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淺識#
黃疸一直以來都是認為是膽汁疏泄失常,屬于少陽樞機不利,郁而成黃,但是仲景卻一直把它歸結(jié)為陽明,在仲景的描述中,是陽明病,熱郁與內(nèi),不能夠很好的宣泄達表,而成黃,而這個熱不能達表是因為濕氣。濕熱交織所以熱不能透,濕不能出,相互影響,從而郁而發(fā)黃。那重點就在于透熱,利濕。
236.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蒿湯是治療陽黃的經(jīng)典方劑,發(fā)熱就需要汗出,汗能出就不會形成郁熱,也就不會發(fā)黃,但是只有頭汗,說明汗出不暢,那就熱出也不暢,加上有小便不利說明濕氣停留,說明熱與濕交織而郁熱在里,所以發(fā)黃。那應(yīng)該做的是利濕透熱行郁。利濕用茵陳蒿,透熱用梔子,行郁用大黃。
259.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這里兩條259說是寒濕,濕熱可能更加符合前后溫,但是寒濕也可以發(fā)黃,是陰黃,陰黃自然是不可用下法,濕熱也是不用下法而是清利法,雖然茵陳蒿湯有大黃,其實大黃還是活血行郁為主。陰黃不用下法而是溫中健脾行氣利濕。
261.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檗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柏皮湯和茵陳蒿湯相比,主要是熱重一些,由于濕氣沒有那么重,所以郁也就沒有那么重,這樣仲景加大了清熱力量,減少了行郁和利濕的力量,去了大黃和茵陳,加了黃柏。
262.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本方說明郁熱在里,外有表寒,用麻黃、生姜、杏仁解表,赤小豆,連翹、生梓白皮清熱利濕,甘草大棗和中。本方可用于黃疸后皮膚瘙癢,解表可是郁熱透而止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