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分類: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家保護動物 自然 隼科 鳥類百科
中文學名: | 隼科 |
英文名: | Falco tinnunculus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 鳥綱 |
亞綱: | 今鳥亞綱 |
目: | 隼形目 |
科: | 隼科 |
屬: | 隼屬 |
種: | 有10屬58種 |
分布: | 廣布于世界各地。 |
隼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隼形目中的一個科,隼科包括卡拉鷹和各種隼類,有10屬58種,中國有2屬11種??ɡ棶a(chǎn)于拉丁美洲,體型比隼略大,腿長而擅長奔跑,以腐肉為食,常與美洲鷲爭食,有時候也自己捕食獵物并襲擊其他鳥類的巢穴。
隼類廣布于世界各地,飛翔技術(shù)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獵技術(shù)高超,常被人們飼養(yǎng)用于狩獵,因而導致數(shù)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沖速度最快的鳥類,游隼也是分布最廣泛的鳥類之一,在南極以外的各大陸都有分布,但數(shù)量非常稀少。
中國各省區(qū);南方越冬,為冬侯鳥,但有些地區(qū)為留鳥;偶見于臺灣,繁殖于我國西北和東北,除干旱沙漠外,遍布全國。國外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東北部,也門,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
小型猛禽。體長31~38厘米,體重173~335克。翅狹長而尖,尾亦較長。雄鳥上體紅磚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頭頂、后頸、頸側(cè)藍灰色。飛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藍灰色,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
下體乳黃色帶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及粗斑。嘴基藍黃色,尖端灰色。腳深黃色。
雌鳥上體深棕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頭頂和后頸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尾羽深棕色,帶9-12條黑褐色橫斑。亞成鳥:似雌鳥,但縱紋較重。與黃爪隼區(qū)別在尾呈圓形,體型較大,具髭紋,雄鳥背上具點斑,下體縱紋較多,臉頰色淺。簡易識別:眼下有眼斑,背紅有黑斑。胸有黑斑。飛翔時懸停。
它們也能像鷂那樣,停在空中一個地方,紋絲不動地扇動兩翼,用這種姿勢俯視和探索地面的老鼠或其他獵物,所以大家又叫紅鷂子。但其實它才是唯一真正做到懸停的鳥類,善于逆風翱翔,紅隼有極為獨特的視覺功能,能看出鼠類排泄在地面的尿跡中的紫外線,從而確定自己獵食的重點區(qū)域。
棲息于農(nóng)田、疏林、灌木叢等曠野地帶。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蠡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動物。在喬木或巖壁洞中筑巢,常喜搶占烏鴉、喜鵲巢,或利用它們及鷹的舊巢。
繁殖期為繁殖期4~6月,每窩產(chǎn)卵通常4~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著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30天。雛鳥為晚成性,雛鳥由親鳥共同喂養(yǎng)大約30天左右離巢。紅隼叫聲單調(diào)而尖銳,很象一種響鈴的聲音。
紅隼別名茶隼、紅鷹、黃鷹、紅鷂子,棲息于山地和曠野中,多單個或成對活動,飛行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動的嚙齒類、小型鳥類及昆蟲。紅隼的價值和保護現(xiàn)狀同獵隼差不多,惟黑市交易價格稍低于獵隼。
隼科(Falconidae)隼屬(Falco)幾種小型猛禽。以獵食時有翱翔習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蟲、鳥和小哺乳動物。呈現(xiàn)兩性色型差異,這在鷹中是罕見的;雄鳥的顏色更鮮豔。紅隼產(chǎn)於舊大陸,僅一種——美洲隼(F.sparverius,美國叫雀鷹)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美洲隼體長約30公分(12吋);下體白色或淡黃色,上體紅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間,頭部有顏色斑普通紅隼(F.tinnunculus)分布於舊大陸大部分地方。有時叫作舊大陸紅隼、歐亞紅隼或歐洲紅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顏色不那麼鮮豔,是英國 僅有的紅隼。頂著風尋覓地面獵物時有翱翔習性。澳大利亞紅隼(F.cenchroides)亦稱雀鷹。
紅隼經(jīng)常在空中盤旋,搜尋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動物,也吃蝗蟲、蚱蜢、蟋蟀等昆蟲。紅隼獵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尋,或在空中迎風飛翔,或低空飛行搜尋獵物,經(jīng)常扇動兩翅在空中作短暫停留觀察獵物,一旦鎖定目標,則收攏雙翅俯沖而下直撲獵物,然后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時則站立于懸崖巖石的高處,或旋站在樹頂和電線桿上等候,等獵物出現(xiàn)時猛撲而食。
紅隼通常棲息在山區(qū)植物稀疏的混合林、開墾耕地及曠野灌叢草地,主要以昆蟲、兩棲類、小型爬行類、小型鳥類和小型哺乳類為食。紅隼平常喜歡單獨活動,尤以傍晚時最為活躍。飛翔力強,喜逆風飛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視力敏捷,取食迅速,見地面有食物時便迅速俯沖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鳥類和蜻蜓等。在喬木或巖壁洞中筑巢,常喜搶占烏鴉、喜鵲巢,或利用它們及鷹的舊巢。每窩產(chǎn)卵4~6枚,白色,具赤褐色粗斑或細點,孵卵期28天,幼雛留巢約30天。叫聲:刺耳高叫聲akyakyakyakyak。
紅隼在國外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東北部,也門,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在我國幾乎編布全國各地。它是最常見的隼科動物,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在新疆為留鳥,在黑龍江和內(nèi)蒙古東北部為留鳥或夏候鳥,北京為冬候鳥或旅鳥,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等其他地區(qū)均為罕見的冬候鳥。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陸續(xù)遷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普通亞種分布于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區(qū),而且大多為留鳥?! ?/p>
紅隼棲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農(nóng)田耕地和村莊附近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林緣、林間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曠野、河谷和農(nóng)田地區(qū)較為常見,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見。遷徙時常集成小群,特別是在秋季。每天拂曉開始活動,飛翔時兩翅快速地煽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棲息時多在空曠地區(qū)孤立的高大樹木的樹稍上或者電線桿上。叫聲單調(diào)而尖銳,很象一種響鈴的聲音。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蠡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動物。覓食活動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覓食,或在高空迎風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飛行搜尋食物,有時煽動兩翅在空中作短暫停留觀察獵物,一但發(fā)現(xiàn)獵物,則折合雙翅,突然俯沖而下直撲獵物,抓獲以后就地吞食,然后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時也采用站立在山丘巖石高處,或站在樹頂和電線桿上等候的方法,等獵物出現(xiàn)在面前時才突然出擊?!?/p>
國內(nèi)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 、 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臺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qū):升金湖、天堂寨、松山(北京)、武夷山(福建)、內(nèi)伶仃島--福田、南嶺、豫北黃河故道濕地、雪嶺云杉、托木爾峰、鼎湖山、大明山、大瑤山水源林(廣西)、防城金花茶、赤水桫欏、麻陽河、草海、習水、佛頂山(石阡)、梵凈山 、茂蘭、尖峰嶺、壩王嶺(昌江、白沙)、董寨鳥類、濟源獼猴、雞公山、寶天曼(內(nèi)鄉(xiāng))、洪河、涼水、興凱湖、后河、莽山、莫莫格、長白山、大豐麋鹿、鄱陽湖、武夷山(江西)、井岡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雙臺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白芨灘、六盤山(寧夏)、青海湖鳥島、榮成天鵝湖、天龍山、龐泉溝、蘆芽山、五鹿山、靈空山、綿山、歷山、太白山、臥龍、金佛山、芒康滇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金山、長白山、中條山、大別山、昆侖山-西段、五指山、天目山、太行山、清涼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伏牛山、青海湖、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諾敏戈壁丘陵、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昆侖山北麓平原、西昆侖山山地、東昆侖阿爾金山山地、阿拉爾塔里木河流域、木扎特河流域、艾里克湖、哈巴河、烏倫古湖、柴窩堡湖、阿爾泰、額爾齊斯河流域、北屯、布爾根河流域、芨芨湖、羅布泊地區(qū)、那拉提、木吉、烏魯克恰提、沁城、口門子、三塘湖、康蘇、達坂城。
繁殖期為5一7月。通常營巢于懸崖、山坡巖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它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巢較簡陋,由枯枝構(gòu)成,里面鋪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chǎn)卵通常4一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還要下補償性的一liu窩,但產(chǎn)卵的數(shù)量則明顯減少,通常為2一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著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chǎn)1枚卵,產(chǎn)完第一枚卵后,雌鳥就不再離巢,時而臥伏于巢內(nèi),時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巖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承擔護衛(wèi)任務,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回巢區(qū)附近的石壁上或樹冠上,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大頸細,呈爬伏狀態(tài),勉強能夠搖頭,10天后變?yōu)榈疑q羽。雛鳥由親鳥共同喂養(yǎng)大約30天左右離巢。
挑精神的,看看爪子是否有傷,眼睛有沒有發(fā)炎,羽毛是否齊全,這些很容易看出來的也不多說了。如果沒毛病,這只鷹就可以拿下了。回家后先補水,因為野鳥下網(wǎng)都有火補水一是清火二是不讓鷹脫水而死。如果羽毛折了或是很臟就用噴壺噴些溫水在鷹身上。接下來就該開食了,紅隼很好開食用新鮮牛肉或鳥肉用溫水泡一下就可以喂了(肉的溫度不能低,最好是40度左右)。
叫遠的距離一天一天的增加,剛開始帶上線,以免飄了,等熟了就把線摘了。恩,再說說平時的飼養(yǎng)吧,紅隼不放獵,對于食物沒有那么多說道,只要肉新鮮就好,水分可以大些換羽的時候最好是活食,麻雀最好.現(xiàn)在我的開始換羽了,每天早上在隼身上少噴些水,有助于換羽.隼的爪子比鷹要嬌貴,平時注意不要傷了,冬天從外邊回來不要直接把隼帶回家,找個地方適應一下溫度,最好爪子用溫水泡一下這樣對鷹有好處也避免感冒。
學名:Falco,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隼形目隼科中的一個屬,屬于小型猛禽,現(xiàn)存共有三十多種,主要包括:
普通的紅隼主要棲息在舊大陸,幾乎在各個地區(qū)都能看以,故也稱為舊大陸紅隼或歐洲經(jīng)隼。但美洲也有一種紅隼叫雀鷹,在美國相當普遍。美洲紅隼體型比歐洲紅隼漂亮,身長約30厘米。腹部呈白色或黃色,上部呈紅褐色或藍灰色,頭上有彩色標志。棲居在澳大利亞的紅隼當?shù)厝艘卜Q之為雀鷹。
隼科全世界有隼科鳥類61種,中國有12種。
小隼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主要吃昆蟲,也能捕食小型鳥類和鼠類。 紅腿小隼分布于云南,翅長約9.4一9.8厘米。常單獨活動于河谷地區(qū),有時棲止在枯樹上。捕食昆蟲和小鳥等。
獵隼分布于內(nèi)蒙古、東北、華北、西北、浙江、山東、四川等地。捕食野鴨、鷗類和鳩鴿類,也吃野兔和鼠類。
阿爾泰隼分布于青海、新疆。上體藍石板色,下體肉桂赤褐色,具點滴狀暗斑。尾藍石板色,具暗褐色橫紋。棲于森林和草原。
矛隼分布于青海、新疆。體長約50厘米。頭頂白色染棕,具褐色羽干紋。上體褐色,具淡棕色斑。下體白色,有稀羽干紋。
游隼在美國稱為鴨鷹(duckhawk)。隼科(Falconidae)猛禽,學名為Falcoperegrinus。遍布全球,但在歐洲和北美分布區(qū)的大部地區(qū)已變得稀少。美國游隼(F.p.anatum)曾在哈得遜灣一直分布到美國南部,現(xiàn)已成瀕危種,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東北部已滅絕。在多個領(lǐng)域內(nèi)起做重要的作用。
游隼部分留鳥,部分候鳥。部分在繁殖期后游蕩。中國分布的普通亞種和東方亞種在我國為冬候鳥,新疆亞種和南方亞種在我國為留鳥。繁殖期后游蕩。棲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曠野、草原、河流、沼澤與湖泊沿岸地帶,也到開闊的農(nóng)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動。飛行迅速,多單獨活動,通常在快速鼓翼飛翔時伴隨著一陣滑翔,也喜歡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鴨、鷗、鴻鴿類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偶爾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空中捕食,多數(shù)時候在空中飛翔巡獵,發(fā)現(xiàn)獵物時先是快速升上高空,然后將雙翅折起,急速向獵物猛撲下來,以銳利的嘴咬穿獵物后枕要害部位,使獵物受傷失去飛翔能力下墜時,游隼快速沖去,用利爪抓住獵物,帶到較隱蔽的地方,用雙腳按住,用嘴剝除羽毛后再撕裂成小塊吞食。有時也在地上捕食。
游隼體格強健,飛行速度很快。它們在很高的空中飛行,看到水中的魚會像閃電般地俯沖下來,以鋒利的雙爪捕殺動物。這些獵物主要是鴨子和海岸鳥類。它的時速超過某些飛機的速度。它們的個子大力量強,當它們在半空中以極高的速度襲擊飛行中的小鳥時,往往是將獵物撞擊到地上,然后再飛回來撿拾獵物。它們也常盤旋空中,一旦獵物被驚起奔逃或起飛,便像箭一樣俯沖過去,用爪向獵物猛擊,有時這一擊竟會打掉烏鴉的頭或是在蒼鷺背上打出一個雞蛋大的洞。游隼自己通常都不做窩,由于其捕食能力非常強大,因此,一些大型食肉猛禽通常會主動為其筑造窩。值得注意的是,游隼的窩非常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鳥窩,游隼會根據(jù)其它鳥類筑造的鳥窩大小、以及位置來選擇自己的巢。
由于DDT等殺蟲劑大量使用,導致鳥的食物中加氯烴增加。加氯烴在游隼的體內(nèi)積累起來,影響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別是使蛋殼變薄,容易破裂。導致它們的不育,雛鳥畸形,乃至于成鳥和雛鳥的大批死亡。這是造成游隼數(shù)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原先產(chǎn)于加拿大哈得孫灣到美國南方的美洲游隼,已經(jīng)在加拿大東北部和美國的東部地區(qū)消失。美洲游隼、歐亞游隼、阿拉斯加游隼等幾種游隼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由于游隼可以進入人工飼養(yǎng),因此人們制定了飼養(yǎng)游隼,然后把它們放歸大自然的計劃。當然,這個計劃能否成功,關(guān)鍵還在于能否把加氯烴從游隼的食物鏈中除掉。
隼科(Falconidae)的一種小型藍灰色的隼。學名為Falco columbarius。尾有窄白色條紋。分布于整個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qū),從美國西部南至科羅拉多;在歐洲,由英國西部到斯堪的那維亞。有黑色的種群繁殖于溫哥華附近和冰島。大多數(shù)遷徙到繁殖區(qū)南邊的地方,有些種類則可遠到南美洲北部。棲息于潮濕開闊的原野或針葉林和樺木林中。常產(chǎn)卵于灌叢中的地面上,但有時也占用禿鼻鴉和鵲在樹上筑的巢。
灰背隼誤入農(nóng)家被擒 林業(yè)干部耐心解釋及時放飛
(2006-11-28)“卟”的一聲,一打開鳥籠,誤入農(nóng)家的灰背隼便如離弦之箭飛向大雷山,重歸大自然。11月24日,臨海市白水洋鎮(zhèn)林特站的林業(yè)干部李昌富、李宏根在巡查時發(fā)現(xiàn)有人兜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灰背隼,經(jīng)過兩人的耐心解釋,得知該小鳥是國家保護動物的村民自愿將灰背隼放歸大自然。
11月23日晚上,白水洋鎮(zhèn)前塘村村民朱云榮,在自家三樓取東西時,突然發(fā)現(xiàn)樓角處有一只灰黑色的“小鳥”,他一手提著手電,把燈光對準鳥眼,一手拿著一件破衣把小鳥抓住了,家人和鄰居們看后,都覺得這只小鳥很特別,但誰也不知道這是什么鳥。這時,有人說這種小鳥可以賣錢,于是11月24日,朱云榮便從鄰居家借來鳥籠,把小鳥提到白水洋橋頭塘市場去賣。
“我們在巡查時發(fā)現(xiàn)朱云榮兜售的小鳥很像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灰背隼。它一直撞擊鳥籠,鼻子都撞出血來了。于是我們就帶著小鳥回到林特站,查詢了野生動物保護網(wǎng),確定這就是灰背隼?!崩畈桓嬖V記者,“朱云榮得知捕獲了國家保護動物,當即表示愿意將小鳥放生。于是我們在當天下午在大雷山把灰背隼放飛了。”
游隼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曾馴養(yǎng)大批游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于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xié)約國的情報系統(tǒng)。但是,游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國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鳥,而且數(shù)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游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shù)量正在急劇下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圍的濫用農(nóng)藥。游隼捕食體內(nèi)積存農(nóng)藥的獵物后,它們的生殖系統(tǒng)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chǎn)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嚴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內(nèi)的許多猛禽腦部血液中檢測出微量的農(nóng)藥,這對游隼高度發(fā)達的運動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一旦腦部的農(nóng)藥量達到中毒水平,游隼不僅不再是捕獵能手。而且很可能連飛翔都困難了。在美國,游隼被認為已瀕臨絕跡,許多科學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
燕隼俗稱為青條子、螞蚱鷹、青尖等,體形比獵隼、游隼等都小,為小型猛禽,上體深藍褐色,下體白色,具暗色條紋。腿羽淡紅色。繁殖於歐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東,以及整個亞極圈和溫帶亞州。棲息於接近林地的開闊原野。捕食小鳥和大型昆蟲。近似種有非洲燕隼(F.cuvierii)、東非的煙隼(F.concolor)、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東方燕隼(F.severus,即猛隼)。
【中文名稱】:燕隼
【拉丁學名】:Falcosubbuteo命名:Linnaeus1758
【別名】:青條子 土鶻 兒隼 螞蚱鷹 蟲鷂
【同物異名】:FalcosubbuteoLinnaeus,1758,
【生態(tài)環(huán)境】:Woodlandsandtheirclearings,andsparselywoodedsteppesorpastures
【分類地位】: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鳥綱Aves→今鳥亞綱Neornithes→突胸總目Carinatae→隼形目FALCONIFORMES→隼科Falconidae→隼屬Falco→燕隼Falcosubbuteo
燕隼俗稱為青條子、螞蚱鷹、青尖等,體形比獵隼、游隼等都小,為小型猛禽,體長28一35厘米,體重為120—294克。上體為暗藍灰色,有一個細細的白色眉紋,頰部有一個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紋,頸部的側(cè)面、喉部、胸部和腹部均為白色,胸部和腹還有黑色的縱紋,下腹部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為棕栗色。尾羽為灰色或石板褐色,除中央尾羽外,所有尾羽的內(nèi)均具有皮黃色、棕色或黑褐色的橫斑和淡棕黃色的羽端。飛翔時翅膀狹長而尖,像鐮刀一樣,翼下為白色,密布游黑褐色的橫斑。翅膀折合時,翅尖幾乎到達尾羽的端部,看上去很象燕子,因而得名。虹膜黑褐色,眼周和蠟膜黃色,嘴藍灰色,尖端黑色,腳、趾黃色,爪黑色。
燕隼是我國猛禽中較為常見的種類,棲息于有稀疏樹木生長的開闊平原、曠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緣地帶,
高可至海拔2000米。飛行迅速,而不似紅隼常停翔于空中。有時也到村莊附近,但卻很少在濃密的森林和沒有樹木的裸露荒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飛行快速而敏捷,如同閃電一般,在短暫的鼓翼飛翔后又接著滑翔,并能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停息時大多在高大的樹上或電線桿的頂上。叫聲尖銳。
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鳥為食,偶爾捕捉蝙蝠,更大量地捕食蜻蜓、蟋蟀、蝗蟲,天牛、金電子等昆蟲,其中大多為害蟲。主要在空中捕食,甚至能捕捉飛行速度極快的家燕和雨燕等。雖然它也同其他隼類一樣在白天活動,但卻是在黃昏時捕食活動最為頻繁。常在田邊、林緣和沼澤地上空飛翔捕食,有時也到地上捕食。
叫聲:重復尖厲的叫聲kick。
繁殖期為5一7月。配對以后,雄鳥常常嘴里銜著食物,以一種踩高蹺的姿態(tài)走近雌鳥,一邊不斷地點頭,一邊將兩腿分開,露出內(nèi)側(cè)的羽毛,然后將食物交給雌鳥,完成它們之間的鞠躬儀式。接著雄鳥和雌鳥便在空中雙雙飛舞,同時伴隨著特有的單調(diào)而柔和的鳴叫。
營巢于疏林或林緣和田間的高大喬木樹上,通常自己很少營巢,而是侵占烏鴉和喜鵲的巢。巢距地面的高度大多在10一20米之間。每窩產(chǎn)卵2一4枚,多數(shù)為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密布紅褐色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7一43×30一32毫米,孵卵由親鳥輪流進行,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28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共同撫養(yǎng)大約28一32天后才能離巢。
燕隼在國外繁殖于歐洲、非洲西北部、俄羅斯等,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撾、緬甸等地,在我國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燕隼共有3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青海、甘肅、新疆為夏候鳥,在陜西、寧夏為留鳥,山東為旅鳥,西藏為冬候鳥。南方亞種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均為留鳥或夏候鳥,在臺灣為偶見迷鳥。遷徙時大多組成小群,通常春季在4月中下旬遷到東北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離開繁殖地。
分布范圍:非洲、古北界、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及緬甸;南遷越冬。
分布狀況:地區(qū)性非罕見的留鳥及季候鳥。指名亞種繁殖于中國北方及西藏,越冬于西藏南部;streichi為繁殖鳥或夏候鳥,分布于中國北緯32°以南;有時在廣東及臺灣越冬。除海南島外,幾為全國各地留鳥。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ā〗鳌∩綎|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qū):
武夷山(福建) 興隆山 內(nèi)伶仃島--福田 黑石頂 雪嶺云杉 托木爾峰 鼎湖山 大明山 十萬大山水源林 防城金花茶 草?!《B類 雞公山 洪河 涼水 神農(nóng)架 后河 東洞庭湖 莫莫格 長白山 大豐麋鹿 大豐麋鹿 鄱陽湖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巖泉 桃紅嶺 桃紅嶺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 雙臺河口 老禿頂子 烏梁素海濕地鳥類 白芨灘 白芨灘 六盤山(寧夏) 青海湖鳥島 天龍山 龐泉溝 龐泉溝 蘆芽山 蘆芽山 五鹿山靈空山 綿山 歷山 太白山 高黎貢山 銅壁關(guān) 南麂列島 古田山 烏巖嶺 大霧嶺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黃河三角洲 額濟納胡楊林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
阿爾金山 長白山 中條山 大別山 昆侖山-西段 昆侖山-西段 桐柏山 秦嶺 天山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 阿爾泰山山地 阿爾泰山山地 青海湖 賽里木湖 博斯騰湖 準噶爾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爾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東部天山山地 東疆戈壁丘陵 塔河上游平原 塔河中下游平原 羅布泊低地 昆侖山北麓平原 昆侖山北麓平原 西昆侖山山地 西昆侖山山地 東昆侖阿爾金山山地 塔里木河 普惠 哈巴河 烏倫古湖 吐爾洪 淖毛湖 阿爾泰 額爾齊斯河流域 恰庫爾圖 布爾根河流域 托木爾峰南坡(瓊臺蘭河) 芨芨湖 羅布泊地區(qū) 鞏乃斯 那拉提 下馬崖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
IUCN瀕危等級:生效年代: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1燕隼(青條子)除海南外,全國各省區(qū)有分布。體長30.5-35.5厘米。棲于林間或田間的疏林中。捕食昆蟲和小鳥。
猛隼分布于云南、廣西、海南等地。體長約30.5一35.5厘米。棲于森林地帶。以小型獸類、鳥類等為食。
灰背隼(朵子、鴿子鷹)除陜西、寧夏、浙江、廣東、海南、臺灣外,其它各省區(qū)有分布。以鳥類、蜥蝎、蛙等為食,也吃昆蟲。
紅腳隼(青燕子、白指甲鵬)除青海、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廣東、臺灣外,其它省區(qū)有分布。主要捕食蝗蟲、螻蛄等昆蟲。
黃爪隼分布于內(nèi)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吃甲蟲等昆蟲,也吃鼠類、蜥蜴和小型鳥類。 紅隼全國各省區(qū)均有分布。體長約33厘米。多見于農(nóng)田曠野及疏林地帶。食物以金龜子 等昆蟲為主,也吃鼠類和小鳥。
學名:Falco,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隼形目隼科中的一個屬,屬于小型猛禽,現(xiàn)存共有三十多種,主要包括:
矛隼(Falcorusticolus)冰島國鳥,冰島有白色型矛隼,數(shù)量極少,非常珍貴。 是一種非常美麗的猛禽,漢語根據(jù)最早命名它的女真名稱音譯為“海東青”。矛隼是一種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
分類:鳥綱、隼形目、隼科、隼屬
矛隼(Gyrfalcon)體長56~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屬于中型猛禽,也是體型較大的隼類,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灰色型。在冰島少數(shù)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區(qū),矛隼為了適應環(huán)境還會出現(xiàn)遍體潔白的個體,因此又叫白隼。
世界上有很多鳥具有高強的飛行能力。在短距離比賽中,隼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隼是一種猛禽。生活在北極苔原地帶的矛隼,是北國荒原的空中霸王。它在捕食的時候,經(jīng)常作出極其神速的直線飛行,像一只標槍射向獵物。
矛隼是冰島的國鳥,是隼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長52到63厘米。矛隼按羽毛的顏色分黑、白兩大類:黑型的基本色是淺褐色,白色的大體上白色而有矛形斑紋。矛隼兇猛敏捷,既能捕捉飛行中的鳥類,又能逮住地上奔跑的獸類。生活在極地的松雞是矛隼的主要食物。[1]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疑偷挠鹕珓t介于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矛隼棲息于寒溫帶的森林地區(qū),主要以野鴨、海鷗、雷鳥、松雞、巖鴿等各種鳥類為食,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動物,還可以對付鹿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捕獵時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于飛行中的它像擲出的矛槍一樣迅疾無倫。
矛隼棲息于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fā)現(xiàn)獵物后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海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qū)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于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于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jié)構(gòu)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chǎn)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一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由親鳥共同撫養(yǎng)大約46一49天后才能離巢。在繁殖期間親鳥雌不離雄,雄不離雌,經(jīng)常合作捕獲獵物,這樣提高了捕獵的成功率,有助于幼鳥的成活和健康,幼雛2~3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約25年。
挑精神的,看看爪子是否有傷,眼睛有沒有發(fā)炎,羽毛是否齊全,這些很容易看出來的也不多說了。如果沒毛病,這只鷹就可以拿下了?;丶液笙妊a水,因為野鳥下網(wǎng)都有火補水一是清火二是不讓鷹脫水而死。如果羽毛折了或是很臟就用噴壺噴些溫水在鷹身上。接下來就該開食了,矛隼很好開食用新鮮牛肉或鳥肉用溫水泡一下就可以喂了(肉的溫度不能低,最好是40度左右)。
矛隼不能熬,會掛的。練叫遠不能急,滿膘空堂就可以叫的.剛開始不能太遠,有個一兩米就行了讓他看見手上的肉開始的時候肯定是怕人的,不肯過來,但是要有耐心當它頭開始一高一低的看食物,就說明有戲了慢慢等,沒一會就來了這是矛隼的一小步,但卻是你叫遠成功的一大步。
叫遠的距離一天一天的增加,剛開始帶上線,以免飄了,等熟了就把線摘了。再說說平時的飼養(yǎng)吧,矛隼不放獵,對于食物沒有那么多說道,只要肉新鮮就好,水分可以大些換羽的時候最好是活食,麻雀最好。開始換羽的,每天早上在隼身上少噴些水,有助于換羽。隼的爪子比鷹要嬌貴,平時注意不要傷了,冬天從外邊回來不要直接把隼帶回家,找個地方適應一下溫度,最好爪子用溫水泡一下這樣對鷹有好處也避免感冒。
矛隼因為體態(tài)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fā),遂口占一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钡脑娋洹2粌H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夸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zhì)之優(yōu)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矛隼最大的特點是極其善于擒拿天鵝,它先扶搖直上鉆入萬米云霄(天鵝是飛得最高的鳥,30公斤的體重看似笨拙,但是它一般不會低于萬米飛行),然后占據(jù)制高點調(diào)準角度撲向天鵝的頭部,騎在天鵝脖子上控制住方向和角度使天鵝迫降,這樣比它大十幾倍的天鵝就任它宰割了。記得初中學歷史時,曾經(jīng)在書上見過一件叫做“海東青捕天鵝”的女真族玉器。
正是因為海東青善捕天鵝,所以這種鳥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曾經(jīng)引發(fā)過民族間的殊死戰(zhàn)爭。在北宋末年的時候,東北地區(qū)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女真(也就是后來的滿族),杰出的領(lǐng)袖完顏阿骨打就是后來烜赫一時的金國的創(chuàng)始人。不過最早的時候女真還只是遼的一個附屬國,最后一代的遼天祚皇帝是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遼國經(jīng)常欺凌弱小的女真,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日益加深。
像契丹、蒙古、女真這樣的游牧民族,畋獵是維持生計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但是偏偏只有女真族人善于訓練海東青之類的獵鷹,于是遼國就向女真強征海東青,無端欺凌弱國。
矛隼是價值連城的猛禽。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guī)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矛隼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到了清代,一只矛隼竟值30兩白銀(相當于中庸之才半世的收入),可見其何等珍貴。
矛隼神俊的形象很早就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康熙皇帝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的詩句。
紅腿小隼(學名:Microhierax caerulescens/Collared Falconet),為隼科小隼屬的鳥類。多見于森林邊緣以及很可能筑巢于樹洞。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孟加拉國。[1] 紅腿小隼幾乎與麻雀一樣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2]
紅腿小隼雖然也屬于猛禽,體長14~16厘米,與其他兇猛雄壯的猛禽相比,顯得十分纖小。它的前額為白色,眼睛上有一條寬闊的白色眉紋,往后經(jīng)耳覆羽與上背的白色領(lǐng)圈相連,頰部和耳覆羽為白色,從眼睛前面開始有一條粗著的黑色貫眼紋經(jīng)過眼睛斜向下到耳部。上體包括翅膀和尾羽都是黑色,并且具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前額、眉紋和上背的領(lǐng)圈為白色,貫眼紋為黑色。喉部為暗棕色,胸部和腹部為暗棕色,兩脅、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都是暗棕色,飛翔的時候翼下為白色,飛羽的下面具有黑色的橫帶,尾羽的下面為黑色并且具有白色的橫帶。虹膜為褐色,嘴為石板藍色,尖端有時為綠黑色,腳和趾黑色。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及東南亞。 分布狀況:在中國極為稀少,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云南省的盈江地區(qū)。亞種burmanicus為云南西部(盈江)的留鳥。指名亞種為印度東北部的留鳥,有高海拔2000米的記錄,可能亦見于西藏東南部。國外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產(chǎn)緬甸亞種,但極為罕見,1980年才首次報道,僅記錄于云南盈江,為留鳥。
紅腿小隼棲息于開闊的森林和林緣地帶,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也到山腳平原和林緣地帶活動。常單獨活動,或是快速地煽動兩翅在樹林間進行鼓翼飛翔,間或穿插著滑翔,或是靜靜地棲息在枯樹的樹梢之上。性較膽怯。叫聲纖細而高亢。主要以小型鳥類、蛙、蜥蜴和昆蟲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過在空中飛翔,不斷地覓找和追捕各種昆蟲和小型鳥類,以及站在開闊地區(qū)的樹上,觀察地面動物的活動,發(fā)現(xiàn)后立刻飛下捕獵。叫聲為尖厲叫聲及低聲吱叫。
繁殖期為4—6月,營巢于腐朽的樹洞中,每窩產(chǎn)卵4一5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污黃白色,具紅色斑點。親鳥有較強的護巢性。
1、《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 Ⅱ
生效年代: 1997;
2、《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04年鳥類紅色名錄;
3、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5.是聯(lián)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獵隼(學名:Falco cherrug)大型猛禽,為隼科隼屬的鳥類。多生活于高山和高原。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主要以鳥類和小型動物為食。分布廣泛,中國和中歐、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見??神Z養(yǎng)用于狩獵。
與游隼的區(qū)別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獵隼。阿爾泰隼F. c. altaicus比亞種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帶,且下體縱紋較多。
棲息地過,搏擊長空的英姿。
食物
獵隼主要以中以鳥類和小形獸類為食,如巖鴿、百靈、雪雀等,還捕食兔、鼠兔等,獵隼數(shù)量較少,且活動范圍較大,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巢。
捕食動作
每當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獵物時,總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飛機一樣可以減少阻力的狹窄翅膀飛行到獵物的上方,占領(lǐng)制高點,然后收攏雙翅,使翅膀上的飛羽和身體的縱軸平行,頭則收縮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獵物猛沖過去,在靠近獵物的瞬間,稍稍張開雙翅,用后趾和爪打擊或抓住獵物。此外,它還可以像殲擊機一樣在空中對飛行的山雀、百靈等小鳥進行襲擊,追上獵物后,就用翅膀猛擊,直至獵物失去飛行能力,從空中下墜,再俯沖下來將其捕獲。
分布范圍
中歐、北非、印度北部、中亞至蒙古及中國。 在中國大陸,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肅、內(nèi)蒙古、遼寧、西藏、河北等地。
分布狀況
不常見季候鳥。亞種milvipes繁殖于新疆阿爾泰山及喀什地區(qū)、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肅、內(nèi)蒙古及至呼倫池;有記錄經(jīng)遼寧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
隼類的貿(mào)易驅(qū)使人們捕捉而導致種群數(shù)量下降。
亞種altaicus為甚罕見季候鳥。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區(qū)、青海湖周圍及內(nèi)蒙古中部。
獵隼北方亞種(學名:Falco cherrug milvipes)。在中國大陸,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肅、內(nèi)蒙古、遼寧、西藏、河北等地。[1]
獵隼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二級動物。
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種猛禽,分布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峽谷。它們是西印度群島中最獨特的物種,可能是于上新世晚期的杰拉階獨自演化成特有的物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目: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隼科 Falconidae
屬: 隼屬 Falco
種: 毛里求斯隼 F. punctatus
二名法 Falco punctatus Temminck,1821
毛里求斯隼長26-30.5厘米,重250克。雄鳥較雌鳥稍為細小。翼展45厘米,雙翼較圓。[2]飼養(yǎng)下它們的壽命約有15年。
它們會在森林內(nèi)獵食,主要吃壁虎、蜻蜓、蟬、蟑螂及細小的鳥類。
毛里求斯隼在毛里求斯殖民前的數(shù)量就只有175-325對,可能是因伐林及臺風的影響。
最嚴重的衰落是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間,因大量使用滴滴涕及如貓、獴及長尾獼猴等入侵物種的掠食所致。
它們最近親的留尼汪隼亦于1700年滅絕。
于1974年,毛里求斯隼的數(shù)量只余下4只,當時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
飼養(yǎng)計劃于是展開,最初的嘗試都是失敗的,直至于1979年成功人工孵化雛鳥后,它們的數(shù)量才逐步回升。它們的數(shù)量已超過800只,數(shù)量仍在上升,估計其棲息地仍可以容納多50-150只。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自1994年就將它們的狀況降級為易危。
猛隼(讀音:měng sǔn)是一種中型猛禽,屬于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頭部和飛羽為黑色,其余上體均為石板灰色,頰部、喉部和頸部的側(cè)面等均為棕白色或皮黃白色,其余下體包括翅膀下面為暗栗色,沒有斑紋。
猛隼(拼音:měng sǔn)(學名:Falco severus)體形大小與燕隼差不多,是小型猛禽。猛隼棲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塊叢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躍。該物種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保護物種。[1]
猛隼體長25—30厘米,體重180—249克。頭部和飛羽為黑色,其余上體均為石板灰色,頰部、喉部和頸部的側(cè)面等均為棕白色或皮黃白色,其余下體包括翅膀下面為暗栗色,沒有斑紋。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腿及腳黃色。叫聲類似“kekeke”。似大型的燕。休息時多在樹枝上。叫聲:似黃爪隼的哭叫聲kekekeke。
猛隼為小型猛禽。棲息在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塊叢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躍。主要以鞘翅目昆蟲、小鳥和蝙蝠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邊飛行,一邊追捕獵物,捕到后直接帶到樹上去啄食。一般生活于多樹的山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繁殖期為4一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懸崖邊上的高大樹木上的烏鴉以及其他鳥類的舊巢,偶爾也在懸崖的巖石邊自己筑巢,但巢極為簡陋而粗糙。每窩產(chǎn)卵3—4枚。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5天。
1、《華盛頓公約》CITES 瀕危等級:附錄Ⅱ 生效年代: 1997
2、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3.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
4.聯(lián)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猛隼指名亞種(學名:Falco severus severus)。在中國大陸,分布于云南、廣西、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阿爾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獵隼體形略大,體長50一59厘米,體重800—1627克。上體藍石板灰色到紅褐色,有整齊的暗色橫斑,下體為肉桂皮黃色,具有滴狀的暗色斑點。尾羽為藍灰色或褐色,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另外,它的跗跖被羽部分比獵隼的要多一些,超過總長度的二分之一
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鳥綱 隼形目隼科隼屬阿爾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獵隼體形略大,體長50一59厘米,體重800—1627克。
上體藍石板灰色到紅褐色,有整齊的暗色橫斑,下體為肉桂皮黃色,具有滴狀的暗色斑點。
尾羽為藍灰色或褐色,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另外,它的跗跖被羽部分比獵隼的要多一些,超過總長度的二分之一。
阿爾泰隼從前也曾被認為是獵隼的一個亞種,在國外繁殖于土耳其、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西南部等地。在我國極罕見,國內(nèi)分布于青海和新疆等省區(qū)。繁殖于新疆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和青海湖等地區(qū)。
阿爾泰隼主要生活于阿爾泰山森林線以上的裸露巖石地區(qū),經(jīng)常棲于森林和草原。冬季游蕩期間也下遷到森林、山腳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單獨活動。主要捕食鳥類和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也捕食水鳥和野兔。
繁殖期為4一6月,營巢于懸崖巖石上,巢由枯枝構(gòu)成,結(jié)構(gòu)較簡陋,無任何內(nèi)墊,巢的直徑為75一100厘米。
巢可以多年使用,每窩產(chǎn)卵2一5枚,卵的大小為56×42毫米,顏色為赭色,具有小的紅褐色斑點。育雛期大約為40—45天。
侏隼屬猛禽 猛禽 隼亞科猛禽 隼形目 隼科
隸屬于隼形目隼科。體長20厘米,體重54—67克。
體長20厘米,體重54—67克。
分布于非洲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烏干達東北部、肯尼亞到坦桑尼亞北部,以及從安哥拉、納米比亞到南非西北部一帶。
棲息于植被稀少的沙漠、半沙漠地帶。
以小型蜥蜴和大型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鳥類和無脊椎動物等。
不同地點的繁殖期不同,有時一年繁殖兩次。
每窩產(chǎn)卵2—4枚,孵化期28—30天,育雛期27—40天。
黃爪隼棲息于開闊的荒山曠野、荒漠、草地、林緣、河谷,以及村莊附近和農(nóng)田地邊的叢林地帶,在天山地區(qū)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qū),特別喜歡在荒山巖石地帶和有稀疏樹木的荒原地區(qū)活動。
黃爪隼棲息于開闊的荒山曠野、荒漠、草地、林緣、河谷,以及村莊附近和農(nóng)田地邊的叢林地帶,在天山地區(qū)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qū),特別喜歡在荒山巖石地帶和有稀疏樹木的荒原地區(qū)活動。性情極為極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群活動。常在空中飛行,并頻繁地進行滑翔。叫聲尖銳。主要以蝗蟲、蚱蜢、甲蟲、蟋蟀、叩頭蟲、金龜子等大型昆蟲為食,也吃嚙齒動物、蜥蜴、蛙、小型鳥類等脊椎動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蟲。有時也在地上捕食。
叫聲:高叫聲似紅隼但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氣聲chay-chay-chay。幼鳥尖叫如紅隼。
黃爪隼在國外繁殖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歐洲南部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巴爾干半島各國以及波蘭南部,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非洲其他地區(qū)、亞洲西部的伊朗、阿拉伯半島、印度和緬甸。在中國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甘肅和新疆等地。
黃爪隼較為罕見,在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新疆等地為夏候鳥,在云南為冬候鳥。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遷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離開繁殖地。它也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之一。
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于山區(qū)河谷懸崖峭壁上的凹陷處、巖石頂端的巖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樹洞中營巢的。通常每窩產(chǎn)卵4一5枚,偶爾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淺黃色,被有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僅在白天偶爾替換雌鳥。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鳥覓食飼喂,大約經(jīng)過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雌鳥前額為污白色,具纖細的黑色羽干紋;眼上有一條白色眉紋;頭、頸、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黃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縱紋和橫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飛淡棕色;中央尾羽藍灰色,僅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外側(cè)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橫斑。虹膜暗褐色,嘴藍灰色,跗和趾淡黃色,爪淡白色。
小隼屬鳥綱、隼形目、隼科。拉丁學名為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部的安徽、江蘇、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小隼體長約17厘米。上體呈黑色,前額有一道較細的白色橫紋。眼先、頰、眉紋及下體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側(cè)尾羽內(nèi)和飛羽內(nèi)密布白色橫斑。眼部為暗褐色,嘴與腳為暗灰近黑色,蠟膜呈淡灰色。
小隼屬鳥綱、隼形目、隼科。拉丁學名為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部的安徽、江蘇、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小隼體長約17厘米。上體呈黑色,前額有一道較細的白色橫紋。眼先、頰、眉紋及下體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側(cè)尾羽內(nèi)和飛羽內(nèi)密布白色橫斑。眼部為暗褐色,嘴與腳為暗灰近黑色,蠟膜呈淡灰色。
小隼通常棲息于森林、河谷的開闊地帶,特別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區(qū)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能捕捉小型鳥獸。繁殖時將卵產(chǎn)于樹洞中。
命名人及年代: (Blyth, 1843)
分類:小隼屬于鳥綱、隼形目、隼科、小隼屬
分布范圍:國外分布于印度東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部的安徽、江蘇、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分布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見于中國有林覆蓋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蘇南部。
習性:小隼通常棲息于森林、河谷的開闊地帶,包括稻田,常立于無遮掩的樹枝上。特別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區(qū)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能捕捉小型鳥獸。繁殖時將卵產(chǎn)于樹洞中。
雖然和最大最兇猛的游隼體形一樣,但攻擊性很弱,只捕食行動遲緩的小型獵物。腿較長,翅膀則較寬,與其他隼不同,占領(lǐng)一定范圍的棲息地,但更喜在開闊地區(qū)活動
雖然和最大最兇猛的游隼體形一樣,但攻擊性很弱,只捕食行動遲緩的小型獵物。腿較長,翅膀則較寬,與其他隼不同,占領(lǐng)一定范圍的棲息地,但更喜在開闊地區(qū)活動。
捕食時,常站在制高點上長時間等候,一看見地面上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幼鳥或受傷的鳥、爬蟲類和昆蟲,即猛撲而食,叫聲粗厲刺耳。
利用烏鴉等大型鳥的舊巢,或把巢建于白蟻冢上。 新幾內(nèi)亞南部和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qū)。 雌鳥的體形比雄鳥大,有淡褐色胸羽和淺色羽毛兩種色型。塞舌爾隼(Falco araea),又名塞舌島隼,是塞舌爾特有的一種猛禽。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隼科 Falconidae
隼屬 Falco
塞舌爾隼 F. araea
二名法
Falco araea
(Oberholser,1917)
塞舌爾隼是最細小的隼,只長18-23厘米,翼展40-45厘米。它們的翼較短及圓。雄隼的上身呈紅褐色,有黑色斑點,下身呈淡黃色,沒有斑點。
頭部及臀部呈深藍灰色。尾巴是藍灰色的,有黑色斑紋。喙深色,腳及蠟膜都是黃色的。雌隼外表像雄隼,稍為大型及淡色。雛鳥是褐色的,頭部有斑紋,胸部有斑點,尾巴端呈淡黃色。
塞舌爾隼棲息在森林、叢林及農(nóng)地。它們很少會在天上飛翔,會坐在一旁待獵物出現(xiàn),俯沖而下捕捉獵物。它們主要吃蜥蜴,占了其食性的92%,并且會吃細小的鳥類、青蛙、大家鼠及昆蟲。
塞舌爾隼的地盤只有40公頃大,是猛禽中最細小的。它們于8月至10月間繁殖。
它們會在山崖、樹上或建筑物中筑巢。它們筑巢只是在掘坑,并不會用任何物料。每次會生2-3只蛋,蛋呈白色,有褐色的斑紋,孵化期為28-31日。雛鳥出生后35-42日就會換羽,并與父母同住往后的14星期。
塞舌爾隼的數(shù)量只有約800只,故被列為易危。在低地筑巢的失敗率達70-80%。它們以往可能在塞舌爾最大的島嶼上繁殖,但現(xiàn)時已知只在馬埃島、錫盧埃特島、北島、普拉蘭島及其他周邊小島繁殖。它們于1977年被重新引入到普拉蘭島。
對塞舌爾隼的威脅包括有失去棲息地、被掠食及與入侵物種的競爭。大家鼠、貓及倉鸮都令蜥蜴的數(shù)量大幅減少,且會吃塞舌爾隼的蛋及雛隼。
倉鸮及家八哥也占據(jù)了很多適合筑巢的位點。
以往因誤會塞舌爾隼會獵食家禽及迷信它們是死亡的先兆而遭人類獵殺,但這種情況已經(jīng)很少出現(xiàn)。
瓜達盧長腿兀鷹(Caracara lutosa或C. lotusos)是一種已滅絕的猛禽,與卡拉卡拉鷹和鳳頭卡拉鷹是近親。它們最初是分類在Polyborus中。
在20世紀初以前,瓜達盧長腿兀鷹棲息在墨西哥的瓜德羅普。因為瓜達盧長腿兀鷹以往被認為是卡拉卡拉鷹的亞種,故后者有時會被稱為瓜達盧長腿兀鷹。它們于2000年被定為獨立的物種。
早期的觀察者指瓜達盧長腿兀鷹為“惡魔”。它們因牧羊業(yè)的獵殺及毒害而滅絕。1876年時,它們在島內(nèi)仍很普遍。但到了1897年時,就只見到一只,但相信仍未消失。于1900年,Rollo Beck捕捉了9只瓜達盧長腿兀鷹作為標本。他可能射殺了島內(nèi)最后一只卡拉卡拉鷹。于1903年有多個未確認的報告見到它們,但于1906年就肯定了它們的消失。
瓜達盧長腿兀鷹是其中一種人類克意滅絕的物種。由于它們有時會獵殺幼羊,牧羊業(yè)則要求殺絕它們。它們的棲息地被數(shù)以萬計的野山羊所破壞,導致了其他物種的滅絕。
已知一種寄生蟲Acutifrons caracarensis與瓜達盧長腿兀鷹一同滅絕。
目前共發(fā)現(xiàn)了約35個瓜達盧長腿兀鷹的標本。這些標本分別存放在芝加哥、華盛頓及倫敦。
埃莉氏隼
Falco eleonorae
隸屬于隼形目隼科。體長36—42厘米,體重350—388克。分布于從地中海到非洲東部和馬達加斯加等地。棲息于海島、海岸附近的森林和濕地。以大型昆蟲和較小的鳥類為食。7—8月繁殖,筑巢于海邊懸崖上或灌叢中的地面上,每窩產(chǎn)卵1—4枚,孵化期28—30天,育雛期為37天,2—3歲時性成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