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事的孩子,常常是別人家父母羨慕、稱贊的對象,也是自己父母對外炫耀的好孩子。
他們乖巧聽話、能為父母著想,幾乎不讓父母操心,更不會提一些過分的要求,言行舉止得體,學習成績優(yōu)異。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有關(guān)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聞頻繁被報道,家長們才開始驚覺,怎么越來越多看著懂事的孩子,內(nèi)心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養(yǎng)出一個懂事的孩子,難道是錯的嗎?
孩子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份“懂事”背后的來源卻有區(qū)別。
有一種懂事的孩子,是在愛中長大,有著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心智水平、情商發(fā)展較高、善解人意,也因為被愛,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自律優(yōu)秀。
而有一類看上去懂事的孩子,卻是被迫如此,他們善于察言觀色,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優(yōu)先考慮別人的。
他們或是通過“懂事、聽話”來獲得父母的愛與認可;或是為了照顧父母的情緒,不想讓父母煩惱、難過;或是為了符合“懂事”的標簽,贏得他人的喜歡。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小大人癥候群”,指的是那些從小得不到足夠關(guān)懷,不得已變成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人。
被壓抑的情緒、不被滿足的需求,長久地郁積在心里,終有一天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fā),不是傷害別人就是損傷自己。
后臺曾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
9歲成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的才女作家蔣方舟也曾在節(jié)目中透露,自己從小就很懂事,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小時候為了討好媽媽,在媽媽面前表現(xiàn)“我是一個節(jié)約的好孩子”,她省下自己買早飯的錢,肚子餓了就去撿別人吃剩的東西。
慢慢地,這種“期待得到他人關(guān)注和認可”的執(zhí)念,讓她失去了自我,發(fā)展為“討好型人格”:
說什么話,都更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生怕帶一點點攻擊性;
做什么事,最怕跟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特別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不會拒絕任何人,萬事總是先委屈自己,迎合別人的喜好;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沒有辦法跟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甚至連談戀愛都總是無疾而終。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她,遭遇了巨大的挫敗感,越發(fā)討厭這樣的自己,于是選擇遠離人群來調(diào)整,花了整整一年才慢慢走出來。
懂事的孩子,不但要一直承受壓抑自己感受和需求的痛苦,也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內(nèi)心敏感自卑,沒有主見,不敢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提出自己正當?shù)脑V求,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一位做心理咨詢的朋友,接受過眾多青少年抑郁癥的案例,他提到,許多家長帶孩子來,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其實孩子從來都不是“突然”出現(xiàn)問題的,只是懂事的孩子,選擇了沉默隱忍,而把傷痛藏在了心里。
這些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在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下面這幾種家庭,最容易養(yǎng)出“被迫懂事”的孩子。
(1)父母的愛帶著條件,對孩子過分嚴厲
帶著條件的愛是什么樣子?
父母只有在孩子表現(xiàn)好、成績優(yōu)秀、聽話、不惹自己生氣的時候,才會對孩子和顏悅色、滿足孩子的愿望、向孩子表達愛和關(guān)心。
一旦孩子犯錯了、做事不夠好、或是表現(xiàn)出生氣、難過等情緒時,立刻就換上另一副面孔:冷漠、忽視,或是粗暴地指責、批評孩子。
孩子很聰明,在父母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上,他逐漸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自己懂事、優(yōu)秀,父母才會愛自己。
于是,孩子就開始走上討好父母的道路,聽父母的話、努力表現(xiàn)良好,不給父母惹麻煩,做父母喜歡的好孩子。
(2)父母情感不和,經(jīng)常爭吵
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夫妻關(guān)系不好、爭吵不斷的家庭,孩子會格外懂事。
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
家本該是呵護孩子無憂無慮成長的溫馨港灣,可當父母經(jīng)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個家就像是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小船,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時刻處在擔心父母關(guān)系破裂、自己被拋棄的恐懼和不安中。
同時,孩子還會自動把父母矛盾的原因歸結(jié)在自己身上,總覺得是自己的錯,于是努力表現(xiàn)得很好,乖巧懂事,希望讓父母開心,讓父母關(guān)系變好。
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孩子無法安心地發(fā)展出自我。
(3)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自身能量弱
有些孩子變得懂事,是因為父母“太不懂事”。
這類父母,情緒管理能力差,不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會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比如,經(jīng)常當著孩子面唉聲嘆氣、抱怨,消極、負能量;因工作、生活中的瑣事煩惱,卻把這種壞心情發(fā)泄在孩子身上,粗暴地罵孩子······
不明所以的孩子,常常會錯誤地以為父母的煩惱、難過、憤怒,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即便扭曲自己,也想滿足父母的期待,讓父母感到滿足、開心。
很多時候,孩子愛父母要遠勝于父母愛孩子,他們會為了讓父母開心,而去勉強自己做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湖南有一位12歲的女孩,留下遺書跳樓自殺,她在遺書中對媽媽說:“希望在我死后,您能不再悲傷,不再為我煩惱?!?/p>
一直考慮別人的需要,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精神壓力卻越積越多,心理不可能不“生病”。
(4)父母控制欲強,不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自主的需求,隨著成長越來越渴望脫離父母的照顧和管控,實現(xiàn)人格的獨立,能夠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而有些家長,控制欲過強,總是忽視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孩子的一切,強迫孩子服從。
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通常會以叛逆、反抗的方式來表達不滿,爭取自己獨立自主的權(quán)利;而另一些孩子,就只能在父母的權(quán)威下,選擇了隱忍,順從父母的安排。
但這種重要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內(nèi)在的憤怒、恨、痛苦等情緒越積越多,就會導致心理問題。
蔡康永曾說:
教育孩子,應當順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保護孩子的天性,別讓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承擔太多本不屬于他的責任和壓力,過早懂事。
首先,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多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和他好好溝通;
比如孩子發(fā)脾氣、拒絕做某件事、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家長不要粗暴地制止、否定孩子,或者冷漠地忽視,而是對孩子表示接納和理解,再來就事論事。
其次,在孩子犯錯,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也要接納孩子,給予愛和鼓勵,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只有懂事、優(yōu)秀,父母才愛自己?!?/p>
另外,經(jīng)營好夫妻關(guān)系,盡量不當著孩子面爭吵,即便有矛盾,也要讓孩子明白:“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問題,不是你的錯,我們永遠愛你。”
最后,多反思、學習,做好情緒管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過多的負能量、把無謂的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懂事”不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褒獎,也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家長不可為了自己省心、減少養(yǎng)育煩惱,而一味要求孩子懂事。
培養(yǎng)一個身心健康、人格獨立、自信樂觀、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