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應(yīng)該練練書法再出門闖蕩
才會有人熱情買賬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幾百年前做的好壞 沒那么多人猜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至少我還能寫寫詩來澎湃 逗逗女孩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創(chuàng)作也能到那么高端 被那么多人崇拜
要是能重來……
歌手李榮浩《李白》中的歌詞,把書法和李白扯在一起,難不成,他看過李白書法?
作為詩仙的李白,或許是因為詩名太大,掩蓋了他的書法功力,其實他在書法方面也是很有成就的。
不信你們看看↓
《上陽臺帖》
這幅《上陽臺帖》,被認定為李白傳世唯一書法真跡。經(jīng)過歷代接裱,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這幅作品,已變成一幅長卷。
《上陽臺帖》全卷
此卷在宋代宣和年間,被收歸于內(nèi)府;后流入宋末權(quán)相賈似道手中;元代經(jīng)張晏處,到明代曾藏于項元汴天籟閣中;至清代,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內(nèi)府。民國時,被收藏家張伯駒收藏,現(xiàn)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陽臺帖》
那李白的《上陽臺帖》里說了什么呢?
特別言簡意賅!
帖中連署名、日期等在內(nèi),總共才25字: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上陽臺帖》局部
只寥寥數(shù)字,因何而書?
原來,天寶三年(744),受奸臣誣告,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山”。
離開長安之后,李白和詩友杜甫、高適相約漫游河南、山東等地,《上陽臺帖》正是寫于這次漫游途中。
傅抱石《李太白像》(局部)
三人一起游歷到王屋山,尋訪陽臺觀的道長司馬承禎。可到那兒才發(fā)現(xiàn),司馬道長已經(jīng)仙逝。無緣得見老友,目睹他留下的巨幅壁畫,李白有感而發(fā),揮筆寫下《上陽臺》自詠四言詩。在這首四言詩中,前兩句“山高水長,氣象千萬”,描繪的正是壁畫中王屋山的景色;后兩句“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則是贊美司馬承禎高深的畫工。
那么,游覽王屋山,和“上陽臺”有什么關(guān)系?
其實,此“上陽臺”非現(xiàn)代意義上“上陽臺”(看書、澆花、乘涼)的動作。我們現(xiàn)在說的“上陽臺”為動賓結(jié)構(gòu),即“上/陽臺”,而李白的法帖為一偏正短語之“上陽/臺”,“臺”是中心詞,“上陽”起修飾和限制作用。
鑒于此帖中所書內(nèi)容只是沒頭沒腦幾句,我們大致能猜想出,當時他寫下這篇手記時應(yīng)該是“匆匆不暇”、一揮而就吧?
那么,既然如此匆匆不暇,李白在落款時竟然除了落上具體時間外,還不厭其煩地落上了書寫時的地點“上陽臺”,豈不有違情理?
清 蘇六朋《太白醉酒圖》
要知道,在古代法帖中,同時落上時間、地點、署名是極其罕見的。所以有人猜想:李白對于書寫此帖的內(nèi)容或許并不太在意,他在意的倒正是書寫的時間、地點——上陽宮可是皇帝行宮,能進入已是一種榮譽(頗有到此一游留個紀念的意思);能登上上陽臺,可是一種無上榮譽(相當于合影留念),時間地點等都是值得自豪、銘記和紀念的,豈有不寫之理?
現(xiàn)在想想,多虧當時李太白隨手寫下了這么一筆,后人才能通過它一睹詩仙真跡風(fēng)采。
也正是因為它隨手寫下的一筆,引得后世收藏者紛紛在其上題跋、留款,最終構(gòu)成了一幅如此重量級的歷代名家書法秀。
卷首有乾隆書四個大字“青蓮逸翰”
前面有宋徽宗的瘦金書題字
“唐李太白上陽臺”,
帖尾還有一段瘦金書跋。
從南宋藏家趙孟堅、賈似道的收藏印章,到元人張晏、杜本、歐陽軒的題跋,及后王余慶、危素、騶魯?shù)念}跋,依次記錄著其流傳經(jīng)過,可謂流傳有序。
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如此評價李白的書法:
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宋徽宗趙佶在題跋中寫道:
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趙佶自身書畫造詣極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書,可見李白的書法水平確實不流凡俗。
宋徽宗題跋
不過,即便流傳有序,歷代有多位重量級人物題跋和觀款,但對于其真?zhèn)?,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啟功先生認為,此帖有李白題款,有宋徽宗親自鑒賞的題跋、題簽,并且與李白豪邁之風(fēng)相符,鑒定為李白真跡。
但徐邦達認為,此帖較為粗率,用筆疑似宋代散卓,下筆肥厚,缺少唐代硬毫筆的特征,認定其為偽作。
收藏者之一 張伯駒先生
如此一副重量級作品,有點質(zhì)疑聲是肯定的,相信不管再過多少年,這樣的質(zhì)疑聲都會繼續(xù)。
不過,在眾多書法愛好者心里,肯定無數(shù)次默默祈禱,并萬分愿意相信,它是真跡。
|掃一掃 支持觀復(fù)嘟嘟 |
喜歡就點贊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