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提高生活品質不僅要基于金錢的多寡,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位?!?/b>
而感受我分為兩點來談:
第一點,人際交往圈的質量。
生活品質的感受是取決于人本身的感受。
通俗點說,你覺得高,那就是高。得找到有共同價值觀(起碼在物質選擇上)的人群,才能獲得比較高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不然再有錢,再注重“牛腱子肉、卡門培爾干酪、高級沙司、鮮奶油”之類的,也會活得相當的不自在。
在小城市可能更容易被身邊的人強加價值觀,即使你不認同。
舉個例子吧。
我的好友,目前在讀大學,住的是學校的集體宿舍。
她覺得宿舍的人難以相處,最大的一點就是:無論她買什么東西,總會被舍友以“敗家”評價。
一雙數百元的運動鞋,都會被舍友以“我30塊也能穿的很好,你這是敗家”來批判。
說的難聽點,價值觀不同,你做什么都戳他們G點。
【補充:我沒有覺得穿30元運動鞋有什么不妥,全是個人的選擇。但是沒有必要通過批判數百元運動鞋來證明自己的“勤儉”,這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和極大的冒犯?!?/span>
第二點,忠于自己。
忠于自己首先要保持敏感度。
忠于自己的感受——包括味覺、聽覺、嗅覺等等。
以下為例子:
保持敏感度,我們可以這么來:
忠于味覺:減少重油重鹽的烹調方式,極力品位食材的鮮度。
忠于聽覺:減少刺激性強節(jié)奏音樂對大腦的轟炸,聆聽純粹的自然之聲,或者尋找聽起來十分舒適的音樂。
忠于嗅覺:不用刺激性香水,用含少量香料或者不含的護膚品,保持室內潔凈通風。
還有很多方面。
最后,我的消費觀。
有人提到錢,沒錯,購買高質量的商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
但是請不要成為物質生活的附庸。
而我認為提高對商品的價值判斷,最重要的是:減少價格崇拜。
通俗點來說就是減少價格的高低對商品的購買影響。
從結構上來說,我們購買一樣商品時候,首先考慮是應該是質量,再者是合適(家具家居對于居室的顏色,服裝衣物對于自己的氣質體型等),最后才考慮價錢。
價錢昂貴,但是覺得不適,不要說服自己“反正買都買了”“奢侈品肯定就是好的”。
請立即退貨,或者轉手送人,攢垃圾是沒辦法提高生活質量的。
小城市與大城市相比,也許在便利性上有很大的差別。
但是我認為目前可以通過網絡購物、海外代購等方式解決,所以沒詳細論述。
奢侈品什么的,銀泰網和天貓都有很多旗艦店;而食材選擇,順豐優(yōu)選、一號店則有相當多的進口食品。(非廣告)
舉例子而已,馬云那什么都有。買不到自己找渠道。
文中的太太買不到東西這點,是可以解決的。
說小城市沒有生活品質的,我就舉個大實例子吧。
我的姨奶奶,某上市公司創(chuàng)始人。
她就在所謂的小城市居住。
建了個別墅群,把房子分給很多生活貧困的親戚。將部分工廠的經營權轉交給他們年輕的后輩,讓他們擁有賺錢的能力。
不僅惠及身邊人,她還資助了很多素不相識的貧困的孩子讀書。
夠格也有本去大城市生活了吧?
但是她對生活的觀念,可能跟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有錢人似乎不同”。
她在別墅里養(yǎng)豬、養(yǎng)雞、種菜,我家過年時候還能收到她家自制的臘肉。
我去串門時候,她問我臘肉味道如何,我說很好,她很開心。
養(yǎng)豬種菜需要物質基礎嗎?我看不至于吧。
你硬要養(yǎng)點什么來提高生活質量,成本是很低的。
保持敏感,忠于感受,就是在提高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消費。
人不要成為物質的附庸。
以上。
補充:
別人的建議可能看著很美好但是實際上可能并不適合自己。所以我一條也沒提。不過之后有空會補充的。
試問有幾個人是發(fā)自真心的喜歡看書,喜歡悠閑如同養(yǎng)老般的生活,真的能與外界隔絕到如同被社會拋棄一般呢。
具體的方法是需要自己去發(fā)現的。我只能將我提高生活品質的方法稍微描述一下,最后的思考總應該自己完成吧。
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不是最清楚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