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起霍去病估計沒有人不知道吧。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能在同樣的年齡就能有了他如此大的成就。霍去病,17歲兩出定襄、19歲三征河西、21歲縱橫漠北,他殺到匈奴膽寒,甚至已經(jīng)影響了西亞的歷史進程,他年僅21歲就身居大司馬高位。
在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位名將霍去病的葬禮記載得非常清楚,但是對于他的死因,卻沒有任何的記載,僅僅是“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歷史總愛開令人扼腕的玩笑——上天賜給了大漢朝這位千年難得的奇將后僅僅23年,就匆匆的把他召喚了回去。卻在不經(jīng)意的離開瞬間,給中華歷史留下了一段難以摸清的迷案。這樣一個風華正茂的將軍去世,卻沒有提及死因,于是后人對司馬遷也不免有一些“責怪”的意思。然而就在如今看來,司馬遷這樣記載,是在給后人留下了某些示意。
霍去病的病死之說,是最為廣泛流傳的,也是官方的說法。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期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的,這就讓后世對他的猜測更玄乎?;羧ゲ∧昙o輕輕,武將出身,出征萬里都沒問題,何況一個小病。但是猝死的證據(jù)倒是有的——霍去病的兒子霍嬗也是年輕猝死。但這種可能性到底多大呢?估計誰也說不清楚,或許考古學能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
另一種說法就是:意外或者被殺。漢武帝安排人干掉霍去病,以防止衛(wèi)、霍聯(lián)盟。政治是無情的,即使是父子。武帝在將衛(wèi)青培養(yǎng)起來并迅速成才后,就意識到了自己要有個制衡的方法——在權(quán)力之爭中泡大的武帝對這方面實在是太敏感了。霍去病在漠北大戰(zhàn)后一連串的動作(殺李敢、勸封王子等),讓漢武帝覺得封大司馬、借助他來平衡衛(wèi)青勢力的初衷已經(jīng)很難實現(xiàn),反而有可能讓二人結(jié)立政治聯(lián)盟進而影響自己的絕對集權(quán)。但是二虎相爭還好,若二虎同盟,最慘的當然就是武帝,于是武帝就起了殺心。但是這種說法可能性更低,漢武帝一個兒子和熊打架被拍死都有記載,當朝大將軍、大司馬意外死亡或被殺,不可能一點歷史證據(jù)或記錄都沒有——這可是國家大案吶!再說了,想要謀殺大將軍,也沒有那么容易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得傳染病或瘟疫而死。后世的電視、電影里,普遍以這種說法為準。電視劇《漢武大帝》里更是有這樣的一個鏡頭:匈奴撤到漠北,為了和漢軍周旋,謀臣中行說讓單于把得了瘟疫而死的動物丟到水源里面,而霍去病率領(lǐng)的軍隊正好就喝了這些水。在回長安后霍去病就殺李敢,被漢武帝貶往朔方,路上就得病了。瘟疫這一說法的漏洞也是很明顯的:若匈奴確實傳播了瘟疫,當時軍中的將士肯定也難以幸免,不說大面積傳染,但死的人肯定不在少數(shù)——軍事歷史上哪次瘟疫事件死的人少了?死后武帝悲痛萬分,想再看他一眼,卻被侍者攔住了,所以只能下令厚葬。但史書上無論是霍去病列傳,還是匈奴列傳,為什么就是找不到大面積死亡的相關(guān)記載?一起出征漠北的將軍們也沒有一個有得傳染病而死的記錄。最重要的漏洞是:這類瘟疫潛伏期一般都不會太長,而霍去病是在漠北大戰(zhàn)后兩年才死去的。這期間的時間差,用瘟疫一說顯然很難解釋清楚,可能性也就非常低了。
最后的一種說法是自殺的。自殺的人無非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沒有了生存空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霍去病死前的生存空間:首先,漠北大戰(zhàn)后,他就被武帝利用起來壓制衛(wèi)氏集團,很明顯已經(jīng)成為了衛(wèi)氏集團的對立派,雖然霍去病心里很不愿意,衛(wèi)青這邊的親人也還當他是自己的親外甥,但是衛(wèi)氏集團的其他人可就不一定這么想了——這是無情的政治,父子還尚且相殘。
在他旁邊的至親是有,但能依賴的卻基本沒有一一后來權(quán)傾漢朝的弟弟霍光當時還幼小。其次,無論前面推斷是對是錯,但是霍去病殺死了李敢這件事令他民心盡失,即使他位居大司馬的高位,但在群眾中間并不見得就有人氣,甚至是對他極為不滿。再次,他一手帶起來的人不是匈奴的降將,就是只會打仗的低級軍官將領(lǐng),就連由皇帝指派的裨將他都可以拒絕不要。在武帝跟前得勢后,原來跟著衛(wèi)青的人也有不少人“叛變”去跟了霍去病。然而,霍去病如果跟這些人打打仗那是無往不勝,但是談起政治來也就不行了。
霍去病在臨死前,就已經(jīng)面臨著身居高位、沒有強力親人可以依賴、在官場無助無友、在軍隊和群眾中備受指責、在皇帝面前被質(zhì)疑這樣的局面。他是名將,當然殺人如麻,他是當朝貴臣,他甚至于敢射殺九卿高官。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年輕的男人。在這樣的一個生存環(huán)境里,這對于一個23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什么樣的滋味?他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有人說,天才都是孤獨的,這一點在霍去病身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少年顯貴,但是未必就能有平常人的快樂——他的壓力太大了,但是卻沒有人能幫助他釋放。很顯然,死亡對他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出路。或許,這就是在武帝手下為將者的悲哀——人才能被很好地發(fā)掘出來,但是用完之后隨手就丟。誰敢保證,如果霍去病沒有死,繼續(xù)壯大下去的話,就不會被冷酷的武帝在某日隨手就收拾掉了?對各種利益集團來說,這也是個可以接受的事情。而如果霍去病的確屬于自殺,漢武帝也有責任,衛(wèi)氏集團更是直接的關(guān)系人,當然,他自己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們回顧武帝一生中的那些武將,除了衛(wèi)青之外,幾乎沒有能得到善終的。
霍去病少年得志,性格孤傲不恤士卒,朋友不多,是孤立一派——武帝親手栽培起來用以平衡權(quán)力的工具。戰(zhàn)場上的霍去病殺起人來和漢武帝一樣“不眨眼”,但官場上的霍去病則是“無助”的——沒人給孤傲的他指點什么,他和漢武帝一樣孤獨。在《中國軍事通史》中,霍去病是這樣被評價的:
“霍去病絕不是只有意氣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員既勇且謀、能夠決勝千里的戰(zhàn)將。前引霍去病‘不至學古兵法’語雖不無偏頗,但從中也可約略看出他的為將之道,這既是不拘泥于習俗常規(guī),重視戰(zhàn)前的‘方略’即謀劃,同時又注意根據(jù)戰(zhàn)場實際而隨機應(yīng)變?;羧ゲ》浅I朴谶\用騎兵集團在沙漠、草原地帶機動作戰(zhàn),他可以指揮騎兵進行短程奇襲,也可以指揮騎兵進行長距離、大規(guī)模的正面進攻,可以用騎兵打運動戰(zhàn),也可以用騎兵打遭遇戰(zhàn),表現(xiàn)出良好的戰(zhàn)術(shù)素養(yǎng)和高超的臨戰(zhàn)指揮藝術(shù)?!?/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