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粵王井)位于廣州市應元路西端,在廣東省科學館內。這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南越王 趙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狀,寬丈余。到
宋代,番禺縣令于伯桂加蓋大石板,并開鑿9個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南漢王劉龔曾獨占此井,稱“玉龍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文豪蘇東坡曾寫信說,“廣州一城人”都喜歡飲這口井的水,可惜只有“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清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獨占此井達1O年之久,在四周筑起磚墻,派兵把守,還貼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答四十。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廣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為廣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國初年,軍閥龍濟光曾派幾十士兵輪番抽水,想清理這口廢井,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水排干,可見井水的客量很大。舊時,市內的一些茶樓號稱山水名茶、也從這口名井取水,以招徠顧客。20世紀50年代,仍有許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飲用。60年代以后,由于周圍環(huán)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跡。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曾經(jīng)有人議論開發(fā)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資源,也有人想毀井用地,并于1996~1997年間,出現(xiàn)了“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道得十分熱鬧,最后以“恢復原貌”告終。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廣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為廣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國初年,軍閥龍濟光曾派幾十士兵輪番抽水,想清理這口廢井,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水排干,可見井水的客量很大。舊時,市內的一些茶樓號稱山水名茶、也從這口名井取水,以招徠顧客。20世紀50年代,仍有許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飲用。60年代以后,由于周圍環(huán)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跡。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曾經(jīng)有人議論開發(fā)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資源,也有人想毀井用地,并于1996~1997年間,出現(xiàn)了“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道得十分熱鬧,最后以“恢復原貌”告終。
現(xiàn)在的越王井已經(jīng)建設成一個美麗的景區(qū),“粵王井”白石匾后面是一條鋪滿卵石的彎曲小道,寓意“歷史長河”,通向古井。井上建一綠瓦亭,紅墻紅柱,飛檐斗拱,古樸典雅。頂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風飾物——銅朱雀(長頸銅鳥),整體風格和南越王墓和諧一致。通透的圍墻,翠綠的花園,不失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專家設計城市傳統(tǒng)中軸線方案時,也提出在中軸線西側恢復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帶河的六脈渠,創(chuàng)意是以越王井為源頭的六脈渠經(jīng)玉帶河入海,重顯“六脈皆通海”的歷史景觀,把焦點對準越王井,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
廣州應元路的西段在古代叫做清泉街,北邊還有一條清泉橫巷。為什么以“清泉”為名,這就要提到旁邊的一口古井了。相傳南越王趙佗就是因為長期飲用這口井的水,活到了一百多歲仍身體強健。所以,歷史上廣州的歷代帝王都對這口“不老神泉”特別鐘愛。
相傳這井是兩千多年前由趙佗所鑿,因而又叫越王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王曾冊封這口井為“玉龍泉”,而且規(guī)定專
雖然清泉現(xiàn)在只是作為一條街名存在,而越王井也只是作為一處歷史遺跡保存在現(xiàn)在的廣東省科學館內,但這口井留下的歷史傳說卻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越王古井位于應元路,開鑿于秦朝,有近3000年歷史,是廣州老井的鼻祖,又名粵王井和九眼井,稱粵王井是因為此井水是供趙佗食用的,《廣州文物志》記載:“其水力重而味甘,佗飲此水,肌體潤澤,年百有余歲,視聽不衰”可惜井已枯,終有千金也難買此清爽甘露;稱為九眼井是出自先人開鑿技術獨特,井口共由九個小井口組成,這樣精湛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F(xiàn)在的越王井被一座仿古紅磚綠瓦亭子罩住,隱約有些古風韻味。
傳說以前南越王趙佗將一個盛水的金杯拋于井中,結果從石門重新拾得,由此證明,越王井的水和石門是相通的,這就
清泉街北面的清泉橫巷有一個清泉井,聽講是兩千年前南越王趙佗下令開鑿的,所以又稱越王井.
廣州歷來的地方官也很重視這個井.宋朝一個叫丁伯桂的縣令來到井邊視察,看見百姓排長隊來井邊取水,而且經(jīng)常因為取水發(fā)生碰撞,沖突.丁伯桂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官就一定要為百姓做好事,就派人修繕這個井,還用一個鑿了九個窟窿的大石擺在井上,使百姓可以同時用九個口汲水.后來,丁伯桂去井邊了解民情,看到一個駝背老人來井邊汲水,取了好久才由一個后生幫忙拿到一罐,然后步履蹣跚的走回家去.丁伯桂問老人為什么老了不在家里休息,叫子女來取水?老人就說道自己孤身一人,如果有子女就好了.丁伯桂回到縣衙以后就派人去了解生活在縣里的,還要求里正(相當于現(xiàn)在的街道主任)安排好他們的生活.這件事在民間傳開,百姓都說丁縣令確實是百姓的父母官.
歷史:這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狀,寬丈余。到宋代,番禺縣令于伯桂加蓋大石板,并開鑿9個井眼,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如今,廣州最古老的越王井只能孤單地坐在厚厚的圍墻之內。在應元路,越王井被朱紅磚圍起來,行色匆匆的途人就只能看看圍墻上的文物古跡牌。如透過欄桿看,則可見圍墻內植物蔥郁,只是難以再睹曾經(jīng)的越王井。而以前住在越王井附近的老居民大多已搬走,居民區(qū)現(xiàn)已變成商鋪或拆除。記者詢問了圍墻旁邊商鋪的人,檔主們均表示只知道越王井的存在,至于其他的就無從考究了。
一位就住在徐家巷旁邊的梅姨說,她是1995年搬過來的,那時候越王井已經(jīng)被列為文物單位,盡管有圍墻和鐵門,不少小孩還是偷偷地爬墻進去玩水。但近幾年已經(jīng)很少人進去玩了,估計井也干枯了。
越王井是廣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井,它又叫做“粵王井”、“九眼井”,相傳是南越王趙佗開鑿。其泉味清洌,趙佗飲此井水,肌體潤澤,活了100多歲,仍視聽不衰。又聞越王井可通石門,遇大旱亦不涸,古時候附近的官署和居民都靠越王井水為生。由于越王井貢獻大,歷史悠久,廣州人十分珍視它。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越王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筑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o年代發(fā)現(xiàn)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fā)現(xiàn)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fā)現(xiàn)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fā)現(xiàn),被認為是嶺南地區(qū)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fā)現(xiàn)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fā)現(xiàn)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筑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qū)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qū)。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fā)現(xiàn)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