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損兵40余萬的趙國,為何還能在邯鄲保衛(wèi)戰(zhàn),大敗秦國
發(fā)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在古代戰(zhàn)爭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戰(zhàn)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決戰(zhàn)。此戰(zhàn)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稱“(秦軍)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考慮到當時各國的總人口也不超過2000萬,因此如此巨大的數(shù)字讓后世質疑司馬遷是否有所夸大。但無論如何,此戰(zhàn)給趙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則是無可彌補的。上圖_ 長平之戰(zhàn)遺址 山西晉城高平市永錄鄉(xiāng)長平慘敗后,秦軍在做過短期休整后,開始了下一步行動,準備一舉攻破趙國國都邯鄲,徹底滅亡趙國。于是公元前259年,趙國的首都保衛(wèi)戰(zhàn)打響。然而,長平慘敗后的趙軍卻一改頹勢,在魏國、楚國等軍隊的援助下,成功擊敗了秦軍,不僅殲滅了秦軍10余萬之眾,還成功俘虜了2萬多人,可以說取得了一場難能可貴的勝利??此破孥E的背后,又是有哪些因素促成的呢?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后,從軍事到政治上都煥然一新,尤其是建立了冠絕天下的的騎兵部隊,更是威震四方。趙武靈王時期趙國一舉攻滅中山國,收服林胡、樓煩等強悍的游牧民族,向北拓展疆域千里以上,使趙國成為“頭部”軍事強國。趙武靈王死后,趙國也基本保持了強大的軍隊。雖然長平之戰(zhàn)給趙國造成了巨大損失,但依托雄厚的家底,還是有些“老本”可以吃的。此外趙國當時還有著“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這樣的優(yōu)秀政治家,以及廉頗等身經百戰(zhàn)的名將(長平之戰(zhàn)如果趙王丹不是將統(tǒng)帥由廉頗換成趙括,也許另有一番結局)。長平戰(zhàn)役后,廉頗等人接手了趙括留下的爛攤子,重振旗鼓,積極備戰(zhàn);趙勝等人則積極奔走,游說魏國、楚國等國出兵援救趙國。同時,趙國國內能人志士也紛紛各顯神通,為國而戰(zhàn)。比如趙勝的門客毛遂隨同趙勝出使楚國,軟硬兼施,憑借無畏的勇氣和出眾的口才說服了楚王下決心援助趙國,也留下了“毛遂自薦”的千古佳話;而李談則率領3000勇士組成敢死隊主動進攻秦軍,將秦軍擊退十余里,其本人也英勇戰(zhàn)死沙場。后趙王丹為表彰其殉國精神將其厚葬,命名其墓為“俠士?!?。可以說,趙國自身尚存的實力和各階層人士的共同努力奠定了最后取勝的堅實基礎。當然即使國內有能人志士“續(xù)命”,也有“老本”可吃,元氣大傷的趙國單靠自身力量也不足以抗秦,積極爭取其他國家的援助才是上策。因此,趙國開始了積極的外交運作:將六座城池送給齊國,與齊國“拉關系”;與魏國簽訂了“盟約”,共商抗秦大計;贈送土地給楚國掌握實權的春申君黃歇,與楚國也積極結好。與此同時,黃歇以及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等人(也均為“四公子”之列)也能清醒的認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深知一旦趙國被滅,接下來各國都將面臨被秦國攻滅的危險。因此在邯鄲之戰(zhàn)中,魏無忌和黃歇都親自率領本國大軍援助作戰(zhàn),可以說大大增強了趙軍的實力。而齊國雖然沒有派兵助戰(zhàn),但也在戰(zhàn)役中保持了中立,沒有倒向秦國,使得趙國避免了兩線作戰(zhàn)的后顧之憂??梢哉f,東方各國聯(lián)合援助趙國,構成了強大的“合縱”力量也促進了趙國的勝利。在冷兵器時代,雙方的武器裝備基本處于同一檔次,不會出現(xiàn)“降維打擊”的局面,因此兩軍作戰(zhàn)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勝利的一方往往也都是慘勝。長平之戰(zhàn)雖然秦軍取勝,但趙軍也絕對不是軟柿子,白起本人就表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寥寥數(shù)字,卻反映出秦軍勝利背后也付出了極其巨大的代價。因此這位統(tǒng)帥反對秦昭襄王繼續(xù)進行邯鄲之戰(zhàn)的計劃,他勸諫稱“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然而,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秦王卻對白起的逆耳忠言完全聽不進去,一意孤行的繼續(xù)命令秦軍作戰(zhàn),結果最終不出白起所料。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的巨大成功使得他本人贏得了空前的榮譽和聲望,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則是來自秦國高層的“羨慕嫉妒恨”。秦相國范雎(“遠交近攻”的始作俑者)雖然就其才華來看不失為一代名相,但其人品和格局則不敢恭維,尤其是其深恐白起憑借軍功位居其之上,在趙國說客蘇代“武安君(白起)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記載于《史記》)這樣極富煽動性語句的刺激下,范雎不惜在秦王面前對白起多進讒言。不僅如此,范雎還試圖擴大其在軍隊中的影響,舉薦了其救命恩人鄭安平為將。結果在邯鄲之戰(zhàn)中,鄭安平作為范雎的“身邊人”,卻率領2萬多秦軍投降了趙國,給秦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上圖_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而秦昭襄王既對白起不贊成進攻邯鄲的建議嚴重不滿,更忌憚其戰(zhàn)功,后來不僅將白起晾在一邊,更是在邯鄲慘敗后,將鍋甩到白起身上,還逼其自盡身亡(這也是古代很多功高震主的軍事統(tǒng)帥的必然宿命)。秦國軍政高層的“內斗”也對秦軍的作戰(zhàn)起到了巨大的消極影響,一定程度上反而幫助了趙國一方。可以說,邯鄲之戰(zhàn)不僅使得趙國免于亡國的危險,更是沉重的打擊了秦國的氣焰,使得秦國統(tǒng)一全國的腳步放緩,同時也顯示出東方六國“合縱”抗秦的巨大成效。戰(zhàn)后,秦國也意識到統(tǒng)一天下不能僅憑借軍事實力,因此總結經驗教訓,在繼續(xù)發(fā)展壯大軍隊的基礎上,加大了“連橫”的外交手段,積極破壞東方六國之間關系。而取勝的趙國等國卻沒有繼續(xù)保持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同盟關系,反而在秦國的運作下繼續(xù)回到了過去互相攻擊敵對的分裂狀態(tài),結果被秦國各個擊破。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正式統(tǒng)一了六國,而這距離趙國在邯鄲之戰(zhàn)大勝秦軍也不過才過去30余年之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