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fā)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dāng)真,但可以從中學(xué)得不少知識。
(卷之三十九)
本章節(jié)導(dǎo)讀:本章節(jié)更新姓氏
邱 曲 亓 卿 隋 佘 商 帥
邱氏圖騰釋義
【釋義】丘即是山,丘是一個會意字,從北、從一,一表示地,北邊為丘。
得姓始祖:丘穆公(姜太公三子)
始 祖 地:山東營丘(淄博)、河南淮陽
郡望堂號:河南、吳興、扶風(fēng);文莊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73位/約350萬
【起源】邱姓主要源自:丘姓、姜姓
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發(fā)源于山東
丘(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且因官職、因地名為氏者遠(yuǎn)多于血緣丘(邱)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五十余萬,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0.29%左右。
到了晉朝,發(fā)生了五胡亂華,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丘(邱)氏家族就移入福建,居住在莆田縣宗頭鄉(xiāng),成為閩籍邱氏世居之地。
雍正三年(1725),清世宗詔:天下為避儒家至圣先師孔子的名諱“丘”,丘氏族人的姓氏“丘”字皆加“邑”偏旁改為“邱”,丘氏因此大多改稱邱氏?!盖瘛棺衷谥袊箨憽兜谝慌愺w字整理表》中曾被視作「丘」的異體字廢除,但后來發(fā)現(xiàn)有人以之為姓,于1988年回復(fù)為規(guī)范字。
在丘(邱)氏家族,丘為正宗姓氏。
丘(邱)的英文譯音主流的分別有Chiu(威妥瑪拼音)、Yau(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和Qiu(中國大陸漢語拼音),而在國際上Chiu為丘(邱)姓最常用的英文姓氏。
在中國,有許多邊疆民族在三藩之亂時被冠以邱姓,如滿族,蒙古族,回族等。他們大多仍保有其族名或繼承的名,其作用相當(dāng)于姓氏,但現(xiàn)今活動時常以漢姓為主。
在臺灣,有許多原住民族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時被冠以邱姓,如布農(nóng)族,泰雅族,阿美族等。他們?nèi)员S衅涫献宓淖迕?,但現(xiàn)今活動時也常以漢姓為主。
曲氏圖騰釋義
【釋義】曲的本義是蠶箔。古人養(yǎng)蠶用的器具,多由竹制成,像筷子或席子,也叫蠶簾。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晉穆候之子)
始 祖 地:山西聞喜
郡望堂號:陜郡 雁門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167位/約100萬
【起源】曲姓主要源自:姬姓
據(jù)《風(fēng)俗通義》所載,出自姬姓。周朝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叔虞封于“晉”。叔虞的第八代孫,即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于“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世稱曲沃桓叔,孫后來自立為晉武公。而成師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為“曲沃”氏。后又改單姓“曲”。
亓氏圖騰釋義
【釋義】亓,同其。亓,作為姓氏,出自“亓官”復(fù)姓。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
郡望堂號:天水、隴西;隴西堂、天水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346位/約13.6萬
【起源】
亓(qí、jī)姓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大夫亓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個字,同義通假。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后”。春秋時期,魯國奉崇周禮,首先按周禮的一整套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綱常人文禮制,并設(shè)立相應(yīng)官職,負(fù)責(zé)司掌其職,其中就有專門掌管“笄禮”的大夫。
春秋、戰(zhàn)國乃清朝初期,當(dāng)少女滿十五歲時,被認(rèn)為是到了成年,都要對其舉行“成年”的儀禮,并在在頭發(fā)上插笄(簪子),稱為“及笄”,以示成年。此后,成年了的女子須承受周禮與各朝代典法的制約,“及笄”后的女子方可以成婚,以承擔(dān)相應(yīng)的社會責(zé)任和義務(wù),如傳宗接代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王族和貴族等將這種儀禮看得十分隆重,都有笄官官職負(fù)責(zé),稱“亓官”、“笄官”、“”,其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亓官氏。如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就記載:“唐有亓志紹?!痹谑芳度f姓統(tǒng)譜》中也記載:“唐有亓志紹,宋有亓赟,明有亓宣、亓驥。”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個姓源,當(dāng)時的各諸侯國皆有。例如孔子在十九歲結(jié)婚,娶的夫人就是宋國的亓官氏,她就是宋國笄官的后代。除孔子夫人丌官氏外,歷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幾乎絕跡于史載。直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嚴(yán)詔的改胡姓運(yùn)動中,丌官氏均被改成了單姓亓氏,才不斷涌現(xiàn)出一大批亓氏名人。
亓官氏復(fù)姓,后來在明朝初期多省文簡化為單姓亓氏。
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時,各個諸侯國都有笄官這個官職,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復(fù)姓,后來在明初都演化成單姓亓。
各支始祖
亓士伯:元末明初(公元1333~1368年),為避兵亂率四子亓勤、亓賓、亓全、亓世從江蘇淮安牽至萊蕪。初居?xùn)|裴關(guān)氏之家,隨著戰(zhàn)亂的逐漸平息,遂遷至方下保于汶南保居住。是為萊蕪亓氏始祖。
亓士伯一族世系:
始祖:亓士伯,元末為避兵亂率子由江淮移萊。
二世:亓勤、亓賓、亓全、亓世能
三世:亓胤、亓積
四世:亓浩、亓林、亓升
五世:亓英、亓充、亓宣、亓德、亓弘、亓顯
六世:亓夔、亓萬、亓蓁、亓萃、亓薰、亓燕
七世:亓泰德、亓泰幸、亓泰文
八世:亓國賢、亓國才
九世:亓明試、亓明訊、亓明雋、亓明容、亓明顯
十世:亓心佇、亓心佐、亓心佑、亓心修、亓心化
十一世:亓清、亓溱、亓洧、亓沂
十二世:亓元禮、亓元義、亓元進(jìn)、亓元信
十三世:亓宏謹(jǐn)
十四世:亓圣存、亓圣昭
十五世:亓伯謙、亓伯讓、亓伯誠、亓伯達(dá)
十六世:亓學(xué)典、亓學(xué)篤、亓學(xué)容(亓學(xué)勇)
十七世:亓成寅
十八世:亓俊蘭、亓俊朋、亓俊升、亓俊會
十九世:亓憲修、亓代修、亓文修
二十世:亓松山(一門正子后)
二十一世:亓建軍、亓建永(一門正子后)
卿氏圖騰釋義
【釋義】卿,圖騰是雙人對天跪拜之狀。本義是通明事理的高官。卿,為西周、春秋時天子、諸侯所屬高級長官的稱謂。
得姓始祖:虞卿
始 祖 地:山東淄博、河北邯鄲
郡望堂號:渤?!∩坳?/p>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426位/約10萬
【起源】
卿(qīng)姓起源于周朝的趙國相國虞卿,時人佩其高義,后人褒揚(yáng)為一代俠相。他的子孫以他的官職為姓,即卿姓。卿姓世系:公孫軒轅(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虞卿,虞卿為戰(zhàn)國時虞姓游說之仕,在趙國頗有聲望與趙孝成王初見,受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時封為趙國上卿。故世稱虞卿。后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于魏都大梁,后避世隱居白云山中,發(fā)憤著書以自娛。著有《虞氏征傳》、《虞氏春秋》15篇。其后代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遂有卿氏。
得姓始祖
河?xùn)|人虞卿游趙,聞藺氏舍人述相如之語,乃說趙王曰:“王今日之重臣,非藺相如、廉頗乎?”王曰:“然?!?/p>
虞卿曰:“臣聞前代之臣,師師濟(jì)濟(jì),同寅協(xié)恭,以治其國。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夫藺氏愈益讓,而廉氏不能諒其情。廉氏愈益驕,而藺氏不敢折其氣。在朝則有事不共議,為將則有急不相恤,臣竊為大王憂之。臣請合廉、藺之交,以為大王輔?!壁w王曰:“善?!?/p>
虞卿往見廉頗,先頌其功,廉頗大喜。虞卿曰:“論功則無如將軍矣,論量則還推藺君?!绷H勃然曰:“彼懦夫以口舌取功名,何量之有哉?”虞卿曰:“藺君非懦士也,其所見者大。”因述相如對舍人之言,且曰:“將軍不欲托身于趙則已,若欲托身于趙,而兩大臣一讓一爭,恐盛名之歸,不在將軍也?!?/p>
廉頗大慚曰:“微先生之言,吾不聞過,吾不及藺君遠(yuǎn)矣。”因使虞卿先道意于相如,頗肉袒負(fù)荊,自造于藺氏之門,謝曰:“鄙人志量淺狹,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死不足贖罪矣?!币蜷L跪庭中。
相如趨出引起曰:“吾二人比肩事主,為社稷臣,將軍能見諒已幸甚,何煩謝為?!绷H曰:“鄙性粗暴,蒙君見容,慚愧無地?!币蛳喑制?。相如亦泣。
廉頗曰:“從今愿結(jié)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頗先下拜,相如答拜。因置酒筵款待,極歡而罷。后世稱刎頸之交,正謂此也。無名子有詩云:引車趨避量誠洪,肉袒將軍志亦雄。今日紛紛競門戶,誰將國計置胸中。
趙王賜虞卿黃金百鎰,拜為上卿。
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談天說地之能,安邦定國之志。欲求事魏王,因家貧,不能自通,乃先投于中大夫須賈門下,用為舍人。當(dāng)初,齊湣王無道,樂毅糾合四國一同伐齊,魏亦遣兵助燕,及田單破燕復(fù)齊,齊襄王法章即位,魏王恐其報復(fù),同相國魏齊計議,使須賈至齊修好,賈使范雎從行。
齊襄王問于須賈,須賈不能對,范雎答如流。齊襄王愕然起問須賈:“此位何人?”須賈曰:“臣之舍人范雎也?!饼R王顧盼良久,乃送須賈于公館,厚其廩餼。使人陰說范雎曰:“寡君慕先生人才,欲留先生于齊,當(dāng)以客卿相處,萬望勿棄?!狈饿罗o曰:“臣與使者同出,而不與同入,不信無義,何以為人?”齊王益愛重之,復(fù)使人賜范雎黃金十斤及牛酒,雎固辭不受,使者再四致齊王之命,堅不肯去,雎不得已,乃受牛酒而還其金,使者嘆息而去。
早有人報知須賈,須賈回國后,把在齊國的失敗歸罪于范雎告訴相國,魏齊大怒,乃會賓客,使人擒范雎,即席訊之,雎至,伏于階下。魏齊厲聲問曰:“汝以陰事告齊乎?”范雎曰:“怎敢?!蔽糊R曰:“汝若無私于齊,齊王安用留汝?!宾略唬骸傲艄兄?,雎不從也?!蔽糊R曰:“然則黃金、牛酒之賜,子何受之?!宾略唬骸笆拐呤窒鄰?qiáng),雎恐拂齊王之意,勉受牛酒,其黃金十斤,實不曾收。”魏齊咆哮大喝曰:“賣國賊!還要多言!即牛酒之賜,亦豈無因?!焙舄z卒縛之,決脊一百,使招承通齊之語。范雎曰:“臣實無私,有何可招?”魏齊益怒曰:“為我笞殺此奴,勿留禍種!”獄卒鞭笞亂下,將牙齒打折,雎血流被面,痛極難忍,號呼稱冤,賓客見相國盛怒之下,莫敢勸止。魏齊教左右一面用巨觥行酒,一面教獄卒加力,自辰至未,打得范雎遍體皆傷,血肉委地,咶喇一響,脅骨亦斷,雎大叫失聲,悶絕而死。
左右報曰:“范雎氣絕矣?!蔽糊R親自下視,見范雎斷脅折齒,身無完膚,直挺挺在血泊中不動,齊指罵曰:“賣國賊死得好!好教后人看樣!”命獄卒以葦薄卷其尸,置之坑廁間,使賓客便溺其上,勿容他為干凈之鬼。
看看天晚,范雎命不該絕,死而復(fù)蘇,從葦薄中張目偷看,只有一卒在旁看守,范雎微嘆一聲。守卒聞之,慌忙來看,范雎謂曰:“吾傷重至此,雖暫醒,決無生理,汝能使我死于家中,以便殯殮,家有黃金數(shù)兩,盡以相謝?!笔刈湄澠淅?,謂曰:“汝仍作死狀,吾當(dāng)入稟?!睍r魏齊與賓客皆大醉,守卒稟曰:“廁間死人腥臭甚,合當(dāng)發(fā)出?!?/p>
賓客皆曰:“范雎雖然有罪,相國處之亦已足矣?!蔽糊R曰:“可出之于郊外,使野鳶飽其余肉也?!毖粤T,賓客皆散,魏齊亦回內(nèi)宅。守卒捱至黃昏人靜,乃私負(fù)范雎至其家,雎妻小相見,痛苦自不必說,范雎命取黃金相謝,又卸下葦薄,付與守卒,使棄野外,以掩人之目。
守卒去后,妻小將血肉收拾干凈,縛裹傷處,以酒食進(jìn)之,范雎徐謂其妻曰:“魏齊恨我甚,雖知吾死,尚有疑心,我之出廁,乘其醉耳,明日復(fù)求吾尸不得,必及吾家,吾不得生矣。吾有八拜兄弟鄭安平,在西門之陋巷,汝可乘夜送我至彼,不可泄漏,俟月余,吾創(chuàng)愈當(dāng)逃命于四方也,我去后,家中可發(fā)哀,如吾死一般,以絕其疑?!?/p>
其妻依言,使仆人先往報知鄭安平,鄭安平即時至雎家看視,與其家人同攜負(fù)以去。
次日,魏齊果然疑心范雎,恐其復(fù)蘇,使人視其尸所在,守卒回報:“棄野外無人之處,今惟葦薄在,想為犬豕銜去矣?!蔽糊R復(fù)使人目間其家,舉哀帶孝,方始坦然。
范雎隱居鄭安平家,更名張祿。秦謁者王稽奉昭襄王之命,出使魏國訪賢,張祿隨王稽入秦,為秦王獻(xiàn)計遠(yuǎn)交近攻,秦王遂以范雎為丞相,封以應(yīng)城,號為應(yīng)侯。時秦昭襄王之四十一年,周赧王之四十九年也。
是時,魏昭王已薨,子安釐王即位,聞知秦王新用張祿丞相之謀,欲伐魏國。安釐王初即位,未經(jīng)戰(zhàn)伐,乃用魏齊之策,使中大夫須賈出使于秦。
須賈奉命,竟至咸陽,獲悉張祿乃范雎也。須賈入辭范雎,雎曰:“故人至此,不可無一飯之敬。”餐中,百般羞辱須賈。食畢,范雎瞋目數(shù)之曰:“秦王雖然許和,但魏齊之仇,不可不報,留汝蟻命,歸告魏王,速斬魏齊頭送來,將我家眷送入秦邦,兩國通好。不然,我親自引兵來屠大梁,那時悔之晚矣?!被5庙氋Z魂不附體,喏喏連聲而出。
須賈得命,連夜奔回大梁,來見魏王,述范雎吩咐之語,那送家眷是小事,要斬相國之頭,干礙體面,難于啟齒。魏王躊躇未決,魏齊聞知此信,棄了相印,連夜逃往趙國,依平原君趙勝去了。魏王乃大飾車馬,將黃金百鎰,采帛千端,送范雎家眷至咸陽,又告明:“魏齊聞風(fēng)先遁,今在平原君府中,不干魏國之事?!?/p>
范雎乃奏聞秦王,秦王曰:“趙與秦一向結(jié)好,澠池會上結(jié)為兄弟,又將王孫異人為質(zhì)于趙,欲以固其好也;前秦兵伐韓,圍閼與,趙遣李牧救韓,大敗秦兵。寡人向未問罪。今又擅納丞相之仇人,丞相之仇,即寡人之仇。寡人決意伐趙,一則報閼與之恨,二者索取魏齊。”乃親帥師二十萬,命王翦為大將伐趙,拔三城。
是時趙惠文王方薨,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后用事,聞秦兵深入,甚懼,時藺相如病篤告老,虞卿代為相國,使大將廉頗帥師御敵,相持不決。虞卿言于惠文太后曰:“事急矣!臣請奉長安君為質(zhì)于齊以求救?!碧笤S之。
原來惠文王之太后乃齊湣王之女,其年齊襄王新薨,太子建即位,年亦少。君王后太史氏用事,兩太后姑嫂之親,親情和睦。長安君又是惠文太后最愛之少子,往質(zhì)于齊,君王后如何不動心?于是即命田單為大將,發(fā)兵十萬,前來救趙。秦將王翦言于秦王曰:“趙多良將,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況齊救將至,不如全師而歸?!?/p>
秦王曰:“不得魏齊,寡人何面見應(yīng)侯乎?”乃遣使謂平原君曰:“秦之伐趙,為取魏齊耳。若能獻(xiàn)出魏齊,即當(dāng)退兵?!逼皆龑υ唬骸拔糊R不在臣家,大王無誤聽人言也。”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認(rèn),秦王心中悶悶不悅,欲待進(jìn)兵,又恐齊、趙合兵,勝負(fù)難料;欲待班師,魏齊如何可得。再四躊躇,生出一個計策來,乃為書謝趙王,略曰:寡人與君,兄弟也,寡人誤聞道路之言,魏齊在平原君所,是以興兵索之。不然,豈敢輕涉趙境?所取三城,謹(jǐn)還歸于趙,寡人愿復(fù)前好,往來無間。
趙王亦遣使答書,謝其退兵還城之意。田單聞秦師已退,亦歸齊去訖,秦王回至函谷關(guān),復(fù)遣人以一緘致平原君趙勝,勝拆書看之,略曰: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交,君幸過寡人,寡人愿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將書來見趙王,趙王集群臣計議,相國虞卿進(jìn)曰:“秦,虎狼之國也。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況彼方疑魏齊在趙,平原君不可往?!绷H曰:“昔藺相如懷和氏璧單身入秦,尚能完歸趙國,秦不欺趙。若不往反起其疑?!壁w王曰:“寡人亦以此為秦王美意,不可違也!”遂命趙勝同秦使西入咸陽,秦王一見,歡若平生,日日設(shè)宴相待,盤桓數(shù)日,秦王因極歡之際,舉卮向趙勝曰:“寡人有請于君,君若見諾,乞飲此酌?!眲僭唬骸按笸趺鼊?,何敢不從?”因引卮盡之。
秦王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范君之仇魏齊,托在君家,君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范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壁w勝曰:“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蛭糊R,臣之友也,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況不在乎?”秦王變色曰:“君必不出魏齊,寡人不放君出關(guān)。”
趙勝曰:“關(guān)之出與不出,事在大王。且王以飲相召,而以威劫之,天下知曲直之所在矣。”秦王知平原君不肯負(fù)魏齊,遂與之俱至咸陽,留于館舍,使人遺趙王書,略曰:王子弟平原君在秦,范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魏齊頭旦至,平原君夕返。不然,寡人且舉兵臨趙,親討魏齊,又不出平原君于關(guān),惟王諒之。趙王得書大恐,謂群臣曰:“寡人豈為他國之亡臣,易吾國之鎮(zhèn)公子?”乃發(fā)兵圍平原君家,索取魏齊。平原君賓客多與魏齊有交,乘夜縱之逃出,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曰:“趙王畏秦,甚于豺虎,此不可以言語爭也,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又且平原君之厚交,必然相庇,雖然,君罪人不可獨(dú)行,吾當(dāng)與君同往?!奔唇庀嘤。瑸闀灾x趙王,與魏齊共變服為賤者,逃出趙國。
既至大梁,虞卿乃伏魏齊于郊外,慰之曰:“信陵君慷慨丈夫,我往投之,必立刻相迎,不令君久待也!”虞卿徒步至信陵君之門,以刺通。主客者入報。信陵君方解發(fā)就沐,見刺,大驚曰:“此趙之相國,安得無故至此?”使主客者辭以主人方沐,暫請入坐,因叩其來魏之意。虞卿情急,只得將魏齊得罪于秦始末,及自家捐棄相印,相隨投奔之意,大略告訴一番。主客者復(fù)入言之,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納魏齊,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一段意思,不好直拒,事在兩難,猶豫不決,虞卿聞信陵君有難色,不即出見,大怒而去。
信陵君問于賓客曰:“虞卿之為人何如?!睍r侯生在旁,大笑曰:“何公子之暗于事也?虞卿以三寸舌取趙王相印,封萬戶侯,及魏齊窮困而投虞卿,虞卿不愛爵祿之重,解綬相隨,天下如此人有幾,公子猶未定其賢否耶?”信陵君大慚,急挽發(fā)加冠,使輿人駕車疾驅(qū)郊外追之。
再說魏齊懸懸而望,待之良久,不見消息,想曰:“虞卿言信陵君慨慷丈夫,一聞必立刻相迎,今久而不至,事不成矣?”少頃,只見虞卿含淚而至曰:“信陵君非丈夫也,乃畏秦而卻我,吾當(dāng)與君間道入楚?!蔽糊R曰:“吾以一時不察,得罪于范叔,一累平原君,再累吾子,又欲子間關(guān)跋涉,乞殘喘于不可知之楚,我安用生為?!奔匆鍎ψ载?,虞卿急前奪之,喉已斷矣。
虞卿既棄相印,感慨世情,遂不復(fù)游宦,隱于白云山中,著書自娛,譏刺時事,名曰《虞氏春秋》,髯翁亦有詩云:不是窮愁肯著書?千秋高尚記虞兮。可憐有用文章手,相印輕拋徇魏齊!
虞卿,本名虞信,河?xùn)|(今山西)人,生卒不詳。自公元前256年隱居白云山后,改名換姓,遂以官命族為卿氏。因望出黃河以北,故稱內(nèi)黃卿氏【古代,稱黃河以北為內(nèi),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nèi)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nèi)黃,漢高祖9年置內(nèi)黃縣,在今安陽市境內(nèi),與內(nèi)黃卿氏之內(nèi)黃,不是同一處】。聚妻曾氏,生四子:長子(失考)、次子卿秦、三子卿相、四子卿隱。
隋氏圖騰釋義
【釋義】隋,“裂肉也”。即殘余的祭品。
得姓始祖:隋會
始 祖 地:湖北隨縣
郡望堂號:清河;清和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234位/約40萬
【起源】 隋姓主要源自:姬姓、祁姓
1、出自姬姓。春秋時隨國(故址在今湖北省隨縣南),也稱隋,姬姓侯爵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隋文帝原封于隨,隋滅于唐,后代遂分為隨、隋二姓。姬姓隋氏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
2、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為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其子隰叔逃亡于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后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zhàn)役中,因預(yù)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qū)夜コ嗟?,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zhí)掌國政,其后有隨姓。北周時期楊堅被封為隨國公,后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quán),建立隋朝,并以隨為國號,因其忌諱“隨”的含義,而去其走之改為“隋”字,自此后“隨”姓皆以“隋”為姓。隨會后人此時大多也將隨改為隋,為后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3、云南撣人曾改姓。據(jù)《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騰沖),土司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后改剁為隋姓,又因為游商說隋乃裂肉之意,又改隋為多。據(jù)《萬歷野史編》,云南西部少民被黔寧王沐英賜予“怕刀剁”三姓,后來怕姓較少,刀姓最多(麓川王國撣人貴族將軍刀姓居多),不見剁姓。故而實際上不會構(gòu)成隋姓淵源。
4、出自滿人改姓。南京有隨園,系清代曹寅所建,后曹家被抄沒,由接替江寧織造的內(nèi)務(wù)府郎中隋赫德接管,乾隆年間袁枚購得此園,命名為隨園,蓋因為之前屬于隋赫德。據(jù)考證,此隋赫德非姬姓隋氏之族,乃是出自滿人富察氏一族,故滿人漢化有改漢姓者存在。
據(jù)膠東隋氏家譜記載“當(dāng)今隋姓大多來源于山東。而山東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遷徙而來。有傳說當(dāng)時共有三支:長支留在固始;二、三支遷往山東的兗州和棲霞蛇窩泊”。當(dāng)然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來源一般是指一個姓氏中占有主導(dǎo)地位或者是人數(shù)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況下,隋氏后人都會認(rèn)為隨會一系為隋氏的主要來源。根據(jù)《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記載,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佘氏圖騰釋義
【釋義】佘,出自蛇。因蛇的形象不好,人們用“佘”代替“蛇”。佘專作地名和姓氏之用。
得姓始祖:由余
始 祖 地:山西西安、上海青浦
郡望堂號:雁門、南昌;慰忠堂、祐啟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282位/約26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89位
【起源】佘姓主要源自:姜姓、媯姓
1、源于人皇氏,出自遠(yuǎn)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jù)1995年《邵東佘氏五修族譜》所記載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說:“據(jù)舊譜殘卷相與考訂,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為氏(稱人氏)。后為黃帝作合宮接萬靈,黃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為氏,因以示為氏(稱示氏)。及夏后時失官,遂與不窟同于戒翟之間,聚族而謀曰:'吾欲仍以人為氏,則以遠(yuǎn)而忘君,仍以示為氏,又恐以遠(yuǎn)而意親,不如合人與示而一之,庶君親兩無背乎?!谑撬旌?#39;人’與'示’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姜姓,少典氏第三十八代、炎帝神農(nóng)氏第三十七代姜太公:字子牙,武王封之營陵曰齊,十五世小白,伯于諸侯又?jǐn)?shù)世,而田和移其祚,蓋立國七百馀年後有:丁氏、牙氏、丘氏、尚氏、左氏、洴氏、國氏、晏氏、賓氏、平氏、紀(jì)氏、癸氏、柴氏、苑氏、慶氏、掌氏、賀氏、厲氏、獻(xiàn)氏、易氏、豎氏、年氏、氏氏、是氏(漢末北海氏儀改姓是。)欒氏、襄氏、牽氏、捷氏、青氏、營氏、柯氏、析氏、其氏、裔氏、壬氏、角氏、望氏、紹氏、荼氏、駱氏、弦氏、旗氏、明氏、靈氏、孝氏、彥氏、閭氏、門氏、桓氏、亙(一旦)氏。威氏、齊氏、蓋氏、鐸氏、暢氏。其復(fù)姓者有,子旗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囊氏、子郯氏、子工氏、子牽氏、子淵氏、子泉氏、子黔氏、子公氏、公齊氏、公旗氏、公皙氏、公羊氏、公牛氏、公牽氏、公翰氏、母卻(谷改矢)氏、祭公氏、仲長氏、諸兒氏、士疆氏、樂利氏、齊季氏、申鮮氏、將其氏、雍門氏、東門氏、東宮氏、西官氏、南史氏、邴意氏、獨(dú)孤氏。宇文氏。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左子氏、右子氏。其以采者有,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劇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陸氏、大陸氏、并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佘氏、佘丘氏、蛇丘氏、閭丘氏、鉏丘氏、籍丘氏、咸丘氏、梁丘氏、廩丘氏、蒲盧氏、盧蒲氏。汲(伋)氏。盧氏、徯氏、柴氏。章氏、彰氏、鄣氏、章仇氏。申章氏、赤章氏、赤張氏。三閭氏、葵氏等一四三個姓氏。
3、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東海荼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漢朝時期,東海濱岸地區(qū)有個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圍的住民,原本為淮夷民族,西周時期與周王室相爭失敗后,東遷至荼山地區(qū),后來就以山名為姓氏,稱荼氏。到了漢朝時期以后,一部份人隨余字演變?yōu)椤百堋?,遂稱佘氏,荼山也就變成了“佘山”。據(jù)古書記載,后來該支佘氏族人大多遷居于豫章地區(qū)(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學(xué)家、漢學(xué)家錢大昕對此的解釋為:“佘氏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卞X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漢朝時期一個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讀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國人的讀音,后隨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讀音轉(zhuǎn)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轉(zhuǎn)音為yǘ(ㄩˊ)、江浙轉(zhuǎn)音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內(nèi)宮官吏之稱,就是專職為君王貴胄們制茶之官,當(dāng)時主要是炮制茶湯,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暢,其時藥用價值比文化、飲料價值更高。掌荼隸屬于地官府司管轄。
該支佘氏族人的來源實際上屬于以居邑名稱變音形成的,有明顯的“順官”痕跡。
4、源于媯姓,出自東晉時期遠(yuǎn)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該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說是三子少康,一說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為余侯,賜余為姓。據(jù)該支佘氏宗譜記載,自國邑中失之后,歷秦漢,世居江蘇之下邳。到了漢順帝劉保時期,傳有嫡孫余襢舉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譜自余襢始。余襢生余無頗,余無頗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鴻都門學(xué),尋自免歸。
漢獻(xiàn)帝劉協(xié)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歲(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陽,后又遷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純,余純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諷。余諷,字藎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諷在東漢末期為避兵亂,舉族遷至南昌。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初乙酉歲(公元325年,實際上是晉成帝司馬衍元年,未改司馬紹年號),余諷歷官都尉,兼經(jīng)筵講官,聞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見上,晉成帝曰:“余者,我也;諷者,譏也,卿欲為朕之?dāng)橙撕??”因賜改姓為“佘”,蓋即余而少異之。余諷深喻上意,當(dāng)即自請改名為頑,稱“佘頑”。南昌佘氏自此開始。
佘頑生佘昭元,字君章,由進(jìn)士官至鎮(zhèn)海大將軍節(jié)度使,征討有功,敕封雁門之地,此后,該支佘氏族人因以為郡號,稱“雁門衍派”,世代相傳至今。
5、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吳氏后裔吳萬邦,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編纂的《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該支佘氏基祖叫吳萬邦,他于明季由湖廣武昌府通城縣因苦于長吏苛求無厭遷徙石門縣花藪鄉(xiāng)阜邱山東麓,其裔孫散衍花藪鄉(xiāng)的太平崗、巖子崗、上五通,桑植縣及湖北鶴峰縣沙道溝等處。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遞傳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在《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編纂的《吳佘族譜源流總序》中稱:吳屬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國為氏。遠(yuǎn)溯者亦荒遠(yuǎn)莫可考。始祖吳萬邦自湖廣武昌府通城縣遷居石門縣之花藪鄉(xiāng),是為始遷祖。
吳萬邦生有二子:長子吳顯為長、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吳興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吳顯、吳興始,自改為佘氏,意為韜跡晦聲,自此該支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6、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專家研究,說法很多,但大部分認(rèn)為:佘姓由皇帝敕賜而來。
西晉(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員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叫余昭元,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zhàn),屢建奇功。余昭元隨武帝率軍攻下雁門關(guān)(今山西省雁門關(guān))后,司馬炎大喜,對余昭元說:汝功勛蓋世,不在人下,封鎮(zhèn)海大將軍,敕賜姓佘。從這個時候開始,中華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經(jīng)1700年。
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于東漢三國時的中后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tǒng)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得受賜姓,封鎮(zhèn)海大將軍之榮。
佘姓是從余姓由晉武帝敕賜而來,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時秦國的大夫,擔(dān)任宰相后,助秦穆公滅掉十二國,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的富強(qiáng)以及后來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后人引以為榮,以其字“余“為姓氏,并尊他為得姓始祖。我佘氏始祖也應(yīng)就是這位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貢獻(xiàn)的由余。
佘氏在雁門得姓后繁衍成名門望族。西晉以后,佘氏播遷到陜西、河北、甘肅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內(nèi))、新鄭(今河南鄭州),興盛銅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銅陵市大通、歙縣)、南昌,其后分別又衍傳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國以到世界各地。
當(dāng)佘氏族脈傳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兩公時,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寧遷至原東流縣張溪鎮(zhèn),天富遷至東流黃石磯,擇水而居。故譜云“江左之佘姓有兩族,一居銅陵之大通鎮(zhèn),一居?xùn)|流與張溪黃石磯?!薄氨亲嫣炱?、天富二公居休之陽源,棄鄉(xiāng)井,別桑梓,一遷東流邑之張溪,一遷東流邑之黃石誠?!?/p>
商氏圖騰釋義
【釋義】商,“財也”。甲骨文和金文的商字,都含有寶貝、財富的意思?!吧獭弊值膱D形,像案上供一只高足的廣口瓶,有拜祀天降甘霖之意,即“天賜財富”。
得姓始祖:商容
始 祖 地:河南商丘、安陽、陜西商洛
郡望堂號:汝南、京兆;追遠(yuǎn)堂、三元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248位/約41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87位
【起源】商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1、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時期商王朝貴族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載:“唐堯封帝嚳之子契于此,傳十四世至成湯,滅夏而有天下,以商為國號,后商被滅于周,子孫以國為氏?!毕鄠?,在遠(yuǎn)古時期,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她外出游玩是誤食了玄鳥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契長大后,仁惠博學(xué),被舜帝任命為司徒,負(fù)責(zé)教化民眾。后來,因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子”,敕封在商邑(今陜西商縣),組成了商族部落,號為“商國”。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滅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孫貴族開始以國名為姓氏,稱商氏,為商王朝貴族為官者的專有姓氏。據(jù)典籍《遺子先生文集》記載:“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绷頁?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商湯被滅于周,后世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世稱商氏?!?/p>
商王朝最終為周武王所滅,之后,商氏從貴族之姓轉(zhuǎn)為庶姓,仍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商氏正宗。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湯(成湯)為得姓始祖。
2、出自成湯二十五世孫皋辛隱居于商城之東,遂以商為姓。
3、相傳黃帝的重孫以地名(今陜西商縣)命姓。
4、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后多冠漢姓為商氏、桑氏、尚氏等。
⑵.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xì)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魚氏等。
《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九《曹南商氏千秋錄》記載: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見于遠(yuǎn)孫正奉大夫贈昌武軍節(jié)度使衡所著《千秋錄》備矣。蓋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湯,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后為偃王。避宋宣祖諱,改殷姓為商姓。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商鞅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姓纂》記載:“秦有衛(wèi)鞅,受封于商,子孫氏焉?!贝呵飼r期,衛(wèi)國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孫鞅。公孫鞅,亦名衛(wèi)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陽市內(nèi)黃梁莊鎮(zhèn)一帶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公孫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為衛(wèi)鞅,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今陜西商洛境內(nèi)),后人稱之商鞅。
在商鞅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稱、或名號為姓氏者,稱商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帥氏圖騰釋義
【釋義】帥,佩巾也。甲骨文的“帥”字,像兩手執(zhí)席形,無巾字在側(cè)。金字的“帥”字,才變成形聲字的“帥”。借用為將帥之用字。因“帥”字借用了巾的首飾之義 ,表示首領(lǐng)之義,“帥”為商周時期的官名,“千里之外設(shè)方伯,五國稱屬,屬有“長”;十國稱連,連有帥?!睅浭枪糯婈牭幕鶎痈刹?,后來提升為一國之帥、一軍之帥?!皫浫恕碑?dāng)與他們先祖的官職有關(guān),也與帥名、帥城的地名有關(guān)。他們以“帥”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形成“帥”姓。
得姓始祖:師咼、師昺
始 祖 地:河南偃師、洛陽
郡望堂號:瑯琊、石城、南陽;本源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387位/約13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76位
【起源】帥姓主要源自:姬姓
1、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師帥,是西周軍制官職稱謂。西周時期,軍下設(shè)師,每師兩千五百兵,周王室擁有六師軍隊,而在各諸侯國中,除了齊國姜太公擁有五師以外,其他的侯爵國擁有三師,伯爵國擁有二師,子爵國擁有一師,郡侯無師。至春秋以后,周王室疲弱,各諸侯國逐漸自大,無視周禮典制,各自紛紛擴(kuò)軍,如晉國、秦國、楚國、齊國、宋國、魯國等大國皆擴(kuò)軍至六師。到了戰(zhàn)國時期,師的建制已達(dá)萬人,七雄皆各自擁兵數(shù)十師,周王室根本就無可奈何。兩周時期,師的最高軍事長官稱“師帥”,后細(xì)分有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后軍帥等等。
在師帥、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后軍帥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晉朝時期大司徒師昺之后,屬于避諱改姓為氏。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quán)中有一位著名將領(lǐng)師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為司馬懿的次子、大將軍司馬昭的主簿,后被派遣到太尉鄧艾軍中擔(dān)任督軍司馬,隨鄧艾參與了滅蜀漢政權(quán)的一系列戰(zhàn)役。平定蜀漢國后,師纂擔(dān)任了益州刺史。后鄧艾被鐘會誣告,司馬昭下令把鄧艾、鄧忠父子以檻車押回,師纂也隨同返回,與鄧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國志》的記載,師纂的后代叫師昺,在晉朝時期官為大司徒、黃門侍郎、右將軍、散騎常侍、兵曹尚書。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立晉之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晉景皇帝,因晉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師”字,為了避故君主名諱,師昺就效仿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師咼,也將自己的姓氏字“師”省去一橫,改為“帥”,從此,師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師氏族人和后裔子孫們即沿襲帥氏。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年只有在晉朝任職的師氏族人更改為帥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師氏并未改變姓氏,仍然大有師氏族人存在。避諱只是暫時的,西晉王朝的歷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許多帥氏后裔后來又恢復(fù)師氏。由此,后世許學(xué)者皆認(rèn)為師氏、帥氏本是一姓。師昺依靠司馬氏家族飛黃騰達(dá),但西晉壽短,晉武帝死后,子侄們爭權(quán)奪位,兄弟鬩墻,爆發(fā)了箸名的“八王之亂”,結(jié)果帥氏一族家破人亡,后裔淪落四方。
帥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興起,迄今一千七百余年,堪稱《帥氏家譜》扉頁題字所述:“岢嵐遺風(fēng),源遠(yuǎn)流長。”
3、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帥都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帥都督,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quán)設(shè)置的軍制官位,與大都督、都督一樣,皆統(tǒng)領(lǐng)鄉(xiāng)兵,即地方武裝的長官,后逐漸成為散官階名。北周時期沿襲續(xù)置,官秩正七命(從六品上)。隋朝時期成為勛名,后廢黜,歸入都督系列。
在帥都督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督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朝時期官吏帥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帥司,是宋朝時期設(shè)置的一種官職,即安撫司的最高行政長官,仿隋朝時期的安撫大使之稱,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設(shè)置,長官稱安撫使,白稱“帥司”,有安撫副使、同勾為副長官,屬下還有帥機(jī)、帥守等官員。宋朝時期,一方地區(qū)稱“路”,帥司則統(tǒng)領(lǐng)一路兵政,后兼領(lǐng)各路軍務(wù)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時可由知州、知府兼攝。這種官職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帥機(jī),專職負(fù)責(zé)機(jī)宜文字,也就是機(jī)要秘書、機(jī)要參謀之類的官員;帥守,就是當(dāng)知州、知府兼攝安撫使時給予的稱謂。
在帥司(安撫使)、副帥司(安撫副使、同勾)、帥機(jī)、帥守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