒棟梁: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之所在。而反觀我,也并不是沒有目標與信念,也并不是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其實這些我都很明確。但有時卻總覺得某些想法難以實現(xiàn),胸中積蓄著滿腔激情卻難以釋放,猶如在火山爆發(fā)前那被壓抑著的滾燙熔巖,我想這就是我彷徨不安的癥結所在吧。有朋友說我老是顯得很深沉,我不得不承認,由于歷史的原因確實存在這一面。但我想自己具有的不只是如此,也不該如此,在內(nèi)心深處,我也是充滿陽光與熱情的,我想清楚我的人應該會理解。
從表面看,福貴的一生應該是命途多舛,算不上幸福,但是為什么說他又是幸福的呢。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活著》講述了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是的,幸福并不僅僅意味著活得瀟灑與快樂,其實它也包含著挫折與痛苦;否則我們的生命就會過于單調,遲早會產(chǎn)生厭倦。而福貴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他是懂得生活的,所以他是幸福的。
人生的不如意正如生活的調味劑與增色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讓我們體會到活著的感覺是這么的豐富與真實;而不是如風過耳,呼嘯過后便了無痕跡??萑~凋零,殘花散去,傳遞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失意與悲壯,更應該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積極作為,是繽紛絢麗的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抹色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