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55·《楊畏傳》
宣仁后崩,呂大防欲用畏諫議大夫,范純?nèi)室晕贩嵌耸?,不可,大防乃遷畏禮部侍郎。及大防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稱述熙寧、元豐政事與王安石學術(shù),哲宗信之,遂薦章惇、呂惠卿可大任。廷試進士,李清臣發(fā)策有紹述意,考官第主元祐者居上,畏復考,悉下之,拔畢漸以為第一。
——總第11183頁
卷390·《家愿傳》
家愿,字處厚,眉山人……弱冠游京師,以廣文館進士登第,時紹圣元年也。廷策進士,中書侍郎李清臣擬進策問,力詆元祐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已行者為言。時門下侍郎蘇轍嘗上疏辨策問,舉漢武帝事,觸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見轍,誦所對,驚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猶若是也?!睏钗犯部?,專主熙寧、元豐,取畢漸為第一,愿遂居下第。轍尋出守汝,而國論大變矣。
(一)湖北舊聞錄(清·陳詩編纂,皮明庥,李懷軍標點, 張德英,皮明庥校勘,武漢出版社,1989)(第六冊)卷37·文獻四:
畢漸,字之進。潛江人。
畢狀元漸使福建日,嘗按部過羅原。時南華翁林子山致仕,居南華洞,已八十余,以詩迓之。有“當年春榜首傳 名,對御如君有幾人”之句。畢公和贈之,多所獎借,其詩曰: “兒童聞?wù)f子山名,將謂先生是故(“故”應為“古”——筆者)人。海上偶經(jīng)仙洞府,巖前猶見玉精神。南華久徹逍遙夢,兜率重來自在身。攜得新詩天上去,不教辜負到全閩。”(《捫虱新語》)。
峴山(《方輿紀要》云:在襄陽縣南七里——筆者)題名:畢之進、代歸、賀君儀、趙德麟、李仲益、馬汝楫、董君序、魏道輔、周共(“共”應為“恭”——筆者)叔同餞,紹圣丁丑二月五日(《湖北金石存佚考》)。
周行巳(“巳”應為“己”——筆者)①《送畢之進狀元》作:“畢髯奇男子,未識已心與。獻策集英殿,脫略獨豪舉。二年襄陽幕,歸舟峴山渚。同事三日留,時時作險語。隆準帝王孫,蕭然好風度。詩書百萬卷,胸中莽回互。平生蘇惠州,氣慨頗自許。人生艱難際,政可觀出處。二子經(jīng)濟才,用之則為虎。髯公且為客,王孫且為主。明朝各天涯,歌眉為誰嫵。舵師挽舟去,回首空南浦。其笑參軍強,參軍定強否?!保ā陡≈芳发冢?
——總第 1479頁
(二)《荊州府志》 (清·倪文蔚等修,清·顧嘉蘅等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據(jù)光緒六年刻本影?。?, 1970) 卷七《古跡》(墓附):
畢狀元墓,在城北二十里。漸本潛江人,紹圣元年進士第一,為膳部員外郎,出知江陵府,卒官,葬此。
——總第89頁
(三)《潛江縣志》(清·史志謨續(xù)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據(jù)光緒五年刻本影?。?,1970)
卷十三《選舉·上》:
畢漸 狀元,祀鄉(xiāng)賢。
——總第893頁
卷十五《人物志》:
畢漸,宋紹圣初狀元,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事。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時人以其典鄉(xiāng)郡,榮之(《一統(tǒng)志》)。元祐八年廷試進士,李清臣發(fā)策主復豐熙法,蘇轍廷諍幾得罪,賴范純?nèi)拭狻<斑M士對策,考官是元祐者最等。禮部侍郎楊畏復試悉下之,拔畢漸第一,遂以是年為“紹圣”元年(《宋史》)。明初祀鄉(xiāng)賢。
按:宋乾德初升安遠鎮(zhèn)為潛江縣,屬荊湖北路。潛固江陵舊地也。漸守荊州,卒于官,墓亦在江陵界。惟狀元坊、畢家樓在縣治儒學東南,明萬歷初毀于火。今尚存其名。
康熙七年,王侯子旦為潛令,痛前賢湮沒不彰,于九年編審時,易坊廂里為畢公里,使后人口畢公不休,其與鄭公鄉(xiāng)、蘇公堤并著之義歟?
——總第1017頁
卷十九《藝文志》
《贈南華翁林子山》 畢漸
兒童聞?wù)f子山名,將謂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經(jīng)仙洞府,巖前猶見玉精神。南華久徹逍遙夢,兜率重來自在身。攜得新詩天上去,不教辜負到全閩。
按:陳子兼《捫虱新語》載:畢狀元漸使福建日,嘗按部過羅原,時南華翁林子山致仕居南華洞,年已八十余,以詩迓之,有“當年春榜首傳名,對御如君有幾人”之句。畢公和贈此篇。人言畢狀元眉目如畫,詩詞亦自清拔。今《青瑣集》中多載當時諸公贈林子山詩,而獨無此詩,故記于此,以補《青瑣》之闕。公,潛人也。自潛為新邑,舊牒散亡,公之文行遂略不可考,爰搜別帙得此篇,亦鄧林之一枝云。
——總第1236-1237頁
①周行己(1067-?)字恭叔,人稱浮沚先生。17歲入太學,元祐六年(1099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州學教授等職?;剜l(xiāng)后在永嘉縣城松臺山附近創(chuàng)建浮沚書院。 從元豐末年至元祐年間,與周行己一起在太學讀書的永嘉人有許景衡、劉安節(jié)、劉安上、蔣元中、沈彩行、戴述、趙霄、張惲共9人,號稱“永嘉元豐九先生”。周曾師事程頤,有人稱其為永嘉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端问贰份d有《周行己集》19卷;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收錄其《浮沚集》8卷,1975年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曾據(jù)此出版。
②應為《浮沚集》。
(一)《能改齋漫錄》(宋·吳曾撰,載《筆記小說大觀》第8冊,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卷十八
狀元畢漸,有惡之者,于《登科記碑》上,刊去水旁。其第二名曰趙稔。未幾,趙稔有罪伏誅。方悟“畢斬趙稔”之讖。
——載《筆記小說大觀》第8冊299頁
(二)《宋詩紀事》(清·厲鶚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卷34
《捫虱新語》云:畢狀元漸使福建日,嘗按部過羅原,時南華翁林子山致仕居南華洞,年已八十余,以詩迓之,有“當年春榜首傳名,對御如君有幾人”之句。畢公和之,多所獎借。
——第二冊總882頁
(三)《中國人名大辭典》( 臧勵禾主編,商務(wù)印書館,1980.)
畢漸,[宋]潛江人,紹圣中進士第一。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事。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
——1013頁
(一)《中華印刷通史·古代篇》(李興才,張樹棟,龐多益等編,[DB/OL] . 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9/07_3.htm. )第七章第三節(jié)《報紙的雕版印刷》:
宋代還發(fā)明了 用蜂蠟和松香熔合涂布于木板之上制成的“蠟版”印刷。宋朝何薳的《春渚紀聞》記載了 宋 朝紹圣元年(1094年)科舉過程中的一件事:“畢漸為狀元,趙諗?shù)诙?。初唱第,而都人?于傳報,經(jīng)蠟版刻印。漸字所模,點水不著墨,傳者厲聲呼之:‘狀元畢斬第二人趙諗!’ 識者皆云不詳。而后諗以謀逆被誅,則是畢斬趙諗也。”這件事發(fā)生在當時的京城開封。古代人對科舉十分重視,在科考結(jié)果公布之前,為了傳報迅速,早有人將蠟版準備好,一經(jīng) 宣布,立即在蠟版上刻字、印刷。為了求速則忽視了質(zhì)量,將狀元畢漸中“漸”字三點水漏 印了,結(jié)果出現(xiàn)了宣報人大聲宣讀“狀元畢斬第二人趙諗”的奇聞,鬧得人們都覺得莫明其 妙。事也湊巧,后來這第二人趙諗真的因叛逆而被斬,應了宣報人按蠟版印刷的那句“狀元 畢斬趙諗”的錯話。這件事被號稱韓青老農(nóng)的何薳先生記載了下來,為后世留下了宋朝曾 用蠟版印刷類似于今日“號外”的小報的歷史資料。
(二)《宋史演義》(清·蔡國藩編,[DB/OL]. www.shulu.net/gd/songshi/045.htm . )第四十五回《囑后事賢后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
哲宗接閱奏章,竟勃然大怒道:“轍敢比先帝為漢武么?”我謂神宗尚不及漢武。言下即欲逐轍。轍下殿待罪,眾莫敢救。范純?nèi)蕪娜葸M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并無貶詞,轍引比先帝,不得為謗。陛下甫經(jīng)親政,待遇大臣,也不當似奴仆一般,任情呵斥?!闭f著,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法度,都被司馬光、蘇轍等壞盡?!奔?nèi)室曋?,乃是新任尚書左丞鄧潤甫,遂抗聲道:“這話是說錯了。法本無弊,有弊必改?!闭茏诘溃骸扒鼗省h武,古所并譏?!奔?nèi)时憬幼嗟溃骸稗H所論是指時事言,非指人品言?!闭茏陬伾凫V,乃不復發(fā)語,當即退朝。轍前時曾附呂大防,與純?nèi)首h多不合,至是方謝純?nèi)实溃骸肮朔鸬匚恢腥?,轍仗公包涵久了?!奔?nèi)实溃骸肮鹿裕抑泄?,不知有私?!泵逼鋵?,是乃謂之純?nèi)?。轍又申謝而退。越日,竟下詔降轍官職,出知汝州。
及進士對策,考官評閱甲乙,上第多主張元祐。嗣經(jīng)楊畏復勘,悉移置下第,把贊成熙豐的策議,拔置上列。第一名乃是畢漸,竟比王、呂為孔、顏,仿佛王、呂二人的孝子順孫。自是紹述兩字,喧傳中外,曾布竟用為翰林學士,張商英進用為右正言。未幾,即任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章惇既相,奸人當?shù)溃€管什么時局?什么名譽?貶蘇軾知英州,尋復安置惠州。罷翰林學士范祖禹,出知陜州。范純?nèi)十斎徊话?,連章求去,也出知潁昌府。召蔡京為戶部尚書,安石婿蔡卞為國史修撰,林希為中書舍人,黃履為御史中丞。先是元豐末年,履曾官中丞,與蔡確、章惇、邢恕相交結(jié)。惇與確有所嫌,即遣恕語履。履盡情排擊,不遺余力,時人目為四兇,因被劉安世劾奏,降級外調(diào)。惇再得志,立即引用,那時報復私怨,日夕羅織,元祐諸君子,都要被他陷入阱中了。去惡務(wù)盡,元祐諸賢,不知此義,遂致受殃。
宋代湖北狀元畢漸生平資料輯錄(五)
綜合上述種種記載,我們得到如下信息:
畢漸(1055?-1125年?)字之進,潛江(今湖北潛江縣)人。紹圣元年(1094年)在進士考試中奪魁,四年(1097年)在襄陽峴山題名,此前在襄陽當過兩年幕僚(離任時兩個兒子已成人,并表現(xiàn)出經(jīng)邦濟濟之才,畢漸當有40歲左右)。一起餞別題名的有:代歸、賀君儀、趙德麟、李仲益、馬汝楫、董君序、魏道輔、周恭叔(即周行己)等人,周行己寫詩相送。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在潭州通判任上提出碎毀元祐年間碑刻的建議,被采納(此際64歲的蘇軾在儋州貶所)。后來,曾出使福建,與南華翁林子山互有贈答;在朝,任膳部員外郎,最后即以此銜出知荊南府,卒于任。
畢漸隆準、有髯,眉目如畫;善談,能詩,當時有一定名聲。
政治上傾向于豐、熙,參加殿試時有意迎合“紹述”派,并因此被列名第一。這種做法事后受到指謫。入仕后仍然堅持紹述派主張,所提碎毀元祐年間碑刻的建議被采納后,對打擊以司馬光、蘇軾等人為代表的元祐臣僚起過推波助瀾作用。因此,自南宋至整個元代對他評價都不高,至明初方得以祀鄉(xiāng)賢,清康熙年間進一步將其里改為“畢公里”。
不止一種記載提到畢漸曾出守荊南府,而均未言有何政績,說明其作為不突出;《宋史》無傳,相關(guān)記載也很少,可見影響較小。
荊州附近有“畢狀元墓”,而“狀元坊”、“畢家樓”在舊潛江縣治儒學東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