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朱子作《四書章句集注》沿襲了孔子“述而不作”的傳統(tǒng)——不是另起爐灶,另立系統(tǒng),而是對原有的系統(tǒng)添磚加瓦、拾遺補缺,在添、加、拾、補之中構(gòu)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與學術(shù)大廈。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的注釋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洞髮W》《中庸》叫“章句”。所謂章句,是從漢代就形成的一種著述文體,它以分章析句的方法來解說古書,包括劃分段落、分析詞義、串講文句等。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注釋古書的方式?!洞髮W》和《中庸》采用章句的方式,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兩篇文獻原在《禮記》中,朱子認為《禮記》中的這兩篇文獻有的有錯簡,有的經(jīng)文與傳文不分,所以它們的分章析句是有問題的,有必要加以重新考訂梳理,從而整理出一個可靠的全新的文本?!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大學》古本為一篇,朱子則分別經(jīng)傳,顛倒其舊次,補綴其闕文?!吨杏埂芬嗖粡泥嵶⒎止?jié)。故均謂之‘章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35《大學章句》條)
《論語》《孟子》則曰“集注”。四庫館臣說:“《論語》《孟子》融會諸家之說,故謂之集注,猶何晏注《論語》,裒八家之說稱集解也?!保ㄍ希?jù)臺灣學者陳逢源統(tǒng)計,《論語集注》引用漢宋諸儒注解九百四十九條,采用當朝學者說法六百八十條;《孟子集注》引用漢宋諸儒注解一千零六十九條,采用當朝學者說法二百五十五條。(《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第195頁-196頁)
朱子認為,學術(shù)的發(fā)展必須兼取眾家之長。所以,他在作集注時就著力于“遍求古今諸儒之說”。(《論語要義目錄序》,《朱子文集》卷75)朱子在采集眾家之說時,擇善而從,絕無門戶之見。比如,他對王安石父子的學說并不認同,但在“集注”中依然采用了王氏父子一些解說。朱子采用諸家之說,博取而不失原則,他最看重的是二程及其門人朋友的成果。尤其是在闡釋義理的時候,唯二程之說為尊更是其不變的原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