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甲骨文同樣為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它不單單是判斷青銅器年代的最重要標準,更是器物形制及紋飾方面的標準。青銅器銘文在商周時期已經(jīng)是一種很成熟的書法藝術(shù),為歷代研究書法的人們所重視。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該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該器腹內(nèi)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雖很簡略,卻記錄了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zhàn)”
從史料學的角度來看,青銅器的銘文因為具有極其豐富而確鑿可信的史料價值,而顯得十分珍貴。古人往往將國家或宗族的大事銘刻其上,并且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凡消滅一個國家,一定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以示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當時的貴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長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紀念,就鑄造一件青銅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其中又有以下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銘文。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鼎內(nèi)銘文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毛公鼎有銘文497字,不僅是西周銘文最長的青銅器,也是青銅器王國中銘文最長的器物。
毛公鼎銘文書法形體修長而工整,線條呈“圓”,回曲婉蜒,堅韌纖徐,筆之起收處常呈尖狀,筆觸長短互用,輕重有別。
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其內(nèi)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于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銘雖屬西周早期金文,但書法體勢嚴謹,結(jié)字、章法都十分質(zhì)樸平實,用筆方圓兼?zhèn)?、端嚴凝重,并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虢季子白盤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記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狿狁族后于周廟愛賞的情況。
細觀文字,其線條卻是極富變化。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滲蝕,使筆畫產(chǎn)生了類似刻畫的情趣。字形較大,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和諧,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shù)之精品。
銘文拓片
西周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墻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墻盤”,1976年出土于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現(xiàn)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墻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284字,西周中期青銅器,為微氏家族中名墻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盤銘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
銘文字體為當時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均勻舒朗,筆畫橫豎轉(zhuǎn)折自如,粗細一致,有后世小篆之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