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永,本姓王,山陰永欣寺僧人,名法極,人稱“永禪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如今保存至今的《真書千字文》有兩個版本,一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墨跡本,一為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現(xiàn)存于陜西省西安碑林,兩個同源派別雖屬一流,但都在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中再次生根發(fā)芽。有人說智永的書法風格只是承襲先祖毫無創(chuàng)新,有人說并不是創(chuàng)新才叫成功,傳承本身就是成功。不論怎樣,智永禪師窮盡一生避世習書,他的志向和嬉笑哀樂不是世人最清楚,而盡埋藏于永欣寺的“退筆?!敝?。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書對釋草書的方式,這樣對于學書者而言,既可以通過楷字識認草字,又能讓學書者同時欣賞兩種字體,同時還起到了傳播大王書體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很多人以為,智永書寫《千字文》只是重復王羲之的字體,其實不然。我們現(xiàn)在認真識讀《千字文》,可以看到,智永的楷書和草書,是在大王的基礎(chǔ)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從中也能獨到晉唐筆法的一些痕跡。也因為如此,有人主張學書應從智永《真草千字文》始。但也有人認為,智永繼承王羲之筆法,對初學者又過太難。孰對孰錯,只有學書者自己把握選擇。
最后,我們摘錄一些歷代書家對智永的評論,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吧。
張懷瓘《書斷》云:“智永遠祖逸少,歷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轡,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yōu)。氣調(diào)下于歐、虞,精熟過于羊、薄。”
米芾云:“僧智永書,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guī)矩?!?/span>
蘇軾《東坡題跋》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span>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永師仿鐘元?!缎颈怼罚坑霉P必曲折其筆,宛轉(zhuǎn)智永真書千字文兩種(53張)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過紙背者,唐以后此法漸澌盡矣?!?/span>
明解縉《春雨雜述》云:“自義、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span>
清代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曾說:“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span>
清代馮班《鈍吟書要》則說:“今日刻本《黃庭》(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多不是,但惜不見原本,字畫俯仰處甚遒,翻之多失,與永師《千文》看方得?!?/span>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本文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