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橫陳,隨勢生發(fā)
——《西周散氏盤銘文》臨習(xí)淺解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散氏盤重21.312 千克,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飾獸面紋,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共357字。散國位于陜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青銅器斷代上一般將散氏盤定為周厲王時期器物。
散氏盤的收藏有許多的傳說。散氏盤于清乾隆年間在陜西鳳翔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江蘇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藏于誰家不詳。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fā)展演變而來, 其基本特點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zé)o所有權(quán), 而只有使用權(quán)。商時已有文字記載, 西周時盛行。散氏盤以長篇銘文及其重要史料價值而著稱,記載西周后期厲王時期的事件。
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田邑,造成散國損失,于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qū)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qū)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qū)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后,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氏執(zhí)守,史正仲農(nóng)則執(zhí)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內(nèi)容為一篇土地轉(zhuǎn)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記載舉行盟誓的經(jīng)過,事實上記錄的就是兩國之間的土地賠償、交割的全過程,是研究西周時期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散氏盤銘文》乃金文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結(jié)構(gòu)多變,千姿百態(tài);線條波瀾起伏,變化莫測;神態(tài)閑庭自如,無拘無束,真乃仙人一般,難窺玄妙!其書法價值和審美特征,竊以為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結(jié)構(gòu)體勢。散氏盤是西周晚期金文,已進入成熟期,書風(fēng)既優(yōu)美遒麗,又醇厚雄壯。字型結(jié)構(gòu)避讓有趣而不失于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zhì)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在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出蜾扁的風(fēng)格特征。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其字體結(jié)勢已呈扁方,取橫向欹側(cè)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字形姿態(tài)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yīng),隨勢生發(fā),活潑多變,妙趣橫生,并不固守一端、生硬重復(fù)。在樸茂厚重之中,又增添雄強意蘊,故顯博大寬厚,讓人感到生氣勃發(fā)。同時,字的重心時而忽左時而忽右,時而忽上時而忽下,使得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隨勢搖曳,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變化多端,錯落有致,具有行止裕如,飄逸如仙之意境,宛如滿天星斗,燦爛奪目。
臨習(xí)《散氏盤銘文》,余認為具備一定的篆書基礎(chǔ),較為熟練的掌握篆書技法者較為適宜。建議初學(xué)篆書者以較為工穩(wěn)篆書為宜。綜合《散氏盤銘文》的特點,我以為須掌握以下四個臨習(xí)要點:
一、強調(diào)疏密變化,打破篆書對稱、排疊、勻稱、均衡的法則,呈現(xiàn)出不對稱、靈活多變的參差美感。
楊劍臨古系列
楊劍《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1,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1,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1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1,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2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1,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3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1,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2,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2,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1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2,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2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2,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3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2,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3,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3,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1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3,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2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3,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3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3,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1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2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3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4
楊劍篆書四條屏《臨西周散氏盤銘文》
(之4,描紋地色宣230cmX52cmX4)局部5
《散氏盤銘文》釋文:
用夨踐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邊柳、復(fù)涉瀗(xiàn),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芻仇,奉于芻道,內(nèi)陟芻,登于廠湶(quán),奉諸、陵、剛。奉于單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東,奉于棹東強。右還,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東,一奉,還,以西一奉,陟剛?cè)?。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剛,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鮮、且、、武父、西宮襄、豆人虞丂、錄貞、師氏右眚(shěng)、小門人、原人虞艿(nǎi)、淮司工虎、孝、、豐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馬單、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從,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滨r、且、、旅則誓。乃卑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畛田,余有爽變,爰千罰千?!蔽鲗m襄、武父則誓。厥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厥左執(zhí)史正中農(nóng)。
《西周散氏盤銘文》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2)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3)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4)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5)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6)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7)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8)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9)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0)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1)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2)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3)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4)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5)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6)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7)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8)
西周《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之1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