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阿比蓋爾·約翰遜,摘自新書《孤獨少女的光芒》,由華景時代授權發(fā)布
周末和一個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一起吃了個飯。
再次相見,我們都很興奮,聊起了自己這幾年的生活,回憶了曾經一起同窗的快樂時光。
但期間,我們都感到了明顯的生疏,時間似乎悄悄地帶走了很多中要的東西……
我們明白,昔日親密的關系早已被各自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所消磨。
不知不覺,我們好像都越來越忙,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偶爾有時間也會回家看看,卻唯獨越來越少地把時間和精力,分給那些在成長中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我們的朋友。
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長,交朋友這件事本身也變得更加困難了。
午夜夢回或忙得焦頭爛額后想找人聊聊時,驀然發(fā)覺:“把通訊錄翻了一遍,沒能找到可以說話的人……”
“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能說話的人卻越來越少,微信好友越來越多,能交心的卻越來越少。”
我們都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要。
從11歲開始,我們就會把依戀的對象從父母轉換到朋友,當感到不安時,我們會首先尋求朋友的幫助。等進入大學后,才又把尋求幫助的對象轉移成家人、戀人。
與其他的親密關系相比,友情能帶給人們更多自由和快樂,人們也可能在朋友關系中做出更高程度的自我暴露。
比如一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挫折和辛苦,或者不愿與伴侶道的小秘密等等??梢哉f,朋友關系能夠滿足人們更加多樣的需求。
然而,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失去他們。
一個朋友曾不激烈的、無可奈何地這樣描述說 :“什么都沒發(fā)生,也說不上什么感覺,我們之間的分離就像一條河,慢慢分岔流向了兩個方向一樣?!?nbsp;
我們唯有感傷,卻知留不住時光。
當然,我們還會交到新朋友,也很容易交到朋友,因為友情的建立的附加條件很少,只需趣味相投,互相欣賞就能成為朋友。
因此,我們一生擁有的朋友的數(shù)量也遠遠超過伴侶的數(shù)量。
但是,雖然我們的閱歷更加豐富、社交技能更加嫻熟,但交到交心的朋友更難了。
平日里呼朋引伴,到真正想找人說說話的時候卻沒幾個。
為什么成人世界交個知心的朋友越難了?
因為友情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的特點是不同的。
隨著各階段情境的變化,影響友誼的外界因素和交友的心理也隨之改變,處理關系的方式也跟著發(fā)生了變化。
童年時的友情以尋找玩伴為特點,這時的友情很簡單。
到了青春期,友情的建立在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之間產生。
此時,我們開始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同時學習如何與人親密,在這一時期的友情會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
對朋友極為赤誠,情誼深刻而激烈,有時還會出現(xiàn)嫉妒、占有欲等表現(xiàn)自我邊界模糊,這也是為什么此時我們很容易被身邊的朋友所影響,往往因為朋友說一件T恤不好看,就將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層。
18-25歲被稱為“成年初期”,這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朋友也開始有了脫落。
此時我們可能會離開家鄉(xiāng),到陌生的國家或城市求學和工作,遇到愛人、結婚等等。
這時最需要獲得的是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
作者簡介:阿比蓋爾·約翰遜(Abigail Johnson),美國《書單》(Booklist)推薦作家,資深青少年心理輔導咨詢師,著有中學生心理戲劇《辛德瑞拉》,《孤獨少女的光芒》是她的第一本心理療愈小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