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教育家教育理念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
論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建設者”、“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倍囵B(yǎng)這種人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xiàn)現(xiàn)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過程”。關于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fā)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diào)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愛孩子’?!彼岢隽恕耙屆總€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并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于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guī)范去要求兒童,并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關于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zhì)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fā)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傳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并發(fā)展他們的智力。他是知識與智力的統(tǒng)一論者,提出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鮮經(jīng)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在帕夫雷什中學,所有學生整個下午都參加各種課外小組活動,小組多達到一百多個。
關于體育。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fā)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辈㈨懥恋睾俺隽恕敖】?、健康,再一個還是健康”的口號。他不允許低年級兒童在室內(nèi)進行三小時以上的腦力勞動,反對讓12~15歲的少年每天花費四、五個小時去做
家庭作業(yè)。他帶領師生在校園內(nèi)外種植大量植物,為孩子們建立天然的“氧氣廠”。在教室內(nèi),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檢查課桌椅與學生身高之間的適合程度,注意學生合理的營養(yǎng)等。他鉆研了15年之久,為帕夫雷什中學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證勞動和休息、活動與睡眠的適當交替。
關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抓緊美育的實施。他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們美的心靈,并提出了進行美育的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鑒賞美,通過動手勞動創(chuàng)造美等,甚至要求兒童重視衣著美和儀表美??傊谡麄€美育過程中,美育應隨時、隨處進行。
關于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出:“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彼J為,如果一個學生進行十年制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而在他畢業(yè)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那么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在十年過程中脫離了勞動,脫離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虛的,沒有勞動技能,沒有做好生活準備,特別是沒有勞動情感,這無論從社會對青年一代的期望來說,還是對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來說是一種失敗。因此,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一向重視勞動教育的實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五育任務。在論述五育時,既強調(diào)了各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闡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論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關于教學基本理論的論述,又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體經(jīng)驗介紹和建議,基本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論。他從智育的基本任務出發(fā),要求正確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兩對矛盾,即教學——教育、教學——發(fā)展,要求在促進矛盾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中,完成目的,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的總任務。關于教學—教育的統(tǒng)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指出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世界觀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來進行。反對把教育看成與學習和教養(yǎng)相隔絕的東西,他說:“訓練和教養(yǎng)能夠形成各種世界觀嗎?考慮一個人在教學過程所見到、所理解、所思考的東西,能夠?qū)λ男撵`實施教育嗎?”可見,他是教學、教育和教養(yǎng)的統(tǒng)一論著。
關于教學—發(fā)展的統(tǒng)一。首先他強調(diào)師生通過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認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fā)展智力的教學。他說:“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種種原理、結論和推理一古腦塞進兒童的腦子,往往不讓兒童有可能哪怕接觸一下思維和活的言語的源泉,這就捆住了他們的幻想、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翅膀。孩子時常有富有朝氣的、積極的、活躍的人變成了仿佛專門用于背誦的機器。”因此,他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并用分數(shù)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
關于“兩套教學大綱”的論述。在他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忠實執(zhí)行國家制訂的教學大綱,但不能過于機械,心目中同時裝有“第二大綱”,借以指導學生
課外閱讀,開闊視野,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優(yōu)秀教師懂得東西應比“大綱”規(guī)定的內(nèi)容多許多倍,課程對他來說只不過是這門學科的起碼知識。教師高深的學識是吸引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的必要條件。
此外,他還闡述了諸如教學任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問題。
論學校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積累了豐富的學校管理工作經(jīng)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他認為校長不能陷入事務的漩渦,也不能官腔官調(diào)的行政命令來領導。他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彼赋觯粋€好校長必先是一個好教師。因此,他本人始終兼教一門語文課,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堅持聽其他教師的課。他說:“如果我每天不聽兩節(jié),就算我這一天什么也沒做?!薄叭绻裉烊^(qū)里開會,明天就得補上,聽四節(jié)課……如果我在一年中沒有聽過一位教師的至少15至20節(jié)課,我就會對他毫無了解。”他把聽課和分析課當作校長的重要工作和滋養(yǎng)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視學校的思想教育。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他帶動和組織教師全面了解研究兒童,定期舉辦了研討會,就某個學生的情況實行教育會診。他本人親自搞調(diào)查,作記錄,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難教育的”學生曲折成長的過程試辦了一個6歲入學的預備班“快樂學?!?,從預備班到一年級,再連續(xù)跟到十年級,一直擔任該班的班主任,跟蹤觀察和研究在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提出了相應的教育措施。
對學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這個“主要杠桿”,認為這是一非常實際又迫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和他的同事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結合語文教學,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學過程邏輯的,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能力的“基本技能體系”聽、說、讀、寫12項基本功。
關于教師管理。他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沒有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是不行的。作為學校領導,應該關心愛護教師,盡量減輕教師的負擔。他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彼麑W校里的每一名教師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長。要求教師努力提高教育素養(yǎng),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nèi)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有較高的培養(yǎng)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廢。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因此,被人尊稱為“教師的教師”是當之無愧的。
關于學年總結。他把總結工作這件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當作把握教育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反對校長自己不動手而分派別人東拼西湊,然后加以“剪輯”的做法,也反對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到年末臨時搞突擊的做法。提倡校長親自動手,每天每周都要記事,及時整理,不斷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結論,并征求大家的建議或意見。他認為,總結不應刻板公式化,年復一年一個模式,好的總結應該既是全體教師一年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鑒。
主要作品
蘇霍姆林斯基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動中,一邊創(chuàng)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一邊堅持教育科學研究。一生寫下了41本教育專著,600多篇
教育論文和1200多篇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
其中較著名的有: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
《巴甫雷什中學》
《公民的誕生》
《年輕一代共產(chǎn)主義信念的形成》
《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
《我把心獻給孩子》
《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的藝術》
《
致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的個性的過程就在于:教育者在關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要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谶@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
蘇霍姆林斯基
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tǒng)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能力與需求的協(xié)調(diào)賦予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體會和感受其中的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
我要關注的是,讓我所培育的每一個孩子都成長為會思考、會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讓認識過程的每一步都使心靈變得更高尚,使意志煉得更堅強。
蘇霍姆林斯基
在我們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體質(zhì)的健全發(fā)展應當合而為一。教育者的本領和藝術,在于他每時每刻都能夠清醒地把握住這種和諧發(fā)展的實質(zhì)。一個共產(chǎn)主義新人,并非所有良好特點和品質(zhì)的機械堆積,而是他們和諧結合的統(tǒng)一體。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認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勞動的準備,發(fā)展他們的個人素質(zhì)、意向和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
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兒蠻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fā)展、知識的鞏固性、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決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
蘇霍姆林斯基
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fā)展他們身上所有的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生活漸漸地作出了結論:只要整個學校、全體教師和全體學生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師努力教育,沒有也不會有一個學生不能成為誠實正直、熱愛勞動、堅強勇敢、無限忠于祖國和勞動人民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學校的理想……就是不讓任何一個沒有在智力方面受過訓練的人進入生活。不學無術的人,不管他們(名義上)受過哪一級教育,對于社會來說都是危險的。不學無術的人,其本人不可能是幸福的人,還會給別人帶來危害。從學校畢業(yè)出來的人,可能有某些知識不懂,但是他必定應當是一個聰明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我校教師集體認為,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學校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精神、勞動態(tài)度以及思想和道德——審美態(tài)度的第一個場所。如何在孩子這個未來的公民頭腦里培養(yǎng)起一個公民、一個勞動者、一個共產(chǎn)主義建設者的牢固思想核心,這是我們在教育工作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的最重要的準則和主要尺度。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養(yǎng)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后,甚至是幾十年之后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蘇霍姆林斯基
學校豐富多采的文明的精神生活,乃是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具有各種綜合機能的溫床。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的職責是:全面地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現(xiàn)他的稟賦,形成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種多方面的完滿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比人的個性更為復雜、更豐富的了。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道德的完善,就是共產(chǎn)主義教育的宗旨,實現(xiàn)這一宗旨的途徑就象人自身一樣復雜紛壇。。
蘇霍姆林斯基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的個性的過程就在于:教育者在關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這樣一種情況,即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
蘇霍姆林斯基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勻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如果教師的聰明才智“深化”到培養(yǎng)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上來,如果教師所講的話善于激勵學生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的競賽,那末,學校里將不會有一個平庸的學生,理所當然地,生活中也將不會有一個不幸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人不僅創(chuàng)造財富,還要為人處事,而且在為真、善、美的服務之中看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意義。需要教人們學習的正是這些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人一生命運的復雜性,有時也是悲劇性就在于:雖然“草稿”里蘊藏著成為一個獨特的個人的各種素質(zhì)——卓越的才能、稟賦、傾向性、天才——但是負責對這一“草稿”進行加工,以便使其變得更為美好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雙笨拙而又漫不經(jīng)心的手把草圖中美好的東西弄得丑陋不堪。
蘇霍姆林斯基
每個學生的才能和天賦都可在教育過程中得到發(fā)展。日后,一些人將成為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另—些人將成為工程師、技師、醫(yī)生、教師,又有一些人將成為鉗工、車工、農(nóng)業(yè)機械師,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會使他們很相似,這就是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在勞動中起主導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教師只有把為別人作出貢獻視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新人。一個人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獻出自己時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無私的歡樂——這種榜樣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強大的光源。讓學生在剛剛開始認識生活的時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愛的老師,這種學校才會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
在學齡初朋,教師對兒童來說,是打開事物和現(xiàn)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時期,教師就是打開思想的世界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我熱愛教育工作;因為它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認識人,觀察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各個方面。如果善于對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能夠看到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
蘇霍姆林斯基
如果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終行動得象一個組織得很好的交響樂隊一樣,那么,教育的利劍和長矛往往為之交鋒和折斷的許多問題就會非常容易地得到解決。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作教師的應當在自己的集體里發(fā)揚我們的教育道德,應當把在教育工作中確立人道主義原則視為每個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
蘇霍姆林斯基
集體的教育信念激勵了教師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成為每個教師個人創(chuàng)造的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
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數(shù)學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證。
蘇霍姆林斯基
思想好比火星:一顆火星會點燃另一顆火星。一個深思熟慮的教師和班主任,總是力求在集體中創(chuàng)造一種共同熱愛科學和渴求知識的氣氛,使智力興趣成為:一些線索,以其真摯的、復雜的關系——即思維的相互關系把一個個終生連接在一起。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集體是一個志同道合者的創(chuàng)造性友好集團,這個集團中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創(chuàng)造轉(zhuǎn)嫁出他的個人貢獻;每個人借助于集體的創(chuàng)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同時他又使他的同事們在精神上充實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
每一位教師不僅是教書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師和學生集體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學過程不是單單歸結為傳授知識,而是表現(xiàn)為多方面的關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審美的、社會和政治的興趣把我們教師中的每一個人都跟學生結合在一起。
蘇霍姆林斯基
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個性之所以對學生集體產(chǎn)生影響,其藝術在于,當教師談到某件事情時,仿佛輕叩學生的心扉,激發(fā)他們考慮自己,并為自己然慮,最后把他們領進生氣勁勃的教育源泉一一志向。
蘇霍姆林斯基
整個數(shù)育過程都貫穿著一條道德義務感的紅線。義務感并不是束縛人的枷鎖,它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恪守義務可以使人變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務,就在于使義務感成為自覺紀律這個極其重要品質(zhì)的核心,缺少了這種品質(zhì),學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yǎng)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
蘇霍姆林斯基
每一個成人都應該記住,只有當他們的行為正直而高尚的時候,他所堅持的道德觀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中去,并支配孩于的思想和感情。沒有實際行動就談不到道德。為兒童樹立榜樣首先意味著激勵孩子去作好事。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于,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
既然思想存在于勞動之中,人就要靠勞動而生存。
蘇霍姆林斯基
單調(diào)的攀登動作會感到厭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頂峰。
蘇霍姆林斯基
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在充滿著體貼和關心的家庭中,永遠不會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發(fā)生爭執(zhí),傷感情。
蘇霍姆林斯基
父母之間道德高尚的愛情是孩子們健康的、生氣勃勃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保證。
蘇霍姆林斯基
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
蘇霍姆林斯基
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
再教育工作中,要使公開的和隱蔽的、社會的和私人的各種教育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類幸福的諧音就產(chǎn)生于這種結合之中。
蘇霍姆林斯基
人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快樂和幸福如果得到的越容易,那么他在成年的生活中就越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
財富只有當他為人的幸福服務時,他才算作財富。
蘇霍姆林斯基
盡量提高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以便使孩子看到你在播種這顆種子使你生命的崇高意義;這顆種子正萌發(fā)為茁壯的幼芽。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做父母的,應首先以自己的相互關心的行為來教育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
假若世界總似母親以甜蜜的眼睛看著孩子的內(nèi)心,假若孩子在未來生活的道路上一切都象慈祥母親似的那樣善良和甜蜜,那么就會減少悲哀、犯罪和悲劇了。
蘇霍姆林斯基
要善于創(chuàng)造家庭生活中及寶貴的財富——相互愛戀,這也就是說要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
人類愛是教育的強大力量。誰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誰能進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實質(zhì)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
人們心靈中最強有力的、最有智慧的財富(愛情)就象音樂,象醉人心靈的迷人美麗一樣在影響著孩子。這種財富永遠撥弄著孩子敏銳的心弦,如對言語、對善良的心愿,對敏于感受愛撫和親熱的情感。誰的童年被愛的陽光照耀著,那他就會互相創(chuàng)造幸福,就會對父母的言語、對他們善良的心意、對他們的勸導和贈言、對他們的溫存和警告有著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
愛就意味著用心靈去體會別人最細微的精神需要。而這種心靈的感受能力是來自父母,但不是什么言語和解釋而是榜樣。
蘇霍姆林斯基
如何對待人類美麗的花冠——婦女,孩子用自己的心靈從那些細膩、微妙、不易察覺的小事中可以體會得到。
蘇霍姆林斯基
在一個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時,在那里才能產(chǎn)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光輝榜樣,一切關于兒童進行自我教育的談話都將變成空談。沒有父母的榜樣,沒有父母在相互關心和尊敬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的光和熱,兒童的自我教育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用什么充實了我們的孩子?我們用什么來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唯一的、強有力的、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它能把我們的形象深印在孩子的心靈中(人類真正美好的形象)。這種力量就是愛,它就是人類偉大的精神財富。讓我用自己的生活來創(chuàng)造這種財富吧,它存在于父母的心靈里,即可用以教育孩子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偉大精神力量可使孩子養(yǎng)成學習用父母的眼光來觀察世界,養(yǎng)成向父母學習用父母的眼光來觀察世界,養(yǎng)成向父親學習如何尊敬母親、尊敬外祖母、婦女和人。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實質(zhì)就在于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件上表現(xiàn)自己,表現(xiàn)出自己的優(yōu)點來。在某種好的東西中來認識自己——善于支持人的這種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長久而痛苦地尋找的那種自我教育的強大推動力,不是就在這里嗎?應當在心理學討論會上提出這個問題:人的表現(xiàn)問題?!鯓硬拍茏龅剑谷吮M量地努力在好的方面表現(xiàn)自己呢?我深信,一個人想在某個好的方面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誠摯,他在內(nèi)心對自我紀律的有求就越高,他對自己身上不好的的東西就越加不肯妥協(xié)?!?div style="height:15px;">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
蘇霍姆林斯基
在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來說,他在腦力勞動上所化的時間,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閱讀教科書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閱讀非必修的書籍上面的,因為,說實在的,思考習慣的形成,在決定性的程度上是取決于非必修的閱讀的。如果一個學生只讀教科書,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準備必修課上,那么學習對他來說就會變成不堪忍受的負擔,并由此而產(chǎn)生許許多多的災難。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對書籍不可遏止的向往。
蘇霍姆林斯基
小學生記憶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說在決定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時代進入到意識中的語言的鮮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這些印象的同時也就鍛煉了記憶力。
蘇霍姆林斯基
你們生下了孩子,一定要記住,從孩子能用自己的眼睛看見五彩繽紛的花朵或玩具時,能聽到樹葉沙沙作響、蜜蜂嗡嗡叫時,就應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智慧。在這個期間,人有多少心力投入到孩子的意識中去,那么他將來就帶著相應程度的智慧、聰明進入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坦率地告訴父母:假若你每天不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工作,那么你的孩子將智力發(fā)育不良,進入學校后學習也不會好。
蘇霍姆林斯基
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他就漸漸習慣于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后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蘇霍姆林斯基
假若要求時產(chǎn)生于父母的爭吵之中,而且是當著孩子的面,那么這種要求不論多么合理和正確,對孩子來說也是沒有威力的,不是非執(zhí)行不可的。
蘇霍姆林斯基
有些父母認為,他們對孩子的權力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禁止,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假若對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話,就等于給他加上了鐐銬,會使他變得畏縮、消極、無進取心。父母的要求不應只表現(xiàn)在禁止做這,禁止做那上,而最主要的是表現(xiàn)在提醒孩子去從事某些有益的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 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教師時常要讀書, 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松。
蘇霍姆林斯基
十分重要的是,關于祖國的豪言壯語和崇高理想在我們學生的意識中不要變成響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辭藻,不要使它們由于一再重復而變得黯然失色、平淡無奇。讓孩子們不要去空談崇高的理想,讓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靈的熱情激蕩之中,存在于激奮的情感和行動之中,存在于愛和恨、忠誠和不妥協(xié)的精神之中。
蘇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
蘇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著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著未來,關注著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條漫長的道路。
蘇霍姆林斯基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蘇霍姆林斯基
人類的精神與動物的本能區(qū)別在于, 我們在繁衍后代的同時,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對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yǎng)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蘇霍姆林斯基
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
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我們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
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還在于,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zhì)成果中體現(xiàn)他的智慧、技藝、對事業(yè)的無私熱愛和把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給同志的志愿。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常常忘記,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偉大的義務感,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xiàn)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在培養(yǎng)未來的一代人時,我們應當首先在個人領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驅(qū)使而產(chǎn)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關系領域里,培養(yǎng)最純潔,最富有人道主義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
要使每一個教師都成為他的學生的榜樣——有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熱愛知識,不知疲倦地探索求新事物。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威信是教師智盟和思想的結晶,是使集體樹立尊重自己的理想、原則和信念的能力。只有和諧一致,即前面所講的教師言行一致,才能使教師樹立起成為巨大教育力量的威信。教師的活動(指成為學生榜樣的活動)是建立自己威信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素養(yǎng)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在學校里教的是科學基礎學科,他應當能夠分辨清楚這門科學上的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科學思想的前沿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
為了使集體受到教師的和諧一致的理想、信念、興趣、趣昧、好惡等崇高精神的鼓舞,需要些什么呢?首先需要教師具有高深的學問。用列寧的話說,要具有真正的學問。我們的教師必須深刻而又嚴肅地認識到我們是在用思想和知識教育人的這一真理。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是老一代人與年輕一代人之間的連結環(huán)節(jié),他應該跳板而已。如果你們看到某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忠實地復述教科書,那就可以斷定,這位教師距離教育工作的高度素養(yǎng)的境界還相差甚遠。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好教師是這樣的人,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據(jù)以建立的那門科學,熱愛那門科學,并了解它的發(fā)展情況——最新的發(fā)觀、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而外,本人若能熱心于本門科學正在探討的問題,并具備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這樣的教師則可成為學校的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
使學問真正深入到我們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的職業(yè)的精神和哲學的原理,我們的工作的要求就是如此;為了給學生一顆知識的火星,教師應當從整個知識的海洋中吸取營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這是學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盞、繼而也是主要的一盞指路燈;是他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會他們尊重科學、文化和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你的知識、你的求知渴望和閱讀愛好,就是你個性教育力量的強大源泉。你自己要善于看待這個源泉,并引導學生前去這個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這行職業(yè)和勞動工藝的精神基礎和哲學基礎就是這樣:為了在學生眼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fā)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有學識的、善于思考的、有經(jīng)驗的教師,他并不花很長的時間去準備明天的課,他直接花在備課上的時間是很少的?!_實一生都在為上好一節(jié)課而準備著。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他永遠不會說:我的知識已經(jīng)積累夠用一輩子了。知識是活的東西,它永遠在更新。知識也在陳舊和死亡,就象人有衰老和死亡一樣。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知識的源泉,就要永遠處在一種豐富的、有意義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好教師是這樣的人,他桔通他所教的科目據(jù)以建立的那門科學,熱愛那門科學,并了解它的發(fā)展情況——最新的發(fā)現(xiàn)、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而外,本人若能熱心于本門科學正在探討的問題,并具備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這樣的教師則可以成為學校的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
學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精神修養(yǎng)和興趣,取決于他的知識淵博和眼界廣闊的程度,還取決于教師到學生這里來的時候帶來了多少東西,教給學生多少東西,以及他還剩下多少東西。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
蘇霍姆林斯基
書,這是一種重要的、永放光輝的明燈,是學校集體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閱讀,這是一個富有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師借以通向兒童心靈的門徑。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教師如不經(jīng)常置身于書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實的教師藏書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本知識是教師的財富和智慧。一個真正的教師才能感受到知識是個人研究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一種歡樂。
蘇霍姆林斯基
這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這個品質(zhì)所要求的。要讀書,要如饑似渴地讀書,把讀書作為精神的第一需要。對書本要有濃厚的興趣,要樂于博覽群書,要善于鉆研書本,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
集體的智力財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師的個人閱讀。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愛好者:這是我校集體生活的一條金科玉律,而且已成為傳統(tǒng)。
蘇霍姆林斯基
提高教育技巧——這首先是要自己進修,付出個人的努力,來提高勞動的素養(yǎng),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養(yǎng)。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先底的研究精神,那末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
蘇霍姆林斯基
只有日益深入地鉆研教學和教育過程的微妙細節(jié),只有不斷地開辟塑造人的靈魂這門藝術的新境界,你才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成為教師的教師,才能為別人所信賴和尊重。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真正的思維素養(yǎng),就在于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夠看見學生的思路是怎樣發(fā)展的。
蘇霍姆林斯基
能力、志向、才干的培養(yǎng)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個性的直接影響,是不可能實際解決的。能力只能由能力來培養(yǎng),志向只能由志向來培養(yǎng),才干也只能由才干來培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
把一個學生的缺點和毛病公諸于集體,是一種非常細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講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體對個人施加的影響應當是含蓄的,潛移默化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使學生認識自己,對自己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
掌握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工作中最細致的而且研究得還很不充分的領域之一。要掌握注意力,就應當深刻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多年的學校工作經(jīng)驗使我深信,要能掌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這樣一種方法:就是要先形成、確立并且要使兒童保持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即要做到兒童精緒高漲和智力振奮,這些都是由于產(chǎn)生駕馭真理的感覺和思想上有一種自豪感。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言語——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我堅決相信,學校里往往帶來很大不幸的沖突,大多數(shù)根源就在于教師不善同學生們談話。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素養(yǎng)這一重要品質(zhì)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的話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當完善地掌握規(guī)范語言的各種表達方式。言語中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語言是表達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思想、信念和教誨進入兒童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言語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這也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的重要條件。如果教師本來沒有把概念講清楚,以后又要進行無數(shù)次的復習,那要浪費多少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
正因為教育者能夠使用明智的、真摯感人的語言,正因為教育者要求言行一致,思想和行為的一致,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愛國主義者。
蘇霍姆林斯基
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蘇霍姆林斯基
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你必須嚴格地、堅決地關心兒童,毫不妥協(xié)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兒童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xiàn)象。
蘇霍姆林斯基
我校集體認為,全體教師都了解涉及每個學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維、情感、天資、能力、興趣、傾向、愛好,這是我們的職責。只有當每個孩子親身感受到是許多教師在影響他,而且是他們每個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給他的情況下,教師集體才能成為一種教育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
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意識到兒童不理解你,就會使你生氣,教師生起這種氣來,就往往無法擺脫。親愛的同行,相信我,侵蝕學校生氣勃勃的肌體,毒害學生集體生活的沖突,多半正是這種互不理解引起的。
蘇霍姆林斯基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個人怎樣“影響”集體,集體又怎樣“影響”個人,對此我們是無權視而不見的。讓學生感到孤獨,感到對他的痛苦和歡樂無人作出反應,這是教師的道德所不容的。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和同志。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基于他教導學生的道義上的權利,對學生懷著真摯誠懇的感情,這正是激勵學生要實現(xiàn)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的生氣蓬勃的力量。真正的教育者很少直接對自己的學生說:你們可要成為好人啊。學生是從教師深厚而真摯的感情中體會到他的善良用心的。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教師要想成為真正的教育者,他就應當以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個性使知識發(fā)出光彩,從而使學生感到教師的話是針對他講的。集體中應當有人感到羞愧,有人感到驕傲;而總的說來,在同教師交往的此時此刻,集體的精神生活應當受到這樣的愿望所鼓舞,那就是要追隨教師,象教師教導的那樣去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fā)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沒有比當醫(yī)生和教師更富有人道主義色彩的職業(yè)了。醫(yī)生直到病人最后一分鐘還要為挽救他的生命而拼搏,絕不會讓患者感到自己病情嚴重,甚至毫無希望。這是起碼的醫(yī)德。我們教師應該在自己的集體中發(fā)展、深化我們的教育道德,應該確信教育中富有人情味的開頭正是每個教師素養(yǎng)中最重要之點。
蘇霍姆林斯基
兒童對優(yōu)秀教師的信任的確是無限的。當兒童跨進學校大門,成了你的學生之后,他就會無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對他來說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為在他看來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兒童對教師的信任,猶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潔凈的露珠。請不要把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這也就是說,要珍惜兒童對人不加防備的心。這種教育智慧,應該貫穿于我們?nèi)抗ぷ髦?,哪里的教師不懂得兒童的?nèi)心世界,竭力把兒童不加防備的心變?yōu)殛P閉小鳥的樊籠,并把自己認為有益的和必要的東西強加給兒童、哪里就會開始出現(xiàn)教師缺乏修養(yǎng)和愚昧無知的現(xiàn)象。
蘇霍姆林斯基
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勞動,花費許多精力的。……建立跟兒童的友誼,這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昵關系,而這對于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xiàn)象。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職業(yè)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對新的東西感到驚奇,能看到形成過程中的人——這種出色的特點就是滋養(yǎng)著教育工作才能的一個根子。我深信,這個根子在人身上是童年和少年時期形成的,是在家庭和學校中形成的。它形成于父母和教師這些長者的關懷,他們用熱愛人、尊敬人的精神教育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為了使師生之間的友好、親切和善意的關系經(jīng)常保持和諧,教師必須十分珍惜兒童對自己的信任,應該成為兒童所愛戴的、聰明的保護人。
蘇霍姆林斯基
關懷別人、合理的善良,是兒童集體生活應有的氣氛,是師生相互關系應有的主要品質(zhì)。關懷——這是多么美好的詞,同時又是多么深刻、復雜、多方面的,有人性的態(tài)度。如果關懷是相互的,那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把自己心靈深處的一切敞開讓別人知道。
蘇霍姆林斯基
使師生發(fā)生精神聯(lián)系的兒十條、幾百條通道,就是通向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小徑,它們是師生之間產(chǎn)生友誼和同志感的最重要的條件。我們要使師生保持精神上的共同點,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不會意識到教師是領導人和指揮員。
蘇霍姆林斯基
我懂得了: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成長為有義務感和責任心的、善良而堅定、溫厚而嚴格的、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行為的真正的公民,我們就應該真誠地對待他。
蘇霍姆林斯基
集體的溫柔和善良的情感,集體的關切——這是于種多么巨大的力量啊!它就象一股洶涌的急流,憾動著感情最冷漠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
兒童每天都在親身地感受教師的行為舉止,并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出最細膩的情感反應。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教師,只有當他成為孩子們在其中度過其精神生活并建立彼此間的道德關系的那些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情況下才會是一個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
所謂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是要理解他們每一個行動的最原始的出發(fā)點、原因和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
對于孩子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這樣的教師連他學生內(nèi)心最隱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因而他口中的話語便成為能在年輕的、正在形成中的個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人。我們?nèi)缤窨碳业褡链罄硎菢釉谒茉烊??!挥邢嘈湃说娜耍拍艹蔀檎嬲慕逃苁帧?div style="height:15px;">
蘇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教育者向來都是情感豐富的人。他對歡樂,對憂愁,對令人擔心的事,都有著深刻的內(nèi)心體驗。如果兒童覺察出自己教師的感情是真誠的,他們就會信任他。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既要激發(fā)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對學生心靈里滋長的一切不好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真諦就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
蘇霍姆林斯基
學生對老師的信賴,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師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這些都是基本的,同時也是最復雜、最明智的教育規(guī)則,教師掌握了它就能成為真正的精神導師。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zhì)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蘇霍姆林斯基
所謂公正,就是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在學校生活中,沒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著教師要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關心每一個兒童。用一個模式、毫無區(qū)別的態(tài)度去對待所有的兒童,那是漠不關心,不公正的最壞的表現(xiàn)。如果兒童感到別人眼里沒有他,不想去知道他個人的小小的不幸,把他丟在一邊不管,那么他會認為這是一種痛苦的屈辱和極大的不公正。
蘇霍姆林斯基
很艱想象還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產(chǎn)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殘兒童心靈的了。
蘇霍姆林斯基
公正——這是孩子們信賴教師的基礎。但是不存在某種抽象的公正——脫離個性、脫離個人興趣、喜好和激情的公正。要做到公正,就要細致入微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
受到刺激的孩子不會失去對公正和教師的信任。他期待教師說出真心話,他希望教師公正地對待他。
蘇霍姆林斯基
我堅定地相信,兒童在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應當認識自己,應當充滿一種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個人的榮譽感、名譽感、健康的自愛心的最強大的源泉之一。當你走上教育工作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崗位時,請記?。耗惚仨毥虝和M行腦力勞動,教會他們思考、觀察、理解,從腦力勞動的成果中感覺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
我認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幫助自己的學生贊賞道德美并被這種美所鼓舞,使他堅定地相信,美和真理總是會勝利的。
蘇霍姆林斯基
形象地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fā)展的—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它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
蘇霍姆林斯基
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時最重要的動因。培養(yǎng)這種愿望的工作,是跟學校的全部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緊密聯(lián)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的。
蘇霍姆林斯基
興趣的源泉還在于運用知識,在于體會到智慧能統(tǒng)帥事實和現(xiàn)象,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我認為,不斷扶植相加深學生想成為發(fā)現(xiàn)者的愿望,并通過特殊的工作方法實現(xiàn)他的這一愿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
對語言美的敏感性,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
蘇霍姆林斯基
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
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牢記著亞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蘇霍姆林斯基
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的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
蘇霍姆林斯基
美教給人識別惡,并與之進行斗爭。我想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鏡子,你在這面鏡子里可以照見你自己,從而對自己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tài)度。
蘇霍姆林斯基
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誠摯態(tài)度的具體體現(xiàn)……在我的想象中,在美的面前微笑,嘆賞和驚異,猶如一條應當通往兒童心靈的小徑。
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身為教師,要特別審慎地對待學生心靈深處萌發(fā)的愛情問題。男女青年萌發(fā)出這種人的最高尚情感,表明他們充滿著旺盛的青春活力;此時教師的使命是把它引入進一步發(fā)展智力和培養(yǎng)品德的軌道。隨著愛的情感的產(chǎn)生,也就出現(xiàn)了對愛情的初次嚴峻考驗。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工作的經(jīng)驗表明;對男女青年談談什么是愛情,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者要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銳、體貼入微的態(tài)度,以便讓愛情作為一種能使人高尚的珍貴情感進入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去。教師要教育他們不要把肉體的快樂放到第一位,要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
對學生的精神生活和他們的隱秘角落采取粗暴態(tài)度,最容易從男女青年的相互關系中驅(qū)逐出一切高尚的、有道德的、明快的審美情感,并把愛情的生物本能的一面推到了首位,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學更加疏遠,對交往產(chǎn)生一種難忍的恐懼癥。
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的念頭一旦在年輕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撥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應當給他們講愛情是什么。這種講解將會在年輕人的心靈中培養(yǎng)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養(yǎng)出能夠給人以巨大幸福的對美的責任感。
蘇霍姆林斯基
只有在人類最有價值的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財富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智育。
蘇霍姆林斯基
智育對于人之必不可少,不僅是為了勞動,而且是為了精神生活的充實?!绻腔壑皇潜挥柧毴氖陋M窄的職業(yè)勞動,那么生活就會變得貧乏、沉悶、遠離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
蘇霍姆林斯基
當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時候,良心的聲音就會在心靈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
生活在書的世界之中,意味著領略思維的美,享受文化財富,使自身變得更加高尚。
蘇霍姆林斯基
無論在學校里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內(nèi)容多么豐富,目的多么明確,這種教育不應隨著發(fā)給學生畢業(yè)證書而告結束。從學習轉(zhuǎn)到勞動是男女青年生活中極其重大的一步。。
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邏輯、哲學基礎和創(chuàng)造性質(zhì)來說,本來就不可能不帶有研究因素。這首先是因為,我們與之交往的每一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是一個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興趣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致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贊可夫
個人簡介
折疊編輯本段贊可夫說:"現(xiàn)代生活不僅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對學校在學生發(fā)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教學要走在發(fā)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贊可夫先后撰寫了120多篇科研論文和15部著作。他的《教學與發(fā)展》、《和教師的談話》、《教學論與生活》等書在蘇聯(lián)被譽為"教師必備書"。他的一些著作在美國、日本、西德等13個國家被翻譯出版。
20世紀70年代,贊可夫的發(fā)展性教學陸續(xù)傳入我國,引起我國教育界的注意和極大興趣。贊可夫的實驗教學,就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算得上是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實驗之一。在國際上,贊可夫被譽為與布魯納、瓦根舍因齊名的當代教學論三大流派的代表。教育思想
贊可夫的教育思想
贊可夫把畢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學論的研究上,他熱心于研究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互關系,并成功地把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機地應用到教學論的研究中來。他在教學目的、教學原則、課堂生活、教師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以唯物辯證法為教學論的指導思想,把從學生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和實踐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作為教學論思想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
他在談到教學目的時指出: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一般發(fā)展和學習。所謂"一般發(fā)展"是相對于某一門學科或某一組學科引起的獨特的發(fā)展(即"特殊發(fā)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門學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發(fā)展,是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全面發(fā)展,即包括了智力發(fā)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質(zhì)、個性特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發(fā)展及身體的發(fā)育等各個方面,是所有這些方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由舊的質(zhì)狀態(tài)到新的更高的質(zhì)狀態(tài)的上升運動、更新過程及新事物的產(chǎn)生和舊事物的死亡。"
贊可夫打破了教學實際上只傳授知識、技能和技巧相聯(lián)系的舊模式,把教學同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學體系,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知識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這是教學論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據(jù)以教學促進發(fā)展的主導思想,贊可夫在長期的實踐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即: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原則。以上這些原則各有其作用,同時又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一體系的特點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并在保證共同的思想方向性的前提下,給予個性以發(fā)揮作用的余地。研究課堂教學是教學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他提出"課堂上的生活"這樣一個小學課堂教學方面不大為人注意的或者完全沒有探討過的問題,這也是他獨到的一種教學思想。
贊可夫和美國的布魯納、西德的根舍因一同被國際上譽為"課程現(xiàn)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他的獨特貢獻在于,他將自己的教改指導思想付諸長期的實驗研究,從而確實創(chuàng)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小學實驗教學體系"。
教學理論
折疊編輯本段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教學理論
贊可夫的"教學與發(fā)展"理論運用了他的導師、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學說。維果茨基說:"教學應該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然后使最近發(fā)展區(qū)轉(zhuǎn)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明天作為方向。"只有當教學走在發(fā)展的前面的時候,教學才有好的結果。通過長期廣泛的教學實驗,贊可夫提出了五條教學原則:
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贊可夫認為:這個概念的涵義之一是指克服障礙,另一個涵義是指學生的努力。"以高難度進行教學,能引起學生在掌握教材時產(chǎn)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學內(nèi)容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學生的認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學生原有水平的教學內(nèi)容來教學生。"只有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他主張把教學建立在高水平的難度上,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學生產(chǎn)生心理抑制,使學生時時感到在學習新東西。同時,他也指出高難度不是越難越好,要注意掌握難度的分寸。只有這樣能為緊張的智力工作不斷提供豐富營養(yǎng)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例如,孩子已經(jīng)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應該引導他進入乘法,無需強調(diào)計算,因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過程中,孩子會運用加法進行訂正從而再次鞏固加法的計算能力。這就是學科的基本結構呈現(xiàn)的系統(tǒng)性。因此高難度教學得以實施。
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贊可夫認為教學進度太慢,大量的時間花在單調(diào)的重復講授和練習上,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他主張從減少教材和教學過程的重復中求得教學速度,從加快教學速度中求得知識的廣度,從擴大知識廣度中求得知識的深度。他說:"只要學生掌握了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就向前進,就教給他們越來越新的知識。"強調(diào)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導者必須通過觀察確定孩子已經(jīng)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發(fā)現(xiàn)孩子的幾許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繼續(xù)下一步的引導。對此,贊可夫說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進,絕不意味著在課堂上匆匆忙忙地把盡量多的東西教給學生,……我們是根據(jù)是否有利于學生的一般發(fā)展來決定掌握知識和技巧的適宜速度的。"這個速度是要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實際相適應,以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去吸引、豐富孩子的智慧,促進其發(fā)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他們能夠輕松地判斷事物之間的關系,并且因探究心里不斷的發(fā)展,促使他們自己會想辦法采用更簡便的方法去實現(xiàn)目標。我們繼續(xù)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說明,他們會把議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進法的交換概念結合,比如當他想要統(tǒng)計全園人數(shù)時,他回把點數(shù)過的數(shù)目記錄下來,然后合在一起。再運用串珠進行接龍運算,一十進位的方法進行替換,然后再根據(jù)替換完的結果加以總結,獲得答案。很快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可以直接按整數(shù)的方法拿取串珠,獲得答案的速度會更快。如果此時老師在孩子還沒有失去強烈的愿望之前,及時給予乘法重復的概念,孩子就會馬上接受并理解。所以根據(jù)孩子的發(fā)展現(xiàn)狀提供豐富多彩的、更高層次的應用價值很高的教學內(nèi)容,孩子會被其吸引,從而得到自然的發(fā)展。
3、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贊可夫根據(jù)實驗的觀察材料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小學一年級學生就能掌握許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借助于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人們已經(jīng)可以把過去認為極其復雜的現(xiàn)象變成容易理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孩子"知識的獲得、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發(fā)展的基礎上,在盡可能深刻理解有關概念、法則及其之間的依存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掌握理論知識對于事實材料和技能的規(guī)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識結構化、整體化,方便記憶;理論知識可以揭示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孩子掌握理論知識后能夠把握事物規(guī)律,然后展開思想,實現(xiàn)知識遷移,調(diào)動思維積極性,促進一般發(fā)展。通過前一點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已發(fā)展過程。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本身的同時,也理解知識是怎樣學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學過程都要著眼于學習活動的"內(nèi)在"機制,教學生學會怎樣學習。例如,學生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zhì),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動手做碳、硫、磷、鐵分別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進而根據(jù)現(xiàn)象,使學生認識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要劇烈,甚至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zhì)在氧氣中也可以燃燒;同時還可以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反應,提出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再以蠟燭在氧氣里燃燒的實驗與之比較,又有什么異同;從而使學生理解碳、硫、磷、鐵、石蠟等物質(zhì)與氧氣的反應,盡管不全都是化合反應,卻全是氧化反應。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色彩的調(diào)配試驗練習。以上這個例子可以說明贊可夫 "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原則"的含義。顯然,這個原則要求學生把前后所學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了解知識網(wǎng)絡關系,使之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教學要引導學生尋找掌握知識的途徑,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產(chǎn)生錯誤與克服錯誤的機制等。概括地說,要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才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5、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
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學生有好、中、差三種類型。贊可夫認為: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們的發(fā)展水平低,對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學習信心,觀察力和思維能力薄弱,而教師對待差生的傳統(tǒng)辦法就是補課,反復做機械的練習。結果,差生的負擔更重,在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差生見到的東西少,想到的東西少,因而學習的東西少。智力活動的減少,又使得發(fā)展水平難以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要促進差生的發(fā)展,教材必須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學要以實驗為基礎,多做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用知識本身來吸引學生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體會到克服學習困難后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悅,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教學中要注意設計好教與學的思路,重視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融會貫通;啟發(fā)思考,適時練習、及時反饋、矯正等。用這樣一些方法,持之以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是可以做到的。例如,運用加法板進行加法的概念引導,孩子只需要知道把算式中的數(shù)字找到,然后按順序排列在同一水平線上,最后在班子的上面找到相應位置的數(shù)字讀出來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這種教材不但可以使孩子容易操作,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加法的概念就是把事物準確地合在一起。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折疊編輯本段1、切身性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要能體現(xiàn)出首創(chuàng)精神,這就要求學生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強烈需要,有著強烈的目標達成的切身感,并被教師導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所吸引,有可能達到目標的切身感。
2、參與性
建構性學習要求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建構知識、應用知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對自己學習的成敗承擔責任而積極參與。其實施途徑是:
3、情景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lián),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一種"親、助、樂"人際關系中學習。教師應與兒童共同創(chuàng)設"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情境。
4、自主性
建構主義認為,要建構一種學習環(huán)境,教師需提供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課本和相關參考材料、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圍繞課題,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自主提出問題、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運用方法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學、思考問題的時間,以達到學習目標。
5、框架性
教學的任務在于將教科書中合理的知識結構,經(jīng)過教師科學"編碼"、學生"譯碼"形成頭腦里的認知結構。在認知結構中必有一些起支撐作用的重點知識作為結構框架的支點,在支點之間建立相關聯(lián)系,形成"腳手"框架,讓學生主動攀登。
6、問題性
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教師需要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選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事象或問題,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建立一個相關的認知結構框架,用問題探究、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通過認知框架把學生從現(xiàn)有水平引導到潛在水平的發(fā)揮。
7、隨機性
斯皮羅等人( Spiroetal,1995)認為:傳統(tǒng)教學混淆了初級學習(學習的低級階段,教師只要求學生知道一些重要概念和事實,測驗時只要求能再現(xiàn)出來)與高級學習(教師要求學生以對知識的理解為基礎,學習者要解決具體領域的情境性問題)之間的界限,把初級學習階段的教學策略不適當?shù)赝萍案呒墝W習中,如將事物從復雜的背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孤立地學習,忽視具體情境下條件的應用,忽視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等。實際上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存在情境的復雜性和實例間的差異性。任何對事物的簡單理解都會漏掉事物可能重要的方面。據(jù)此,在教學過程要對同一重要概念、原理,可設置不同的情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多次進行或呈現(xiàn),斯皮羅稱之為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這不是傳統(tǒng)教學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多樣化的現(xiàn)實情境與實例中,對概念、知識形成以新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學習者針對具體情境,建構用于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
8、合作性
建構性合作學習要求圍繞教學活動主題,組織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以助于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明確化和外顯化了,從而使學習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jiān)控;學習者為解決問題進行交流,以達到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意義建構的表征。
9、體驗性
維果茨基把學習者的體驗稱為"自下而上的知識",而學習課本知識稱為"自上而下的知識",自下而上的知識只有與自上而下的知識相聯(lián)系,才能成為系統(tǒng);而自上而下的知識只有與自下而上的知識相聯(lián)系,才能獲得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建構性教學要幫助學習者獲得對教學內(nèi)容的感性體驗、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體驗以及認知的體驗。
10、開放性
教學的開放性是指把教學內(nèi)容置于一種更寬廣的背景下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探討問題,鼓勵學生敞開思想,主動打破自我界限,進行開放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吸收營養(yǎng),以適合自身的方式建構認知圖式。
盧梭的教育理念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
盧梭崇尚自然,主張“回歸自然”,據(jù)此,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是盧梭教育理論的根本思想,是《愛彌兒》一書的主線。
盧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自然歷程。盧梭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壞了”。人性也是這樣,自然賦予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善良本性,但由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宗教、傳統(tǒng)偏見以及人為的文化教育的影響,人的善良本性全毀壞了,因此,必須通過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發(fā)展。
所謂教育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自然歷程,就是教育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征。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他反復強調(diào)“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
盧梭之所以強調(diào)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征,主要是在他看來,兒童生理、心理的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是不可能改變的。依據(jù)盧梭的分析,人的教育有三種來源:一是自然;二是人;三是事物?!拔覀兊牟拍芎推鞴俚膬?nèi)在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nèi)绾卫眠@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jīng)驗,是事物的教育”。從今天的教育科學來看,所謂自然教育,是指兒童身心自然發(fā)展;所謂人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所施的有意識的、有目的指導;所謂事物的教育是指環(huán)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盧梭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是互相沖突的,他們受的教育就是不好的,天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相反,三種教育協(xié)調(diào)一致,趨向同一目標,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性就會完美發(fā)展,不僅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
如何使三種教育協(xié)調(diào)一致,趨向同一目的呢?盧梭認定,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須順應自然的教育。因為“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所以,人的教育與事物的教育必須服從自然教育的指導。盧梭要求教育內(nèi)容、方法以及兒童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都必須適合兒童自然發(fā)展的進程,教師應當成為自然的有理性的助手,為兒童自然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教育還必須尊重兒童的個性。盧梭認為,每個兒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個別的形式進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就。盧梭要求教育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順利發(fā)展。
教育必須遵循自然,早在17世紀捷克的偉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就已提出,但夸美紐斯所理解的自然,主要是指客觀世界的自然秩序,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只居其次。盧梭則不同,他對自然的理解,主要是指兒童年齡特點,這顯然比夸美紐斯前進了一步。盧梭關于教育三個來源的論述,雖然過分強調(diào)了自然的決定作用,對環(huán)境特別是教育對人的發(fā)展主導作用認識不足,表現(xiàn)了他的形而上學觀點,但盧梭作為卓有遠見的教育思想家,早在200多年前,就對遺傳、教育、環(huán)境三者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有了初步認識,這對教育學理論的發(fā)展是有意義的。
(一)教育目的——培養(yǎng)自然人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反對封建主義教育把天真善良的兒童培養(yǎng)成為高踞于人民頭上的帝王、朝臣、豪紳等封建權貴,和依附于封建權貴、效忠封建政權的法官、律師、教士、騎士等專業(yè)人員。他指出,這既毀壞了人生而平等自由的善良天性,也使那些衣租食稅,四體不勤,專靠吸吮別人血汗而驕人傲物的“暴君”、“惡棍”、“歹徒”、“傻蛋”們,在一旦發(fā)生革命,身份變更,陷于困境時無法維持生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盧梭大聲疾呼要培養(yǎng)自然人,即一個真正的人。
盧梭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認為作人是人的天職。他說:“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們共同的天職,是取得人品”。又說:“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這種自然人與封建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語,他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不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保持人的地位。
盧梭所說的自然人,并不是原始社會的野蠻人,而是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他體魄健康,心智發(fā)達,道德高尚,處事干練。他完全可以適應發(fā)展變化的客觀環(huán)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階級或職業(yè)。他絕不是寄生坐食而行為邪惡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個消除傳統(tǒng)偏見,能夠從事生產(chǎn)勞動而自食其力的人。他操作像個農(nóng)民,而思考則如思想家??傊?,他是一個全新的人,一個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新士紳。
依據(jù)上述教育目標,盧梭認為貧苦勞動人民的子女是不需要教育的。因為他們在純樸的勞動生活中已經(jīng)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無需別人的幫助也可以長大成人。而那些王公貴族,達官顯宦家庭中的兒童,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接受了種種謬誤和偏見,必須通過自然教育使他們的天性獲得自然發(fā)展。盧梭選擇出身名門之家的愛彌兒作為自己假想的學生,其用意即在此。
盧梭從“回歸自然”的理論出發(fā),提出了與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養(yǎng)自然人的目標,扭轉(zhuǎn)了教育的方向,把教育目的納入資產(chǎn)階級的軌道,是教育目的上的革命,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意義。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盧梭的教育目的也有其局限性。他所理解的天性,是脫離社會的抽象人性,實質(zhì)上是生物上的本能。盧梭強調(diào)完全按照人的本性來培養(yǎng)人,這種完全擺脫社會制約來培養(yǎng)人的理論,是不切實際、不能實現(xiàn)的空想。
(二)教育年齡分期及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
盧梭按照兒童年齡發(fā)展的自然進程,將教育年齡劃分為四個階段,并根據(jù)各個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規(guī)定了教育的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
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從出生到2歲。
盧梭認為,這個時期嬰兒身體方面的特點是軟弱無能,但柔韌,善于活動,能夠接受鍛煉。在心理方面,“他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他甚至覺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這就是說,既無感情,又無思考,甚至感覺也極微弱。根據(jù)這些特點,盧梭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身體的保健和養(yǎng)護,使身體健康發(fā)展。盧梭接受洛克“健全精神寓于健康身體”的思想,高度評價健康身體的重大意義。他說:“身體必須要有精力,才能聽從精神的支配”。又說:“如果你想培養(yǎng)你的學生的智慧,就應當先培養(yǎng)他的智慧所支配的體力”。在這里,盧梭把健康的身體當作精神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是發(fā)展身體的基本準則。盧梭堅決反對封建教育用襁褓包裹嬰兒身體的做法,指出其可能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他說:“人們把孩子的手足束縛起來,以致不能活動,感到十分的拘束,這樣只有阻礙血液和體液的流通,妨害孩子增長體力和成長,損傷他的體質(zhì)。……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駝背的,瘸腿的,膝蓋內(nèi)彎的,患佝僂病的,患脊髓炎的以及各種各樣畸形的人”。由此,盧梭要求讓嬰兒無拘無束地自由活動。
為了使嬰孩身體健康成長,盧梭對他們的飲食、衣著、睡眠、沐浴、生齒、斷乳、醫(yī)藥以及學步、說話等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在飲食方面,盧梭要求保持自然口味,以清淡為宜,如乳汁、蔬菜、水果、水、面包等。他認為,飲食愈簡單、愈樸素,對嬰兒健康就愈有好處。
衣著應該寬松,以便于四肢自由活動;被褥要輕軟,使嬰兒容易轉(zhuǎn)動;衣服不宜過暖,鍛煉其適應天氣變化的能力。把嬰兒放在大的搖籃里,讓他在里面能夠活動得很舒適、很安全。不要給嬰兒戴帽、穿鞋、穿襪,以培養(yǎng)其抵抗能力。
充足的睡眠是兒童健康的保障,因為睡眠可以補償活動的消耗。要養(yǎng)成日出而起,日落而眠的良好習慣。要培養(yǎng)兒童習慣于在不舒適的床上睡眠,以便能隨遇而安。盧梭主張從出生到2歲的嬰兒應由父母養(yǎng)育。他認為兒童的第一個保育員是母親,第一個教師是父親。父母不應以任何借口推脫撫育子女的責任。他還指出,幼兒不僅需要細心養(yǎng)護,而且更重要的是鍛煉,因為鍛煉可以幫助抵御災患。盧梭反對溺愛兒童,反對嬌生慣養(yǎng)。此時不宜強迫兒童說話,以免影響他們正常發(fā)音。對于兒童感官的發(fā)展可稍加注意,讓他通過活動和觸摸物品,獲得最初步的經(jīng)驗。
第二階段:兒童期,從2歲到12歲。
盧梭認為,孩子在這個時期理智還處于睡眠狀態(tài),他們“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即他們只能接受關于事物的聲音、形狀和感覺,而不能接受關于事物的觀念。因此,本時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發(fā)展兒童的外部感覺器官,使其獲得豐富的感覺經(jīng)驗。另外,還要繼續(xù)進行體育,使提供感官的身體健康強壯。
盧梭極為重視感覺教育,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是理性發(fā)展的工具。要學習思考,必須首先訓練感覺和身體器官,以便為理性活動打好基礎。基于上述觀點,盧梭反對兒童在12歲以前學習書本知識,強調(diào)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jīng)驗。他說,對于兒童來說,“他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兒童在觀察、接觸周圍事物的活動中,可以獲得很多直接知識。
在如何發(fā)展感覺,訓練兒童各種感官方面,盧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
盧梭指出,人們并不是平均地使用感覺官能的。在各種感覺中運用最多的是觸覺。觸覺,“它遍布于我們身體的整個表面”。能夠使人們及時地、不斷地獲得各種經(jīng)驗。物體的溫度、形狀、大小、輕重和硬度,都可以通過觸覺獲得。
盧梭認為,觸覺的范圍遠較其他感覺狹窄,但它的覺察是清楚的,它的判斷是可靠的,它最能給人們保全生命所需要的直接知識,因此,我們應盡可能發(fā)展兒童的觸覺。發(fā)展觸覺的主要方法是練習。盧梭主張讓兒童像盲人那樣撫摸物體,訓練觸覺的敏銳性和準確性。深夜把孩子關在一間屋子里,讓他根據(jù)拍手的回聲判斷屋子的大小。還可以用游戲訓練孩子辨認事物的能力。
視覺與觸覺相比,視覺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它延伸的范圍較廣,接觸物體很快,能使心靈迅速作出判斷。但正是由于上述優(yōu)點,視覺容易發(fā)生錯誤。所以視覺只能從屬于觸覺,前者必須由后者去保證,經(jīng)過雙重感覺的訓練,對事物的估計就會比較準確。盧梭認為,我們用視覺測量高度、長度和距離,是可以把視覺訓練得很準確的。工程師、測量師、建筑師、泥水匠和畫家的眼力一般都比常人眼力看得準,對幅度的估計比較正確,足可證明。視覺器官教育的方法較多,如各種活動游戲、寫生畫、制圖等,都能發(fā)展視感覺。
盧梭認定讓孩子們搞各種各樣活動游戲,能引起他們對測量觀察和估計距離的興趣,是進行視感官教育的良好方法。比如,讓孩子目測觀察用倉房里的梯子去摘取一棵櫻桃樹上的櫻桃行不行?估計院子里的一塊木板搭在一條很寬的溪流上可不可以?又如通過游戲賽跑,讓孩子正確判斷出達到目標的最短距離,等等。
孩子可以通過寫生畫觀察和判斷物體的大小、廣狹,認識它的形狀,并把它描繪出來,所以,教孩子寫生是視感官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法。
盧梭認為,讓孩子制作準確的幾何圖形也是鍛煉視覺的好方法,它可以培養(yǎng)孩子熟練觀察和準確判斷線的長短、角度的大小、圓形、方形的能力。盧梭要求孩子在制作圖形時,線條要畫得很直、很準確、很均勻,畫圓就圓,畫方就方。
此外,玩球也可以鍛煉眼睛的準確性。
聽覺官能的教育,主要是訓練判斷發(fā)聲物體的大小和遠近,它的振動是猛烈還是輕微等。它主要靠學說話、唱歌、聽音樂來練習。
嗅覺靠飲食來練習。至于味覺則不必特別注意發(fā)展。
盧梭從反對封建文化出發(fā),認為這個時期的兒童不應該讀書。他說:“讀書是孩子們在兒童時期遇到的災難,而你卻單單要他們在讀書中消磨他們的時間。愛彌兒長到12歲還不大知道什么叫書”。他認為,以書籍代替感官就是襲用他人的理性,結果必將多迷信而少有真知。如果讀書,那么可讀的書只有《魯濱孫漂流記》。在盧梭看來,魯濱孫孤單單獨處荒島,不僅保全了生命,而且憑借個人力量生活得相當舒適,十分自由。這正符合他培養(yǎng)積極活動,能獨立判斷,從事勞動生產(chǎn),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理想。盧梭認為這段年齡是沒有道德觀念的,不要教他道德觀念,也不要強迫他接受道德規(guī)則,只應結合具體事物進行教育。
盧梭反對道德說教,他依據(jù)自然教育理論提出“自然后果”的道德教育原則。這就是讓兒童從自己錯誤行為的不良后果中獲得經(jīng)驗,認識到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盧梭忠于他的自然教育原則,主張從這個時期開始,兒童就要離開頹廢墮落的策源地——城市,到農(nó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中去,與大自然相接近,接受自然的熏陶。
這個時期的教育是極為成功的。盧梭在《愛彌兒》第二章的末尾,描繪了這種教育所得的成果:10~12歲的孩子,“長得又健又壯”,“蹦蹦跳跳,活活潑潑”,他“沒有什么勞心的焦慮,沒有什么痛苦的遠憂,實實在在地過著現(xiàn)實的生活,充分地享受著那似將溢出他身體的生命”,他“能夠運用他的感覺”,他的思想也在一天天發(fā)展。
盧梭把從2~12歲作為一個教育階段,完全是主觀臆斷,不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他認為,由于這個時期兒童理性處于睡眠狀態(tài),不能進行知識和道德的教育,把感官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這顯然是片面的。在各種感官教育的具體論述中,有些意見也嫌過于偏頗,不夠全面。這些都是其思想中不足之處。但是作為偉大思想家的盧梭,在教育史上他第一個詳細地研究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nèi)容和具體方法,其中有很多可資借鑒的東西。
第三個階段:少年期,從12歲至15歲。
愛彌兒經(jīng)過前兩個階段的教育,身體已變得強壯有力,感官也發(fā)展良好,并且有了強烈的好奇心。盧梭認為,好奇心是兒童求知的動力,因此,從這時開始,應該學習知識。但是時間太短,不可能也不需要教給愛彌兒關于一切事物的知識。因此,對所學知識必須進行嚴格選擇。關于選擇的原則,盧梭提出:(1)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是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識。盧梭反對學習那些無補于實際的古代經(jīng)典,要求學習對生活有實際用處的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勞動的知識,學習使人明達事理的有關人和人的關系、有關社會制度、有關人類道德、有關人類歷史發(fā)展方面的知識;(2)應是這個年齡時期的兒童能夠理解的知識。盧梭反對兒童學習幾種語言。他說,兒童絕不會了解這些符號的真正意義,更不能領悟多種語文的風格。他認為兒童呆讀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實際上是對兒童精神的磨難。
盧梭與夸美紐斯不同,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更不主張用書本知識來束縛兒童的頭腦。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于發(fā)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科學的頭腦;發(fā)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學習的興趣。盧梭說:“需要記著的是: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又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盧梭認為,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盧梭提出至今看來仍有積極意義的教學方法。
盧梭重視直觀,把直觀當作教學的基礎。盧梭從感覺經(jīng)驗是理性發(fā)展的憑借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強調(diào)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他認為,直觀性教學對于培養(yǎng)兒童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具有重要意義。盧梭所說的直觀主要是實物觀察、實驗和實踐。他指出,除非把實物指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在的事物。
盧梭要求教學必須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他說,兒童時期有兒童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感覺的方法,企圖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兒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強調(diào)按兒童年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盧梭還提出,教學必須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教師要少講,學生要多問。他說:“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fā)現(xiàn)真理”。
盧梭關于教學的理論有著巨大意義,他不僅想使教學沖破經(jīng)院主義的桎梏,而且努力使它掙脫古典的繩索。他反對兒童學習五六種語言,他呼吁兒童不應為文字教育所毒害。他要求尊重兒童的自由和興趣,鼓舞學生通過自己的實地觀察,結合實際生活主動地、自覺地掌握有用的知識。他提出必須把兒童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fā)、引導、鼓勵他們主動地學習。所有這些都表明盧梭反對傳統(tǒng)教學的徹底性,并為現(xiàn)代教學法理論開辟了先河。
盧梭認為,自由人不僅必須具備聰慧的頭腦,還要有靈巧的雙手,能夠用自己頭腦和雙手進行勞動,營謀生活。因此,這個時期必須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
盧梭認為,勞動是社會的基礎,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盡的社會義務。他嚴厲斥責游手好閑、不勞而獲的人是強盜、流氓、騙子,強調(diào)一個自由人必須掌握農(nóng)業(yè)和手工勞動的知識。12歲以前必須掌握農(nóng)業(yè)勞動技能,12歲~15歲學習手工勞動,認為手工匠憑自己的雙手謀生,不必依附于權勢,是個自由人。在各種手工勞動中,盧梭認為最適合的是細木工,這種勞動不僅有用、干凈,而且需要智慧,可使兒童的雙手和頭腦同時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勞動還有巨大的教育意義,愛彌兒從勞動中深刻體會到社會的不平等,同時也培養(yǎng)了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這一時期結束時,已經(jīng)訓練出既能行動又能思考的人,今后的工作,是培養(yǎng)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個階段:青年期,從15歲到成年。
這個時期是“暴風雨和熱情的時期”,必須施以道德教育。盧梭認為,這個時期愛彌兒應該回到城市,因為他在農(nóng)村已經(jīng)有足夠的鍛煉,能夠抵抗城市文明的侵蝕;同時他也應在跟別人的共同生活中,了解人和人的關系。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斷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愛。盧梭認為,人生的目的無非是愛人類,使一切人達到幸福的境地。他說,“要教育你的學生愛一切的人,甚至愛那些輕視人民的人”。
培養(yǎng)善良的愛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說教,而要通過觀察了解社會,了解人類的貧困和苦難。因為經(jīng)過苦難的生活的人,自然產(chǎn)生同情、愛憐不幸者的思想感情。善良判斷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學習歷史、偉人傳記,從中學習區(qū)分善惡。而善良的意志則是通過行為的練習來培養(yǎng)。
盧梭也要求進行宗教教育,但與傳統(tǒng)的宗教教育不同,僅以自然神教為限。自然神教雖然沒有達到無神論的高度,但已接近唯物論。
通過一系列的自然教育,愛彌兒到了20歲已成為身體健壯,心智發(fā)達,感情豐富,善于勞動,博愛人類的自然人。
盧梭教育名言
無論就男性或女性來說,我認為實際上只能劃分為兩類人: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這種區(qū)別,差不多完全要歸因于教育。
我們栽培草木,使它長成一定的樣子,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有些職業(yè)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yè)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yè)的;軍人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yè);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yè)。
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教育的最大的秘訣是:使 身體鍛煉互相調(diào)劑。
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yōu)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
最盲目的服從乃是奴隸們所僅存的唯一美德。
我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
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qū)W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做老師的只要有—次向?qū)W生撒謊撤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做老師的人經(jīng)常在那里假裝一付師長的尊嚴樣子,企圖讓學生把他看作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這個做法的效果適得其反。他們怎么不明白,正是因為他們想樹立他們的威信,他們才 反而摧毀了他們的威信。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經(jīng)過細心培養(yǎng)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個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友誼。
虛弱的身體使精神也跟著衰弱。
為了學會思想,就需要鍛煉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為了盡量地利用這些工具,就必須使提供這些工具的身體十分強健。所以人類真正的理解力不僅不是脫離身體而獨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體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銳和正確。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jīng)就受到教育了。
真誠的愛情的結合是一切結合中最純潔的。
我一向認為,只有把善付諸行動才稱得上是美的。
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類鑄成大錯的根源。
青年期是增長才智的時期,老年期則是運用才智的時期。
節(jié)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yī)。
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我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于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身體虛弱,它將永遠不會培養(yǎng)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
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悔恨在我們走好運時睡去了,但在身處逆境時,卻更強烈地感覺到它。
在寂寞無聊中,一個人才能感到跟關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處。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既找不到一個完全獻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須有些能以其推動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fā)生沖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誰遭受的痛苦最少,誰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誰感受的快樂最少,誰就是最可憐的人。
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但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于他們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