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兜輿迢迢入翠微,往來白云蕩松飛。白云直上接天界,山巔又出白云外。清
這四句詩摘自蒲松齡的七言古詩《登岱行》。
蒲松齡(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蒲家莊人。少即聰慧,十一歲從父讀書,十九歲應(yīng)童子試,深得施閏章、王士禎的賞識。當(dāng)時學(xué)政施閏章稱其文卷“如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但他卻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才得到了個“歲貢生”的名銜。他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全部家產(chǎn)僅是幾畝薄地、三間老屋。好在三十一歲上,到了同鄉(xiāng)友人江蘇寶應(yīng)知縣孫蕙那里當(dāng)了師爺,一年后回到故鄉(xiāng),便始終當(dāng)教書先生,直到七十一歲告老還鄉(xiāng)。蒲松齡一面教書糊口,一面幾乎是窮盡一生的精力,歷時四十余年,完成了曠世奇書《聊齋志異》。此書共四百九十余篇,寫鬼寫妖、刺虐刺貪,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由于淄川離泰山不遠,更由于泰山的魅力,蒲松齡曾多次登泰山,結(jié)交了泰山朋友、考察了泰山民俗,搜集了眾多創(chuàng)作素材。《聊齋志異》中有關(guān)于泰山的篇章就達二十余篇,另外他還寫下了一批贊頌泰山的詩、文、賦等作品,如他的泰山詩賦就有《齊魯青未了,撫臺觀風(fēng)》、《登玉皇閣》以及我們已在前面提到過的《秦松賦》和這首《登岱行》。這些作品成為泰山文庫中的不朽佳作。
其詩曰: 登岱行
兜輿迢迢入翠微,往來白云蕩松飛。白云直上接天界,山巔又出白云外。黃河泡影搖天門,千峰萬峰列兒孫。
放眼忽看天欲盡,支足真疑河星捫?,幭杓母邘r宿,雞鳴海東紅一簇。俄延五更黍半炊,光漾明霞射秋谷。
吳門白馬望依稀,滄溟一掬堆玻璃。七月晨寒勝秋暮,曉月露冷山風(fēng)吹。傾刻朝暾上山嘴,山頭翠碧連山尾。
及到山下雨新晴,歸途半查蹄涔水?;厥浊喾逡刑扉_,始知適自日邊來。
詩的大意是:
乘山轎進入青蒼的泰山,白云悠悠在山腰飄蕩。白云紛飛直上天界,玉皇頂卻高高地在白云之上。
黃河之影漾動著南天門,眾山皆小就像子孫兒郎。舉目似乎看到了天邊,踮腳便可摸到天河的波浪。
夜晚寄宿在華貴的客舍,雞鳴時東海呈現(xiàn)一簇紅光。一時間天空像半熟的米色,霞光幾縷把山頭照亮。
蘇州城門的白馬依稀可辨,大海如杯水盛滿寶藏。風(fēng)急露冷曉月更寒,岱頂七月的早晨比晚秋還涼。
突然紅日躍出海面,群峰從頭到尾現(xiàn)出本來模樣。大雨過后天下放晴,下山時甚至在積水中徜徉……
回首大山正倚著蒼穹,才知道自己剛剛路過了太陽。
32、人帶斷霞過小渡,鳥沖飛絮入斜陽。鞭絲帽影垂垂遠,日觀天門望望長。
這四句詩摘自趙執(zhí)信的七律《晚晴過岱下》。
削職返鄉(xiāng)后,趙執(zhí)信長期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在大自然中排遣郁悶,開拓胸襟,尋得精神慰藉。他一生至少四次登上過泰山。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他把泰山作為起點,開始了他的南游,“昨行泰山東,白云蓊天門……”,到杭州,入鄱陽湖,經(jīng)南昌,到達廣州。飽覽了江南風(fēng)光,會見了許多友人,寫下了大量詩篇。第二次南行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這年春天,趙執(zhí)信先至泰山,
寫下了《暮春泰山道中遇雨》以及這首 《晚晴過泰山》:
煙披岳麓翠帷張,雨邑春疇細草香。人帶斷霞過小渡,鳥沖飛絮入斜陽。
鞭絲帽影垂垂遠,日觀天門望望長。嶺半桃花隴頭麥,肯輸物色與江鄉(xiāng)。
詩的大意是:
33、曉日一輪藏海霧,天風(fēng)萬壑響松濤。
這兩句詩摘自洪昇的七律《游泰山》四首之一
洪昇客居京城,常常往返于京杭之間,其中四次途徑泰山,留下了近二十首詠頌泰山的詩篇。這首詩是他第一次登泰山時寫下的。
滿山燈火雜低高,側(cè)上籃輿不憚勞。曉日一輪藏海霧,天風(fēng)萬壑響松濤。
水簾洞古流泉細,歇馬崖傾置屋牢。怪底寒巖春色曉,新花四月綻櫻桃。
此詩大意是:
34、北立玉皇巔,群峰總臣仆。此山帝王尊,萬乘紛馳逐。
趙國麟(見五賢祠一節(jié)介紹)
泰山紀游并引
辛卯四月十一日,同金子枚子仲、韓子公度,門人侯長麓、張漢張、黃子壯、黃健庵登岱,宿登封臺。十二日,遍游岱頂,下后石塢;十三日登九龍崗至大燭山,仍宿后石塢;十四日,由伏虎門下仙鶴灣至艾窩而歸。作詩百韻紀事。
我愛泰山下,賦性耽巖谷。晨夕對不厭,春秋時往復(fù)。
茲晨值首夏,高興倍疇昔。童冠六七人,登臨豈辭數(shù)。
髯翁同予癖,加以長顧陸。退之偕籍喜,能詩兼撰箓。
江夏大小阮,攜琴致不俗。杖履發(fā)青巖,后先步錄足(二字加走)。
列嶂懸青霄,錦屏映晴旭。層閣聳山腰,丹扉帶支麓。
山郭尚陂陀,入云自茲叔(左單人)?;仨娽迯?,羅羅指邊幅。
過訪白騾冢,流覽萬仙閣。茅茨高下安,櫻桃參差熟。
迤邐度水簾,紆折歷云壑。遙望白石亭,金經(jīng)鐫山腹。
何人歇馬崖,長風(fēng)撼古木。憩足登仙臺,玉虛宮殿肅。
路轉(zhuǎn)俞(足旁)黃峴,一屏障全岳。芙蓉插云端,始見真面目。
峰云互吞吐,松石爭盤礴。怪祕呈形模,移步換頭角。
或若髻旋螺,或若笠覆箬?;蛉艚戆稁荆蛉艄阼F幞。
或奮若翼張,或怒若爪攫。靜或若獅蹲,動或若龍躍。
翩或若鴻驚,叢或若猬縮。或離而欲奔,或聚而欲觸。
升者云為階,墜者云為絡(luò)。立者云為帶,臥者云為幄。
奇幻勞應(yīng)接,徘徊恣領(lǐng)略。振衣彌高巖,罡風(fēng)吹謖謖。
一線通天門,何年巨靈鑿。雙巖蔽日月,仰窺天一束。
崔嵬疊壁壘,巉峭森劍鍔。斧劈與刀皴,披麻連解索。
寸膚不著土,萬仞皆刀斫。其陽盛瑤葩,其陰積冰雹。
倏忽異氣候,烈日不能虐。鐵索云中垂,猿攀額頻戚(頁字旁)。
前趾后日(者見),后冠前履蹴。望邇行彌遠,身進足反卻。
屏氣慎登陟,忽若出囊橐。直凌登封臺,浩歌震列宿。
詩追太白篇,圖仿叔明軸。豪飲吸川鯨,高談炙車轂。
醉看月蟾沉,臥聽天雞喔。曉起失萬山,空濛雨##。
須臾土囊來,蕩漾云霧廓。東登日觀峰,扶桑逗光昱。
海水映遠岫,晶盤盛碧琭。南上仙人橋,三石鬼工斫。
眾山勢洶涌,翠浪長空泊。西到西天門,立石無倚著。
云氣成苔蘚,飛白鴻都堊。北立玉皇巔,群峰總臣仆。
此山帝王尊,萬乘紛馳逐。摩挲無字碑,嘆息開元作。
銘德立紀功,函泥更緘玉。金石志綢繆,風(fēng)雨半殘剝。
更陟吳觀峰,練馬終渺邈。彌殷仰止情,倚杖思孔卓。
舉頭已天外,萬古胸懷拓。凌虛與倒景,神仙焉可學(xué)。
探幽且盡奇,莫使山靈噱。陰洞名黃花,靈區(qū)富蘊蓄。
緣澗挹空翠,滿路聞異馥。到門鐘馨靜,依山樓閣簇。
石竇滴瓊漿,羽冠獻芝粥。云收皓魄回,天空沆瀣濯。
枯桐鼓杳淼,靈籟答肅穆。夜色沈幽夢,晨光換新局。
蔚藍浸青蔥,翠微染黛綠。千松與萬松,小燭和大燭。
照天松作焰,插地山為托。既覽九龍勝,更尋雙鳳樂。
蒼髯張偃蓋,珠蕊結(jié)瓔珞。山川供品題,天地任嘯謔。
曠懷古今空,遐覽塵世促。一宿使神凝,再宿使神足。
何時結(jié)云棲,長此蠲榮辱。歸興賈余勇,桃源問津錯。
匍匐俞伏虎,戰(zhàn)兢過仙鶴。上登愁跛樣,下度懼猱#。
亂山鳥獸寂,深澗峰巒矗。攀崖擲琪草,失路冒叢樸。
季后心傍徨,阮迷行彳亍。樵子度蜀道,同人會淇澳。
搜奇四日游,詎比謝公躅。吁嗟歸路難,頗似昌黎哭。
高步防傾危,悲樂恒倚伏。乃知造物心,所忌暢吾欲。
向平志雖賒,茲游亦陵鑠。回首望龍#
稱宗鎮(zhèn)青方,鄉(xiāng)土信所獨。到廬意拳拳,賦詩酒重酌。
忽夢九天游,閶闔聞仙樂。齊州九點煙,俯視不盈握。
豈惟天下小,泰山止一栗。啟戶瞻巖巖,恍然似有覺。
詩的前十六句寫自己熱愛泰山,恰逢四月,春光明媚,而同行的人亦皆愛山,且具詩畫之才,于是從青巖書屋出發(fā)了。接下來二十四句寫從山麓到中天門,這一路上,經(jīng)過紅門石、白騾冢、萬仙樓、山民的茅舍、水簾洞,看到了高山流水亭、經(jīng)石峪,路過了歇馬崖,直上黃峴山。以下二十二句專門寫云,詩人筆下的云與山峰互相吞吐,瞬息萬變,有的像飛鷹、有的如蹲獅,有時似驚鴻,有時像猬縮……奇形怪狀,令人應(yīng)接不暇,領(lǐng)略不盡。以下二十六句寫攀登十八盤,“一線通天門,何年巨靈鑿”,十八盤兩側(cè),雙巖對峙,天若一線,登山者前人的腳跟緊貼后人的帽冠……看著很近,走起來卻遠,連猿猴都愁得頻頻蹙眉。再下面四十句寫登上了山頂,先是抒發(fā)喜悅的心情,作詩飲酒,高談闊論。第二天在岱頂看日出遇雨,但這并沒有影響詩人的情緒。他們上日觀峰,遠眺東海;去仙人橋、西天門,上玉皇頂,觀無字碑、唐摩崖,又到了吳觀峰,順著當(dāng)年孔子的目光,遠望吳國閶門,回思圣人業(yè)績。在岱頂上,詩人發(fā)出感嘆:
北立玉皇巔,群峰總臣仆。
此山帝王尊,萬乘紛馳逐。
——站在泰山最高峰,眾山皆小就象一群仆從。
接下來三十四句寫后石塢,詩人探幽尋奇,來到了黃花洞,這里山谷幽靜,滿山異香,天空湛藍,古松成片。萬千青松中,大、小天柱峰拔地而立,泰山就像它們的燭臺。又瀏覽了九龍崗等景點,詩人發(fā)了一番議論,“曠懷古今空,遐覽沉世促”,“何時結(jié)云棲,長此蠲(juan免除)榮辱”。
然后二十八句,寫從天柱峰到艾洼的下山之路。這條路險似蜀道,直教詩人發(fā)出“吁嗟歸路難,頗似昌黎哭”的感嘆,他告訴人們“高步防傾危,悲樂恒倚伏。乃知造物心,所忌暢吾欲”。
最后十句,詩人總結(jié)了此次登山的心得:俯視齊煙九點,尚不足一握,豈止天下小,泰山更像一粒粟,開窗再看泰山時,心中似乎多了一些所悟。
——趙國麟登泰山所思甚獨特,仔細讀讀他的詩,是很有意思的。
35、閟殿崇東國,唯神配極聞。鐘沉汶源水,香如泰山云。
其原詩為:謁岳祠
閟(簡體)殿崇東國,唯神配極聞。鐘沉汶源水,香如泰山云。
檜柏森靈氣,碑銘辨古文。升階肅瞻拜,萬慮靜紛紜。
東方之國天貺殿最為尊崇,只有泰山神配得上這聲名。
廟里的鐘聲遠傳汶水之畔,殿前的香煙直達九霄云中。
檜柏古木蘊含著森嚴的靈氣,碑刻銘文盡現(xiàn)出古人的文風(fēng)。
登上高臺恭敬地瞻拜泰山神,心中雜念俱消而氣平神靜。
36、五岳巨鎮(zhèn)推岱宗,插天萬仞青芙蓉。蕩胸層云浩如海,夜半日躍扶桑紅。清
五岳巨鎮(zhèn)推岱宗,插天萬仞青芙蓉。蕩胸層云浩如海,夜半日躍扶桑紅。
初經(jīng)回馬嶺,路轉(zhuǎn)山腹行靈空。過水簾洞,倒懸雪練噴長風(fēng)。石磴盤盤歷盡十八曲。
始覺捫參撫井呼吸與天關(guān)通。左招碧霞君,右叩青帝宮。羽衣金節(jié)飄飄下,
半空邀我游戲秦吳東西峰。其間秦松漢柏雷雨已摧朽,今辨七十二代玉簡金泥封。
搜身絕頂高攀云松摩崖剔古篆,剝蝕如爛銅。獨有無字碑,屹立寒云中。
我欲大書補其闕,恐驚山鬼驅(qū)虬龍。還尋祖龍避雨地,更訪天寶盤游蹤。
祈天符命理無據(jù),矧以縱欲希神功。粵稽重華事柴望,肆覲群后昭協(xié)同。
周王時邁陡喬岳,明望敷對來球共。東巡自古有典禮,詎尚封山刻石夸豪雄。
吾聞泰山之云膚寸合,氤氳倏#
默贊我后#燮理,永穰旱澇銷兵戎。和平作頌覬神聽,多黍多#歌年豐。
詩的大意是:
五岳之中泰山最為尊崇,峻峰入云像青色的芙蓉。山腰的云猶如無邊的海,半夜的日出將東方映紅。
初次來到回馬嶺,峰回路轉(zhuǎn)大山之中是如此空靈。接著到了水簾洞,高掛的飛瀑噴薄而下聲如長風(fēng)。
十八盤好似天梯,覺得眾星可摘與天關(guān)息息相通。左手招呼女神碧霞元君,右手叩響古老的青帝宮,
眾神仙從天上飄然而下,邀我去游秦觀、吳觀峰。秦松漢柏已枯朽,又怎去分辨七十二代帝王遺蹤。
飛身攀上絕頂找尋摩崖古篆,惜已剝蝕就像爛銅。獨有無字碑屹立寒風(fēng)中,我想補其字又怕山鬼驚。
找尋秦始皇避雨的地方,探訪唐玄宗去過的山峰。河圖、天書不是封禪的理據(jù),況且為私欲而勞神功。
舜帝當(dāng)年柴望祭天,在泰山會見諸侯形成大聯(lián)盟。周朝天子巡狩登泰山,祭天求神將珠寶美玉上供。
封禪自古就有規(guī)矩,哪里還需要封山刻石夸豪雄?聽說泰山之云觸石而出,轉(zhuǎn)眼間云氣聚合滿天空,
天下降甘霖——這是神靈謝泰山,規(guī)格之高如三公。默助吾皇強國富民,免除旱澇之災(zāi)永遠離開戰(zhàn)爭。
和平的歌唱給神聽,佑護天下風(fēng)調(diào)雨順多多收成。
37、俯視海氣白,天水相混并。鴻濛破一罅
這四句詩摘自紀昀《曉發(fā)泰安距泰山二十五里不及登》。
紀昀對泰山十分熟悉,在他的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有大量以泰山作背景的狐鬼神怪的故事中,這些故事傳達了他對世情、倫理、人生的見解。除了《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泰山小說外,紀昀的泰山詩也是很有特色的。他第一次路過泰山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因公事在身,無法成行。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九年八月,紀昀歸家奔父喪,又經(jīng)過泰山,亦無法登覽。兩次他都寫下了詩,居然憑想象對泰山的雄偉俊秀、云海日出、圣賢遺跡作了描述。
他的原詩如下:曉發(fā)泰安距泰山二十五里不及登
游山不游岱,一覽群峰青。有如研百氏,而不窺六經(jīng)。古人訪五岳,不憚萬里行。
云何跬步地,蠟履靳一停。壯游良所愛,于役自有程。薄墓宿泰安,驅(qū)馬雞三鳴。
是時日未出,東望青冥冥。少焉宿靄破,突兀無孤?lián)巍0自屏麂葶?,才掛山腰橫。
想見萬仞頂,咫尺捫晨星。俯視海氣白,天水相混并。鴻濛破一罅,滉漾朱霞明。
陽烏矯翼上,浪卷羲輪赪
但愁奇?zhèn)ゾ?,使我心目驚。風(fēng)云月露手,大敵非所嬰。登高不得賦,瑟縮難為形。
茲游雖未暇,且免羞山靈。愿讀十年書,萬卷儲精英。培養(yǎng)雄直氣,郁勃胸中生。
振策天門上,奮袂超崢嶸。興酣吐奇語,高詠群神聽。砉然千山響,下界驚雷霆。
詩的大意是:
游山若不游泰山,只是遠觀眾山青,好比讀諸子百家,而不看儒家六經(jīng)。
古人尋訪五岳,汲汲不懼萬里行。我距泰山只半步,為何不能為之停?
非我不愛玩,只因為公出差有章程。傍晚留宿泰安城,明晨驅(qū)馬又遠行。
此刻日未出,東方沉沉天不明。頃刻之間云層動,滾滾翻騰無支撐。
白云飄處仍昏暗,縷縷橫在山腰中。好像見到泰山頂,可以舉手摸晨星。
俯視東海云氣白,天水一色難分清。云層裂開露一線,紅霞涌處晨曦明。
金輪騰空起,云飛浪卷迎來太陽紅。蕩滌蛟、蜃之氣,天寬地闊朗朗清。
如何才能登岱頂,使我舒懷暢心情?只怕景色太奇?zhèn)?,令我?nèi)心生震驚;
又怕風(fēng)云多變幻,奇景大概難相逢。登高不賦詩,萎縮蜷曲難無地自容。
此次無暇登泰山,倒是免了羞山靈。愿意再讀十年書,萬卷書中儲精英。
培養(yǎng)雄壯正直氣,激情勃勃胸中生。舉杖慶祝登天門,揮袖再攀超崢嶸。
詩興正濃吐奇語,高歌一曲眾神聽。嘩然一聲千山響,人間驚聞似雷霆。
38、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此句摘自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
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清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歷任山東省副考、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等。不久后棄官回鄉(xiāng),主講于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前后凡四十年。論學(xué)主張集“義理”、“考證”、“詞章”為一體,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登泰山記》是一篇著名的游記,作于公元1774年冬,文章主要寫泰山盤道、泰山雪景和泰山日出,描寫逼真,雖距今已二百多年了,但很多景物猶在,讀之如在其境,使人感到親切,其原文為:
登泰山記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樗蒲(chupu)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br>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膝齊。桐城姚鼐記。
其文的白話是:
泰山的南面,有汶河水向西流;北面,有濟水東流。泰山之陽的溪水都流入汶河,北面的則流入濟水。在泰山南北分界的地方,有古代的齊國的長城。泰山最高峰為日觀峰(應(yīng)為玉皇頂),在齊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都北京冒著風(fēng)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麓的山谷,跨越齊長城之險阻,才到達泰安。這月的二十八日,與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從泰山南麓攀登。盤道長四十五里(實為不足九公里),全是用條石砌成臺階,共七千多級(應(yīng)為六千三百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溪谷,中間一條流至山下后,環(huán)繞泰安城南下流入汶河,這就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們開始就是順著中間這條溪谷上山,過了中天門,再順著西面那條溪谷繼續(xù)攀登,于是就到了岱頂。古時候,是順著東面那條溪谷進山的,道上有天門。所謂東面的溪谷,即古人所說的“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這里?,F(xiàn)在所經(jīng)過的中溪山嶺和岱頂,凡攔阻盤道的山崖險阻處,世人都稱之為天門。盤道中云霧彌漫,冰雪溜滑,石階幾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頂,白雪覆蓋著蒼山,雪光照亮了南天。望著傍晚的陽光照耀著的泰安城、汶河和徂徠山,,好像山水畫;停留在山半腰的云霧就像一條帶子。
十二月二十九日,天將明,與朱子穎坐在日觀峰巔的亭子上,等待日出,山風(fēng)揚起的積雪打在了臉上。日觀峰以東,自腳下皆云霧彌漫,隱約見到幾十個如白海蜇般站立著的東西,原來是露出云海的山峰。東方天際的云出現(xiàn)了一線異樣的顏色,不一會兒變成五種色彩;太陽升起,其色純紅如朱砂,其下有紅光搖搖晃晃地承托著,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陽光照射到,有的則沒被照到,于是紅色和白色相混雜,都像是屈身表示恭敬。
日觀峰以西有東岳廟,還有碧霞元君祠?;实鄣翘┥脚R時下榻的行宮在碧霞祠之東。這一天還觀看了盤道兩側(cè)的石刻,大多是唐顯慶以來的,而遙遠的古代石刻則消失了。偏僻的不在盤道兩側(cè)的石刻,沒有來得及去看。
泰山多巖石而少土,巖石為青黑色,其形狀多平坦方正,很少有圓形的。雜樹不多,大多是松樹,生長在石縫里,樹冠皆為平頂。因為冰雪封山,沒有瀑布,也沒有鳥獸的叫聲和足跡,從南天門至日觀峰數(shù)里之內(nèi)無樹木,而積雪與人的小腿同深。桐城姚鼐記。
39、秦碑漢樹,要明月呼來,共論古今。海色晴邊,一聲雞報曙。
這幾句詞摘自吳錫麒的《齊天樂·游岱宿碧霞宮下》。
吳錫麒(公元1746—1818年),字圣征,號穀人,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十年(公元1175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曾主持過揚州、安定等書院。長于詩、詞,駢體文也名噪一時。此詞寫夜宿碧霞祠,想象與神仙聚會,以及泰山夜晚、日出的景象。其原詞為:
齊天樂·游岱宿碧霞宮下
丹梯直上凌閶闔,冥冥欲通天語。白細如縈,青長不了,鐵索一條來路。奇松對舞,
早透頂寒濤,暗生云雨。穩(wěn)著芒鞋,采芝常愿伴樵侶。
仙靈進夕會好,聽瑤環(huán)翠玦、飛響何處。壑引虬吟,林招鶴夢,,拓出瓊壺如許。秦碑漢樹,
要明月呼來,共論古今。海色晴邊,一聲雞報曙。
詞的大意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