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所藏石鼓
特別是在書法圈,流傳著這樣的金句:“學好石鼓文,萬事不求人。”如此一來,石鼓文的現(xiàn)實價值變得撲朔。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石鼓文長期霸占考證圈、書法圈的網紅地位呢?
第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溯源”思想。
所謂溯源,通俗來講就是追尋根源。對古文字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篆文有大篆、小篆之別,然而,從小篆又究竟是怎樣從大篆過渡而來的?這個鴻蒙難解的問題給小篆的出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石鼓文的出現(xiàn),恰恰填補了大篆過渡到小篆這一轉折時期的史料空白,使殘斷的歷史彌合。研究石鼓文,自然也成為我們了解過去、解構文明的重要手段。
北宋石鼓文拓片
第二,在信息閉塞的時代難以窺見真容。
石鼓文雖然在學者和書法家那里早已大名鼎鼎,但是在復制技術和信息流通尚不算發(fā)達的時代,一睹石鼓真容也不容易。況且金石有壽,刻石文字年久易損。北宋歐陽修著錄時,石鼓文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欽天一閣藏宋拓本中尚存四百六十二字;至元代,石鼓僅剩三百八十六字;今之“馬薦”鼓則已一字無存矣。因此,石鼓文的傳承成為一個并不亞于研究的重要問題。
居之安 吳昌碩書
第三,石鼓文是極佳的書法參考范本。
試問:哪位執(zhí)著于書法的道友不希望自己能在繼承古典的同時開辟個人面貌?石鼓文古茂遒樸而有逸氣,筆劃嚴謹工整、粗細均勻,結體有的對稱平正,有的則參差錯落,近小篆而無小篆的拘謹;布局上,字字獨立,又體現(xiàn)出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向背關系,在古文字書法中獨具風神??涤袨榉Q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我,自有奇采”。后世學篆者看中了石鼓文這種左右逢源的特征,將這種自由活潑的特質視為創(chuàng)新的潛在機遇。近現(xiàn)代的楊沂孫、翁同龢、吳大澂、吳昌碩、王福庵皆獲益于此。
石鼓文拓片(左)與王福庵臨寫(右)
石鼓文拓片(左)與王福庵臨寫(右)
那么,又為什么說“學好石鼓文,萬事不求人”呢?
一、
主流觀點認為,篆書乃中國文字之首,篆書又有大、小之別。據考,石鼓文誕生于二者的交接階段,左右逢源不說,長期臨習則可體察二篆差異、加強體系意識。
二、
基于時代原因,石鼓文結體多樣、節(jié)奏多變,對我們揣摩文字取勢與氣息構成具有很大的啟發(fā),為個人面貌的建立提供著可能性。即使是寫隸、草、行、楷,我們也可以從石鼓文中汲取結體與節(jié)奏方面的養(yǎng)分。
三、
學好石鼓文,是掌握線條質感的關鍵之一。眼下,但凡談到書法學習中“練線”,石鼓文總是不可不學的。把石鼓文學好,寫篆、隸、草、行、楷時不單會更流暢,處理轉折也會更從容。
四、
石鼓文包含著多元的空間關系,可以提高我們對布局的認知水平和應用能力,而這些空間關系也可以直接移植到古璽印創(chuàng)作中。
五、
石鼓文稍加處理后可以直接入印,在篆刻領域是以書入印的典型范本。
六、
研究石鼓文的美學內涵有助于我們理解書畫中的“金石味”,從而完善自身的國畫審美體系,為我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全新的視角與高度。
課程內容搶先看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示范7講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一)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二)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三)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四)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五)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六)
鞠稚儒石鼓文臨習(七)
掃碼報名
點擊原文進入課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