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光春 圖片 / 網絡
來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領導人曾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為了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增進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yǎng)成自理自立、文明禮貌、互勉互助等優(yōu)秀品質,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fā)改委等11部門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1
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有游學之風,既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
孔子攜弟子周游列國,宣傳禮樂考察風情;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克服萬難險阻取回佛經;
詩仙李白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譜寫了清新靈動、豪放飄逸的不朽詩歌;
沈括從小隨父游歷,成人之后筆記游歷所見所聞所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終成“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
徐霞客胸懷“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遠大夙愿,足跡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一事一記、一景一畫,著有傳世之作《徐霞客游記》。
現(xiàn)代“修學旅行”一詞則源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殖產興業(yè)”,文化上“文明開化”,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鼓勵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人才。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小學生借助當?shù)氐奈幕Y源,從本市到全國、直至世界范圍每年做一次為期數(shù)天的社會學習,提高文化修養(yǎng),謂之“修學旅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增加,休閑旅游逐漸成了家庭度假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首個“修學旅行中心”于2003年在上海成立,該中心還組織專業(yè)人員編寫出版了《修學旅行手冊》,倡議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qū)聯(lián)合打造華東研學旅行文化游黃金線路。2006年山東曲阜舉辦了“孔子修學旅行節(jié)”,這是第一個修學旅行節(jié)慶活動,藉此弘揚中國儒家文化。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研學旅行逐步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視野。2008年,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廣東省,率先把“研學旅行”寫進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并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
為了擴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教育部門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舉措。2012年以來,國家在全國選取了8個省(區(qū)、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同時選定了12個地區(qū)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qū)。在“研學旅行”試點實驗階段,各地各單位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
在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2月2日印發(fā)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在此文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對“研學旅行”的解釋為:“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安排,以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016年11月30日,為了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11部門適時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2
研學旅行活動教育特點
研學旅行讓學生投入大自然,有助于學生“學逸”結合,放松緊張的學習心情;研學旅行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探求生活真知。由于研學旅行作為學?;A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載著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任。與傳統(tǒng)意義的修學旅行相比較,研學旅行具有不同的教育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學旅行活動的自然性
在人類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競爭日益加劇,學業(yè)壓力逐漸下移到孩提年代,孩子們被奪去了多姿多彩的夢幻童年。
日本著名教育學者大田堯大聲呼吁:
“把自然還給兒童,讓兒童自由地游玩,讓兒童自由地活動,讓兒童在快樂的游玩和活動中找到真正的學習。”
自然教育倡導者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教育要順應自然成長規(guī)律,教育要通過自然界回歸到自然狀態(tài),對兒童實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賦予了自由的教育。
研學旅行將“學”與“游”融合一體,重新回到原初意義的學習方式。研學旅行借助自然事物,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求知欲,讓學生自主地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的過程。實際上人類自古所接觸的全部知識,都是自然地整體地存在于世界之中。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研學旅行中的時候,大自然便活靈活現(xiàn)地向學生呈現(xiàn)所蘊含的知識。同時,研學旅行活動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觀、融入人文社會,學生身心獲得解放,學生忘我的陶醉于山水之中。在“學”與“游”的融合活動中,學生個體從大自然、從大社會獲得豐富多彩的信息素養(yǎng)和永生難忘的心靈感悟。
(二)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性
“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堅持“教學做合一”,倡導研學旅行,積極推動“新安小學長途研學旅行團”。研學旅行活動強調學生廣泛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學生親近自然,倡導學生走進社會,強調青少年在真實的客觀環(huán)境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成長。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可以獲得快樂、增長知識、訓練技能、增長才能。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暫別書桌,走向絢麗多彩的大自然,走向繁華變幻的大社會,讓學生在親力親為的實踐和體驗中增長知識,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內化。研學旅行將“學”與“行”二者結合在一起,在學習課本理論知識后,然后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探求、進行體驗、進行求真,使得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互印證,去偽存真,探求真知。
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試點中小學校的學生分期分批走出校園,走進名勝風景、人文遺址、科技館、博物館、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園、自動化的制造車間……走進與學校生活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這是一種參與過程的體驗,也是一種情感意志的體驗,更是一種分享合作的體驗。
同時,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性不僅僅是學生單向度的個體體驗,更注重學生班級集體的群體體驗。以往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或者出省、出境游學活動,大多采取學生自愿選擇原則,有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收入有限、有的家長擔心影響學業(yè),導致只有少部分學生參與這些校外實踐考察活動。
教育部頒發(fā)的研學旅行推進意見,其中明確規(guī)定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要以學校為單位集體組織,是全校學生分年級、分時段、分主題開展的校級集體活動,而不再是少數(shù)學生參與的春游、秋游活動。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同伴互助和集體交往。只有通過參與集體性群體化的活動,青少年才能從封閉的自我中心走向開放的社會化。試點中小學校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活動主題,給予每個學生有動手動腦的機會,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引導每個學生一起活動,讓全體學生共同體驗,讓全體學生相互研討,在過程參與和旅行體驗中去拓展視野、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研學旅行活動的課程性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因地制宜開設的特色必修課程,是一門校內教學需要和校外教學資源有機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中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同區(qū)域、不同資質的學校必須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特點的發(fā)展需求、不同地區(qū)的辦學定位和不同學段素質教育的需求,制定本學校、各學段、分學期切實可行的研學旅行課程計劃。研學旅行課程計劃有不同學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具體的課程目標,切實可行的課程安排以及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的課程評價,避免將研學旅行變?yōu)槊つ啃缘?、隨意性的“放羊”式旅游活動。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根本宗旨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活動,出發(fā)點在于激發(fā)學生主動作為,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動手動腦,激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活動承載著道德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因此,研學旅行要遵循教育內在規(guī)律,既要注重旅行形式的趣味性、旅行過程的知識性、旅行內容的科學性,還要注重學生良好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特別是要重視旅游過程中的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文明游客。
研學旅行將“文化”和“人”融合統(tǒng)一到旅行過程中,其教育目的在于促進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促進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啟發(fā)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文化。
3
研學旅行切實推行建議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離不開體驗性和群體性,但是因為擔心安全問題,這條“高壓紅線”導致很多學校不敢集體組織學生開展春游、秋游、校外遠足等活動。當前要求各中小學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如何落實好這一政策,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治理智慧是一個考驗。想要有效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政策,當務之急主要是需要解決三大難題:
(一)安全出行關
近年來由于網絡媒介渲染報道春游、秋游的安全事故屢見不鮮,“安全問題”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心里緊繃的弦?!皟盒星Ю锬笓鷳n”,許多家長因孩子的安全問題,拒絕孩子參加參觀考察、社會實踐等校外活動。如何更安全地落實“研學旅行”,不僅僅是相關部門的相關安全規(guī)定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參與,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協(xié)調一致,各司其職,各司其責,共同構建學生安全立體保護屏障。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學生日常安全意識和安全保護的教育。研學旅行前做好安全工作預案,防患于未然。同時,與保險公司購買相應的安全保險,更重要的是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中時刻加強安全監(jiān)督和管理,規(guī)避意外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二)資源協(xié)調關
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旅行”或者“研學”的疊加,或者單方面的“學而不研”,或者單方面的“只研不學”。這需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各方面的資源協(xié)調。
首先,在謀劃研學旅行活動之前,學校應當遴選好活動主題?;顒拥闹黝}應根據(jù)學校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科特色需要、學生喜好需要等各方面綜合考慮議定。
其次,學校統(tǒng)籌各方資源,優(yōu)化組合人、才、物、學等資源,制定詳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同時,學校要長袖善舞,集思廣益,建設一批主題鮮明、效果良好的區(qū)域內和區(qū)域外的活動基地。
學??梢猿浞滞诰蚋鞣劫Y源優(yōu)勢,自建校本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基地;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芈糜钨Y源,與當?shù)芈眯猩绾献鳒贤ǎ步ü蚕砦幕糜窝袑W基地;也可以統(tǒng)籌協(xié)調社會力量,直接購買高品質的文化旅游服務。
最后,合理籌劃分擔研學旅行活動經費。
按照《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要求,研學旅行所需經費建議通過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多項途徑籌集。在具體實施研學旅行活動時,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收入有別,應酌情減免貧困家庭學生相關的費用,不得因費用問題讓貧困學生因缺席一項旅行活動而產生自卑感等。
研學旅行是一項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公益性活動,實施研學旅行的學?;蛳嚓P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不得藉此作為經營性創(chuàng)收項目,不得違背研學旅行的育人性宗旨。
(三)效果評價關
“研學旅行”不像課堂教學一樣,可以通過正規(guī)的筆試試卷或者量化項目等測試來檢驗是否達到了理想的學習效果。“研學旅行”是一項新的教育事物,全國沒有現(xiàn)成的統(tǒng)一的考核機制和監(jiān)督評價辦法。今后具體考核評價研學旅行的實施效果更需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這就需要各地教育部門、各地項目學校積極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監(jiān)督考核辦法。
各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評價,制定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操行量表,將研學旅行納入文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如合肥市將研學旅行成績納入中小學的學分統(tǒng)計;也可以組織培訓研討研學旅行活動方案,舉辦全國范圍內或者本區(qū)域內的研學旅行研討會和相關學術論壇,豐富完善研學旅行的活動質量。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關于兒童旅行的意見中寫到:
“教育的最后一部分通常是旅行;一般認為,旅行之后便大功告成,造就一個紳士的工作終告結束。”
大自然是一個蘊藏豐富的大寶庫,社會是一個活生生的大學校。伴隨著學校、家長、社會、學生對研學旅行認識的不斷提高,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各地中小學、各地旅游部門等不斷完善研學旅行操作規(guī)程,研學旅行通過變革教育方式將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有力杠桿。研學旅行,學行合一,止于至善。
作者: 陳光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原標題為《論研學旅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