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薯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根。以產于河南新鄉(xiāng)地區(qū),習稱懷山藥?,F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冬采挖,刮去外皮。用硫磺熏后,曬干或風干,為毛山藥。再經浸軟,搓壓為圓柱形,磨光成為光山藥,弱透,切片,生用或炒用。
【處方用名】
山藥、懷山藥、淮山藥、炒山藥。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味甘性平,既可補氣,又可養(yǎng)陰,其作用和緩,不寒不燥,補氣而不滯,養(yǎng)陰而不膩,有平補三焦之稱,并略有熱性,但尤以補脾胃功最著。
1、補益脾胃:用于脾胃虛弱之體倦少食或泄瀉等證,常配黨參、白術等同用。
2、補肺宜陰:用于肺虛喘咳、虛勞咳嗽等,可與沙參、麥冬配伍,亦可單用煮汁,作茶飲用。
3、固腎澀精:用于腎虛遺精,小便頻數,帶下等證。常配熟地、山茱萸等同用。若治小便頻數,可與益智仁、烏藥同用。
此外,用于消渴之口渴多飲,可與黃芪、葛根、天花粉、知母同用。
【用量用法】
10~30克,大劑量可用60~250克,煎服,養(yǎng)陰宜生用,健脾宜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助濕之痹,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服用。
【藥效比較】
山藥與白術均為補脾之品,是治療脾胃虛弱的常用藥物。但山藥不寒不燥,為平補陰陽之品,且有澀性。故又能益肺腎而收斂固精,而白術苦溫略燥,又能燥濕利水,可治脾虛有濕,運化失職之水腫、痰飲諸證,且兼固表止汗、安胎。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羸(lei),除寒熱邪氣,補中,宜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p>
《本草綱目》:“宜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
《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咳,何其穩(wěn)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yǎng)肌肉,為肺脾二贓要藥?!?nbsp;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