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古典詩歌的考查,主要是指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鑒賞,對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進行評價。而古典詩歌的表達技巧,則是高考命題涉及最多的地方。有單獨考查的,也有結合形象、思想感情來考查的。而表達技巧又是古典詩歌鑒賞中最為復雜的問題。各種復習資料對這一考點的講解或說法不一,或語焉不詳,或界定混亂。為便于復習掌握,本文試對表達技巧進行一定標準的歸類并加以例析,以期給人以比較清晰而全面的印象。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詩人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抒發(fā)感情時采取的特殊的手法。它包括:
(一)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對比、雙關、借代、反問、對偶等修辭手法,在很多詩歌中的運用,不只是提高了語言表達效果,而且跟表情達意,甚至形成詩歌特點和詩人風格,都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離開了夸張,他的那種縱橫馳騁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感情,就沒有辦法傾瀉出來。例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詩句中夸張手法的運用,都不僅僅只是使語言更加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在表現(xiàn)詩人主觀感受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比喻,“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擬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借代,“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中的反問,“東邊日出日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雙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對偶,等等,都是如此。借代的理解需要積累相應的古代文化知識,除了稱人時可借用籍貫、官職、封號、做官的地方等來代稱外,稱物時也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關聯(lián)的另一類事物來代稱,有些還形成“套路”。如用烽火、狼煙、干戈等代戰(zhàn)爭,用鴻雁、青鸞、尺素、青鳥、鯉魚等代書信,用扁舟、帆、棹等代船,用蟾蜍、蟾宮、玉兔、嫦娥、嬋娟、玉盤、清輝等代月亮等等。當我們從表達技巧的角度來鑒賞修辭手法時,應該有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入的思考,將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與詩歌的表現(xiàn)對象、詩人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理解、賞析。這才是把修辭手法作為表達技巧的鑒賞方法。
在修辭手法當中,對比用得較為普遍。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一種藝術手段。如:
菊
(唐)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卻在人無用。通過對比,更加突出了菊花的清雅高潔。
使用對比修辭法,可以將不同事物、不同感情的區(qū)別表現(xiàn)得更加鮮明。
(二)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描寫和抒情。記敘就是記敘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議論就是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聲”(杜甫《漫成一絕》),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fā)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在古典詩歌的表達技巧的鑒賞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因為抒情表意是詩歌的核心和歸宿。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重中之重)兩種。
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直接抒發(fā)積郁在心頭的激情快意或恨心愁緒。這種抒情方式在古典詩歌中較容易找到,內容也較容易把握。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直接抒發(fā)了詩人傲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蘇軾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李清照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等等,也都有直抒胸臆的成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yè)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的苦悶情懷。
2.間接抒情:就是借助于詩歌中的景或物,含蓄地把感情表達出來。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
①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描寫來寄寓詩人的思想感情。這種抒情方式在古代詩歌中最為常見,我們常說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大致都屬于這一類。這類詩一般是寫景詩。如日月風云,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煙等等。這些景物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蘊含著某種思想,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如:
端居
(唐)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融情入景)
三、四句寫景不只是客觀描繪,而是融情入景,景物已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里,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xiàn)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廖落的意態(tài),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②借物抒情:又叫托物言志,它是借助于某種事物來抒發(fā)感情,表達心志。這類詩是詠物詩。如陸游借梅花來表明自己孤寂之愁和高潔之志;于謙借石灰來表明自己的錚錚鐵骨和清白操守,等等。如:
孤桐
(宋)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嬌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