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歸納整理出來的,比任何天氣預報到要準。你看上海的天氣,前兩天還陰雨綿綿,讓人有“倒黃梅”的擔心,但一出梅,火辣的太陽如期而至,溫度至上35攝氏度,夏天真的來了。今天是“大暑”,上海氣象局發(fā)出今年第一個高溫黃色警報,報的最高氣溫是36攝氏度,不少朋友覺得體感遠遠不止。你說二十四節(jié)氣神奇不神奇呢。天氣一熱,人心思靜,好久沒有寫評彈題材了,不如今天聽一段彈詞開篇靜靜心:朱慧珍唱的俞調,《琵琶記》中的《賞荷》。
唱詞:強對南熏夏日長
虞弦一曲蔡中郎
琴鶴二童忙侍奉
一個兒打扇一燒香
忽聽一聲佩環(huán)響
聞報夫人出畫堂
相公啊 久聞六律音通達
今朝請教到書房
《風入松》誤奏《思歸引》
緣何錯亂按宮商
夫人啦 我撇下舊弦彈不慣
新弦不比等家常
那言語之中把啞謎藏
旁側雪春忙進酒
夫妻對坐好乘涼
你看那樓臺倒影池塘入
滿墻薔薇一院香。
一個兒唱時一個兒飲
直飲到一輪明月上花墻
得飲酒時且飲酒
得高歌處且風光
歡娛休問夜更長
女腔俞調不可逾越的巔峰關于朱慧珍的人生,我曾寫過一篇一段情被她演繹得如此凄美 ,此處不再贅述。俞調是清代彈詞藝人俞秀山所創(chuàng),后來發(fā)展成老俞調、新俞調,是評彈最古老也最基礎的唱腔之一。俞調曲調委婉,用“小嗓”唱特別有味道,尤其善于表現(xiàn)女性哀怨的題材,和蘇州彈詞“小書一段情”的定位非常貼合,只要演員一開口,似乎就能把人帶到那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淡淡愁緒之中。評彈歷史上彈唱俞調的大家以男聲為主,俞筱云俞筱霞、朱介生、楊振雄、周云瑞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女生當中,就以朱慧珍為最喜歡了。如今女聲唱俞調,在我聽來則高亢有余,低回不足。演員一個高音接一個高音,聽上去有點像花腔女高音。相比之下,朱慧珍這段《賞荷》美在一個“靜”字。就那樣淡淡地,緩緩地,178個字唱了11分40秒。
《賞荷》選自彈詞《琵琶記》,說的是蔡伯喈和趙五娘的愛情故事。這段開篇的背景是蔡伯喈考中狀元之后,和牛丞相的小姐結了婚,但他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妻趙五娘卻念念不忘。夏天的夜晚,蔡中郎和牛小姐邊賞荷邊撫琴,心不在焉的蔡中郎把《風入松》彈成了《思歸引》,引起娘子的懷疑。緣何錯亂按宮商?回答只是“新弦不比等家?!?,含糊其辭帶了過去。其實牛小姐豈能不懂?但良辰美景當前,誰都沒有說破。一個唱,一個飲,發(fā)出“得飲酒時且飲酒,得高歌處且風光,歡娛休問夜更長”的感慨。就在蔡中郎和牛小姐及時行樂之時,蔡中郎的父母已經因為饑荒辭世,發(fā)妻趙五娘帶著琵琶進京找自己的丈夫。但這段反映蔡伯喈牛小姐恩愛的書,并不是沒有意義的。蔡中郎畢竟不是陳世美,他天良未泯,對自己的父母妻子還是有感情,他只是軟弱,但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堅強的呢?即如《賞荷》的演唱者朱慧珍本人,在曲折的命運面前,何嘗不是一個軟弱的人呢。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的嗓音唱出人的軟弱,和得過且過的情緒。11分40秒的沉溺,有什么事,過了今天再說吧……就是這樣的情緒吧。
大暑賞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中,“荷”被賦予很多寓意,總是和個“雅”字相關聯(lián)“風荷舉,故鄉(xiāng)夢,何處去”的彷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明麗,“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無奈,或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不過朱慧珍的時代,終于成為過去,荷花、荷塘,在這個時代有了新的演繹方法。筆者每天下班都要路過的地鐵站,總有一些叔叔阿姨在那里載歌載舞,有一首歌也是以荷塘為主題,謹錄在次,或可與朱慧珍的演繹進行一番“藝術比較”也。
“鳳凰傳奇”演唱:荷塘月色作詞:張超 作曲:張超
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
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
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
誰采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荷塘呀荷塘
你慢慢慢慢唱喲
月光呀月光
你慢慢慢慢聽喲
魚兒呀魚兒
你慢慢慢慢游喲
淡淡的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這樣賞荷,就問儂吃得消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