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花木業(yè)
北京養(yǎng)花由來已久,《明宮史》中就說:“凡內臣多好花木,于庭院之中,擺放多盆?!狈昴赀^節(jié),富貴之家也要擺放時鮮花果,舊歷年擺松竹梅“歲寒三友”,大條案上擺放個大花盤,內放玉蘭、迎春、牡丹,名為“玉堂春富貴”,擺放九番石榴花,“榴開百子”,象征多子多福。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喜歡養(yǎng)些花草,圖個喜慶吉利。但是在北京花木業(yè)成為一個行業(yè)而興起,卻是和北京人的飲茶習慣緊密相關的。
北京的井水水質硬,燒開后水堿多,口味偏咸,泡茶喝味道不好。但是北京人又好飲茶,于是北京人發(fā)明了花茶,用茉莉、玉蘭、梔子等花的香味遮去水的苦咸味。所以北京人好喝花茶實際是由北京的水質決定的。現在水質變了,人們也就不再講究喝小葉花茶了。
既然要喝花茶,就要有熏制花茶的鮮花, 所以“白貨行”就發(fā)展起來。那時大批茶葉從南方運到北京,于是就出現了專門向茶葉鋪出售茉莉、玉蘭、含笑、梔子、玉簪等白色花卉的貨場,就是“白貨廠子”。最初這些花卉都是從南方運來,花論百賣,一百朵茉莉要賣四五分銀子,制成花籃要三兩銀子,合三四塊錢。這些白貨廠子開始多集中在豐臺黃土崗一帶,這些地方的農民有些人也就開始種植花卉,成為菜農兼花農。
北京著名的鮮花產地就是“豐臺十八村”:柳村、管頭、樊家村、劉村、紀家廟、張家路口、黃土崗、馬家樓、趙村店、玉泉營、鄭國寺、鐘鼎村、皂角村、白盆窯、鐵匠營、萬泉寺、豐臺、史家寺。養(yǎng)花人之所以集中于此,是因為這一帶的土質適合養(yǎng)花。這一帶的土壤都是呈酸性的沙壤土,尤其是黃土崗的土,把馬掌、雞毛等肥料埋下去很快就化了,澆水一滲到底,不會汪在表面。這樣的土養(yǎng)什么花都活。時間一長,各村還發(fā)展出自己的專長。張家路口和劉村專養(yǎng)各種灌木花卉,玉泉營、馬家樓專養(yǎng)雜花,黃土崗、白盆窯養(yǎng)殖茉莉、玉蘭,鄭國寺、趙村店專養(yǎng)金鐘、一品紅等盆花,冬天還熏牡丹。這種各有專長的做法當然為的是行業(yè)競爭,有專長才能站住腳,多賣錢,當然也促進了北京花木業(yè)的發(fā)展。要多掙錢,養(yǎng)的花就得有特色。比如永定門外羅家園的菊花,花株只有一尺高,但是花頭大,行話叫“三叉”,讓人看著就喜歡,當然買賣興旺。樊家村有個呂世惠,養(yǎng)的黃月季花形整,開得早,香味濃,自然賣價高。要多掙錢,除了花要好,還得要花開得是時候。趙家樓的溫室月季、牡丹,可以控制在春節(jié)時開放,那時一朵牡丹花價值一元,而進貨時,一株牡丹只要五角錢。馬家樓有個養(yǎng)花大戶叫盧庭熹,專養(yǎng)佛手、香桃、桂花和石斛、藿香、佩蘭、綠八葉等藥材,比如一斤枇杷葉就可以賣五元錢。老人們說,慈禧有個大果盆,專門讓李蓮英到盧家買佛手,只要李蓮英看中了,就把佛手全包了,一斤佛手可以賣五兩銀子,盧家一年可以收一二千斤佛手。再有潘家廟龐家,就著海子墻(南苑是皇家御園,周圍都有墻圍著,百姓不許進入,這道墻人們俗稱“海子墻”)搭起溫室養(yǎng)了三百六十棵玉蘭,玉蘭長到三丈來高,每年開花時節(jié),一天可以掐五六十斤鮮花。此時種花技藝也有很大發(fā)展,普遍采用嫁接、扦插、溫室養(yǎng)殖、控制光照等技術。這些在《陔余叢考》《玉笥集》《燕臺口號》等中都有記載。
有了花,就要有人去賣。賣花人大體分兩類:行商和坐販。行商是擔著花挑子或者推著小推車走街串巷趕廟會。開春是賣芍藥,凈香居主人的《都門竹枝詞》這樣說:“芍藥當春色倍嬌,佳人頭上斗妖嬈,豐臺一片青青葉,十字街頭整擔挑。”當時豐臺一帶種植的芍藥,“連畦接畛,荷擔市者,日萬余莖”,可見其規(guī)模。夏秋時節(jié)是玉蘭花、晚香玉,小販沿街叫賣,一到晚上,“晚香玉、茉莉花”的吆喝聲,京城內外隨處可聞?!读只ㄊ隆分姓f:“豐臺種花人,都中目為花兒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車載雜花至槐樹斜街(宣武門外下斜街)市之?!彼^“小海春無價,斜街曉賣花”。(《玉笥集.大都紀事》)還有就是趕廟會,初一東岳廟,初二太陽宮,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兒市,逢五逢六白塔寺,逢七逢八護國寺,逢九逢十隆福寺,都有小販售賣鮮花。
坐販興起較晚,有一些原本是花農,北京花農多兼種蔬菜,因為北京種花要建花洞子(溫室),這樣冬天就在花洞子里種些黃瓜、扁豆、香椿、韭黃等,賣價較高,賺了錢,有些人就買地雇人種植,成了地主。還有些人就到城里開花廠子(花店),也有原先開店后來改行的,比如隆福寺德盛源花店的掌柜原來就是開茶館的,后來看賣花賺錢多,四十歲上改行開了花廠子。這樣,北京的花店就多起來。
當時的花店多集中在東西兩廟和崇文門。西廟(護國寺)有悅客、齊卉、前萬升、后萬升、丁記、袁記、義順等,還有六七個攤販,東廟(隆福寺)有隆興、萬盛、同樂、藝和、德盛源、永和、隆和、永和新、聚芳、利和、松泉等。崇文門緊挨著交民巷,所以開的是洋花店,賣的是郁金香、石竹等,多為花籃、花束、鮮切花,較少盆花,有世界、歐美、育英、盛新、三洋、萬順等,此外廣安門的土地廟、西單、勸業(yè)場、王府井,也有鮮花店。經營鮮花店利潤較高,例如牡丹,山東花農把牡丹從荷澤(曹州)運到北京給了花店,但是當時卻得不到現金,要等半年后舊歷年賣了牡丹花才給錢,無本賺利,花木業(yè)有句話說:“早上沒飯吃,晚上有馬騎。”一天之內只要做成一筆買賣,就不愁吃喝。正因為如此,大的花店都有后臺,像萬盛、齊卉、悅客、同樂等就和皇宮、法院、銀行有關系,萬盛花店的東家就是大學士榮祿。這是因為大件的花卉價格昂貴,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像桂花樁,叫“進奉”,是進貢給皇上的,開花廠子的想發(fā)財就得巴結高官顯貴才行。
花廠子除了作鮮花生意外,還有些兼營業(yè)務,比如替雇主養(yǎng)花、存花。二十年代后王府、大宅門不再雇傭花匠,但是又要擺放鮮花裝飾門面,就有花廠子派人承擔這項業(yè)務。花廠子派人把即將開放的鮮花送去雇主家擺好,每隔一周到十天半個月去更換一次,按照鮮花品種和數量收費。還有一些花木自己不好養(yǎng)殖,雇主就讓花廠子代為培養(yǎng),等到花蕾滿枝時送到雇主家,花期過了,再拉回花廠子。大型花卉冬天家里不好保管,雇主也會把花寄存到花廠子,等來年春暖花開了,花廠子負責倒盆、施肥、修剪,拾掇好了,送回雇主家。因為花廠子都有自己的花洞子,小的花廠子,如德盛源有十幾間,大的花廠子在鄉(xiāng)下都有上百間花洞子,做這些工作是順手牽羊的,既方便了雇主,又增加了收入,一些不好賣的大件花卉也就找到了去處。還有就是種樹、做“靈活”?!办`活”是給死人的,有錢人家出殯,要擺放十二件“靈活”,就是用松柏枝扎制松亭子、松鶴、松鹿、童男、童女、獅子等,這也由花廠子負責。其次是種樹,有錢人家的墳地要種植松柏樹,樹都從花廠子買,也由花廠子種,并且要包種?;?,一保三年。
1956年北京鮮花行公私合營,大大小小的花廠子都成了北京市花木公司的門市部,只是在“文化革命”期間,養(yǎng)花、賞花成了“資產階級趣味”,公園的綠草坪都改種了小麥,鮮花業(yè)也就成了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了,幾乎絕跡?,F在,北京的鮮花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比過去任何時期都大了,除了世界花卉大觀園、國際鮮花港、植物園有各類花卉可供人們觀賞外,大規(guī)模的花卉市場也有不少,不少城市街道都成了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的景觀大道,十一、五一,大街小巷到處是鮮花,天安門廣場就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大花壇,鮮花遍地成為社會興旺發(fā)達的象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