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止一次證明,知人善任方能在諸雄爭立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垩圩R英,愛才惜用,是曹操行事作風中貫徹始終的理念,故而這也是他獲得歷史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據(j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東漢初平元年,討伐董卓的聯(lián)軍推進到了當時被稱作河內的地方。
在這個月朗星稀的晚上,曹操被討董聯(lián)軍的盟主,也是少年的好友袁紹召進了大帳。
袁紹問他:要想統(tǒng)一天下,有何妙計?
曹操就反問袁紹是怎么想的。作為大軍閥的袁紹對自己實力非常自信的說:"我已經(jīng)占據(jù)了北方,又有強大的軍隊勢力,只要我向南推進就無堅不摧。"曹操聽了以后卻不以為然。
袁紹又問他有什么想法,他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句話的意思是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只要把人才集中到我手里,就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寥寥數(shù)語,把兩人截然不同的政治觀和戰(zhàn)爭觀清晰呈現(xiàn),袁紹把地理環(huán)境作為第一要素,而曹操看重的則是用人之術。
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勝利正是以人才制勝的典范。
公元200年,袁紹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輿論和軍事準備,率領十萬大軍來到了官渡,準備與曹操一決雌雄。
在當時,袁紹的軍力強大,占壓倒性優(yōu)勢,所以當時不少人判斷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必然是袁勝曹負。
連曹操幕僚中的不少人也認為曹操此行無異于以卵擊石,曹操手下很多人甚至給袁紹寫效忠信,想在曹操失敗后為自己謀條生路。
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拼殺,袁紹逐漸占了上風。
一天晚上,對戰(zhàn)爭前景非常憂慮的曹操夜不能寐,曹操起身給留守在許都的謀士荀彧寫了一封信,商量著放棄官渡撤回許都的計劃。
但是荀彧并不答應,他認為現(xiàn)在的情勢只有堅持才有希望。
就在曹操舉棋不定,進退維谷的時候,袁紹手下有一個名叫許攸的謀士因為得不到袁紹的重視而投向曹操,曹操恭敬的迎接了這位謀士。
許攸告訴曹操,袁紹的輜重糧草全部集中在烏巢和故市,而且防守兵力非常薄弱,如果能夠派出奇兵突然襲擊這兩個地方,袁紹必敗無疑。
當天夜里,曹操親自率領了五千人,借用袁軍旗號,每人抱了一團干柴靜悄悄的殺向了烏巢要塞。
這時的烏巢守軍正在睡夢之中,面對突如其來的曹軍,幾乎喪失了抵抗能力。
曹操順勢拿下烏巢,下令將袁紹存放在這里的糧草全部燒毀。
缺少了后勤糧草的支援,袁軍人心潰散,曹操趁機發(fā)動了猛烈攻勢,袁紹大敗。
打敗袁紹之后,在袁紹的大帳內,曹軍搜出了很多曹營的官員或者謀士寫給袁紹的書信。
發(fā)現(xiàn)這些書信的人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曹操,問他該如何處置。
曹操則命令將書信全部燒掉,大家都不明白這是為什么。
曹操于是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意思是說,當時的情況敵強我弱,我自己還不一定能保住身家性命呢,何況是大家呢?
其實官渡之戰(zhàn)的結果,在當年袁曹那次得天下的爭論中已經(jīng)決出勝負了,曹操的勝利就是用人的勝利,而袁紹的失敗恰恰也是用人上的失敗。
曹操的愛才之舉,早在官渡大戰(zhàn)之前就有所體現(xiàn)。
公元197年,曹操發(fā)兵征討軍閥張繡,在那場戰(zhàn)爭中,曹操的長子曹昂和他帳下一名大將典韋同時戰(zhàn)死。
曹操在得知典韋死訊之后嚎啕大哭,他的部下全都以為他在哭自己的兒子曹昂,而曹操卻說我哭的是典韋。
此話一出,武將們都非常感動,因為在曹操心目中為他拼死作戰(zhàn)的武將似乎比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重要。
也許有人質疑曹操此言是為故意籠絡人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關于人才使用的所言所行的確是令當時很多武將心悅誠服的。
世人對曹操的爭議正是源于他身上重合著太多的矛盾點,他曾因生性多疑而誤殺好友呂伯奢一家,又殺掉了在官渡之戰(zhàn)中曾有恩于他的許攸。
那么面對曾寫檄文謾罵曹操的陳琳,抗令的王修以及蜀軍的關羽,他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原在袁紹軍中負責文書起草。
官渡之戰(zhàn)前夕,他曾經(jīng)替袁紹起草討伐檄文,將曹操的祖宗三代都痛罵一遍,說曹操是宦官的后代。
在這種侮辱的情況下,陳琳的罪過之重可想而知。
但是當袁紹戰(zhàn)敗之后,曹操卻因為重視陳琳的文采,不計前嫌接納了歸降的陳琳。
曹操不僅沒有追究他以前的過錯,還讓陳琳負責政令的起草工作,此后曹操的許多軍國書檄多為陳琳所寫。
曹操對待人才的大度的確是值得稱道的,在他的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奸詐狠毒的一面又能看到他溫情寬容的一面。
當年在誅殺袁譚后,曹操下令所有人都不準哭泣送葬,違令的連同妻子孩子都要降罪。
而袁譚的別駕王修卻公然違抗命令,不僅大哭袁譚,還向曹操要求收葬袁譚的尸體。
曹操自此便認為王修是個義士,不僅將其免罪,還答應為袁譚收尸,并對王修加以重用,由此可見曹操可謂惜才如命。
而說到曹操愛才惜用最典型的歷史佳話,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物關羽,和一個地方—灞陵橋。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位于許昌市西郊4公里的石梁河上。
明嘉靖《許州志》上記載:八里橋在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對曹操辭其金而挑其袍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下邳之戰(zhàn)后曹操迫降了關羽,由于十分欣賞關羽的膽識和為人,曹操想留他在自己左右,于是拜關羽為偏將軍,禮遇厚重。
重情重義的關羽為報曹操的恩情,單槍匹馬斬了顏良,并且大破袁軍,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加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可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那里時,就馬上辭曹歸劉,曹操知道后非常感慨,認為關羽是天下義士,隨口說道:"不忘舊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
曹操不僅制止了屬下對關羽的追擊,反而對關羽重加賞賜,以表達對關羽忠義行為的敬重之情。
這一舉措成就了后來華容道上關羽知恩圖報,捉放曹的佳話,當然這是美麗的傳說,但足可見曹操用人的高妙之處。
在這個歷史故事中,不僅將關羽的忠義任勇展現(xiàn)到了極致,也讓世人深深感受到了曹操求才若渴,愛才惜才的人才觀。
曹操的這種人才觀不僅僅在他的行動中得以體現(xiàn),還時時會從他的詩中流露出來。
赤壁之戰(zhàn)慘敗后,曹操更加悟到人才的極端重要性。
重要謀士郭嘉離世,而荀彧則因為對自己晉封魏公,意見相左而不得重用,于是便有了《短歌行》中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這種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彰顯了曹操的真性情。
官渡之戰(zhàn)中,荀彧屢出奇招讓曹操轉危為安,許攸一計使袁紹不戰(zhàn)自敗,平定烏桓郭嘉奮力拼殺,破馬超、韓遂、平定關中則得力于賈詡,曹操身邊的能人志士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
曹操對于甄選人才的制度大膽革新,一反東漢重名節(jié)的原則,而是主張唯才是舉。
他曾三次下令求賢,認為即便是不仁不孝,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也應當加以利用,即便是出身微賤,或者負侮辱之名、見笑之行,只要是人才就予以提拔,用其所長。
對人才的選拔不拘一格,使許多有治國用兵之術的有用之人紛紛投奔到了曹操門下,這些被曹操發(fā)現(xiàn)并器重的人才后來也都聞名于世。
他們在幫助曹操鑄就一統(tǒng)北方的霸業(yè)的同時,也從側面昭示出了曹操識人、用人、擇善謀、用良策的驚人魄力和膽略。
曹操一生惜才,在臨終之際對接班人的選定也是經(jīng)過萬般深思熟慮,他把重臣曹洪、陳群、賈詡、司馬鼓等招至床前,分析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的情況。
曹操認為曹植為人浮飄,花拳繡腿,嗜酒放縱,定誤大事,次子曹彰有勇無謀,只配做名戰(zhàn)將,四子曹熊身體欠佳,難以承擔重任。
最后說到曹丕時,只用了篤厚恭謹作評價,說他篤厚是說曹丕忠誠老實,對人寬厚有凝聚力,說他恭謹則是謙虛謹慎,不恃才泊傲。
因此,曹操認定曹丕是一位能夠團結并駕馭人才的人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曹操深謀遠慮的一貫風范。
曹操深知要成就大業(yè)必須靠集體智慧,因此他對部下的意見大多能夠冷靜分析,正確對待。
縱觀曹操一生的政治成就,除了自身足智多謀外,緊要關頭周圍能人志士運籌帷幄的決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出謀劃策南征北戰(zhàn),為曹操最終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指點江山,壯心不已,他是一位有勇有謀雄才偉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文采飛揚的文學家藝術家。
他將生平的志向抱負都融進了一首首壯懷激烈的文辭詩作,那么戰(zhàn)場下的曹操對于藝術領域又有過怎樣的探索呢,他又有著怎樣的藝術成就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