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10時,袁隆平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
殯儀館前,排滿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人們,數(shù)萬人排著長長的隊伍,依次給袁老送行。
大家“只為鞠一躬,送最后一程”,有人為袁老捧來了稻穗,有人手寫悼詞,有人手捧鮮花...
當日,長沙城內(nèi)鮮花被搶購至斷貨,殯儀館前鮮花擺放如山。
那一幕幕送別袁老的場面,讓人無不淚流滿面!
一位青年因沒有吃早餐,狂奔20余公里趕來,在等待的隊伍里暈倒。
有一名“95后”,坐了17個小時火車,從家鄉(xiāng)帶了束花過來。
有人坐火車、轉高鐵、再坐飛機,花了十幾個小時,跨越大半個中國,只為見袁老最后一面…
一張張送別袁老的卡片、一條條微博,寫滿了對袁老的懷念與不舍:
“我和他有一面之緣,在課本上,在飯桌上,在人間里?!?/p>
“此后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p>
“風吹過稻田,我就會想起您?!?/p>
很多前來送別的年輕人,紛紛表示:
“我也要做一粒種子,一粒好種子?!?/p>
袁隆平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而這粒種子,正是袁隆平幼年時,媽媽給他種下的。
隨著袁老的離世,很多媒體也再次回憶了,袁老寫給媽媽的那封信——《媽媽,稻子熟了》。
信中的文字,看哭了億萬人!
video="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6dlqvd9ddsd/SD/movie_index.m3u8,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28/6dlqvd9ddsd/SD/6dlqvd9ddsd-mobile.mp4" img="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10528/2FKbY4AgS_cover.jpg" alt="" broadcast="in" size="" topicid="1000" commentid="" commentboard="video_bbs" vid="VFA5I79HD"@@
有網(wǎng)友直言:
“原來他還會說英語?對不起,沒有不敬的意思,可我一直以為,他只是一位農(nóng)民伯伯…”
而據(jù)秘書透露,袁隆平的英語從小就很好,他經(jīng)常在國外的學術會議上用英文演講。
在國內(nèi),有外國院士來的比較多,袁老擔心翻譯把原來的意思變得不準,尤其是一些專業(yè)術語,所以他也一般會用英語溝通。
他用英語演講或訪談,幾乎未見停頓或錯誤,也從未有所準備;
他表達方式很地道,發(fā)音也很地道,絕不是自嘲時說的“Chinglish”(中式英語)。
<:video style="MAX-HEIGHT: 450px" controls="controls" src="http://flv0.bn.netease.com/4899361b08cadc1ecb8c46bf292751967cba80684ca7d775a6aa3c9da48b1b39ffbceb2dc6f63c2380c909230f546c9031350d469448dd05df514298dcca826494d112d0249093852fb01999249ff25a1f46a59c748d5e98b8dea3463d7a627373ca46cfe5899daffa3612c400f07f1e265c5b20b8198fd5.mp4" width="550" height="400" preload="auto">
他的英語水平高,離不開一位特別的英語老師,就是他的母親。
袁母華靜,出生在揚州一個富商家庭。
她從小被父親送到英國的教會學校讀書,接受西方禮儀、文化藝術教育,講得一口嫻熟流利的英語。
高中畢業(yè)后,她被分配到一家小學任英語老師。
在袁隆平小時候,母親就開始讀英語給他聽,并讓他跟著讀。
袁老在接受采訪時曾講過,自己在小學一年級時,就看過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英語教學可以說是“從娃娃抓起”。
正如他在信中寫道的: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么能夠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
無疑,袁母用英語,打開了袁隆平多維的世界。
后來,他用英語,直接就可以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無需經(jīng)過中文的翻譯,獲得第一手信息。
而這,也讓他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有人曾說:
“媽媽的眼界有多開闊,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p>
媽媽能給孩子的是一扇門,一扇通往另外一個人生高度的大門。
袁母用她的眼界,托起了袁隆平的視野。
正因袁隆平能熟練掌握英語,他才能無數(shù)次從國外的文獻資料中,受到啟發(fā),點亮靈感,最終研究出“雜交水稻”,造福人類。
2
在袁隆平小時候,社會處于急劇動蕩時期。
他們?nèi)胰穗x開北平,輾轉湖北、湖南等地。
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不管來到哪個地方,袁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遷居到漢口,父親在平漢鐵路局供職。
由于家里無人照料,母親華靜辭去了教師工作,把精力完全放在了家庭教育上。
袁母常說一句話: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寶庫,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strong>
她非常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開發(fā)孩子的智商。
夏天的夜晚,螢火蟲縈繞,孩子們圍坐在袁母身邊,聽媽媽講歷史典故、哲理故事、名人故事。
而袁隆平,是兄弟之間,最愛動腦筋、提問的一個。
媽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針對性對他進行教育,鼓勵他思考。
淘氣的袁隆平,總不會老實坐著,看著身邊螢火蟲飛舞,他就拿來玻璃瓶,捕捉螢火蟲放進去玩。
于是,媽媽就給袁隆平,講“京娘千里報恩”的故事。
在故事中,知恩圖報的螢火蟲,原來是美麗善良的京娘的化身。
袁隆平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愛的螢火蟲了。
袁母還給他講,“胖狐貍覓食”的故事,教育他要懂得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
袁母還給他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他記住國恥家難…
對此,袁隆平曾回憶說:
“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導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她總說你要博愛,要誠實。
我們家自祖輩起,就有重視教育的好傳統(tǒng),我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是幸運的。”
正因袁母在品德、學習方面的執(zhí)著教育,鼓勵袁隆平獨立思考,并步步引導...
才讓他在一窮二白時,敢于挑戰(zhàn)學術權威,取得創(chuàng)造性成就;
才讓他在功成名就時,能抵抗住誘惑,依然堅持樸素的生活。
正如他在信中寫的那樣:
“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漓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zhí)著和鼓勵,我怎么能獲得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
3
袁老小時候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因媽媽會操持,一家人也過得其樂融融。
袁母曾給袁隆平講“女媧與黃泥”的故事,告訴他: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土地是生命之源?!?/p>
后來,袁母還帶著他參拜了神農(nóng)洞,告訴他:
“我們吃的糧食,都是當年神農(nóng)氏教給人們種出來的”。
此外,她還帶著孩子們秋季游果園,這讓幼年的袁隆平愛上了自然,也堅定了他長大后要去學農(nóng)的決心。
母親經(jīng)年累月的諄諄教誨,讓袁隆平從小就對土地懷揣著敬意,在心中立下美好夢想,最終報考了西南農(nóng)學院。
多年后,袁母告訴袁隆平,她一直都希望兒子熱愛農(nóng)業(yè),幫助人們遠離饑餓,所以才從小就不斷引導兒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據(jù)袁隆平回憶,母親還有一項愛好,就是熱愛讀尼采的著作。
在袁隆平蹣跚學步時,母親就給他講尼采的故事。
后來,每當遭遇挫折,他就會想起,童年時母親講的尼采的事跡。
這些故事鼓舞著他堅定信念,讓他像尼采一樣,擁有昂揚的生命力與偉大的意志力。
在給媽媽的信中,袁老也有提到:
“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么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饑餓?”
母親潛移默化地,給幼年的袁隆平內(nèi)心,種下一顆叫夢想的種子。
只是,“夢想的種子長成之前,必要經(jīng)歷千百次的挫敗。”
這顆種子,讓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改變了國家和世界的命運。
袁隆平曾說: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他,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英雄;
但他,更是母親的兒子!
如今,這位赤子遠去,帶著金燦燦的稻禾,去找媽媽了!
相信,在那遠方的天堂,依然是稻花飄香!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