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2〕。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頭。
孟子像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儒家典籍《孟子》,題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深入地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注釋】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意思是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考慮,打算。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語出《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意思是了解我的,認為我內(nèi)心憂愁;不了解我的,還以為我別有欲求。表達的是有著一片忠心卻不為人所知的痛苦。
【譯文】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內(nèi)心憂愁;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還有什么別的欲求。晴天的時候不出門辦事,等到雨天淋濕了頭才去。
【點評】
本段三則都圍繞一個主題——憂慮。人生的憂慮有許多種,或為國家,或為個人。這些憂慮,包括對未來不確定的憂心,也包括一片忠心不為人所知的痛苦。在作者看來,這些憂慮都是必要的。因為憂慮,才可能未雨綢繆,早作打算,把握好時機,從而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成事莫說〔1〕,覆水難收〔2〕。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近來學(xué)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懼法朝朝樂〔3〕,欺公日日憂〔4〕。
【注釋】
〔1〕成事莫說:語出《論語·八佾》:“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币馑际欠彩且呀?jīng)做成了的事情,再說也無益,不如不說;未做但已經(jīng)成定局的事情,再勸也無益,就不必勸;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再責(zé)備也無益,就不必去責(zé)備。
〔2〕覆水難收:語出范曄《后漢書·何進傳》,意思是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3〕懼法:害怕法律懲處。
〔4〕欺公:欺騙國家,這里指各種違法的行為。
【譯文】
凡是已經(jīng)做成了的事情,就不要再說,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是非都是因為講話太多,煩惱都是因為逞強出風(fēng)頭。忍住一時的氣憤,就能避開百天的憂懼。最近學(xué)了一種烏龜?shù)姆椒?,該縮頭的時候就縮頭。畏懼法律的人天天快樂,違反了法律的人日日憂懼。
【點評】
本段主要告誡人們?nèi)绾蚊髡鼙I?。在作者看來,生活中各種是非,都是因為自己逞強出頭惹的麻煩,因此,人要學(xué)會忍氣吞聲,甚至主張向烏龜學(xué)習(xí),做一個逆來順受、明哲保身的人。這些思想是錯誤的,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作為公民,要積極參與各種事務(wù),要敢于擔(dān)當(dāng)。最后一句是說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敬畏,這樣并不是軟弱與畏懼,而恰恰可以讓我們不會因為違法而提心吊膽,每一天都坦蕩、快樂地生活。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1〕。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看看又是白頭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2〕。
【注釋】
〔1〕草生一春:有版本作“草木一秋”,意思相同。指草木春天發(fā)芽,秋天就枯萎。用來比喻生命的短暫。
〔2〕休:休止,結(jié)束。
【譯文】
人活在世上一輩子,就像草木只能生長一個春天。黑發(fā)少年不知道勤奮學(xué)習(xí),轉(zhuǎn)眼間就成了白發(fā)老人。月亮過了十五,光明就少了;人過了中年,也就萬事無望了。
【點評】
中國古代有許多勸人珍惜時間努力學(xué)習(xí)的箴言。本段的幾則也分別從不同方面,強調(diào)人在少年、青年時代就要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xué)習(xí)。人生是短暫的,不虛度人生就要抓住人生最為寶貴的青少年時期,因為青春轉(zhuǎn)瞬即逝。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學(xué)習(xí)。無論是黑發(fā)少年,還是白發(fā)老翁,都不能渾渾噩噩地度過,所謂“人到中年萬事休”的說法,過于悲觀。
青少年時期更應(yīng)該努力學(xué)習(xí),珍惜時間。正像《滿江紅》中說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