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學(xué)名:Grus japonensis),也叫仙鶴、鴜鷜、日本鶴,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
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它是東亞地區(qū)所特有的鳥種,因體態(tài)優(yōu)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qū)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
中文學(xué)名: | 丹頂鶴 |
中文別名: | 仙鶴 |
英文名: | Red-crowned Crane |
二名法: | Grus japonensis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 | 鳥綱(Aves) |
亞綱: | 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目: | 今顎總目(Neognathae)、鶴形目(Gruiformes) |
科: | 鶴科(Gruidae) |
屬: | 鶴屬(Grus) |
種: | 丹頂鶴 |
分布: | 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 |
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征,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幾乎全為純白色。頭頂裸出部分鮮紅色;
額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頰和頸大部為暗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黑色,延長彎曲呈弓狀。尾羽短、白色。嘴灰綠色,腳灰黑色。
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傳說中的劇毒鶴頂紅(也有成鶴頂血)正是此處,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
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qū)ε[晦的說法。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體羽棕黃,喙黃色。亞成體羽色黯淡,2歲后頭頂裸區(qū)紅色越發(fā)鮮艷。[1] 棲息地
丹頂鶴的棲息地是丹頂鶴棲息于開闊平原、沼澤、湖泊、海灘及近水灘涂。成對或結(jié)小群,遷徙時集大群,日行性,性機警,活動或休息時均有只鳥作哨兵。
食物
主要是淺水的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及水生植物的葉、莖、塊根、球莖、果實等為食。以季節(jié)不同而有所變化。
換羽
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于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聲音
丹頂鶴的鳴聲非常嘹亮,作為明確領(lǐng)地的信號,也是發(fā)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
遷徙
入秋后,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當(dāng)?shù)氐牧豇B,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冬季當(dāng)?shù)厝擞薪M織的投喂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guān)。
遷徙時,丹頂鶴總是成群結(jié)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叭恕弊中蔚慕嵌仁?10°。更精確的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44′8″(與金剛石結(jié)晶體的角度相同)。
繁殖狀況
丹頂鶴屬于單配制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xù)6個月,到9月結(jié)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shù)群瘫究浦参铩?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丹頂鶴每年產(chǎn)一窩卵,產(chǎn)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于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每產(chǎn)1~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鳥,2歲性成熟,壽命可達50~60年。
待幼鳥學(xué)會飛行,入秋后,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qū)和越冬區(qū)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qū)。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qū),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只,成為世界上現(xiàn)知數(shù)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
繁殖區(qū)
中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qū)和越冬區(qū)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qū)。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qū),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只,成為世界上現(xiàn)知數(shù)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北京動物園1954年首次飼養(yǎng)展出丹頂鶴,
1964年繁殖成功。
繁殖地
內(nèi)蒙古達來諾爾、烏拉蓋、科爾沁、呼倫湖、輝河、嘟嚕河下游、迎春、小興凱湖、興凱湖、吉林向海、莫莫格、遼寧遼河三角洲。
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
歷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qū)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中國福建、海南島、臺灣等地。由于這種鳥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地方志書中一直有著詳細的記載,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實的資料。[2]
棲息地的破壞
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qū)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后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系阻斷,
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qū)氣候干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面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引入的污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
偷獵
由于自古東亞地區(qū)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guī)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fā)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
丹頂鶴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紅皮書中是瀕危物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中列入附錄一。
日本在1935年指定丹頂鶴及其繁殖地為天然紀念物,1952年指定“釧路的丹頂鶴”為特別天然紀念物,1967年指定全國各地域的丹頂鶴為特別天然紀念物,1993年指定丹頂鶴為稀少野生動植物種。
丹頂鶴由于體形大、顏色分明,很容易辨認。人們對丹頂鶴的知識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積累。中國的地方志書對其有連續(xù)的記錄,丹頂鶴很早就被人們所飼養(yǎng),唐宋年間尤為盛行?,F(xiàn)在許多地方都有飼養(yǎng)的丹頂鶴供觀賞之用。
1980年代后,對丹頂鶴的專項研究展開,至今已對其分布、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生態(tài)和行為、遷徙等掌握的一定的信息。目前丹頂鶴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熟。1990年代以后,根據(jù)環(huán)志研究和人造衛(wèi)星跟蹤技術(shù),丹頂鶴的遷徙路線已經(jīng)明確。
東亞地區(qū)的居民,用丹頂鶴象征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在各國的文學(xué)和美術(shù)作品中屢有出現(xiàn),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xiàn)在雕塑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鐘,鶴體造型的禮器就已出現(xiàn)。道教中丹頂鶴飄逸的形象已成為長壽、成仙的象征。
在日本,8世紀的皇族長屋王的邸宅跡地,出土繪有丹頂鶴的土器,此為繪有丹頂鶴的最古老的作品。1964年,指定丹頂鶴為北海道的道鳥。
1984年發(fā)行的一千日圓紙幣,背面采用丹頂鶴的圖案。日本航空的“鶴丸”標(biāo)志,也是以丹頂鶴為設(shè)計的原型。明代朝服用丹頂鶴補子為文官最高象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