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 西周厲王時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散氏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上鑄有長篇銘文,作方形,共19行,每行19字,末行僅8字,全篇總計357字。字形扁平,體勢欹側,線條宛轉靈動,用筆豪放質樸,結字寄奇雋于純正,顯得奇古生動,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金文書跡。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xiàn)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并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散氏盤》是金文中最具有書寫新的作品,世稱草篆,其章法布白,猶如天上繁星,燦爛奪目,無章可循,但整體意向上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某些特點和規(guī)律。
1、單字結體方中寓圓,已有金文的豎長趨于扁方。
2、空間結構布白大開大合,大疏大密,變幻萬千,生動無比。
3、欹正相合,或左或右歪歪扭扭,從中悟出相破,相合的道理,單字和章法中都有。
4、亂石鋪街,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是散氏盤章法經營的“畫意 ”。
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