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欺世謊言
很多人認為,唐高宗李治性情懦弱,能力低下,平日不問朝政,被強悍的武則天牢牢控制在手掌心,只是充當一個政治牌位,最終還導致大唐江山易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其實只要粗略翻閱一下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而不僅僅是道聽途說,就能輕易看出,上面所述皆屬虛詞,自始至終,唐帝國的權力都掌控在高宗手中,他也一直參與政務,直到死前還頻頻對國事做出決策,所謂的“大權旁落”、“僅拱手而已”云云,全部都是謊言。
二、夫婦同心
自即位伊始,李治的身體就不好,而且每況愈下,平日需要大量的時間靜養(yǎng),對于他而言,全面主持政務工作的負擔太重;而他面臨的,又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關隴閥門把持朝政,君權旁落的窘迫處境。僅憑李治自身的才具和精力,想要奪回權力,斗垮這些竊國權奸,實在太過困難,這個初登大寶的病怏怏的皇帝,需要一個幫手,這個人既要有魄力、有手腕、有能力,又要信得過,不至于在斗垮關隴貴族之后,取代他們的地位,仍然將自己當成傀儡。
最終,高宗選擇了武則天,原因并非如一些人所說,是什么耳根軟、惑于美色、任人唯親,其實從本質上看,在高宗心中,武媚娘并不僅僅是自己的女人,更是一個可靠的政治盟友;而他之所以對武氏如此關注,不顧重重阻力,將她一路拔擢為皇后,也并非一些人認為的,是基于對美色的迷戀和情感的考量,而是看重了這個女子卓越的政治才能。
簡而言之,自始至終,武則天都是高宗手中的一桿槍,居于前臺主事,李治則在幕后進行支持,夫妻二人結成攻守同盟,共同與眾權臣斗爭。事實上,除了立場之外,這兩人的政治理念也基本一致,高宗提拔的魏元忠、狄仁杰、唐休璟等人,后來大多為武則天所重用;而武氏要除去的褚遂良、韓瑗、柳奭等人,也正是高宗的眼中之釘。
三、鋤奸鏟惡
用高屋建瓴的視角來看,關隴舊閥屬于腐朽的一方,大貴族們把持朝政,排斥科舉,重用自家子弟,斷絕平民階層上升之路,將家族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對百姓無節(jié)制地盤剝壓榨,利用特權兼并土地,諸般行徑大大激化了社會矛盾,正代表了落后的政治模式和低下的生產力,因此高宗和武后對這些門閥進行打壓,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地,算得上正義的一方。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國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樂,是唐朝三百年間僅次于開元盛世的好時候,而開元盛世也不過是在武氏所奠定的良好基礎之上順承發(fā)展的結果。武曌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固然與其理政才能大有關聯(lián),但從本質上看,其實還是因為成功削弱了關隴舊閥,鏟除了大量寄生在國家身上的蛀蟲倉鼠,讓政治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無論是從治國模式的先進性還是百姓的生活水準去看,高宗與武后對舊門閥的打壓,都是利國利民的行為,本該被視為大快人心的壯舉,然而日后的風評卻遠非如此。在一個男權社會中,武瞾獨樹一幟,以女子之身登上九五之位,給了推崇“男尊女卑”的儒教一記響亮的耳光,因而遭到了后世封建史家和大批近、現(xiàn)代評論者的丑化。人們致力于將她和高宗對立起來,說她架空高宗,把持朝政。其實以當時舊門閥勢力的強大,武后和高宗精誠合作都取勝艱難,而武氏一介女流,背景膚淺,若是沒有高宗鼎力支持,又怎么可能在一個男權社會掌穩(wěn)權力,擊敗強大的對手?
更令人不齒的是,封建史家們既然要宣揚武則天架空高宗的論調,就必須將高宗說得昏庸愚蠢、好色無能,同時將其控制國政的事實盡量淡化,給人造成他后半生毫無作為的假象,這也正是如今唐高宗的風評十分不佳的原因所在。執(zhí)掌實權的一代明君,竟然被丑化成了庸碌懦弱的傀儡皇帝,歷史的不公實在令人扼腕。
四、體恤百姓
平心而論,唐高宗的能力、魄力雖然不如自己的妻子,卻也絕非昏聵之主。他曾詢問以敢言著稱的監(jiān)察御史魏元忠:“外以朕為何如主?”素來直言不畏的魏元忠道:“周成、康,漢文、景也?!庇纱瞬浑y看出,在時人心中,高宗是文帝、景帝這樣的明君。
“時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頻征伐四夷,廄馬萬匹,倉庫漸虛,張文瓘諫曰:‘隋鑒不遠,愿勿使百姓生怨。’上納其言,減廄馬數千匹?!?/font>
“高宗將發(fā)兵討新羅,侍中張文瓘臥疾在家,自輿入見,諫曰:‘今吐蕃為寇,方發(fā)兵西討;新羅雖云不順,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乃止。”
僅從上面這兩則史料,我們便能看出,李治是一位能夠克制自身享樂欲望,頗為體恤百姓的仁君,與他的父親,那個不顧百姓死活,在連年對外戰(zhàn)爭,大量百姓不堪重負,甚至要賣兒賣女,賣田賣地的同時,仍然不聽勸諫,堅持大建宮室,盡情奢靡享樂的唐太宗大有不同。在張文瓘勸諫之后,他立即便放棄了征伐新羅的打算,足見其并非那種為了自身的帝王功業(yè)而不顧百姓死活的自私自利之徒,與為了追逐虛名而窮兵黷武,逼得百姓死走逃亡,被迫要自殘手足以逃避苛重的徭役,最終還激起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的李世民有著本質的不同。
五、察納雅言
世人多認為,中國歷史上最能虛心納諫,并勇于改過的皇帝,當屬唐太宗李世民無疑,其“君舟民水”、“以史為鏡”的事跡盛傳于世,其實李世民之所以肯接納諫言,不過是在搞政治做秀而已,雖然每每裝出一副虛心納諫的姿態(tài),內心卻根本不愿接受,就算表面上納了諫,可在博得美名之后,卻仍然照做不誤,將諫言當成耳旁風。
貞觀四年,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們說:大造宮殿是帝王們所喜歡的,同時也是老百姓所不喜歡的。朕能夠自我控制,只要百姓們不喜歡,朕一定會順從他們的意愿??勺源底岳藓鬀]幾日,他便下詔大興土木,營建洛陽宮。貞觀五年,太宗命人修繕仁壽宮,隨即又再思大建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苦苦相勸,,認為“百姓雕弊,帑芷空虛”,不宜大興土木,李世民獎勵夸贊了戴胄一番,其虛心納諫、胸襟寬博之名天下皆聞,之后便令竇琎主持修建洛陽宮,而且極盡奢靡(“鑿池筑山,雕飾華靡”),勞民傷財之至。僅憑這兩件事,我們便能看到李世民在納諫方面的表里不一。正如魏征所說,太宗“聽言則遠超于上圣,論事則未逾于中主?!倍@只不過是虛偽好名的唐太宗造假騙世的具現(xiàn)之一而已。
如今魏征和李世民君臣相得的事跡膾炙人口,可很多人卻不知道,早在貞觀十年時,魏征便已發(fā)現(xiàn)他“漸惡直言”,而李世民也早就對魏征頻頻進諫深感厭惡,幾次想要殺了他,只是為了邀買虛名,才隱忍不發(fā)。魏征死后不到半年,沒了利用價值,李世民便下令將其墓碑推倒,親手砸毀了這面讓自己“明得失”的鏡子。
與名不符實的唐太宗相比,倒是性情溫和,少行矯飾的高宗李治,能夠真正做到察納雅言,任用賢才,不失為一代明主。
乾封二年,“上屢責侍臣不進賢,眾莫敢對。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對曰:‘天下未嘗無賢,亦非群臣敢蔽賢也。比來公卿有所薦引,為讒者已指為朋黨,滯淹者未獲伸,而在位者先獲罪矣,是以各各杜口耳。陛下果推至誠以待之,其誰不愿舉所知!此在陛下,非在群臣也。’上深以為然。 ”
永徽二年,“左武候引駕盧文操逾墻盜左藏物,上以引駕職在糾繩,乃自為盜,命誅之。諫議大夫蕭鈞諫曰:‘文操情實難原,然法不至死?!夏嗣馕牟偎?,顧侍臣曰:‘此真諫議也!’”由這兩則記載不難看出,李治對諫言的渴望以及呼吁鼓勵的態(tài)度。他曾經對郝處俊說:“朕聞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視,以天下之耳而聽,蓋欲廣聞見也。且天降災異,所以警悟人君。其變茍實,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虛,聞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謗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這種察納雅言的謙虛態(tài)度實乃恰當的治國之道,而李治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和他那個嘴上一套實際一套的父親可以說是大不相同。
“時隴右虛耗,議者多以為未宜游幸。上聞之,辛亥,御延福殿,召五品已上謂曰:‘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視遠俗。若果為不可,何不面陳,而退有后言,何也?’自宰相以下莫敢對。詳刑大夫來公敏獨進曰:‘巡守雖帝王常事,然高麗新平,馀寇尚多,西邊經略,亦未息兵。隴右戶口凋弊,鑾輿所至,供億百端,誠為未易。外間實有竊議,但明制已行,故群臣不敢陳論耳?!仙破溲?,為之罷西巡。未幾,擢公敏為黃門侍郎?!?/font>
“大理奏左威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右監(jiān)門中郎將范懷義誤斫昭陵柏,罪當除名;上特命殺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當死?!显唬骸撇诺软搅臧?,我不殺則為不孝。’仁杰固執(zhí)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顏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遇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張釋之有言:‘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今以一株柏殺二將軍,后代謂陛下為何如矣?臣不敢奉詔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見釋之于地下故也?!吓越?,二人除名,流嶺南。后數日,擢仁杰為侍御史?!?/font>
高宗能夠做到虛心納諫,罷除西巡,停止游幸,以減民負,對犯顏直諫,惹得他非常不快的狄仁杰,以及頂撞他的來公敏均能做到拔擢重用,顯然并非那種沉迷于諂媚之言,一味放縱自己性情,追求享樂的昏聵君王,大唐百姓能夠遇到這樣一位明主,以及治國能力過人的武后,實是一樁幸事。
六、執(zhí)掌大權
世人多謂高宗李治是武則天手中的政治傀儡,然而翻閱歷史,我們能夠清楚看到,雖然在即位之初,高宗確實曾經大權旁落,然而控制皇帝的卻不是武則天,而是關隴舊閥集團。在鏟除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及其黨羽之后,高宗便逐漸掌控了實權,國家大事基本決于其手,直到死前,他對國家仍然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武后只是在旁輔助而已。
下面,筆者羅列一些實證。
左相許圉師之子奉輦直長自然,游獵犯人田,田主怒,自然以鳴鏑射之。圉師杖自然一百而不以聞。……上曰:“圉師為宰相,侵陵百姓,匿而不言,豈非作威作福!”圉師謝曰:“臣備位樞軸,以直道事陛下,不能悉允眾心,故為人所攻訐。至于作威福者,或手握強兵,或身居重鎮(zhèn);臣以文吏,奉事圣明,惟知閉門自守,何敢作威福!”上怒曰:“汝恨無兵邪!”許敬宗曰:“人臣如此,罪不容誅?!卞崃钜?。詔特免官?!梢慌T免左相許圉師不難看出,此時高宗對朝政的掌控程度很高。
“時故侍中劉洎之子詣闕上言,洎貞觀末為褚遂良所譖枉死,稱冤請雪,中書侍郎李義府又左右之。高宗以問近臣,眾希義府之旨,皆言其枉。彥瑋獨進曰:‘劉洎大臣,舉措須合軌度,人主暫有不豫,豈得即擬負國?先朝所責,未是不愜。且國君無過舉,若雪洎之罪,豈可謂先帝用刑不當乎?’然其言,遂寢其事?!薄斈昀钍烂駸o故殺害重臣劉洎,令很多大臣深感不平,連武則天都很同情,但高宗出于孝道,不愿為其平反,劉洎便只能含冤不雪,由此便能清楚看出,誰才是唐帝國的最高決策者。
“麟德二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復與吐谷渾和親,仍求赤水地畜牧,高宗不許。”儀鳳三年,“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以息民;或欲嚴設守備,俟公私富實而討之;或欲亟發(fā)兵擊之。議竟不決,賜食而遣之?!薄@兩則是高宗處斷軍國政務的明證。
?。?75年)高宗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鄙夏酥埂!@而易見,在675年時,高宗仍然大權獨攬。
永隆元年,“太子賢犯事被廢,太子洗馬劉訥言嘗撰《俳諧集》以獻賢,賢敗,搜得之,上怒曰:‘以《六經》教人,猶恐不化,乃進俳諧鄙說,豈輔導之義邪!’流訥言于振州。”
?。?79年)十一月,上宴裴行儉,謂之曰:“卿有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蹦顺Y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甲辰,以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將兵十八萬,并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總三十馀萬以討突厥,并受行檢節(jié)度?!藭r距高宗去世僅僅四年,但軍國大事顯然仍然操控李治掌握之中,李治為了國事還要費心安撫出征將帥。
就在同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請付法回,上特原之,仁杰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杜易簡……時吏部侍郎裴行儉、李敬玄相與不葉,易簡與吏部員外郎賈言忠希行儉之旨,上封陳敬玄罪狀。高宗惡其朋黨,左轉易簡為開州司馬,尋卒?!薄@兩則記載均輔證了高宗在679年仍然掌理政務,對官員擁有處分權,可以憑藉自己的觀感、喜惡對官員進行貶黜,一個被軟禁的政治傀儡是絕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地。
就在679當年,“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泄,上令元軌窮其黨與,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之使叛也?!霜殮⒓芜\,馀無所問,因自劾違制。上覽表大喜,謂使者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失定州矣?!允浅⒂写笫?,上多密敕問之?!薄筛咦趯Χㄖ荽淌穼嘈袨榈氖卓?,以及常以“密敕”詢問封疆大吏均不難看出,高宗對朝政的控制程度。
同年,“李義琛,永淳初,為雍州長史。時關輔大饑,高宗令貧人散于商、鄧逐食。義琛恐黎人流轉,因此不還,固爭之。由是忤旨,出為梁州都督”——可看出此時高宗對地方實權官吏擁有任免權。
680年,“中書令、檢校鄯州都督李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上許之。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丁巳,貶衡州刺史。”
682年(即高宗逝世前一年),“吐蕃入寇河源軍,軍使婁師德將兵擊之于白水澗,八戰(zhàn)八捷。上以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wèi)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辭也!’”——顯而易見,直到死前一年時,高宗對執(zhí)掌實權的軍方高級將領仍然擁有處斷之權。
683年(高宗逝世當年),“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乃陵其舅家,不可復知政事!’義琰聞之,不自安,以足疾乞骸骨。庚子,以義琰為銀青光祿大夫,致仕?!薄钡饺ナ狼跋?,高宗都沒有失去對下屬的處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