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我2014年在張家港做的一個講座的一部分。
考試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今天無論你是誰,只要生下來你都逃無可逃,今年高考前網(wǎng)上有這么一幅漫畫:一個搖籃里躺著一個孩子,搖籃的一頭貼著一張紙牌,上面寫著:高考倒計時6574天??戳苏孀屓诵乃幔坪跞松瓦@一條道,你不走還就不行。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課外的家教,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問題是怎樣的幫助才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成績,而不只是一味地以犧牲他們的休息時間為代價。我的建議是找一個相關學科專業(yè)人士,把他近期的作業(yè)和試卷認認真真的看一看,這專業(yè)人士是會判斷你的孩子在這個學科上的問題在哪里,然后給這個孩子有效的建議,而不是讓孩子每個周末和假期都到他家去接受家教。
我們所說的家教輔導,大多數(shù)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家里弄幾個孩子,發(fā)一份練習題或試卷,大家先做,做好了,一起講一下就完事,很少有針對每個孩子的具體問題來教的。我們夫妻兩個從來不給人做家教,偶爾也會給親戚朋友的孩子做一下診斷,將問題找出來,提醒他這個問題的要害在哪里,不解決會帶來哪些后續(xù)的問題,讓他自己認識到為什么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進而提供他所需要的幫助,這當中不會犧牲孩子多少休息時間的。
寄希望通過家教一下子提高幾十分不可能的,因為有考試分數(shù)就有高低,就有起伏,那是正常的,如果一直是第一,那反而是不正常的,我們要關心的是孩子除了會做題,會考試還會做什么,如果其他什么都不會,那不就是考試的機器了?
把請家教的銀子攢下來,送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更劃算
許多事情我們還是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天分。有這樣一個孩子,中考考到一所相對差的高中,家長通過關系,花了點錢讓他到當?shù)匾凰喈敽玫母咧心顣?,結果孩子跟不上,休學了半年,又回到原來的學校去接著上,但還是跟不上,于是再也不愿意去學校了,孩子天天就在家里上網(wǎng)游戲。他埋怨父母,讓他一會轉到這里一會轉到那里。其實所謂好學校,落實到具體的個人身上,就是適合他的學校。我們萬不可自作主張為孩子選擇不適合他們的“好學?!?。
我有個建議,在中國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你們有錢的還是省省,把請家教的銀子積攢下來,有機會讓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心理學和腦科學神經(jīng)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的遺傳基因是不一樣的,這決定了不同人的智能因子不一樣,有的具有特殊的天賦,有的平平常常,有的興趣點在運算上,有的興趣點在運動上,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信心滿滿,就要努力找到他身上的亮點,也就是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接下來就需要鼓勵,讓他把這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發(fā)揮到極致。比如說有的孩子有表演的天賦,有的孩子有唱歌的天賦,有的孩子有繪畫的天賦,有的孩子有動手的天賦。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考試從來就考不好,但是他手很巧,什么東西到他手上,他能夠大卸八塊,然后又完整地拼湊起來。
精神醫(yī)學家斯特拉·契斯進行一項長達45年的空前研究,從研究對象的嬰兒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期。從1956年開始,她就跟蹤隨訪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238名新生兒,觀察他們父母的不同育兒之道,探究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經(jīng)過最初10年的實驗探究,她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很抓人眼球——《你的孩子是人》,書中指出,孩子不是一個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機器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父母能欣賞這種獨特性,孩子就能茁壯成長。她的研究驗證了一位成功家長曾經(jīng)對我說的育兒之道,“對待孩子的相同之處就是對他們區(qū)別對待”,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
很多時候我們期望孩子出類拔萃,其實就是為自己、為了面子
我總覺得,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是改變我們這些成人的思維定勢。我們習慣了用我的方式或者你的方式解決問題,很少有第三種選擇。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要學會第三選擇。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觀點,聽聽他人的觀點,在我與他人的觀點中找到另一個觀點。所謂第三選擇,不是要我們妥協(xié)。孩子的教育,靠妥協(xié)解決不了問題,即便現(xiàn)在解決了,危險也就同時埋下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發(fā)出來。前面說的那個孩子,父母滿足他的要求不去學校讀書了。但說不定哪一天他又會責怪父母為什么沒有阻止他放棄上學而在家玩游戲的行為。
作為家長,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希望老師給我們一本葵花寶典一下子解決問題?;蛘呦M谖覀冋J為學習好的孩子身上找到參照系。而我一直認為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你不要拿你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如果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了,還是你的孩子嗎?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而且老師不是他的親生父母,許多問題老師是幫不上忙的,不然許多老師也不會在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糾結了。
糾結的背后是,我們其實就是為自己,為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能在別人面前趾高氣揚。人家的孩子考上清華,你心里想,要是我家的孩子考上清華,我就抬的起頭來了。孩子在許多時候,不過是我們的招貼而已,他們考了好學校,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光宗耀祖了。所以我們總是用我們的標準要求孩子,如果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我們就糾結,就上火。于是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糾葛越來越多,分歧越來越大。改變對抗的最佳選擇就是尋找第三選擇。
發(fā)現(xiàn)孩子有問題,與其責備,不如認認真真聽他說
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在那里,不解決,永遠是問題,唯有正視并解決它。我們不能只看見自己看不見對方。夫妻之間,父子、母子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總是自以為很了解對方,而事實上我們總是知之甚少。我們往往只關注自己不關注對方,尤其是在對待孩子問題上。如果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我們就要努力了解孩子。
最近一位家長同我說,她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一下子由前幾名掉到三十幾名之后了,而且總是流露出“不想學”、“上學太累”的想法。其實,這正是孩子的真心話,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真的是太累了。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們就會轉變思考問題的立場。我們就會去思考為什么成績一下子會落下來,為什么過去沒有埋怨,這當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使得孩子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原因找到了,才可能解決問題,也許是她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子。喜歡上一個異性,有兩種走向,其中一種走向就是成績急劇下降。也可能是因為某次考試的不順,受到了挫折,打擊了孩子的信心。
早在80年前,有位教育家就提醒我們,對孩子的批評教育要在密室里進行,也就是要關起門來,你跟孩子兩個人悄悄地說,還要替他保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使用發(fā)言權杖溝通法則,其實就是傾聽,你認認真真的聽她說,找機會與她閑聊,聊跟學習無關的事情,閑聊是最沒有堤防意識的,不經(jīng)意當中是會把他的隱私暴露出來的。
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學會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直覺會給我們帶來創(chuàng)意和樂趣,我們要以雙方的差異為榮,沒有差異就沒有個性,沒有差距就沒有自我。你的孩子如果跟你一樣,你還有希望嗎?
我跟夫人當初最大的心愿是:我們的孩子一定要考上比我們當初更好的學校。為什么?我沒上過大學,我夫人上的是大專。我們也是俗人,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女兒能考個本科,這也是平常人平常心。她從小就喜歡讀書,喜歡聽故事。有一回我?guī)缴虾5呐笥鸭彝?,朋友就是做記者的,送給她許多書,她很羨慕,朋友一家也都鼓勵她說跟叔叔學,將來也上叔叔考上的復旦大學,也學新聞專業(yè),也做記者。她那時候才5、6歲。最早的時候,她想做老師,我們說不能做,爸爸媽媽都是老師,老師很辛苦。孩子觀念的改變是要有契機的。不過回過頭來看,我丫頭的這個選擇的改變既有正確的一面,又有錯誤的一面:正確在于她似乎天生就是干記者的,錯誤在于記者原來比教師更苦,還有危險。
人生,其實是有許多不可預料的前景的,你設計得再完美,也只是設計而已,將來的路還是要孩子們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順應孩子的天分,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