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史中,似乎有這樣一種規(guī)律:試看春秋越國的文種,西漢的韓信、英布、彭越,隋朝的高颎、楊素,唐朝的劉文靜、長孫無忌,宋朝的石守信、王審琦,明朝的李善長、徐達、藍玉,清朝的鰲拜……他們的命運,真是讓人感嘆亦歔欷!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君上的猜忌。他們擔心,這些能攻善戰(zhàn)、足智多謀的功臣們難以馴服,會給自己或?qū)淼睦^承人帶來威脅。劉邦對韓信一直懷有畏懼,戰(zhàn)爭時期,他想方設法限制韓信的權力。戰(zhàn)后他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罷了?!眲钣謫枺骸澳敲矗隳??”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段對話反映了劉邦的不自信和韓信對劉邦的輕蔑,試想劉邦能容忍并留下他嗎?朱元璋曾大肆屠戮功臣,他自信有能力駕馭這些功臣,可他擔心自己的接班人太軟弱,故其不得不以自己的余威,為兒孫的未來營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這代價便是數(shù)萬功臣的冤魂。
其次,是對夙怨舊仇的秋后算賬。那些開國的功臣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心悅誠服,早先或是自立山頭,或是追隨別人,或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總有那么點疙疙瘩瘩。戰(zhàn)爭時期,正是用人之際,君上對這些手握兵權的臣下也得罪不起,只好表現(xiàn)出一副虛懷若谷、豁達大度的王者氣派,其實心里早就結(jié)上仇了,一旦江山坐穩(wěn),就該新賬老賬一起算了。韓信在劉邦處于困境之際,不僅沒有及時趕來救援,反而要求賜封自己為齊王。當時劉邦就要罵娘,是張良暗中踹了他一腳,提醒他,他才忍下這口氣,但仇是記下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恩恩怨怨的后果,都可以從其歷史中找到前因!
當然,也有居功自傲、桀驁不馴、自觸法網(wǎng)的,如唐朝的侯君集,本是一個地道的武臣,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系卻非同尋常。此人生性貪鄙,在一次平定少數(shù)民族之亂后,他因私吞大量財物,被捕入獄。唐太宗接受了大臣的意見,釋放了侯君集??伤麖拇诵膽巡粷M,乘機調(diào)唆也受到唐太宗懲處的太子詹事張亮造反。唐太宗知道后卻將這件事壓了下來,對待侯君集一如往昔。
太子李承乾頑劣不堪,不為唐太宗所喜,他想要謀害父皇,知道侯君集怨氣未消,便拉其入伙。侯君集伸出自己的大手對承乾說:“我這雙好手,當為殿下效勞!”這件事后來暴露了,唐太宗還想保全他的性命,大臣一致反對,像侯君集這樣的人是罪有應得。
新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新矛盾也是一個原因。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內(nèi)弟,又是他的第一大功臣,兩人還是布衣之交。唐太宗決定立李治為太子時,又是他力贊其事,并竭盡全力維護李治的地位。唐太宗臨終時,以他為第一顧命大臣,對太子李治說:“有無忌、(褚)遂良在,你就無須為天下事?lián)鷳n!”又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于我,我死后,別讓人讒毀他!”說罷溘然長逝。當時李治抱住長孫無忌的脖子失聲痛哭。李治即位后(即唐高宗),對他這個舅舅十分倚重,所進謀議,無不采納??稍诹⑽鋭t天為皇后的問題上,他同李治意見相左,盡管李治和武則天不惜重金收買,他不為所動,遭到李治的疏遠和武則天的嫉恨。于是奸臣許敬宗乘機進讒,說:“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服其智;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辈⒃熘{說,如果長孫無忌謀反,振臂一呼,同惡云集,朝廷便危險了,要求李治快刀斬亂麻,盡快剪除。那個昏庸的“妻管嚴”皇帝竟然不加審問,便將長孫無忌流放至黔州(今四川彭水縣),后許敬宗派人逼其自殺。
當然,并不是所有功臣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是喜是悲,主要取決于最高掌權者的好惡和功臣自身的智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