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和京劇字音
一、什么是反切
古代沒有音標,也沒有拼音字母,只能用文字作為注音工具,給另外的漢字注音。應用范圍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方法是“反切”注音法。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漸改進的。漢代人為了讀懂先秦典籍,一直在探索為漢字注音的方法,曾經有“直音”、“譬況”、“讀若”等注音方法。
直音,是直接用同音字來注音。此法最便捷準確,但有很大限制:如果找不到同音字,或者找到了同音字,但是個生僻字,起不到注音的作用。
譬況,是拿一個字作為參照,說明要注音的字和參照字在發(fā)音上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把兩個字(或一字的兩個讀音)放在一起加以對比,說明其間的不同。
讀若或讀如,是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提示要注音的字的讀音。
東漢末年,發(fā)明了反切,漢字注音方法前進了一大步。
反切,又叫“反語”或“切語”,是用兩個漢字給另外一個漢字標注讀音。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注音的兩個字是“反切上字”、“反切下字”。關于“反”和“切”的含義,“所謂反切者,蓋反復切摩而成音之意也?!惫湃瞬涣私馄匆舻脑恚J為反切的關鍵是“反復切摩”,把兩個反切字反復連讀,最后才能合成一個音節(jié)。學會這種方法,對古人來說,不是那么容易的。宋代人說:“文人學士,論及反切,便瞪目無語,以為絕學。”
用拼音的原理來理解反切就很容易了。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取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兩者結合成另外一個音節(jié),就是被切字的讀音。
例如:
秋,七由切,即‘七’的聲母q和‘由’的韻母iu:讀作qiu。
風,方戎切,即‘方’的聲母f和‘戎’的韻母ong:讀作fong.。
起,墟里切,即‘墟’的聲母x和‘里’的韻母i:讀作xi。
(風、起的反切音和普通話讀音不同,我們這里且不管它,只是關注反切的方法。)
反切的產生在中國文化史和語文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反切解決了在書面上有效的給漢字注音這樣一個重大課題,也促成了漢語音韻學的建立。因為有了反切,才知道如何分解漢字的字音,才能產生出韻書。
反切使用漢字做反切字,同一個反切切出的讀音在不同方言中得出的讀音可能不同。很多古代的反切,按照現(xiàn)代讀音去切,也得不出被切字的正確讀音。這是反切方法的局限。
二、京劇字音
京劇的字音是以漢語音韻學為理論基礎的,又具有一些適應演唱需要的特點。京劇的字音分字頭、字腹、字尾,字頭對應聲母,字腹、字尾對應韻母,以五音、四呼、曲韻六部為規(guī)范之。用反切來說明京劇吐字的規(guī)律是不充分的。
要唱好京劇的字,了解一些音韻知識是很有好處的。以下我對五音、四呼、曲韻六部做一簡單介紹:
1、五音:古音韻學把聲母按照發(fā)音部位分為唇、齒、舌、牙、喉五音,現(xiàn)代漢語音韻學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為雙唇音、唇齒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七音。見下表:
雙唇音:b、p、m;
唇齒音:f、(v :方言聲母);
舌尖前音:z、c、s;
舌尖中音:d、t、n、l;
舌尖后音:zh、ch、sh、r;
舌面前音:j、q、x;
舌根音:g、k、h。
2、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具體解釋如下:
開口呼的韻母,是沒有韻頭,以a、o、e為主要元音的韻母;
齊齒呼的韻母,是韻頭或韻腹是i的韻母;
合口呼的韻母,是韻頭或韻腹是u的韻母;
撮口呼的韻母,是韻頭或韻腹是ü的韻母。
3、曲韻六部:清代戈載著《詞林正韻》,把收音分成六類,即:展輔收音、斂唇收音、直喉收音、穿鼻收音、抵腭收音、閉口收音,俗稱“曲韻六部”,現(xiàn)今仍然沿用。
展輔收音:以i收尾,用于懷來轍和灰堆轍。
斂唇收音:以u或。收尾,用于遙條轍和油球轍。
穿鼻收音:以ng收尾,用于江陽轍和中東轍。
抵腭收音:以n收尾,用于言前轍和人辰轍。
直喉收音:指無韻尾的開口韻。用于發(fā)花轍和梭波轍,兩者均無韻尾,都是開口呼,叫直喉收音。
閉口收音:以m收尾。普通話中只有個別的嘆詞屬于此類。
唱京劇講究的是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正確,發(fā)音的口型、位置正確,五音、四呼、收音就是對發(fā)音口型、位置的歸納。
閱讀(80)|評論(5)|收藏(0)|打印|舉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