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小麗給我打電話,氣呼呼的訴說著,今天奶奶又把小寶給關在門外了,孩子在外面連哭帶叫的喊了半天,奶奶才把小寶放進來,進來之后還接著問,你聽不聽話了?如果再不聽話就真的不要你了。小麗下班回家后,小寶可憐的巴巴的抱著媽媽哭得死去活來的,說媽媽我以后都會聽話,你千萬不能不要我。
看到這里大家似乎明白了,這又是一個隔輩帶孩子的案例?,F(xiàn)在隔輩帶孩子的情況非常的普遍,一種是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祖父母們便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全面照看第三代的“現(xiàn)代父母”,兼任“保鏢”和“保護傘”。從上學接送到回家檢查家庭作業(yè),挨批時替孫子孫女打抱不平,祖父母似乎要把自己因條件限制對第二代關愛不夠的愧疚,在第三代身上得以彌補,要把自己退休后的閑暇在照顧孫子孫女中得到充實。
另一種是因孩子父母離婚,孩子就全權推給祖父母,這樣的祖父母有點類似真正意義上的“再當一次父母”。
還有些父母雖然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陪陪孩子也僅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沒有互動、沒有交流。這些孩子整日與老人相伴,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會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就好比一棟高樓的地基,沒有地基,高樓怎么能建起來?父母自己不帶孩子,孩子遲早要出問題的。
小麗就是產(chǎn)假一過就上班了,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他們夫妻倆都是碩士,但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卻沒有達到“碩士”的水平。小麗覺得年輕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帶孩子是件很簡單的事,交給老人就行了。
無論是哪種情況,老年人帶孩子往往弊大于利。這些弊端大多隱藏著,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隱患",也許有一天就會爆發(fā)。據(jù)學術界的調查證明,隔輩人帶孩子,成功率不足30%。老年人付出了一切,為什么收獲寥寥呢?
一、隔輩親這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
這是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也是多數(shù)家庭中必然存在的現(xiàn)象。許多人年輕時并不太喜歡孩子(尤其男人),老了后反倒對孩子特親。于是我們會看到許多老人對孫輩們的要求是有求必應,大包大攬的幫著孫輩做本該孫輩們力所能及的事。在他們眼里,我們都永遠長不大,何況孫輩。如果父母當著老人的面教育孩子老人會非常的不高興,孫輩在老人們的驕寵溺愛之下變得為所欲為。于是我們會在看到某個孩子特別蠻橫時聽到其父母一聲長嘆,唉,都是讓老人給慣的!
二、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采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tài)度,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三、導致兒童出現(xiàn)心理障礙
祖輩老人在年齡上步入晚年,很多老人正處在這種人生階段,或多或少有不同的心理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脾氣急躁、不穩(wěn)定,并伴有抑郁憂愁、焦慮等負面心理傾向。如果孩子長期和這樣性格的祖輩相處,容易受其影響產(chǎn)生人際交往恐懼、出走等輕度的心理障礙。如不及時疏導,正確矯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多數(shù)老年人由于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四、溺愛,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溺愛是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通病,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將自己年輕時無法滿足子女的高質量的生活照顧,全數(shù)投射到孫輩身上,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妥當,總給予毫無節(jié)制的滿足,不經(jīng)意間就會對孩子的錯誤過分縱容,甚至替孩子掩飾及善后,另外孩子有什么缺點,也因為心痛孩子,不能及時予以糾正。使孩子產(chǎn)生“自我中心”意識,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人性、依賴性強的性格特點。更為嚴重的是導致兒童出現(xiàn)雙重性格。
五、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
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于父輩,試想,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jīng)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著趕著喂,這種種做法,不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錯過了“自己整理、物歸原位、自己吃飯”的敏感期,導致了孩子動作發(fā)展緩慢,獨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難就失去信心,只會叫喊著等別人來幫忙,不會嘗試、鍛煉,只有哭鬧和發(fā)脾氣。
六、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寶寶個性發(fā)展
許多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對寶寶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就可能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給他提出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給他一些捆綁,導致他缺乏開創(chuàng)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容易固守塵封,采取過于傳統(tǒng)的方式來教育寶寶,那么,他們落后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寶寶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寶寶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的意識。當然,也有不少祖輩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對比較陳舊,他們還可能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寶寶一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約束寶寶的思維,妨礙寶寶個性發(fā)展。
長輩那一代基本都是多胎,撫養(yǎng)孩子方面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他們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借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長輩的教育理念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如果一味按照祖輩的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那孩子的發(fā)展是肯定要滯后與同齡孩子的。當然,如果遇到那種喜歡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長輩們那又是另當別論了,遇到那樣的長輩實是晚輩的一大幸事。
七、安全隱患較高
長輩們的年齡直接決定了他們身體狀況以及靈敏程度,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情況較我們年輕人弱?,F(xiàn)在的社會不安全因素太多,當危險來襲時,該如何保護?
清清自己的觀念是,既然決心當父母,就應擔負起當父母的責任,孩子能生就要能養(yǎng),困難是有的,但總會有辦法克服的。如果可以,當父母的還是要在孩子出生后就陪伴著他,畢竟,我們能當父母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時光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孩子長大些,你縱使想陪他也不一定有機會了。陪孩子一起長大是件無比幸福的事,那些互相陪伴的光陰,在我們老了時回味起來依然幸福無邊。
八、造成孩子與父母的感情隔閡
隔代教育容易導致親子隔閡。兒童時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與父母培養(yǎng)感情的最佳時期。孩子若從小就被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yǎng),親子之間缺乏經(jīng)常性的交流,彼此之間很容易形成隔膜,無法融洽相處,若關系長期冷淡,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長期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會習慣被老人袒護和遷就,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或種種不足時,而對其提出嚴格的要求,希望其改正時,孩子心理上會很難接受,以致形成親子之間的情緒對立和感情隔閡,使正常的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既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也容易導致家庭關系失和。
九、怕孩子哭鬧,而過度滿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鬧的時候,年輕爸媽一般還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時候,聽不得孩子哭,心疼。比如,我們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特別想吃這根火腿腸。但不去滿足他。因為很多時候,你是不能給孩子吃的。于是,我們就得陪著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緒。
不過,這樣的話,老人很難做到。在吃的這個問題上,我特別要講得就是:食品添加劑。很多食品含有添加劑,它對孩子的健康很不好。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大腦。大腦是不能受損的。
十、隔代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老人易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及養(yǎng)育觀念相對滯后,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wěn)穩(wěn)當當不出格,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xiàn)的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捉來幾只螞蟻要喂養(yǎng)時,當孩子拔起花盆里的蘭花要看根是什么樣子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意識里,玩螞蟻很臟,拔花是成心搗亂,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破壞”的。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必須立即糾正。試想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開拓創(chuàng)新的個性呢?
十一、不利于兒童的身體發(fā)育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于祖輩的縱容,無限制地滿足孩子們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導致他們發(fā)育不正常。在農(nóng)村家庭,爺爺奶奶很難給兒童提供全面的營養(yǎng),有時由于農(nóng)忙或者是勞動后的疲勞,而不能及時給兒童準備每一頓飯,特別是早餐,許多孩子早上總是饑腸轆轆地去上學。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喜好下課后買零食充饑,影響學習效率不說,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身體發(fā)育。
還有一部分長輩讓寶寶不停地吃東西,長得胖胖的,這樣才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吃飽了總比餓著強?!爆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其實寶寶的營養(yǎng)攝入很容易過量,造成很多肥胖兒,如果讓寶寶不停地吃東西,容易加重寶寶的胃腸負擔,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消化、積食的現(xiàn)象,孩子三天兩頭腹瀉、發(fā)燒,其實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不主張餓著,但應該適量。
還有很多老年人,在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就和大人吃一樣的飯菜,并且更有甚者會嘴對嘴的喂孩子,因為大人的飯菜做的不會太爛,寶寶太小沒有辦法嚼碎。清清對這樣的行為真的是零容忍,因為成人的口味較重,菜里面放得鹽較多,如果讓小寶寶經(jīng)常吃成人飯菜,攝入鹽量過大,會影響腎臟功能,不利于寶寶生長發(fā)育,用嘴喂孩子很容易把大人口腔里的病菌傳染給孩子,建議老年人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
還有就是要把孩子包得嚴嚴實實,認為這樣不容易感冒。給孩子穿衣服要講究季節(jié)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的,包得太嚴實反倒容易感冒。在此提醒老年人,給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學合理,根據(jù)環(huán)境溫度,天氣冷就多穿點,天氣熱就少穿點。
盡管隔輩帶孩子有種種弊端,但是由于工作或者其他種種的原因,不得不選擇這種方式。有個父母因為老人帶孩子的觀念不同而和老人發(fā)生直接的沖突,鬧的種種不愉快;而有的人就選擇默認,覺得既然讓老人帶,就得無條件的接受老人帶孩子的所有方式,不管的對的還是錯的??墒怯H愛的爸爸媽媽們,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家里,以后要上幼兒園,上學,清清認識的一個阿姨,就在家負責帶孫子,把孩子養(yǎng)的白白胖胖的,但是就是對于孩子的教育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上了小學老師經(jīng)常把孩子當成問題學生,多次找家長談話。那怎么才能避免隔輩帶孩子的弊端出現(xiàn)呢?
一、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盡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后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很多時候,我們越親,就越不注重溝通,就覺得直說OK。但實際上,越親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二、讓實踐結果說話
有些時候,我們做的事情短時間內不被老人認同,但是通過努力,是可以感動老人并讓他們接受的。在我身上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
歡歡兩歲的時候就聰穎過人,只是不肯開口說話。媽媽觀察之后找到的癥結是,老人對寶寶的要求滿足得“太快”,寶寶不需要說出口,想做的事情老人已然代勞。媽媽休假期間,有意識地延遲對歡歡的要求,等她說話才滿足。
開始時,小家伙兒急得臉都紅了,歡歡爺爺看了氣憤得不得了,讓媽媽甭管,說寶寶是他的心肝兒,說不說話都不礙媽媽的事兒。歡歡媽媽就找好多機會單獨陪歡歡玩,繼續(xù)貫徹她的養(yǎng)育方法。沒幾天,歡歡開始說話了,雖還不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卻讓全家人看到了轉變。爺爺奶奶也樂了,更學會了歡歡媽媽的方法,連歡歡的小哥哥都會拿著蘋果說:“妹妹,你說你要,哥哥就給你!”,家里人都會心地笑了。
三、帶著老人學習,適當借助權威的支持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所以年輕父母們可以帶著老人多去體驗,多去接觸,讓他們有更多的早教意識,獲得更多支持。很多聽過我講座的爺爺奶奶,都會在講座結束后跟我們討論半天,最后說,原來孩子要這么養(yǎng)啊。
另外,可以借助權威,因為父母直接跟老人說,老人不一定聽。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但是借助權威就不一樣。可以多帶老人去聽講座。我的靜觀育兒脫口秀,其實也可以下載下來,在老人們休息的時候,陪他們一起看看。因為這些脫口秀都是結合孩子們成長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見問題,給出的一些實際建議。
四、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信息。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xiàn)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覺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覺得我能。對吧?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好,就覺得我行,你說他愿不愿意去做別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興趣的事情。
但是,爭吵的話,就會引發(fā)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wěn)定。家庭中的緊張情緒,一定會投射到孩子身上。
五、借別人的嘴說話
如果意見上真的與老人發(fā)生了重大分歧,也不要針鋒相對,建議采取“曲線救國”的戰(zhàn)略,即“借別人的嘴說你想說的話”,留些可以交流的可能性。因為在對待寶寶的養(yǎng)育上,我們與老人的目的是共同的,只要達成了科學的一致性,繞個圈子,不跟老人拗是很不錯的選擇。
六、堅持我們必須堅持的
也有的時候,老人可能會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他們是對的,因為,他們感覺既然可以把兒子女兒養(yǎng)育成材,也就可以鑄就孫子孫女成為棟梁,從而把我們的建議根本否定,全然忘記了與時俱進;也有的老人要在孫輩養(yǎng)育上驗證自己“寶刀未老”,驗證自己離退休后在家中的地位,明明知道自己不對也要跟我們唱反調兒,讓小家伙有恃無恐,這種情況就建議年輕的爸爸媽媽自己帶寶寶。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權利和義務,老年人可以適當幫忙,但最好不包辦,否則,會疏遠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在育兒問題上,和老人沒必要板著臉講大道理,也沒有必要爭執(zhí)。一個玩笑,一個合適的說話機會,一個善意的謊言都可以輕松解決很多矛盾。育兒生活也正是由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組成的,只要你心態(tài)輕松,盡力而為,這些小問題不會影響你們三代人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了解更多育兒經(jīng)驗請看清清的另一篇文章家長對寶寶發(fā)燒的誤區(qū),知道了這8點,所有的媽媽都能輕松應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