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區(qū)八井子民俗園里,擺著兩只古老的木棒槌,那是過去人們捶衣物用的??匆娝?,一些上了年紀(jì)的老年人就會想起,大慶人過去常用一種古老的洗衣方法——漿洗。
漿洗其實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名詞??催^《西游記》的人大約都知道何為漿洗,對名詞也不會覺得陌生。京劇《沙家浜》中,指導(dǎo)員郭建光說沙奶奶時就有這樣一段唱詞:“縫補漿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魚蝦……”那么究竟什么是“漿洗“呢?
其實漿洗是一種很笨拙和古老的傳統(tǒng)洗衣法子。過去的人不懂什么是肥皂,更沒有見過洗衣粉什么的。那時人們洗衣大多用土堿。且都是從堿土中熬制所得。每年殺豬后,人們都要把稱為豬胰子的一塊肥油從豬的內(nèi)臟中摘出來,用斧子慢慢砸粘稠后,加進一些堿,團成現(xiàn)在的香皂樣,干燥后便被稱為胰子,用途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香皂和肥皂,洗手洗臉全用此物。所以現(xiàn)在有些老年人至今還稱香皂和肥皂為胰子?,F(xiàn)在就有人開玩笑把大小香皂、肥皂稱為“大姨子和小姨子”。至于古人為什么要漿洗,聽民間有識者說,一般漿洗僅限于被褥一類的大塊衣物。到了秋天,家里的大人就會把蓋了一冬一夏的被褥拆了,洗一洗,謂之拆被褥。洗被里和被面當(dāng)然是用堿了,洗完后,再把它們一件件地用漿子重新揉一遍便是漿了。漿一般是用粉面子(淀粉)加熱水后打成的一些稀漿糊,貧困人家買不起粉面子也有用米湯替代的。將被褥放到漿糊里慢慢揉搓,待漿糊將布料都浸潤均勻后就可以拿出去晾曬了。晾曬半干后,還有一道很有意思的工序,那就是抻布。由兩位大媽一人拎一窄邊,折呀折呀,折成一長條兒,“1呀2呀兩頭兒抻呀”,一晃一抻,前仰后合的就像兩個人在拔河,一邊抻一邊還說著話兒。抻好了,抖開,小心地兩邊對齊,再曬上,曬干了,一件件仔仔細細疊得板板正正。過去人們都把此種洗衣方法為之漿洗。其實,漿洗過的衣物,有許多好處,除布料結(jié)實耐用板挺外,最大的好處就是一冬一春過后再拆洗的時候,很輕松就可以把一塊被面上一些諸如油泥一類的很大的臟物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很快洗干凈了。這大約都是當(dāng)時沒有洗滌劑給逼出來的。過去平民百姓家住的房子各家都很少有取暖設(shè)施,冬季的晚上,小孩子脫光了衣服,光屁股往漿洗過的被窩里一鉆,透心的涼,上下牙齒磕碰好一陣后才能透過氣來。
那時的百姓家里都沒有熨斗等工具,像人們穿的衣褲,洗完晾干后一般都用烙鐵熨。也有一些懶人不愛費力去抓鉆入衣縫里的虱子,就用烙鐵烙的辦法滅虱。所謂烙鐵其實是一種鐵制工具,前邊呈三角形,厚度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熨斗的一半。長約30多厘米。后邊有一一尺多長的尖形鐵把,將烙鐵放在火盆里燒熱后,就開始趁熱熨衣服了。至于被褥一類的大塊布料,不能用烙鐵熨燙,那就只好用棒槌捶打了。這是漿洗完被褥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捶打完就可以做被褥了。
過去的棒槌是用木棒旋制的,前部呈大肚圓形,頭部半尖,尾部是一木把。長約60厘米左右。有了棒槌還必須有捶棒石。據(jù)說捶棒石在南方或山區(qū)都是用石頭做的,北方的松嫩平原沒有山石,木匠們便將一塊塊厚重的木板用木刨子刨光,還必須保證表面呈凸形,取名也叫捶棒石。婦女們將被褥的里和面折疊好后,整齊地放在捶棒石上,接著便兩手握棒槌,開始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卮反蚱饋?。那年月,每到夏秋之交,村屯小?zhèn)每天都能聽見棒槌的敲擊聲,拆被子,捶棒槌,捶得街街巷巷早晚都能聽見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膩y響聲,那聲音就像是在提醒人們,“秋收大忙季節(jié)快到了,要提前做好準(zhǔn)備嘍!”一捶完,做起被子來,就該是秋天或冬天啦!現(xiàn)在回想起來,松嫩草原的人們就是超常的聰明。被里和被面經(jīng)這么一抻一捶,不但布料縮水的問題解決了,皺褶也都被棒槌捶開了。被褥做好后,疊啥樣就是啥樣,一條條紋路,橫平豎直的,令人看著舒服。疊放在被子架上,一床床整整齊齊,還不時散發(fā)出陣陣漿子的幽香。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好了,但也有一些老年人還仍然懷戀過去的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