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城國(Vatican City State),簡稱梵蒂岡,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nèi)陸城邦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quán)國家,由于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梵蒂岡是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圣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所在。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領(lǐng)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但是,梵蒂岡卻是西方文明的靈魂所在。
梵蒂岡城國的領(lǐng)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殿、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墻環(huán)繞。它地處臺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墻為國界。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即'先知之地',我們從意大利羅馬步行走到了這個先知的國家。
它地處臺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墻為國界,三面都有城墻環(huán)繞。
這個國家有最少人口(常住居民只有 830人)和最多信徒(全世界基督教中心)。
兩千年前,這里曾經(jīng)輾轉(zhuǎn)成為跑馬場和暴君屠殺基督異教徒的墳場,相傳,耶穌的大使徒彼得就殉道于此處。
圣彼得廣場
圣彼得廣場這個集中各個時代的精華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位于梵蒂岡的最東面,長340米、寬240米,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huán)繞,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jiān)督工程的建設(shè)。
廣場中間聳立著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1856年豎起,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
半圓形的長廊由284根高大的圓石柱和88根方柱組成的大理石柱廊環(huán)抱。
朝向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臺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圣徒像,頂端豎立著142尊圣人和殉道者的雕像。
從大教堂頂部俯瞰廣場全貌(從網(wǎng)上下載的圖)
廣場兩側(cè)圣彼得和圣保羅的雕像分立兩邊,都是貝爾尼尼的作品。圣彼得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圣旨。
圣保羅雕像,他是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zhuǎn)變?yōu)榛浇套钪匾氖雇街弧?/font>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wèi)隊守衛(wèi),皇家衛(wèi)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
衛(wèi)士們都是瑞士人,手握長戟,威風凜凜,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
服裝500年不變,據(jù)說是米開朗琪羅設(shè)計。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jié)合。
圣彼得大教堂以圣彼得為名,他是耶穌的門徒之長圣彼得。耶穌升天后,圣彼得以繼承人身份傳道,公元64年,在羅馬被尼祿皇帝殺害,殉教后被尊為首任教皇,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為圣彼得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shè)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大殿下面有5扇門,最左為圣門,25年才開一次。其他門從左至右依次是圣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進大教堂先經(jīng)過一個走廊,走廊里帶淺色花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
梵蒂岡國徽即教皇徽,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兩把鑰匙傳說是基督給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quán)力都交給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間的皇冠結(jié)合產(chǎn)生。
教堂中軸線。規(guī)模之宏大,感受到的只有撼動靈魂的震撼!
呈現(xiàn)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shù)寶庫,里面大約有450尊雕像,500根立柱和50座祭臺。
大教堂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shù)杰作有三件,分別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青銅華蓋和圣彼得青銅寶座,以及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圣殤》,都是精美絕倫、震撼心靈的藝術(shù)顛峰之作。
貝爾尼尼制作的30米高的青銅華蓋。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援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圣彼得的墳墓,
圣彼得青銅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
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圣者舉行彌撒。
青銅華蓋上方的大教堂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城的最高點。
站在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穹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nèi)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
米開朗基羅25歲時完成的曠世杰作《圣殤》,取自圣經(jīng)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猶太總督抓住并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shù)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他一生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shù)思路,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shù)家。他的《圣殤》全部完工后,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愛好藝術(shù)的羅馬人蜂擁而來,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完美的雕塑??梢哉f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意大利藝術(shù)家,包括多那太羅,曾經(jīng)雕刻過如此優(yōu)美的雕像呢!即使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精品,就其美感而言也不過如此。這時發(fā)生了一件令藝術(shù)家稍微有些生氣的事。當時的米開朗琪羅只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許多人認為他怎么可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偉大的作品呢?于是便有市民懷疑這是哪位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大師的作品來了。這讓米開朗琪羅既好笑又好氣,便在圣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這也是米開朗琪羅一生中唯一正式署名的作品。
祭臺右前方的圣彼得青銅像是13世紀弗洛倫薩雕刻大師坎比奧的作品。據(jù)說撫摸或親吻他的右腳會得到祝福,虔誠的教徒們幾百年來的祈福已使銅像右腳失去五趾,甚至左腳趾也殘缺不全,現(xiàn)在銅像已被隔開,禁止撫摸。
圣水缽,貝爾尼尼作品,圣彼得教堂里有兩個此類題材雕塑。教宗的陵墓鑲嵌在大理石石柱的下方。
庇護八世,1829年68歲繼任教宗,第255任教宗。他擔任主教時曾拒絕宣誓效忠拿破侖而遭囚禁,在教皇任上不足2年去世,驗尸表明是毒殺。這組群雕里他虔誠地跪著,教皇的三重皇冠在旁邊,后面坐著耶穌,左邊是圣彼得,右邊是圣保羅。三重皇冠含義教皇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權(quán)。19世紀雕塑大師彼得羅.泰內(nèi)拉尼的作品。
保羅六世,1963年繼任教皇,第264任教宗,在位15年。
本篤十五世教宗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難者祈禱。
威爾士親王詹姆斯父子三人墓,兩位守護天使雕琢得非常精致。
約翰二十三世祭臺上是鑲嵌畫《圣杰羅姆的最后圣餐》,這幅畫是多梅尼基諾的作品,表現(xiàn)的是圣杰羅姆最后一次圣餐的情形,他吃下了代表耶穌血和肉體的葡萄酒和 面包,天使已經(jīng)出現(xiàn),將迎接他上天堂。
《耶穌變?nèi)輬D》拉斐爾1520年作品,這幅畫是拉斐爾為法國納博納教堂祭壇而作, 取材馬太福音:耶穌帶彼得、雅各和約翰上高山,
《謊言》原作蘭卡利,1604年作品,這幅鑲嵌畫制作于1727年。圣經(jīng)里一段故事,第一個基督教團體耶路撒冷教會的一個信徒亞拿尼亞試圖欺騙圣靈,將出賣田產(chǎn)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卻向圣彼得謊稱全部奉獻,當即倒斃,3小時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發(fā)生的情況,又向圣彼得重復了丈夫的謊言,也當場倒斃。
雷芒六世祭臺上的鑲嵌畫《圣母無染原罪》, 這是天主教與東正教和新教的重要分歧之一,天主教認為圣母蒙受天主特恩使其無染原罪,1854年庇護九世為此頒布通喻。為紀念這則通喻頒布50周年,庇護十世給圣母像周圍鑲嵌了12顆鉆石,這些鉆石來自12個國家。原作是比安奇1740年作品,1747年制成這幅鑲嵌畫。
羅馬內(nèi)利1642年作品《遇上主日》,1728年制成鑲嵌畫。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最著名的當屬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位于圣彼得教堂北面,總面積5.5萬平方米,原是教皇宮廷。作為世界上最小國家的博物館,其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藝術(shù)珍品卻數(shù)不勝數(shù),堪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相媲美。
松果中庭以松果噴泉得名。松果噴泉原本站在萬神殿附近,在中世紀移動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庭院,然后在1608年移動到現(xiàn)在的位置,目前用于裝飾梵蒂岡博物館一個巨大的壁龕。
庭院正中聳立著一個巨大的金黃色銅質(zhì)雕塑,這是雕塑家波莫多羅1990年的作品——破碎的地球,用于警示人們,如果不及時控制環(huán)境污染和人口增長,地球就會千瘡百孔。
博物館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shù)長廊,游覽路線總長達6公里,匯集了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精華。
最先參觀是埃及展廳。羅馬帝國特別喜歡從埃及偷寶貝,滿大街的方尖碑就是例證。
其后展示的是古羅馬、希臘、以及亞平寧半島的先民——伊特魯里亞人的藝術(shù)精品。
傳說中的“鎮(zhèn)館三寶”為:八角中庭里的拉孔奧雕像和阿波羅雕像、繆斯館的《殘軀》。
梵蒂岡博物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購買的這座名為“拉奧孔與兒子們”的雕像,為高約184厘米的大理石群雕,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羅斯等創(chuàng)作于約公元前一世紀。米開朗琪羅為此贊嘆說“真是不可思議”,歌德以為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tài)、對比與層次的典范”。
阿波羅雕像是一尊白色大理石古代雕塑,高2.24米,由希臘雕塑家萊奧卡雷斯完成于前350年到325年。它被18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者認為是最偉大的古代雕塑和完美的典范,于在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fā)現(xiàn)。
在繆斯館正中擺著“殘軀”,古希臘的原作,大約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一世紀,所以格外珍貴。雖然它只有軀干和兩條殘缺的大腿,但隆起的肌肉顯示出它曾經(jīng)的無比強壯,人們從它后背上雕刻的獅爪印痕判斷它很可能是古希臘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
擲鐵餅者,大理石雕復制品,高約152厘米,原作為青銅,希臘雕刻家米隆(Myron)作于約公元前450年。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shù)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shù)已經(jīng)完全成熟。
梵蒂岡博物館最精華的部分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在拉斐爾畫室的一系列廳堂之中,陳列了拉斐爾及學生們最重要的作品。
拉斐爾在25歲左右的作品《雅典學院》,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并駕齊驅(qū),并稱為“文藝復興盛期三大杰作”。
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指指著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然而,兩位哲人真正的形象無從知曉,所以左側(cè)的柏拉圖實際是達·芬奇的樣子,右側(cè)亞里士多德則是米開朗琪羅的形象。
畫面右下角露出半個腦袋、頭戴深色圓形軟帽的青年,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把自己畫進歷史題材內(nèi),是當時畫家們喜用的表現(xiàn)方式。偉大的藝術(shù)家本人在先賢面前,也只自詡為學徒而已。
在這幅壁畫中,拉斐爾將不同時期的人物集中于一個空間,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意大利各個時期的50多位哲學家、科學家、藝術(shù)家等名流會聚一堂,在一個寬闊豪華的大廳里展開熱烈的討論。拉斐爾在畫中特別突出地表達了對希臘的崇拜,這也是對人類智慧的贊美、對西方文明史上“黃金時代”的美好回憶。
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本來只是羅馬教皇的一個私用經(jīng)堂,因為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了《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而名揚天下。這兩幅壁畫也是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偉大的藝術(shù)貢獻。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時,工作極為艱苦。由于長期仰面作畫,他頸項僵直,導致無法正常直立身體行走,看書讀信都要放置在頭頂仰視。歌德曾評論說,“沒有到過西斯廷禮拜堂的人,無法了解一個人所能做的事“。
從1508年5月米開朗基羅開始作畫起,直到1512年10月31日,這幅全長40米、寬14米的巨畫《創(chuàng)世紀》才最終完成,整幅畫面覆蓋在天花板上。
《創(chuàng)世紀》將天花板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了《神分光暗》、《創(chuàng)造日月與動植物》、《創(chuàng)造水和大地》、《創(chuàng)造亞當》、《創(chuàng)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諾亞祭獻》、《大洪水》、《諾亞醉酒》等9個主題。
周圍再以建筑結(jié)構(gòu)等柱壁裝飾,把每個畫面分隔開,并在每一分隔的區(qū)域內(nèi)四角畫上20個裸體青年,再在各區(qū)域的4個大框內(nèi)畫了12個形體較大的先知與巫女的形象。
他們共同組成一首以頌揚人類創(chuàng)造性智慧,贊美人性與人的肉體美的宏偉的色彩交響曲。
每一個畫面以及每一個壯美的裸體形象,都蘊含著對人生歡樂與創(chuàng)造力量的肯定。
在這幅《創(chuàng)造亞當》上,左側(cè)那個裸體青年,使我們聯(lián)想起他那著名的雕像《大衛(wèi)》,而右側(cè)的耶和華,一位年長的智者形象,又使我們聯(lián)想起他的雕像《摩西像》。后面由一群天使擁戴著,背景空無一物,象征廣袤的宇宙空間。
1535年末,米開朗基羅已年逾60,教皇依然要他在西斯庭教堂祭壇后面的大墻上繪制壁畫,使他身心俱悴。米開朗基羅選擇了《最后的審判》為主題來展現(xiàn)他的痛苦,用了近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幅體現(xiàn)藝術(shù)魄力的多人物構(gòu)圖《最后的審判》。在將近200平方米大墻上,繪出了數(shù)以百計的等身大小的裸體群像。
《最后的審判》充滿著絕望陰沉的氣息,描繪的是世界末日時,基督把萬民召集在自己面前分出善惡的情景。藝術(shù)家通過上帝分辨善惡,表達了自己愛憎分明的情感。
通過雙螺旋樓梯,走出梵蒂岡博物館。兩個螺旋一個向上延伸、一個向下延伸,臺階高低差距比較小,整個樓梯緩慢向下傾斜,給人以炫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