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稱天下三大行書
《蘭亭集序》:
1、背景:《蘭亭集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游之事,也有傳聞,說此次“雅集”實際為一場秘密軍事會議。
2、 魏晉之風(fēng):王羲之被后世尊為“書圣”,他的《蘭亭序》法帖更是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魏晉之風(fēng),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zhì)”,王羲之的書法更是從“形神兼?zhèn)?/span>”發(fā)展到“離形神似”,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并由此而產(chǎn)生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shù)品格。唐太宗李世民曾稱贊其是“盡善盡美”之作。
3、下落不明:唐朝之前,《蘭亭集序》傳至王羲之的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逝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消息傳到唐太宗李世民耳中,便用計納入囊中,傳言唐太宗死后更是留下遺詔,將《蘭亭集序》一同葬入昭陵之中。不過五代時期的溫韜曾盜挖昭陵,他出土的寶物清單中并沒有《蘭亭集序》;另一則傳言,則是說《蘭亭集序》其實埋藏在葬有雙帝(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至今未曾現(xiàn)世,至今未曾現(xiàn)實,流傳的皆為拓本。
《祭侄文稿》
1、背景:《祭侄文稿》本身為一篇悼文,天寶十四年(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勢如破竹,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任河北郡守孤立無援,城破后,顏杲卿一門三十余口皆被屠戮,兩年后顏真卿收復(fù)常山郡,僅找到了堂兄的一條腿骨和侄子顏季明的頭骨,悲憤之下,寫下《祭侄文稿》。
2、風(fēng)格:范仲淹的《祭石學(xué)士文》曾說:“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指的便是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形容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而這篇《祭侄文稿》更是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因悲憤之下所作,所以時有涂抹,但其背后卻是和著血淚,有著錚錚鐵骨。
3、下落:《祭侄文稿》雖現(xiàn)存世間,但卻難得一見,1949年初,國民黨將其帶往臺灣,后曾借于日本展覽,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保存。
《黃州寒食帖》
1、背景: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多次被貶,這篇《黃州寒食帖》便是蘇軾在被貶至黃州后,在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作。寒食節(jié)即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兩天,在這一天,人們吃冷食,祭掃祖先墳?zāi)沟?,隨著時代的演變,到宋代以后,寒食節(jié)逐漸被清明節(jié)替代,此時的蘇軾,在生活上窮困潦倒,在精神上也是郁郁寡歡,終不得志,以寒食節(jié)之情寄托自己惆悵孤獨的心情。
2、風(fēng)格: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庇终f:“天真爛漫是吾師。”這篇《黃州寒食帖》通篇書法起伏跌宕,一氣呵成,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在此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
3、下落: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后被日本收藏家高價收藏,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私囑友人,將其重金收回,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三大行書風(fēng)格不同,背景不同,《蘭亭序》為酒后所作,追尋自我;《祭侄帖》悲憤之下,濃烈情感;《寒食帖》 字字凄涼,難以得志。
曾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fēng)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fēng)格,《寒食帖》是學(xué)士才子的風(fēng)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