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元嘉末年與北魏之間的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以及宋孝武帝與宗室間的三次內戰(zhàn),還有各種災害的影響,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了相當大的破壞,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的輝煌漸趨暗淡。
同時,世家大族和地方豪門兼并土地,占山固澤,隱匿民戶。養(yǎng)肥了自身,卻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嚴重動搖了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
元嘉三十年(453年),孝武帝登基后下詔,允許百姓自由進山樵獵,入湖捕撈,不準私人侵占牟利。但是,這一法令遭到士族高門和地方豪強的抵制,在強大的保守勢力面前成了一張廢紙。
孝武帝最初畫像
此外,朝廷還面臨著深刻的政治危機。在經歷了百余年的東晉門閥政治之后,南朝劉宋排斥了門閥政治,恢復了皇權政治,但皇權政治的基礎和格局并不能一次穩(wěn)固下來,皇族內戰(zhàn)不斷爆發(fā)。
宋孝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從政治和經濟各方面削弱宗室、士族及地方豪強,采取了諸多強硬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與宗室、官僚之間本就菲薄的信任度進一步削減,相互猜忌和防備達到空前的高度。
北方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在北魏太武帝死后,國家一度陷入內部權力斗爭,但是魏宋雙方矛盾依然尖銳,實力尚存的北魏令宋人忌憚。大明二年(北魏太安四年),因為劉宋在邊境的筑城活動,曾導致北魏軍隊迭次入侵兗州、青州一帶。
大明八年閏五月二十三日(公元464年7月12日),南朝劉宋政權的第四位皇帝——三十五歲的孝武帝劉駿在玉燭殿駕崩。當天,年方十六歲的太子劉子業(yè)繼位,成為該王朝有史以來第二位從儲君位置合法入承大統(tǒng)的皇帝,史稱前廢帝。
不過,順利繼位并不意味著一個良好的開局,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爛攤子。繼承大統(tǒng)的劉子業(yè)并非孝武帝最喜歡的兒子,但是為了實現(xiàn)皇權的順利交接、江山的千秋永固、血統(tǒng)的長久延續(xù),臨走之前,孝武帝仍然需要精心設計死后的政治格局。
劉子業(yè)
他為劉子業(yè)挑選了五位顧命大臣,并設置了復雜的相互掣肘機制。按照他的遺詔,“義恭解尚書令,加中書監(jiān)。柳元景領尚書令,入住城內。事無巨細,悉關二公。大事與沈慶之參決,若有軍旅,可為總統(tǒng)。尚書中事委顏師伯。外監(jiān)所統(tǒng)委王玄謨”。
義恭,即江夏王劉義恭。他是劉宋朝開國皇帝劉裕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劉裕直系后代中還活著的輩分最高的人。作為顧命中唯一的皇族成員,代表著皇族權益。
劉義恭對上恭順,生活奢靡無政治野心,還不善交際與邀買人心,在最高統(tǒng)治者看來卻是值得信任的條件。再加上劉義恭在宗親之中輩分最高,因此,以“太宰、中書監(jiān)、領太尉”的身份成為顧命集團首席,無論什么事情都要由他過問處理。
當然,仔細分析他的職務,實權有限。太宰、太尉為榮譽官職,尤其是百官之首的太宰,只反映出其尊貴身份而已。解除尚書令改任中書監(jiān),是從掌管行政事務的尚書臺一把手調到掌管詔敕頒布的中書省任二把手,不過由于當時一把手中書令劉子鸞是個年僅九歲的孩童,因此,他就是中書省實際上的首腦。
但自南朝起,中書省權力結構發(fā)生變化。從寒族中選任的中書通事舍人逐漸奪取了出制詔敕的權力,中書令、監(jiān)、侍郎權力減輕,甚至成為清貴的官職而已。所以,劉義恭的權力實際比之原來反而稍有縮減。
柳元景出身雍州豪族,長期在劉義恭幕府為職,因劉義恭的安排獲得展示能力的機會,并以軍功獲得晉身臺階。孝武帝在世時,柳元景已經當上了侍中、驃騎將軍、領軍將軍、雍州大中正。
皇族大臣
除了驃騎將軍是軍號,標明位階的高低,非職官外,侍中之職使他獲得了出入宮禁,陪伴皇上左右的權力;領軍將軍之職使他掌握了禁衛(wèi)軍權和全國部分軍權;本州大中正則使他掌握了雍州品評和察舉官員之權。
當時,柳元景的個人權力一度達到頂峰,他的宗族、舊部不僅謀取了官職,還利用雍州僑置制度,隱匿了大量戶口,從中獲取實利。
于是,孝武帝與柳氏的矛盾開始滋生與加深。自孝建元年(454年)平叛之后,柳元景始終被羈縻在京師,沒有一次出征的機會,全由比他年邁二十歲的沈慶之帶兵。
大明二年,孝武帝曾安排王玄謨去雍州實施土斷,取消沒有實地的僑置郡縣,整理戶籍,將不用承擔調役的僑戶和豪強隱匿的民戶轉為國家正式戶口,收取田租,征發(fā)調役。
但這一旨在富國的行動導致雍州豪強不滿。柳元景的弟弟柳僧景只是荊州的一個郡守,竟然借兄長的威勢命令雍州內各郡起兵,攻擊雍州一把手、雍州刺史王玄謨,并栽贓后者造反。最終,事態(tài)在雙方妥協(xié)下才平息。
孝武帝病逝前,柳元景擔任的職務為侍中、驃騎大將軍、南兗州刺史。雖然侍中可以進出禁中,但從遺詔中可以看出,柳元景住在城外,而且一定是被限制在城外,否則沒必要強調要他入住城內。
此外,驃騎大將軍是榮譽職務,而未授節(jié)加督的刺史并不具備領兵的權力,讓他留衛(wèi)京師,沒有打發(fā)去南兗州上任,更等于是剝奪了他所剩無幾的實權。
拜將
那為什么他還能進入顧命大臣的行列呢?孝武帝在有生之年并沒能有效削弱強大的雍州柳氏集團,那么只能選擇將其納入政治體系,讓他們參與政治決策,分享政治權利,暫時穩(wěn)住該集團,讓兒子有充分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
柳元景成為顧命既是當時形勢促成,也是孝武帝無奈的主動決策。盡管如此,孝武帝為這個決定加了三道保險,也就是五駕馬車的另外三個人:沈慶之、顏師伯、王玄謨。
與柳元景一樣,沈慶之也不是一個人,他背后是吳興沈氏集團。吳興沈氏是劉宋朝開國功臣,沈淵子、沈田子、沈林子三兄弟即為其中聞名者。
沈慶之本人是武將出身,曾在晉末宋初與元嘉年間,到雍州參與鎮(zhèn)壓蠻族起義,屢立戰(zhàn)功。他的軍事才能受到宋武帝的舅舅趙倫之的欣賞、名將檀道濟的推薦。
沈慶之跟荊雍豪族沒有實際利益的瓜葛,而又對其有統(tǒng)御制約的能力,沈氏集團自身又具備與柳氏集團的抗衡力,這些正是孝武帝看重的。同時,每遇內亂,沈慶之都果斷地站在孝武帝一邊,平亂后又急流勇退,在政治可靠性上獲足夠加分。
在遺詔中,孝武帝對他的信任達到了極點——軍國大事沒有沈慶之的參與,不可決定,還把軍事統(tǒng)帥權交給他來控制,使他成為顧命集團中權力最大的人。
劉宋軍隊
除沈慶之外,另外兩人也擁有實際權力。先說顏師伯,在遺詔中,柳元景領尚書令,應該是尚書臺的最高長官。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尚書中事即尚書臺的事務居然不是由他管,而是交給了尚書臺的第三把手尚書右仆射顏師伯,這等于把柳元景給架空了。
那么顏師伯是如何獲得這樣的信任呢?他早在孝武帝出鎮(zhèn)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時,就因為“善于附會”而“大被知遇”。
在孝武帝討伐那個弒父兄長劉劭并奪取皇位的行動中,顏師伯也積極謀劃,并獲取了更大的信任。接著,他在大明二年參與了擊退入侵的北魏軍隊的軍事行動,大明三年支持孝武帝平定竟陵王叛亂。因此,他順利成為顧命大臣,并且真正控制尚書臺的事務。
至于王玄謨,他是北方來的士族,是孝武帝的心腹之臣,曾在雍州土斷中充當先鋒,直接與柳氏集團正面沖突。他并非以出色的軍功撈取政治資本,而是以無能和苛刻聞名軍內。
但是這些在軍事角度來看糟糕透頂?shù)钠焚|,從帝王權術角度看卻是難能可貴的東西:無大軍功則好駕馭,不會恃功傲主;無軍事才能則不用擔心他會反叛;苛刻使他與人關系不善,則不會結黨與皇權對抗。
同時,王玄謨背后也有一個強大的地方集團。他的家族中,王玄象、王玄載、王文和等都是地方官員,在北方青州、徐州一帶勢力雄厚。因此,王玄謨以領軍將軍的身份和掌握外監(jiān)的授權,真正掌握了整個宮廷的禁衛(wèi)權和軍政事務。
禁衛(wèi)軍
根據(jù)前述情況,五人顧命集團看似布局精巧,各負職責,但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首先,這些人選并非考慮其政治素養(yǎng)和行政管理才能,單純從政治背景、集團力量和親密程度做判斷,埋下了嚴重的隱患,五駕馬車在應對復雜局面時就顯得力不從心。
其次,其組織結構存在致命缺陷。在五人集團中,最受尊崇的兩位有名無實,其余三位才是朝政和決策的真正掌控者。另外,這三人手中的行政決策權和軍權實際也被別人分割。
沈慶之握有大事參決權,而行政事務的處置權力則掌握在顏師伯手里。軍隊的管理和宮城的禁衛(wèi)權由王玄謨控制,但是,軍隊征伐權卻在沈慶之手里。這樣復雜的權力制衡,可見孝武帝煞費苦心。
但是,這樣分配權力的后果卻是沒有一個集中的核心,導致了“時朝政多門”的局面。這種情況必然導致顧命集團內部的分化和重新組合。果然,在接下來的歷史進程中,前述兩層隱患發(fā)生了總爆發(fā)。
當時,孝武帝為了對抗士族門閥,維護皇權,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引入寒族出身者出任中書通事舍人,掌管中書機要事務,并且遇事多與寒族新貴商議決策,繞開士族掌握的行政系統(tǒng)。
這些寒族新貴依賴皇權飛黃騰達,形成了利益集團。這里面比較出名又和本文所述有關系的有三人——戴法興、巢尚之和戴明寶。
劉宋統(tǒng)治的疆域
戴法興和戴明寶并非親戚,前者出身會稻郡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越城、柯橋區(qū)一帶),后者出身南東??さね娇h(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南)。
在孝武帝還是藩王時,兩人就同為他的心腹侍從,都曾參與他起兵反抗兄長劉劭的密謀,因此“專管內務,權重當時”。后來,他們之中又增添了一個出身魯郡(今山東省曲阜市)的巢尚之,他因涉獵文史和反應機敏受到賞識。
三人深受孝武帝的信任與倚重,負責東宮事務的戴法興與任中書通事舍人的巢尚之竟能參與官員選拔、授職、升遷、調職、誅殺、封賞之類大事的決策,而細雜事務交給戴明寶。
前文已述,孝武帝時代官員選拔是顏師伯的職業(yè)領域。戴法興、巢尚之能與顏師伯在同一件事上達到一樣的效果,正說明這三人早已沆瀣一氣,榮損與共了。
此外,因為孝武帝馭下以嚴,遇到事情動輒追責加罪,所以劉義恭、柳元景、顏師伯等官員得依賴巢尚之等人在皇帝面前說好話,這就形成了事務與心理的雙重依賴。
當孝武帝駕崩之后,戴法興、巢尚之失去了可供倚靠的皇權,一方面必然要利用手中殘余的權力重新與政治強者結合,確保自己的權力;一方面舊有的依賴和合作關系也會適當延續(xù)。
既然存在寒族新貴集團與顧命強權集團利益結合的基礎,又有戴法興、巢尚之這個黏合劑,顧命集團中的一部分人就聚合到一起了。
劉宋大臣
在孝武帝時代不敢私相往來的劉義恭、柳元景、顏師伯等人,居然在孝武帝駕崩后相互歡慶“今日始免橫死”,還“常相馳逐,聲樂酣酒,以夜繼晝”??梢妱?、柳、顏等人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了。
對此有一件事情很能說明問題。就在孝武帝駕崩四天之后,新繼位的劉子業(yè)下詔,宣布了一個詭異的決定:“太宰江夏王義恭……可錄尚書事……侍中、驃騎大將軍、南兗州刺史、巴東郡開國公、新除尚書令元景……可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領兵置佐,一依舊準?!?/p>
為什么說這事詭異?其一,錄尚書事是總管朝廷行政事務的職位,如果孝武帝真有意讓劉義恭擔任,大可在遺詔中直接授予,不必含糊其辭“事無巨細,悉關二公”
其二,柳元景在大明七年正月早就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何以重復?
毫無疑問,這份詔書出自戴法興、巢尚之之手,使被遺詔解除實際行政管理權的劉義恭重新獲得超乎尋常的權力,使很可能已經被孝武帝削奪開府儀同三司的柳元景重新擴府置佐,掌握部分軍隊。
組合的同時,自然就伴隨著分化。因為前文所述雍州土斷的矛盾,柳元景和王玄謨相互仇視,而沈慶之一向與劉義恭關系惡劣。
此前,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魏軍隊南下時,在彭城的北伐軍總統(tǒng)帥劉義恭開始慌亂不堪,準備逃跑。后來他聽說北魏太武帝親自到了彭城附近,竟然只給了沈慶之三千人,卻要他去攻擊太武帝的大營,這讓沈慶之十分鄙視和記恨。
孝武帝孝建三年,關于鑄錢問題,劉義恭更是針對沈慶之的觀點大加批駁。于是沈劉二人積怨很深。但敵人的敵人是不是朋友呢?
未必。沈慶之與王玄謨之間的關系也好不到哪去,沈不大看得起王,所以原來的五人顧命集團就成為劉柳顏集團與落單的沈、王三方角逐。
官員出行
這樣的權力爭斗,通常圍繞關鍵位置展開,而遭到排斥的一般是實力偏弱的一方,顧命集團的內斗并不能打破這個框框。
在三方中,王玄謨所掌控的軍權和禁衛(wèi)權是最為人垂涎的,也是各方首先爭奪的焦點。既然他跟雙方都不好相處,那么,也容易遭到共同排斥。同時,他也是三方勢力中最弱的一系
王玄謨的實力一是來源于孝武帝的信任,一是來源于青州、徐州的地方勢力。如今孝武帝已經病故,他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而青州、徐州地方勢力不如雍州柳氏、吳興沈氏勢力強大,在朝廷中處境相對孤立。
于是,在大明八年八月初一日(464年9月17日),孝武帝駕崩尚不滿三個月,王玄謨就被解除了領軍將軍職務,趕出朝廷,去北方邊境擔任青、冀二州刺史。他不過是顧命集團內斗的第一個失敗者而已。
就當時的政局而言,主要矛盾是顧命集團與皇權的矛盾。顧命大臣制度只是臨時過渡的措施,必然要回歸正常的政治秩序。問題在于,怎樣處理好過渡時期與皇權的關系,以及選擇合適的時機奉還皇權。
面對這種情況,缺乏政治遠見和干才的劉柳顏集團卻是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大明八年六月初四日(464年7月23日),他們自以為朝政在握,竟然一股腦兒地將孝武帝登基以來變革的制度全部廢除,恢復文帝元嘉時期的狀態(tài)。
當時,距離他們掌握輔政權力僅有十一天。這個舉措不僅得罪了孝武帝變革的受益群體,更直接得罪了新皇帝。盡管劉子業(yè)跟父親孝武帝的關系并不好,但從心理上講,畢竟疏不間親。
少年天子
依劉子業(yè)的目光所見,父皇縱然有諸多不是,也輪不到你們這些外人在這個時候來教訓他,你們這樣做看似給父皇糾偏,實質卻是聯(lián)合起來欺凌我這個新君罷了。
同時,已獲得空前權力的劉柳顏集團還不知收斂地盲目擴大自身權力、鞏固自身利益。擺擺樣子的幼童、中書令劉子鸞改任他職,中書省內沒有了能制約劉義恭與巢尚之的力量。
如果說第一件事還有延續(xù)孝武帝遺詔精神,是將“事無巨細,悉關二公”化為實際職權的借口。第二件事也有打擊劉子業(yè)所痛恨的劉子鸞勢力,尚能被劉子業(yè)接受,那么接下來的第三件事就是赤裸裸地肆無忌憚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465年2月6日),顏師伯又將空缺的尚書左仆射與右仆射合并,稱尚書仆射,自己出任此職。通過這一合并,他不僅能更如意地掌控尚書臺,還侵吞左仆射直接掌管的殿中曹,對宮殿警衛(wèi)事務有了一定話語權。
永光元年(465年)二月,他們又通過中書省發(fā)詔賜沈慶之執(zhí)仗、三望車,增設隨從,企圖以虛有其表的優(yōu)崇拉攏沈氏集團。雖然這是減少顧命集團內耗之舉,但卻是皇帝視角所不愿意看見的情形。
前述種種,加上王玄謨的外放,使新皇帝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更為不智的是,隨著權力的鞏固,他們直接對少年天子表現(xiàn)出不尊重的態(tài)度。
比如,戴法興大概是多年擔任東宮屬官形成的習慣,對劉子業(yè)指手畫腳,還威脅說:“官所為如此,欲作營陽耶?”營陽即宋少帝,也是少年天子,因為與開國皇帝劉裕留下的顧命集團關系不睦,而遭到顧命集團合力廢黜慘死。
少帝慘死
這話拿劉子業(yè)比宋少帝,意思是如果你不聽話,我們也要像廢黜宋少帝那樣廢黜你。本該全力協(xié)助引導皇帝管理國家的顧命大臣們竟然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雙方的矛盾徹底尖銳化了。
高坐在龍座上的劉子業(yè)不是個懦弱的君主,他不容許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他要像他父親那樣維護皇權政治,所有阻礙他的勢力都必須被清除,只是他需要等待時機。在準備階段,他應該還借助了戴明寶的力量。
戴明寶這位孝武帝時代權傾一時的紅人,在孝武帝駕崩后失去了倚靠。戴法興、巢尚之與顧命集團勢力結合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他卻遭到忽視,跌落到政治生涯的低谷。
這種現(xiàn)實境遇和心理落差很可能導致他重新尋求政治靠山,并怨恨戴法興等人,也就成為值得劉子業(yè)拉攏的力量。到永光元年八月初一日(465年9月6日),完成準備工作的劉子業(yè)終于出手了。
他借著他寵信的宦官華愿兒的匯報,先免了戴法興的官職,又將其發(fā)配遠郡,再將其賜死。第二天,劉子業(yè)還焚燒了戴法興的棺材,并殺了他的兩個兒子。同時,他還將其同黨巢尚之逮捕,不過后來僅免除其中書通事舍人之職,讓他繼續(xù)為自己效力。
又過了八天,完全控制了中書詔敕之權的劉子業(yè)罷免了顏師伯的丹陽尹之職,并讓他從尚書仆射改任尚書左仆射,讓另一名官員出任尚書右仆射。這是削奪顏師伯權力之舉。
面對少年天子咄咄逼人的攻勢,劉柳顏諸人感到恐懼不安。他們?yōu)榍笊?,倉促考慮和密謀廢立之事。沒有政治頭腦的他們病急亂投醫(yī),居然找沈慶之探口風。
拔劍出鞘
沈慶之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權力已臻頂峰,就算參與其中也得不到更多政治利益,而且,讓劉義恭做皇帝,自己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還不如主動告發(fā)。
有了沈氏集團和禁衛(wèi)系統(tǒng)中擁護自己的勢力支持,劉子業(yè)決定趁對手尚未決定之機,先發(fā)制人!
八月十三日(9月18日),劉子業(yè)率宮禁部隊出擊,劉義恭與他的四個兒子,柳元景與在建康、襄陽的子侄宗親數(shù)十人,顏師伯與六個兒子都被誅殺。
一場腥風血雨之后,建康城恢復了暫時的寧靜。部分被廢除的制度與工程得以恢復,朝堂之上亦有所調動。
沈慶之榮升太尉,其長子沈文叔由門下省的黃門侍郎升任侍中——這是對沈氏集團忠誠的獎勵;王玄謨又從青、冀二州刺史任上調回京城,繼續(xù)擔任領軍將軍之職;劉子業(yè)信任的同母弟劉子尚出任尚書令。
現(xiàn)在,劉柳顏集團已不復存在,沈、王雖然依舊,但顧命集團的體系已經土崩瓦解,王玄謨所有私兵也被劉子業(yè)以各種理由盡數(shù)收編,兩人徒有顧命之名,無顧命之實了。
對劉宋政權來說,顧命集團的瓦解是必然,人們也該慶幸朝廷政治又恢復了正軌,只要皇帝是位充分歷練的政治家,或許政權就能逐漸走向穩(wěn)定。
然而不幸的是,掌握帝國命脈的偏偏是位少年天子,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他還不是普通人,重重政治風雨帶給他的更多是創(chuàng)痛和夢魘。
當年宋文帝被自己的太子劉劭弒殺,劉子業(yè)的父親孝武帝起兵反對劉劭,留在建康的劉子業(yè)被劉劭當人質抓起來,幾次準備殺掉。
雖然年僅五歲的劉子業(yè)幸運地活下來了,但幾度在生死線上徘徊,給他幼小的心靈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
龐愛幼子
孝武帝期望他能盡快承擔起政治責任,對他經常指責批評,還通過戴法興監(jiān)督東宮,使之長久感到處于父權壓抑之下;之外,孝武帝寵愛殷貴妃和小兒子劉子鸞,使他感覺喪失父愛。
因此,正值青春期的劉子業(yè)相當缺乏安全感,欠缺與人建立正常情感與信任的能力,宮廷政治的壓力讓他焦慮和抑郁,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以極端暴力的形式宣泄出來。
首先遭殃的是孝武帝的愛子、劉子業(yè)的親弟弟劉子鸞及其周邊人。這位年僅十歲的王爺,僅僅因為曾獨占父親的寵愛,而遭到劉子業(yè)的嫉恨,被廢為庶人。
為了宣泄怨恨,劉子業(yè)還掘了他母親殷貴妃的墓,拆了孝武帝為悼念殷貴妃而建在墓附近的新安寺,并將為殷貴妃寫祭文的才子、吏部尚書謝莊拘捕下獄。
這天是景和元年九月初四日(465年10月10日),距離劉柳顏集團被清洗只有三十四天。短短七天后,劉子鸞和年僅六歲的同母弟弟劉子師、年齡不詳?shù)耐该妹靡黄鸨粴埲藤n死。
接著,在九月十九日(10月25日),劉子業(yè)又親征自己的叔叔義陽王劉昶,后者此時正擔任徐州刺史而身在彭城。盡管是御駕親征,劉子業(yè)還是遵從遺詔,安排沈慶之作為統(tǒng)帥。劉昶驚慌失措,扔下母親與妻兒,只身與一名愛妾逃奔北魏。
同時,打擊面又擴大到劉子業(yè)的其他叔王(即孝武帝的弟弟們)。由于擔心諸叔王對自己不利,劉子業(yè)把這些叔王聚集到京城,嚴加控制,甚至多次恐嚇凌虐。
當然,在這種恐怖的政治氛圍中,宗室諸王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以極秘密的方式籌劃著政變。十一月初三日(12月6日),劉子業(yè)的姑父,亦是他的舅舅,寧朔將軍何邁參與謀反事泄,下獄而死。
可就在何邁案曝光之時,屠刀竟落到了功高無限的沈慶之頭上。這完全是個冤案,其背景更為復雜,簡單來說是沈氏集團的內斗與皇家宗室內斗融合的結果。
湘東王劉彧為求自保,借何邁案下手,安排自己的暗間、劉子業(yè)信任的紅人沈攸之行反間之策(沈攸之與沈慶之有矛盾),使猜忌心失控的劉子業(yè)誤殺忠良,自斷臂膊。
殺戮宗室
猜忌催生暴力,暴力催生無休止的暴力,無休止的暴力輪回終于形成反噬。
就在沈慶之死后第二十六天,在南平王、黃門侍郎劉敬猷,廬陵王劉敬先,安南侯劉敬淵被賜死的當天深夜,湘東王劉彧與心腹勾結宮內宦官,以及并未在劉柳顏集團垮臺后出人頭地的戴明寶,冒險發(fā)難,憑借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踏著侄兒劉子業(yè)的尸體登上了皇位,是為宋明帝。
當時,顧命集團唯一的幸存者王玄謨沒有守節(jié),劉子業(yè)對士族毫無區(qū)別的猜忌、壓制和打擊讓他心寒,無休止的血腥殺戮讓他喪失信心,所以他倒向了宋明帝。
隨后王朝全境爆發(fā)了戰(zhàn)爭,文帝諸子系和孝武帝諸子系為爭奪皇權殺得你死我活。在這場戰(zhàn)爭中,王玄謨成為宋明帝的有力助手。
也因為如此,這位德行、才能均屬二流的老將居然得保善終。劉子業(yè)死后四年,他以八十高齡在右光祿大夫、車騎將軍、護軍將軍的位置上過世,謚號莊。
現(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無情,一個人無法操縱歷史進程。無論你事先對一個事物設想得如何完美,但是它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它的進程也總是會脫離設定的軌跡。
機關算盡的孝武帝
所以,一切預設體系的成功與否,并非由一個人理性的頭腦決定,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未來的機遇和環(huán)境。孝武帝苦心設計的五駕馬車存在著先天的結構缺陷,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這種缺陷迅速暴露出來,僅僅運行了三個月就導致五人集團發(fā)生分裂,失去了平衡。
而他們與政治經驗不足、性格嚴重缺陷的年輕皇帝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整個顧命體系的崩潰。這一矛盾的過早激化,恐怕是孝武帝未曾料及的。
然而,一切已經無法彌補,中央朝廷軀體上巨大創(chuàng)傷留下的權力真空,被第三支政治力量所填補,進而導致血流漂杵、御座易主、成王敗寇的結果,徒讓后人無限感慨而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