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共同哺育,德黑蘭和伊斯法罕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但不同的歷史經(jīng)歷又使兩個城市存在一些不同的風貌和差異。就以具有標志意義的廣場而言,德黑蘭的自由廣場,體現(xiàn)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凝重與威嚴,伊斯法罕的皇家廣場則煥發(fā)出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雍容與典雅。這一特點在兩個城市的整體風貌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
初到德黑蘭時,城市的環(huán)境污染和建筑對筆者的視覺形成了巨大沖擊。這些建筑高大、堅實、宏偉,笨拙中透出凜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以德黑蘭自由廣場紀念塔、外交部和自由飯店為代表的獨具風格的大型建筑。站在這些建筑物面前,仰望滾滾煙霧擦樓而過,你會深切體會到德黑蘭是一個讓人心疼讓人感動卻又讓人很麻煩很無奈的城市。也許你曾經(jīng)十分向往她,對她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神秘感,就像一個小男孩兒偷偷暗戀著一個姑娘一樣,每天每夜都沉浸在戀愛的激情中,但當你來到了德黑蘭,就會發(fā)現(xiàn)她并不是你夢想中的情人,突然間,你想回家了,卻又迷失了方向。德黑蘭有時候甚至會給人一種風霜感,飄忽不定。她像一個墮入風塵卻又不愿體驗風塵生活的婦人一樣,對每一個匆匆來往的過客都拋一個媚眼。
因此,德黑蘭太高傲,讓人只能見到遙遠的神秘和深不可測。這是一個商業(yè)意識特別濃郁的城市,更是一個全動感的城市。德黑蘭俗,不過她俗得坦坦蕩蕩,真實自然大方,不象別的城市,俗得藏首縮尾,一臉小家子氣。德黑蘭是出硬骨頭的地方,像霍梅尼、哈梅內(nèi)伊等人可謂代表。相形之下,漫步伊斯法罕街頭,感覺更像是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信步,以白色、淺黃和淡綠為主色調(diào)、帶有古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特點的眾多古老建筑營造出一種別樣的幽雅散淡。數(shù)以千計的名勝古跡,使人仿佛置身于藝術(shù)的殿堂。無論是在扎延德河畔的絲綢要塞、薩法維王宮,還是阿巴斯當年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比賽的皇家廣場,比比皆是的波斯古代建筑群無時無刻不在向你訴說著前塵往事。由于波斯古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伊斯法罕素有“世界之半”的美稱。
其實,德黑蘭和伊斯法罕之間的差異來自于不同的歷史經(jīng)歷。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德黑蘭以南400多公里的盆地邊緣,城區(qū)跨扎延德河兩岸,建城歷史長達2500年。它曾是東西方貿(mào)易集散地,也是在“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要地。其建都歷史遠遠早于德黑蘭。雖然,今天的德黑蘭,且不說有各界名流云集的社會場所、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和琳瑯滿目的超級市場,單是滿街的廣告就讓伊斯法罕難以望其項背,然而人們對伊斯法罕仍情有獨鐘。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材料,伊斯法罕是世界最受旅游者喜愛的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數(shù)以千計的名勝古跡和古樸典雅的波斯情調(diào),乃是吸引各國游客流連忘返的“王牌”。
伊斯法罕不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伊朗最大的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中心之一。尤其是以精美的地毯、手印紡織品和金屬工藝品、金銀鑲嵌而聞名遐邇,它也擁有現(xiàn)代化的紡織廠、煉油廠和發(fā)電廠?,F(xiàn)市內(nèi)有數(shù)十座古老的清真寺,著名的有波斯建筑風格的伊斯法罕清真大寺和謝赫·魯特福拉清真寺,還有宏偉精致的阿里·卡普宮、別具風格的阿拔斯大帝“四十柱宮”,宮殿門廊上的20根擎柱,倒映在門前的池水中,仿佛又出現(xiàn)了20根柱子,故稱“四十柱宮”。宮內(nèi)的大型壁畫具有伊斯蘭教建筑裝飾的風格?! ?而德黑蘭作為伊朗的首都,在近幾十年內(nèi)得到特殊的投資傾斜,現(xiàn)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而伊斯法罕與此優(yōu)待“無緣”,卻也“因禍得?!保H嗽械墓哦硷L貌。
兩相比較,德黑蘭更具備一個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特點,新潮、繁華且有點嘈雜,政治和商業(yè)氣息更為濃厚;而伊斯法罕則典雅、安逸,雖略顯落伍但透露出一種成熟的風韻。如果說德黑蘭的革命大街、共和國大街和自由廣場給人一種豪邁的印象的話,那遍布伊斯法罕老城區(qū)的小橋流水向人展示的則是一種婉約的情懷。這一差異為后者的城市色彩添加了一筆浪漫。
德黑蘭和伊斯法罕市民的行為舉止也多多少少打上了各自城市特點的烙印。德黑蘭人熱衷政治,追逐時尚,喜歡熱鬧,待人接物中“實用主義”的東西多一些;伊斯法罕人則崇尚文化,講究修養(yǎng),喜歡安逸,迎來送往里更顯得純樸熱情。當然,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和沉重生活負擔的壓力,德黑蘭人與伊斯法罕人的性格特點界限正變得日益模糊。
在春夏之際,德黑蘭南部到處是一片泥濘,道路難行。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們?yōu)槭裁匆欢ㄒ~入那片沼澤般的土地里。我不能忍受這些水洼,遇到它們一定會繞著走,可他們卻不這樣。為什么?這是了解伊朗這個國家的一個要素:在水洼中行走是一種抵抗,一種伊朗式的自我保護。
伊朗有著不幸的歷史,正因如此,與其它國家不同的是,在它的身上重新崛起的力量從未消失過。伊朗部分地區(qū)的人目前過著較困難的生活,然而,“枯竭”、“耗盡”這些字眼對于他們卻是陌生的。在伊朗,人們說出的話永遠蘊涵著一種鄭重的允諾,他們沒有失去對未來的希望,沒有失去已被西方人永遠地遺失了的那種原始的光芒。我喜歡德黑蘭,正是由于這里的人言談中交流的不僅僅是信息,而且還有其他一些厚重的東西。這種交流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德黑蘭地鐵售票口,當工作人員得知你是中國人,就會微笑免費將你送進站臺;在公共汽車上或是在地鐵中當你的鞋帶脫開了,會有人主動的彎下腰說“年輕人……”,這是它與其他國家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因為在許多國家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早已消失殆盡。
因此,神往于德黑蘭,鐘情于伊斯法罕,是為了感受其豐厚的文化和現(xiàn)代化氣息,這樣的都市,出現(xiàn)偉大時一定氣宇軒昂,蒙受災難時一定眾志成城,悲情漫漫,處于改革與開放時,一定步履艱難,一往無前,但它卻充滿了重新崛起的力量!
正唯如此,伊朗人喜歡德黑蘭,同時也依戀伊斯法罕。他們把德黑蘭稱作首都,同時也把伊斯法罕視為“伊朗中部的首都”。在他們心目中,這對耀眼的城市姊妹花永遠是伊朗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2003-5-6 寧夏大學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