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定十年(1217)九月,知平江府趙彥橚上奏行在,以昆山地廣難治,請求析分設立新縣。十二月初九日(1218年1月7日),獲寧宗皇帝御筆批準。遂析昆山縣東境春申、臨江、安亭、平樂、醋塘5個鄉(xiāng)在練祁市(今嘉定鎮(zhèn))設立新縣。以紀年為名,稱嘉定縣。
新成立的嘉定縣境域在人煙稠密的蘇南平原尚稱廣袤,面積約1072平方公里。縣域南枕松浦(今吳淞江),北帶婁江(今瀏河),東抵大海,西至徐(公)浦。地處東海之濱,城當江流之會。當時境域之大,連東邊的寶山也囊括在內,甚至東部一直延展到今浦東高橋,縣境基本涵蓋了今天上海市整個吳淞江以地區(qū)。
設立之初,嘉定縣的春申鄉(xiāng)領6個都,臨江鄉(xiāng)領8個都,安亭鄉(xiāng)領6個都,平樂鄉(xiāng)領4個都,醋塘鄉(xiāng)領3個都,共5個鄉(xiāng)27個都。都領區(qū)(區(qū)分正副及中上下,每鄉(xiāng)共領5區(qū)),區(qū)領圖,圖領圩。
理宗淳祐年間(1241—1252年),春申鄉(xiāng)改名為守信鄉(xiāng),臨江鄉(xiāng)改名為依仁鄉(xiāng),安亭鄉(xiāng)改名為服禮鄉(xiāng),平樂鄉(xiāng)改名為循義鄉(xiāng),醋塘鄉(xiāng)改名為樂智鄉(xiāng)。
到了元代,成宗元貞二年(1269年),因嘉定縣人稠物穰,升格為嘉定州。
明朝建立后,太祖洪武二年(1396年),又依例改回為縣。
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劃昆山縣之新安、惠安、湖川3鄉(xiāng);常熟縣之雙鳳鄉(xiāng);嘉定縣之樂智、循義2個鄉(xiāng)的3個都約94.5平方公里建立太倉州。嘉定縣尚余24個都668個圖。
清雍正二年(1724),析嘉定縣依仁、守信、循義、樂智4鄉(xiāng)的13個都的全部或部分419.48平方公里建立寶山縣,以吳淞口寶山城而得名。嘉定縣尚余15個都349個圖430.31平方公里。
明永樂十年(1412),平江伯陳瑄于吳淞口(今高橋鎮(zhèn))筑土山,高30丈,置烽火備瞭望,為船只航標,故稱寶山。萬歷十年(1582)土山與寶山城為海潮所毀,僅留遺址。清康熙年間于舊址西北建寶山新城,即今老寶山城。
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嘉定知縣趙昕賑災,四鄉(xiāng)分設粥廠。嘉慶十一年(1806年),知縣吳桓增設賑災粥廠至31處。隨后,以廠代鄉(xiāng),作為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的基層單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嘉定縣分為1區(qū)33廠。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試行地方自治,廠又改稱鄉(xiāng)(吳行廠改名吳巷鄉(xiāng))。
1949年5月13日,嘉定縣解放。1950年,全縣分為城廂、馬陸、南翔、黃渡、外岡、婁塘、徐行7個區(qū)74個鄉(xiāng)鎮(zhèn)。
吳淞江河道歷來彎曲,素有五匯四十二灣之稱。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開浚盤龍匯,嘉祐六年(1064)開浚白鶴匯,以及明代的裁灣取直,導致青浦縣楊林鄉(xiāng)、淞濱鄉(xiāng)部分土地處于吳淞江江北,而嘉定縣臨江鄉(xiāng)八都(今白鶴鎮(zhèn)北部)和十四都(今紀王、諸翟)反處于吳淞江南。
1949年10月,青浦縣淞濱、楊林兩鄉(xiāng)位于吳淞江北的土地劃屬嘉定縣。嘉定縣西勝鄉(xiāng)位于吳淞江南的土地劃屬青浦縣。
1958年10月,撤銷西郊區(qū),江橋鎮(zhèn)西南劃入嘉定縣。
1950年8月,嘉定縣諸翟鎮(zhèn)劃給新涇區(qū)。當年秋,紀王鄉(xiāng)劃給了上海縣。
1992年,嘉定撤縣設區(qū),同時將嘉定的長征、桃浦二鄉(xiāng)共25.07平方公里,劃歸上海市普陀區(qū)管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