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但莫高窟可以稱為四大石窟之首,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jīng)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
早在2007年夏,我們沿著“絲綢之路”從甘肅走到新疆,其中一個重要的游覽地就是敦煌莫高窟。
在這個重要的佛教文物勝地,我們終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飛天”,看到了“反彈琵琶”,看到了那可惡的王道士盜賣國寶的藏經(jīng)洞。
然而,與其他三大石窟不一樣,為了保護莫高窟(因為這里的文物更容易被空氣腐蝕),景區(qū)在洞穴前面統(tǒng)一加修了堅固而整齊的水泥護墻(下方照片的牌坊后面方方正正的洞穴),安裝了厚重的防盜門,不僅完全掩蓋了莫高窟的原貌,而且就像是把菩薩和壁畫都安排住進了“星級賓館”,每個菩薩都有自己的房間號××窟。
游客需要列隊,由景區(qū)導(dǎo)游員帶領(lǐng)參觀,用鑰匙逐一打開每一間窟門并隨手關(guān)閉。洞內(nèi)不許開燈,只能用手電筒的弱光照明,每位游客也只準許觀看10個洞窟,絕對禁止拍攝。為了降低對壁畫的傷害,每位游客在一個洞窟內(nèi)停留的時間,大約只有8分鐘。所以,我們在真實的莫高窟游覽中,沒有留下窟內(nèi)造像和壁畫的任何照片,只好用外景地照片和網(wǎng)上下載的若干圖片充當(dāng)記錄。
莫高窟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
首先進入的,是莫高窟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九層樓。九層樓因其共九層而得名。它原為四層,晚唐年間建成五層,宋初重修?,F(xiàn)在的九層樓建造于1935年,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從洞窟的形制上講,九層樓內(nèi)部為初唐第96窟,稱為“大像窟”,即在主室正壁塑一尊泥塑大像的石窟。
九層樓內(nèi)正中即敦煌的“北大像”——彌勒佛坐像,高約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敦煌第一大佛,也是中國國內(nèi)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此外,塑有“南大像”的盛唐第130窟等也是大像窟。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主要是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顏料取之于天然礦石,色澤艷麗,顏色長久不變。彩塑是洞窟的主體,一般位于正廳中間,主要塑佛像或菩薩像,四壁和頂上才是壁畫,早期的洞窟,壁畫只是作為裝飾和陪襯出現(xiàn),但是,恰恰是莫高窟的壁畫達到了古代佛教藝術(shù)的巔峰。
讓我們依次“進入”若干個洞窟內(nèi)部,用下載的圖像解釋這些窟室的形制,以及內(nèi)部佛像和菩薩造像。
莫高窟現(xiàn)存735個洞窟,洞窟除大像窟之外,還有其他形制的石窟。
第254、248、428窟皆為“中心塔柱窟”,因窟中心有方形柱而得名。方柱四面開龕,也有的洞窟是一面或三面開龕的。
進入到西魏第249窟,北周第296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328、45窟及中晚唐第159、156窟等洞窟。
這些洞窟皆為“覆斗頂形窟”,窟形平面呈方形。這種形制受漢墓形式的影響,窟內(nèi)多在西壁開鑿一個佛龕,也有少數(shù)洞窟是南、西、北三壁各開鑿一個佛龕或沒有佛龕。
進入到晚唐第85、196窟,五代第98、146窟,元代第61窟等,這些均為“殿堂窟”,多為大型洞窟。
殿堂窟有中心佛壇,壇上塑有佛像,壇前有階陛,壇后部有背屏與窟頂相接,也有個別洞窟無背屏。信徒可圍繞佛壇右旋環(huán)通,禮佛觀像。
這些洞窟是“涅槃窟”。洞窟有券頂,西壁有橫貫全窟的佛床,佛床上塑有佛陀的涅槃像。
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yǎng)菩薩等。
弟子像則包括迦葉、阿難;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
莫高窟的千手觀音像。遺憾的是,對于莫高窟內(nèi)部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技巧最精湛、內(nèi)容最豐富的壁畫,我們的“真實游”卻沒能夠給予記錄。
莫高窟的壁畫在參觀洞窟時,我們曾打著手電筒隱隱約約地觀看過一部分。為了保留觀看的記憶,在那年寫作的游記里,曾在網(wǎng)上下載過這幅“反彈琵琶”的“飛天”壁畫佳作。反彈琵琶圖出于莫高窟唐112窟《伎樂圖》,表現(xiàn)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
莫高窟的虛擬游,指的是2021年9月-12月,“千年絲路·夢幻長江——敦煌壁畫藝術(shù)精品公益巡展”在武漢市園博園的長江文明館展出。我們心馳神往,聽到信息后,即匆匆趕去參觀。
武漢市園博園長江文明館,現(xiàn)代化的圓柱大廳雄偉壯觀。
就在長江文明館,我們與敦煌莫高窟文物再次相見在武漢,一眼千年。
敦煌莫高窟的三座1:1復(fù)刻的洞窟被搬進現(xiàn)場。更驚艷的是,有66幅數(shù)字化高保真壁畫重磅展出。反彈琵琶、飛天、九色鹿、張騫出使西域——這些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現(xiàn)場都能看到,恰好彌補了我們15年前沒有記錄敦煌壁畫的遺憾。
展館中正,來自莫高窟的菩薩端坐在條幅字畫前,慈眉善目。
典型的石窟造像排列:佛端坐于C位,兩旁分別是菩薩、力士和羅漢。
以鏡框方式陳列的敦煌壁畫,拉開了輝煌章節(jié)的序幕。
莫高窟壁畫富麗多彩,包括各種各樣的佛經(jīng)故事和飛天佛像,以及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筑畫、山水畫、花卉圖案,以及當(dāng)時勞動人民生產(chǎn)的各種場面等,涵蓋了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不同時期的文化生活。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jù)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shù)畫冊序言中說:“總計 4500余身”。其數(shù)量之多,可以說莫高窟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320窟盛唐最美四飛天。四位持花飛天,在藍天中乘著流動的彩云,環(huán)繞蓮花飛旋,是敦煌壁畫最出圈的經(jīng)典形象。
敦煌飛天是佛教里佛陀的八部護法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fù)合體,就是她們的合稱。乾闥婆是樂神,周身散發(fā)香氣。緊那羅是歌神。這對恩愛的夫妻載歌載舞、形影不離。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敦煌飛天,一舞千年。沒有翅膀,不生羽毛,憑借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李白有詩云:“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飛行。”飛天意境,自身就是一首瑰麗的詩篇。
藻井約等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天花板。這幅色彩熱烈、變化豐富的蓮花飛天藻井圖案,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
現(xiàn)代仿作的“藻井”懸掛在展廳上方,活靈活現(xiàn)。
元代第3窟是莫高窟僅有的8座元代洞窟之一,最出名的就是窟內(nèi)的這幅《千手千眼觀世音像》。
千手千眼觀世音像,整體造型端莊嚴正中帶著一些生動活潑的韻味,于富麗華美中又透著優(yōu)雅淡定的氣息,帶給世人極高的審美感受,其神韻使人久久難忘。
有專家評論說,觀音立式造像,發(fā)髻束起,身修長,圓肩,雙足足踏一圓形覆蓮臺,雙層蓮瓣。裸身,飾項圈瓔珞,肩披飄帶,并在臂間回繞,帔帛自雙肩后繞下,輕搭在腹前的雙臂上,又裙下打結(jié)后向兩側(cè)對稱飄揚開。下著裙,腰部有結(jié),有白色腰裙,裙前長長的白色飾帶,上以打結(jié)、串珠為裝飾,垂搭在蓮臺之上。人物的姿態(tài)端正似一盞燈,略顯呆板,而帔帛的舞動飛揚,裙裾的柔軟飄逸,飾物的華麗精致使得這尊觀世音神清氣爽,靈動雅致,韻味十足。
北魏257窟《鹿王本生故事》,記述的就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九色鹿”的故事。它是北魏本生故事畫中最早的橫卷式連續(xù)畫之一。
壁畫以橫幅長卷形式,連續(xù)畫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的種種情節(jié):鹿王在江邊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謝;王后夢見鹿王,要求國王捕捉鹿王;國王懸賞捕鹿,溺水人告密,國王帶人捕鹿,鹿王向國王訴說救溺水人經(jīng)過;國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報應(yīng),身上長癩,口中惡臭。
根據(jù)佛經(jīng)的解釋,鹿王其實就是成佛前的釋迦摩尼,它法力無邊又至純至善,拯救所有處于危難之中的生靈,代表了美麗、善良和正義。而反面人物是邪惡又無恥的弄蛇人,他被貪欲腐蝕、背信棄義,最終自食惡果。
最激動人心的,是第61窟五代五臺山圖,這是世界罕見的最古老的巨大地圖。
五臺山圖是一幅難得的佛教史跡畫,正如《敦煌莫高窟藝術(shù)第61窟》書中所說,它保存了大量佛教歷史資料,有的還補充了史書所未載的內(nèi)容。圖中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寺院、蘭若、草菴、佛塔等)、高僧說法、信徒巡禮、著名史跡和靈異現(xiàn)象等,共有榜題195條。
此外,五臺山圖還呈現(xiàn)了許多古代社會生活民俗場面。圖的下部描繪了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zhèn)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看到不同身份各階層的人物服飾和活動場面。五臺山圖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它以山水串聯(lián)各個獨立畫面,從中可以見到五代時期敦煌山水畫的風(fēng)格。
有興趣者可以把手機橫過來觀看我翻拍的連續(xù)三幅圖,即可以看到圖的全貌。
上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第一次見到它,立刻被迷住了。后來,他到五臺山考察,居然真的找到了在畫中曾出現(xiàn)過的佛光寺和南禪寺大殿。天上的諸神、山中的祥瑞異象、寫實的山下道路景色、地理形勢,共存于一幅壁畫,值得一看再看。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側(cè),以全景式連環(huán)畫詳細地描繪了我們熟悉的張騫出使西域故事。壁畫共五組畫面,每組畫面都有榜題,有的清晰尚存。故事講的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赴大夏國去問金像名號。張騫從西域歸來后對漢武帝說:“在大夏國的旁邊,有一個身毒國,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圖像(佛陀)?!睆拇酥袊悸動懈D(佛陀)之教。第一組畫面表現(xiàn)漢武帝獲得金像,同群臣禮拜的情景。
再列舉幾幅我在巡展中翻拍的其他壁畫,僅寫出名稱,不作過多的解釋。無論是佛教傳說還是世俗故事,莫高窟壁畫的藝術(shù)都是如此精妙絕倫。
參觀巡展的最后,我們鉆進了以1:1比例復(fù)刻的莫高窟第17窟。
第17窟大有來頭。它又叫藏經(jīng)洞,1900年被道士王圓箓發(fā)現(xiàn),塵封七個世紀之久的6萬余件文物出土,曾經(jīng)震驚過世界。
這就是藏經(jīng)洞的原型,我們2007年在敦煌參觀,曾打著手電親眼目睹。
藏經(jīng)洞內(nèi)的國寶級文物早已損失殆盡。它以自己的壁畫和菩薩坐像默默地向游人講述那件痛人心扉的往事。
巡展也用一系列的照片證實了這個敦煌文物史上永遠的痛——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道士王圓箓偶然發(fā)現(xiàn)了震驚世界的藏經(jīng)洞,找到了6萬余件寶物,然后,國外文物販子們便開始了卑鄙的騙賣和掠奪。
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jīng)洞文物發(fā)現(xiàn)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jīng)洞文物,致使藏經(jīng)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gòu),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nèi),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