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右
甲骨文“右”是右手的象形,“左”是左手的象形。既是象形就應該是五個手指,爲什麼它們只有三個手指呢?許慎對小篆的“右”(即“又”)有說法:
《說文》:“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右。助也。從又口?!?/span>
《說文》:“左。左手也。凡之屬皆從。”
就是說許慎的東漢時代如果說“手”,一般是可以指左手或右手。但是說“左”那就只是指左手。但是從題圖上看,殷商人的左、右手分的是很清楚的。不僅如此,在卜辭中左、中、右也是分的很清楚的:
卜辭:“丙申卜。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六月”
卜辭:“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粹597)
金文的“左”
“右”
兩字實際上是不區(qū)分左手還是右手的。你看,“左”造字意符可以是左手,也可以是右手?!坝摇钡脑熳忠夥部梢允亲笫郑蛘哂沂?。所以晚商的司母戊方鼎或者后母戊方鼎在金文中是可以互稱的。一幫學究們?yōu)榇烁膩砀娜フ媸菍W界之一大笑話。這個原因就在于青銅澆鑄造字的艱難所致,鑄模上的“左”字在澆注成型以後變成了“右”字,反之亦然。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乾脆不分左右了。這是我對商金和周金“左”“右”兩字不分的原因的推測。但是殷商甲骨文是在甲骨上刻字,左就是左,右就是右,所以分得很清楚。
也許是爲了更加美觀,也許是爲了更加強調(diào),也許是本義中有新的意思需要灌輸和表達,總之在金文造字中出現(xiàn)了使甲骨文字複雜化的傾向。例如左字的下部多出了一個“壬”,右字的下部多出了一個口。破譯為漢字前者為輔佐之“佐”,後者為“保佑”之“右”。這樣的做法至少可以將“左”“右”兩個字分的很清楚了。注意左圖金文左中最左側(cè)的兩個字是被錯誤地歸入了“左”,其實它們倆是“右”字。原因就是金文的手不分左右,但是既然它們下部是從口的,就應該是保佑的“右”字。夨方彝中的左字(左上例)從言。不僅從口,而且從辛口,辛口是甲骨文中最大的最權(quán)威的一張嘴巴——商王小辛的嘴巴。中國史家的所謂“左史記言”記的是皇帝的言。這個“言”字是有特指的。
從金文造字看,左的下部金文從壬,今天寫成漢字左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錯誤。壬的本義是溝通天地,溝通陰陽,所以這裡輔佐的意思是輔佐祭祀;右的下部從口,今天寫成漢字右是不錯的。它的“保佑”的意思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語言上的。所以“左”的本義要比“右”重要。可見重左輕右的習俗在商末周初就已經(jīng)形成。後來的《漢書》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還有“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還有男左女右等中國文化中的以左為大以左為尊的陋俗可能都是源于此典。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jié)】
左的本義:左手。從金文開始演化為下部從壬。
右的本義:右手。從金文開始演化為下部從口。
編輯 一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