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里藥也叫驅(qū)寒藥,主要用于里寒證,藥性多辛溫,也就是取辛散溫通,入臟腑而溫里散寒、回陽救逆、溫經(jīng)止痛等作用。
凡是主要入脾胃經(jīng)的,能溫中散寒止痛,可以用于治療脾胃受寒或者脾胃虛寒證,癥狀為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
主入肺經(jīng)的,能溫肺化飲,治療寒飲或者肺中寒痰,癥狀可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
主入肝經(jīng)的,能夠溫肝散寒止痛而治療肝經(jīng)受寒導致的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者是厥陰頭痛等證。厥陰頭痛就是顛頂痛。
主入腎經(jīng)的,能溫腎助陽而治療腎陽不足,癥狀見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證。
主入心腎兩經(jīng)的,能溫陽通脈而治療心腎陽虛證,癥狀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水腫等。
心腎陽虛如果進一步加重,可以見到亡陽厥逆證,癥狀可見畏寒蜷臥、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狀。這類藥也叫做回陽救逆藥。
溫里藥有的還兼有祛風濕散寒、活血、降逆、殺蟲等功效,可以用于風寒痹痛、閉經(jīng)痛經(jīng)、嘔吐呃逆、蟲積腹痛等癥狀。
使用溫里藥,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癥候做適當?shù)呐湮椤1热缤夂肜?,里寒兼表寒的,可以配伍辛溫解表藥使用。寒凝?jīng)脈、氣滯血瘀的,可以配伍行氣活血藥使用。寒濕內(nèi)阻的,可以配伍芳香化濕或者溫燥祛濕藥使用。脾濕陽虛的,可以配伍補腎健脾藥使用。亡陽氣脫的,應(yīng)該配伍大補元氣的藥使用。
溫里藥多辛熱燥烈,容易耗傷陰液,助長火熱,因此凡是實熱證、陰虛火旺、津血兩虧的患者都忌用。孕婦慎用或者忌用。
有的病人真熱假寒,辯證為寒,用熱藥越來越嚴重,應(yīng)該及時停藥,重新辯證,改為寒涼藥物。
溫里藥本身都是熱性,遇到熱天暑天的時候,如果需要使用溫里藥,應(yīng)該減量使用。
另外,在現(xiàn)代研究中,溫里藥一般都不同程度的能夠促進胃腸道運動、促消化、止吐、抗?jié)兒玩?zhèn)痛、抗炎等作用。部分藥物還有強心、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
這個抗?jié)兒涂寡椎淖饔眯枰⒁?,如果是熱性的炎癥,用溫里藥必然會加重。熱痛用溫里藥也會加重,就比如說以前提到過的小鼠鎮(zhèn)痛實驗,把小鼠放到熱鐵板上,小鼠腳燙傷就會形成躁動反應(yīng),用清熱止痛藥當然能治療這種疼痛,如果是換溫里藥,即便是有止痛作用也會加重小鼠疼痛。
附子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jīng)。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生附子是淡味的,標注辛也是指功效。另外有一些書說附子咸,指的是炮附子,咸也就是鹵水的味道。實際上現(xiàn)在品嘗附子所能夠嘗到的就是鹵水的味道。
附子生長在終年積雪的山溝里面,因此積累了很多對抗寒涼的物質(zhì)。這就造就了附子大辛大熱的性質(zhì)。而附子最擅長的就是入腎而補腎陽。
心和腎都是根本,人體遇到各種疾病都需要調(diào)動陽氣來抵御,所以會發(fā)熱。也所以有了寒涼派,整個疾病的中期,幾乎都是以發(fā)熱和毒熱為主的。而這種熱所消耗的就是腎陽中的能量。
等到腎陽消耗干凈的時候,就會影響心陽,導致心腎陽衰,陽氣一旦完全喪失,人體就只剩下了陰氣,那就是死人了。
所以說附子溫腎陽,助心陽,也就起到了回陽救逆的作用,是慢性疾病瀕臨死亡時候最重要的一個藥物。因此也就形成了扶陽派。
附子這個藥是純陽之藥,性質(zhì)燥烈,能上主心陽而通血脈,中溫脾陽而散寒氣,下補腎陽而益真火,這個真火和“三味真火”一個含義,都是指的本源之火,也就是人體的陽氣、元陽。因此附子也被稱為“回陽救逆第一藥”
用附子回陽救逆,有兩個典型的方子,都是傷寒論的。一個是四逆湯,組方是附子、干姜、甘草。附子加人參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可以用于久病體虛、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或者是大汗、大吐、大瀉導致的亡陽證。
再就是參附湯,也就是附子配人參,具有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的作用,治療久病氣虛欲脫,或者是出血過多,氣隨血脫。
【病例】①治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兩。(《傷寒論》四逆湯)
②治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欲飲水者:大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diào)服。(《傳家秘寶方》霹靂散)
③治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氣: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姜汁半盞,冷酒半盞,調(diào)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濟生方》回陽散)
④治傷寒已經(jīng)轉(zhuǎn)下,又曾發(fā)汗,內(nèi)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nèi)諢┰辏坏妹咚?,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zhuǎn)筋,一切虛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上合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局方》姜附湯)
用于治療亡陽證,大多是重用附子,或者是用生附子。重用附子以李可用量最大,用量在200-500克以上。重用附子或者是用生附子都需要謹防中毒,一般要求煮藥在兩個小時以上,并且配伍較大劑量的甘草、黑豆等解毒藥。
附子的解毒方法,自己可以百度一下。重用附子或者用生附子的時候,都需要準備解毒劑。
附子具有補火助陽的作用,這方面作用比較廣泛,比如可以用于陽虛陽痿不育、宮寒不孕,陽虛導致的久瀉久痢,陽虛水腫,黃疸中的陰黃證、陽虛性質(zhì)的外感風寒,陰疽性質(zhì)的潰瘍,陽虛嘔吐,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附子補火助陽一般用量比較小,都是用炮附子。用量小的5-10克,多的也就是五六十克。
附子有峻補元陽,助火消陰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導致的陽痿宮冷,不孕不育,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這方面經(jīng)常和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比如《景岳全書》的右歸丸。
我常用金匱腎氣丸,去掉寒涼的丹皮,加重附子、桂枝的用量來使用
對于右歸丸,我也有不同理解。這個“歸”字,我認為是指臉型的偏轉(zhuǎn),如果臉偏左,就表示是真寒,可以用右歸丸糾正。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臉型偏移的,可以嘗試使用左歸丸或者右歸丸。偏左的用右歸丸,偏右的用左歸丸。
附子補元陽,陽升則陰退,因此附子可以用于治療陽虛導致的水腫病,以下身水腫為主。代表方就是真武湯
【病例】治腫疾喘滿,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錢,磨水同煎,食前冷飲,小兒每服三錢,水煎服。(《朱氏集驗醫(yī)方》沉附湯)
【病例】治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附子一兩(重炮,去皮,鹽水內(nèi)浸良久),澤瀉(不蛀者)一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普濟方》附子散)
附子溫陽助火,溫經(jīng)散寒,因此可以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大棗的外感風寒、發(fā)熱脈沉,代表方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附子用來治療感冒,也用于大汗傷陽的情況,特別是冷汗傷陽的情況,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湯。
【病例】少陰發(fā)熱(少陰病初得,反發(fā)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jié))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長,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fā)微汗。此方名'麻黃附子細辛湯。'
【病例】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jié))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fā)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病例】陰病惡寒(傷寒已發(fā)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xiàn)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另外附子還可以用于治療虛寒嘔吐、陽虛久瀉久痢。
【病例】①治嘔逆翻胃:大附子一個,生姜一個(細銼)。煮研如面糊,米飲下。(《經(jīng)驗方》)
②治休息痢及赤白?。焊阶樱ㄅ诹眩テつ殻┌雰?,雞子二枚(去黃取白)。上二味,先將附子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一時傾入沸湯內(nèi),煮數(shù)沸濾出,分作兩眼,米飲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濟總錄》附子丸)
③治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煨熱),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綱目》)
④少陰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xiàn)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干嘔,加生姜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通脈四逆湯'。
附子的第三個作用是散寒止痛,這個其實是烏頭的作用。
在附子的生長過程中,只有主根的是天雄,有側(cè)根的,主根叫烏頭,側(cè)根是附子,附子的側(cè)根是側(cè)子。
天雄是實心的,烏頭由于有側(cè)根分攤營養(yǎng),烏頭質(zhì)地比較疏松,因此更擅長通經(jīng)絡(luò)。而附子質(zhì)地重,而更偏向于溫腎陽。
所以烏頭放在了祛風濕藥里,風濕痹痛多用。附子放在了溫里藥里,用于補火助陽。
附子當然也有散寒止疼的作用,可以用于多種寒邪疼痛,比如風寒痹癥,虛寒頭疼,虛寒腹痛,虛寒痛經(jīng),和虛寒導致的胸痹、心絞痛等。
烏頭能止疼,附子也能止疼,兩個藥是一母所生,難道在出現(xiàn)寒痛的時候,應(yīng)該用烏頭還是附子?
烏頭和附子對比而言,烏頭更擅長驅(qū)風通經(jīng)絡(luò),而附子更擅長溫里散寒。因此附子的溫性要超過烏頭,而烏頭的通經(jīng)絡(luò)能力要超過附子。也就是說遇到以經(jīng)絡(luò)痹阻為主的應(yīng)該用烏頭,遇到以寒邪為主的痹痛應(yīng)該用附子。
用附子治療疼痛在《傷寒論》以附子湯為代表,金匱要略更是發(fā)展處一個系列的附子劑。
【病例】①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詠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shù)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附子湯)
②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術(shù)二兩,桂枝(去皮)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甘草附子湯)
【病例】①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兩(炮),郁金、橘紅各一兩。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酸棗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婦人醋湯下。(《宣明淪方》辰砂一粒丹)
②治七疝,心腹冷痛,腸鳴氣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見火)半兩,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濟生方》玄附湯)
③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diào)下,忌熱物少時。(《三因方》必效散)
④治經(jīng)侯不調(diào),血臟冷痛:當歸、附子(炮)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腹溫服。(《簡易方論》小溫經(jīng)湯)
⑤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yè)區(qū)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附子的主要功效就是這三個方面。但是附子在歷史上使用非常廣泛,因此治療方法很多,所治療的疾病類型也很多,凡是辯證以陽虛寒盛的,都可以使用附子。
【病例】①治中風偏廢:附子一個(去皮臍),羌活、烏藥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簡易方論》羌活散)
②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各藥混合后,每取五錢,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此方名'五生飲'。
③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做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注意這種中風偏廢是腦血栓那種的,偏寒證的。如果是腦溢血的,需要謹慎使用附子。
【病例】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diào)涂,有效。
【病例】①牙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附子的功效大體就說這些吧,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附子的禁忌,陰虛陽盛的禁用附子,也不應(yīng)該用附子。
孕婦禁用附子,這在多個古書上都有介紹。但是這個不是絕對禁忌,孕婦如果發(fā)現(xiàn)有真陽虛,也一樣用附子,而且有的病離了附子解決不了問題。當然了,如果患者沒有陽虛而使用了附子,就會造成胎動不安,甚至墮胎。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②《綱目》:'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
這兩段話都分兩部分,前半截說的是佐使藥,比如說食鹽可以引領(lǐng)附子下達命門。其實沒食鹽附子也能入命門。
后半截是附子所畏懼的藥物,比如綠豆、犀角、豆豉汁,都能解附子的毒。至于說甘草、黃芪、人參,都是甘緩藥物,能夠緩和附子的毒性,因此說附子畏懼它們。
附子作為烏頭的側(cè)根,烏頭是十八反之一,半蔞貝蘞芨攻烏,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都反烏頭,因此也反附子。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禁用藥。
但是這都不是絕對禁忌,附子配人參、甘草,在傷寒論都有,參附湯、甘草附子湯都有。黑豆、綠豆、甘草經(jīng)常作為附子的解毒劑來使用,也常和附子一起使用。
附子和半夏,我就喜歡一起使用。而且寒濕作為相伴而生的邪氣,寒傷脾以后就容易生成痰濕。在病理上來說,特別是慢性疾病而言,寒邪多半夾雜痰濕。因此用附子配伍半夏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是多次使用的,完全沒問題,不會增加附子和半夏的毒性,也沒看到拒抗反應(yīng)等降低藥效的情況。
附子的配伍,最常用的是和人參、干姜、白芍的配伍。附子配伍人參,附子溫陽,人參補氣,因此作為心陽虛的常用救急方。
附子配干姜,一個是溫腎陽,一個是暖脾陽,經(jīng)常配伍使用。作為溫陽助火的常用組合,也被稱為附子無姜不熱。
附子配白芍,白芍是附子的制約藥。附子大熱,白芍偏涼。附子助火,白芍養(yǎng)陰血。因此白芍能制約附子燥烈傷陰的副作用。附子配白芍,經(jīng)常作為寒痹的常用組合。而且白芍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干姜
干姜和生姜是同一種植物。生姜是嫩姜,收獲時間早。干姜是老姜,收獲時間晚,因此干姜的物質(zhì)沉淀更多。
生姜是可以宣散表邪的,但是干姜是冬姜,物質(zhì)沉淀期更長,味道更辣,按照之前的理論,氣味濃的偏于升散,味道濃的偏于沉降。氣味皆厚重的能升能降,氣味皆薄的能斂能散。因此干姜更偏于入脾胃,暖胃氣,止嘔逆。
干姜:辛,熱。歸經(jīng)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干姜和附子都是大辛大熱的藥,但是有明顯區(qū)分,附子更擅長入腎而溫腎陽,干姜更善于入脾胃而暖脾陽。
也因此這兩個藥經(jīng)常配合使用,叫做“附子無姜不熱”。一個溫先天,一個溫后天,兩者配合就可以用于治療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導致的亡陽厥逆,脈微細接近無脈的情況,這就是附子干姜湯。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湯,再加上人參就是四逆加人參湯。
【病例】治傷寒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干姜附子湯)
干姜的一個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暖脾胃,因此可以治療胃寒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癥狀。
【病例】①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②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干姜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③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④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后方》)
⑤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干姜(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干姜暖脾胃,土為金之母,胃暖和了肺也就會暖,因此干姜也能夠治療肺寒,而具有溫肺散寒化飲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代表方是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
常用方是小青龍湯
干姜的主要功效就是這三個方面,另外有一些拓展運行,比如用于治療蛔厥證的烏梅丸就用到了干姜。但是單獨使用干姜治不了蛔蟲。
干姜暖胃,因此也能增強消化道的蠕動功能,這就可以治療陳寒痼冷導致的胃腸道積滯,便秘,腹痛得暖減輕的。比如《備急千金要方》的溫脾湯,用干姜配伍大黃,附子,人參等藥。
干姜溫中散寒,健運脾胃,可以用于脾腎陽虛導致的水濕停滯,肢體水腫,胸腹脹滿,手足不溫,大便溏泄等,比如《世醫(yī)得效方》的實脾飲
【病例】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術(shù)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干姜苓術(shù)湯)
另外干姜還可以用于虛寒性質(zhì)的痹病、脫肛等治療。
【病例】治療手足皴裂:干姜擦拭。
干姜和生姜對比,生姜辣味輕,水分大,因此多作為感冒的輔助藥,以及作為食材搭配大棗來調(diào)和脾胃。而干姜水分小,辣味重,物質(zhì)沉降好,因此更擅長溫胃散寒。生姜和干姜對比,古人說“生姜善走,干姜善守”。也就是說生姜行于四肢經(jīng)絡(luò),而擅長祛表邪,而干姜溫脾胃效果更好。
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區(qū)別,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除了生姜和干姜之外,姜皮已經(jīng)講過,還有炮姜和姜炭,炮姜以后還會單獨講到。而姜炭專于止血,炒炭以后,姜的辛辣味道完全消失,而變成苦澀味道,擅長溫經(jīng)止血,可以用于虛寒性質(zhì)的出血證。
姜炭和炮姜功效有類似,等到說炮姜的時候再一起說
干姜的用量,一般溫胃散寒用10-20克就可以了。如果用于回陽救逆,在傷寒論可以用到三兩,也就是45克,少數(shù)可以用到四兩,也就是60克。干姜的辛辣味道濃重,劑量太大患者會接受不了,而且會刺激喉嚨。
從安全性上來說,干姜畢竟也算是食品級的,就算是一次給一斤也不會死人。
干姜的禁忌,我復制一下:注意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jīng)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nèi)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
肉桂
肉桂辛、甘,大熱,有芳香氣味,有小毒。歸經(jīng)歸腎、脾、心、肝經(jīng)。功效: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
肉桂就是桂枝的樹皮或者是粗枝剝的枝皮。肉桂和桂枝是同一種植物,桂枝是當年生的新枝,因此桂枝具有更好的發(fā)散作用。肉桂是桂樹皮或者多年老枝的枝皮,因此肉桂的溫熱作用更重。
雖然都是取材于桂樹,桂枝就是一年生新枝,因此桂枝的質(zhì)量差別比較小。而肉桂因為樹齡和取材部位不同,藥效也不同,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郁的作為上品,也叫紫油桂,真正的紫油桂用量很小,你就看李可開方子,附子可以用到200,紫油桂也就是用3克。
對于一些次品的肉桂,用量多參考桂枝,動輒幾十克。
肉桂含有揮發(fā)油,它的質(zhì)量好壞也就是按照揮發(fā)油的多少來確定。因此能夠看出不同肉桂之間的質(zhì)量差別非常大。
肉桂不同于桂枝的,還有毒性。桂皮的外皮是有毒性的,就是粗糙有紋理的那部分。因此肉桂需要去掉粗皮。桂枝沒有粗皮,就不會提到有毒。
桂皮的毒性,也是決定它不能用太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肉桂含有揮發(fā)油,也叫做桂皮油。肉桂既有濃郁的香味,也有良好的香辛味道。因此肉桂也作為一種常用的調(diào)味料,基本上所有調(diào)味料商店都有銷售。
肉桂的氣味和味道都濃郁,屬于氣味皆濃,可升可降。
肉桂的功效,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和附子都很相近。但是回陽救逆的四逆湯用的是附子,補氣溫陽的參附湯用的也是附子。為什么不換肉桂呢?
這就是因為附子味重氣輕,而肉桂氣味皆重,用附子能溫腎陽,斂元陽。而肉桂則香氣濃郁,能夠有一定的宣散作用,在腎陽衰微的時候,就那點腎陽,還要宣散,當然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附子和肉桂相比,真陽衰微,回陽救逆的一定是附子,而溫陽散寒的,更多選用桂枝。特別是附子有毒,在做散劑的時候不能使用,散劑選擇肉桂就更合適。
我們看肉桂的具體作用,首先是補火助陽,肉桂辛甘大熱,能溫補肝腎,補火助陽,并且能溫補命門之火,益陽消陰,而且作用溫和持久,是治療命門火衰的要藥。
這句益陽消陰來自于王冰對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注解:“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币馑际丘B(yǎng)陰以制約陽,補陽以制約陰。
肉桂常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導致的陽痿宮寒,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證,比如桂附地黃丸,右歸飲。
凡是名稱為金匱腎氣丸的用的是桂枝,凡是名稱為桂附地黃丸或者八位地黃丸的,用的是肉桂。而且桂附地黃丸為了提升溫補腎陽的作用,往往會增加桂附比例,這一點需要注意。
【病例】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溲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jié)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及真陽不足之神疲氣怯,心跳不寧,四體不收,陽衰無子等證: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制)四兩,杜仲(姜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制附子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上藥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景岳全書》右歸丸)
【病例】治腎氣虛乏,下元憊冷,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腳氣上沖,少腹不仁;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zhuǎn)胞,小便不通等證: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干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招氖城埃斩?。(《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味丸)
【病例】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熟地一兩,肉桂一錢(去粗皮,研粉),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病例】治真寒腰痛,六脈弦緊,口舌青,陰囊縮,身戰(zhàn)栗:內(nèi)桂三錢,附子三、四錢(急則用生附子),杜仲二錢,熱服。(《會約醫(yī)鏡》桂附杜仲湯)
肉桂溫補腎陽,引火歸元,雖然說亡陽證多用附子,也有用肉桂的,比如《傷寒六書》的回陽救逆湯。當然了,《傷寒六書》的水平,大部分方子都不咋地。
肉桂溫陽助火,可以用于下焦虛冷,氣化失常導致的小兒遺尿,比如《萬病回春》的桂肝丸。
當然,這種小兒遺尿應(yīng)該是以足寒作為主要特征之一。
【病例】治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者:官桂(為末)、雄雞肝一具,等分。搗爛,丸如綠豆大,溫湯送下,日三服。(《萬病回春》桂肝丸)
肉桂辛溫散寒,行氣血,因此可以用于肝腎兩虛,風寒痹阻,畏寒喜熱,苔白脈遲的腰膝腫痛,腿腳無力,比如《備急千金要方》的獨活寄生湯。
肉桂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以用于多種寒涼疾病。比如心腹冷痛,寒疝疼痛,大便溏瀉,虛寒吐瀉,痛經(jīng),閉經(jīng),宮寒不孕,產(chǎn)后瘀阻疼痛,四肢寒涼,特別是下肢常年寒冷,都可以使用。
寒涼性質(zhì)的疾病很多,有的可以用附子,有的可以用干姜。什么情況下最適合用肉桂?
肉桂最適合的是陳寒痼冷,也就是常年性質(zhì)的寒涼癥狀。其中大部分患者由于自我保護,經(jīng)常服用辛辣食物,或者吸煙喝酒,或者用一些藥物和保健品,從而形成熱毒上火的癥狀,而寒有所減輕。這樣就形成了寒熱錯雜,或者上熱下寒等復雜癥狀。而肉桂正是適合這種癥狀。
肉桂的用量比較小,不像附子那樣大劑量回陽救逆,當然肉桂也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它也不像干姜那樣就是暖胃的,胃熱了就不能用。
肉桂的用量小,適合長期用藥,緩補慢溫,也正適合陳寒痼冷,比如說幾十年的老寒腿了,或者是多年宮寒不孕,用個十幾服藥也能顯效,不吃藥了還會復發(fā)。如果用大劑量的藥,弄不好老毛病沒去,反而增添新毛病。因此像肉桂這樣,小劑量長期服用,最適合糾正這種陳寒痼冷。
肉桂溫腎陽,性質(zhì)大熱。而陳寒痼冷影響的疾病多是寒熱錯雜。這個時候就可以用肉桂來搭配清熱藥來使用,肉桂溫腎陽,清熱藥清臟腑熱,各干各的,互不干擾。這個時候,肉桂的用量比較小,不至于因為溫腎而加重那些火毒的癥狀。
因此肉桂可以搭配清熱藥,在火毒夾雜腎陽虛的癥狀中使用。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多的。
比如說上面提到的腹瀉日久,癥狀一般表現(xiàn)為脾虛濕熱,雖然是濕熱,患者也絕不敢吃寒涼飲食,因為他本質(zhì)是腎陽虛。這種情況就可以用肉桂配伍清熱止瀉藥來治療。
【病例】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湯送下。(《普濟方》桂連丸)
肉桂這種溫陽的作用也被引申用于治療虛陽浮火導致的口舌糜爛。雖然口瘡病都說是上火了,可就有那么一類人越是用清熱藥越嚴重,這樣的情況就可以考慮使用肉桂。
之前還提到砂仁,也是治療浮火口瘡的。
肉桂還可以治療虛陽浮火導致的目赤咽痛,面紅足寒等癥狀。
肉桂的第四個作用是溫經(jīng)通脈,桂枝有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肉桂比桂枝作用深,但是主要成分接近。因此肉桂能入血分而溫通血脈。從而治療百瘕積聚,通利月經(jīng)。所以現(xiàn)代研究也認為肉桂有抗癌的作用。
肉桂能溫陽,能通利血脈,因此可以用于陽虛寒凝,痰血阻滯導致的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后不斂。比如《陽和湯》
【病例】治打撲傷破,腹中有瘀血:桂心、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升。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肉桂還可以治療虛寒導致的喉痛,喉痹。提到喉嚨干痛多按照熱治療,有的患者就是治不好,甚至變成幾十年的慢性咽喉炎。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是不是用一下肉桂溫陽試試。
肉桂也可以用于虛寒氣喘,氣短喘促。喘病多虛,咳證多實。喘時間長了容易入心腎。這樣就可以考慮肉桂的作用。
肉桂還用于久病體虛,氣血不足。將肉桂加到補益氣血的方子里,有溫運陽氣,鼓舞氣血生長的作用,常用于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的患者,比如《十全大補湯》,《人參養(yǎng)榮湯》等。
【病例】①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主治勞積虛損,呼吸氣少,行動喘息,心虛驚悸,咽干唇燥。
②人參養(yǎng)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補氣血,主治氣血不足,虛勞咳嗽,食少遺精,腳膝無力,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
另外肉桂還可以用于奔豚證,寒疝疼痛,鼻息肉,解蛇腹毒,治療牛皮癬等。這些我就不挨個解釋了。
【病例】治寒疝氣,來往沖心腹痛:桂心四兩,生姜三兩,吳茱萸二兩。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蔥。(《姚僧坦集驗方》柱心湯)
【病例】治奔豚疝瘕沖筑:肉桂、干姜、小茴香各五錢,牡丹皮、木香、檳榔各二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病例】治牛皮癬:官桂、良姜、細辛各五分,斑蝥十個(研碎)。白酒三兩,浸漬七天,每天震搖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濾取清汁,為緩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將患處用溫水洗軟,再用藥水涂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飲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藥通報》1:10,1957)
我們剛提到肉桂通血脈的作用。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認為,肉桂味辛,辛是金之味,金克木,因此肉桂有平肝木,治肝氣橫恣多怒的功效。
這里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木得桂而枯,也就是桂樹旁邊沒有閑雜樹木,古人就認為桂樹能克伐其他樹木。這一點運用到人體,也就是肉桂伐肝氣。
因此張錫純在治療肝火橫逆導致的出血證,經(jīng)常加一點肉桂。因此張錫純用肉桂、大黃、生代赭石粉末配合,叫做秘紅丹,治療肝郁多怒,胃郁氣逆而導致的吐血、衄血等證。
想要詳細了解的可以去看原文。
肉桂的功效大體就這些。關(guān)于肉桂的禁忌,我復制一下。
①注意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均禁服。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②《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diào)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黃,療吐逆。'
③《本草經(jīng)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jié),肺熱咳嗽,產(chǎn)后去血過多,及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小產(chǎn)后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癥發(fā)斑發(fā)狂,小兒痧癥腹痛作瀉,痘瘡血熱干枯黑陷,婦人血熱經(jīng)行先期,婦人陰虛內(nèi)熱經(jīng)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干。婦人血熱經(jīng)行作痛,男婦陰虛,內(nèi)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于心經(jīng)伏熱,腸風下血,臟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shù)舉,脫陰目盲等三十余證,法并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見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nèi)燥、孕婦、產(chǎn)后血熱,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吳茱萸
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功效散寒止痛,溫中助陽,降逆止嘔,疏肝下氣,開郁化滯,燥濕通痹。
在理氣藥里面有一個陳皮,一個青皮,陳皮就是陳年橘皮,而青皮就是沒熟的橘子皮。大家可以翻一下書看看。
陳皮是一個常用的理氣化痰藥,性質(zhì)比較平和。而青皮性質(zhì)凌厲,作用比較霸道。
吳茱萸是用的青果,未成熟的果實。因此吳茱萸也具有類似青皮那樣霸道的個性
吳茱萸是一個逆反藥,它的存在和我們的常識。我們從還沒接觸中醫(yī)就知道肝火,肝亢,就形成了一個意識習慣,認為只有肝火,沒有肝寒,肝怎么會涼呢?
可是吳茱萸主入肝,大熱,它就是一個標準的暖肝藥。
吳茱萸的主治,就是肝郁,肝陽不足,肝寒,肝動力不夠,肝主疏泄不足的這一系列以肝功能不足為辯證的疾病。
肝主木,在五行以木為開始,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人的衰老也往往是從肝的功能衰落為開始,西醫(yī)就常說是更年期。
所以說學吳茱萸這個藥,會不會用它倒是次要的,能從這個藥改變以前的認識,不只是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也有寒證,郁證,陽虛證。要有這樣的認識。
我們具體看吳茱萸的功效。吳茱萸有兩個知名方子,一個是《傷寒論》的吳茱萸湯。再就是《丹溪心法》的左金丸
【病例】治嘔而胸滿,及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吳茱萸湯)
吳茱萸是用的青果,青果的質(zhì)地比較重著,氣質(zhì)凌厲,因此吳茱萸有著良好的降逆止嘔的作用,而擅長治療胃寒嘔吐。
吳茱萸通降胃氣的作用非常好,不僅可以止嘔,也能治療反酸。比如《太平圣惠方》的吳茱萸生姜方
【病例】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圣惠方》)
吳茱萸治療反酸的效果很好,不僅是胃寒反酸用,胃熱反酸也會用,可以搭配寒涼藥物,少用吳茱萸,比如《左金丸》
【病例】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脅痛口苦,嘔吐吞酸: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注意左金丸的劑量,黃連和吳茱萸是6:1
吳茱萸性質(zhì)辛熱,因此能溫脾陽而治療脾濕陽虛的泄瀉,比如《校注婦人良方》的四神丸(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用于治療。五更泄瀉
這是幾個吳茱萸的常用方子
【病例】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jīng)驗方》)
吳茱萸大辛大熱,能溫經(jīng)散寒止痛。吳茱萸本身是溫肝的藥,因此有助于解除肝經(jīng)郁結(jié)所導致的疼痛,比如說厥陰頭痛,也就是顛頂痛。
還有肝經(jīng)所過地方的疼痛,比如腹痛、疝氣、痛經(jīng)、下肢的痹痛,以及肝能夠影響到的部位,比如牙痛、胃痛等。當然是以肝寒或者肝氣郁滯,肝的疏泄失常而導致的疼痛為主。
【病例】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濕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jīng)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病例】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病例】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病例】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病例】治療足跟痛: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研細粉,裝入紗布袋中墊在鞋后跟處。
【病例】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病例】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病例】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吳茱萸燥濕的作用明顯,這種燥濕的作用既和吳茱萸的熱有關(guān),也好吳茱萸的疏肝助脾有關(guān)。吳茱萸的燥濕作用可以用于濕疹、濕瘡。
【病例】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diào)抹,隔日一次,上藥后用紗布包扎。(《全展選編·皮膚科》)
【病例】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驗方》
【病例】全身發(fā)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吳茱萸用于治療肝寒,肝寒有時候不容易辯證,可以有一個指標性的東西。古書說以男子陰囊內(nèi)縮,女子乳頭內(nèi)縮作為判斷。我就見到過高齡老人,六月天那么高的溫度,就是陰囊內(nèi)縮的,和冬天一樣。
但是女子乳頭內(nèi)縮這個不見得對,因為乳頭內(nèi)縮的不見得就是肝寒。對于女人我就有另外一個判斷標準,就是小腹寒涼。小腹是肝經(jīng)所過,小腹的寒涼說明是有肝寒的。當然了,小腹寒涼也被認為是宮寒的代表。
【病例】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圣惠方》)
【病例】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另外,用吳茱萸研粉調(diào)敷足心,能引火下行,治療腎火上升、上熱下寒的口瘡口疳、咽喉疼痛等癥狀?,F(xiàn)在也用于治療高血壓,也有減肥作用。
【病例】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diào)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病例】治療高血壓?。簩擒镙茄心看稳?.6?1兩,用醋調(diào)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后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癥狀減輕。輕癥敷1次,重的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我看看是不是還有需要補充的
【病例】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病例】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shù)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病例】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病例】治療黃水瘡:將吳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調(diào)制成10%軟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藥前先用溫水洗凈患處:治療12例,一般4?6次即愈。
縱觀吳茱萸所治療的癥狀,以肝寒而導致的寒涼疾病、疼痛疾病為主,以及肝胃氣逆導致的嘔吐、反酸癥狀。也用于肝郁導致的經(jīng)絡(luò)閉阻、氣機不通的癥狀。這些當然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吳茱萸也用于熱證,比如左金丸就是用少量吳茱萸作為反佐藥。還用于口瘡、牙痛、濕瘡等一些看起來是熱證的疾病。這些疾病往往在辯證上還是屬于熱,而實際上是屬于虛火,也就是患者肝腎陽虛,下焦虛寒,虛火上炎。
這種情況單純使用清熱藥往往達不到目標,有時候遷延日久不愈。對于這種看似熱證,實質(zhì)遷延日久不愈的,應(yīng)該考慮在清熱藥的基礎(chǔ)上配伍肉桂、吳茱萸這一類的藥物?;蛘呤侵苯邮褂脺責崴帯?/p>
關(guān)于吳茱萸的功效就說這些吧
吳茱萸有小毒,這個小毒主要是指吳茱萸的刺激性,因此一般吳茱萸的用量都不大,用量太大以后會感覺咽喉干燥難忍。
因此在現(xiàn)代使用吳茱萸,應(yīng)該以炮制品為主,吳茱萸的炮制品,主要是甘草制,在藥典收錄的就是甘草水制吳茱萸,另外張景岳有“元氣虛者,當以甘補藥制用之”的話,因此甘草水制吳茱萸是最主要的炮制方法。
另外還有姜制,醋制,鹽制,黃連制,酒制,炒制等幾種方法。
一般來說,甘草制吳茱萸藥性緩和,沒有明顯的燥烈傷陰的作用,適合于虛寒證。鹽制吳茱萸能引藥下行,適合于疝氣疼痛。姜制吳茱萸擅長溫胃止嘔。酒制吳茱萸擅長散寒止痛,流通氣血,適合寒性的頭痛和痛經(jīng)。醋制吳茱萸擅長疏肝鎮(zhèn)痛。黃連制吳茱萸適合肝氣犯胃的吞酸嘔吐。炒吳茱萸能緩和吳茱萸的辛散性質(zhì),各種情況都能用,當然了,炒制的也沒有其他炮制方法的特長。
吳茱萸性質(zhì)燥烈,因此一般內(nèi)服用都是炮制品?,F(xiàn)在也都比較懶,或者是不懂這個藥。如果處方寫吳茱萸,藥店應(yīng)該付制吳茱萸。
吳茱萸的劑量,現(xiàn)在也就是用幾克,超過10克的就不多。但是傷寒論用的是一升,一升是現(xiàn)在的0.2升,如果是水的話應(yīng)該有200克,就算吳茱萸的密度低,100克應(yīng)該有。不過這個劑量現(xiàn)在恐怕沒有人用了。
吳茱萸的副作用,我還是復制: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腸虛泄者尤忌。'
③《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fā)瘡。'
④《本草經(jīng)疏》:'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fā)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zhuǎn)筋,由于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于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咸忌。'
丁香
丁香分為公丁香和母丁香。公丁香是丁香的干燥花蕾,含苞未放的這種。母丁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實。花蕾的芳香氣息更重,因此作用更好。
丁香辛,溫。歸脾、胃、肺、腎經(jīng)。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丁香算是一個藥食兩用的植物,即作為中藥使用,也作為調(diào)味料使用。
作為調(diào)味料,丁香的味道肯定是比較濃郁的。作為花蕾,丁香的氣味也比較濃。因此丁香算是一個能升能降的藥物。
丁香主入脾胃,性質(zhì)溫暖,氣味芳香,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芳香辟晦藥來想,也可以當做一個芳香醒脾藥來考慮。同時丁香還是一調(diào)味料,具有降胃氣的作用。能夠降逆止嘔,也可以溫胃散寒,開宣胃氣。
因此丁香既可以作為一個溫胃散寒的藥物,也可以作為一個降逆止嘔的藥物來使用,用于胃寒嘔吐就更加合適。
孕婦嘔吐是非常常見的,而丁香作為一個調(diào)味料,在安全性上非常高,因此丁香也可以用于妊娠嘔吐。當然了,丁香性溫,最好是用于偏于寒涼體質(zhì)的。
【病例】治胃寒嘔逆:丁香1錢,柿蒂2錢。水煎服。
【病例】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姜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病例】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病例】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另外丁香還可以治療呃逆、食少吐瀉、霍亂等癥狀的治療。
丁香溫中散寒,可以用于寒涼導致的胃疼、心腹冷痛等癥狀
【病例】治胃痛:丁香2錢,肉桂、木香、烏藥各4錢。攻研細末,每服2克,每日3次。
【病例】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丁香外形像釘子一樣,特別是像古代那種類似鐵橛的釘子,因此丁香花的作用可以深入下焦,而治療腎虛陽痿和女子宮寒。
丁香花雖然能入下焦,但是它和附子肉桂不一樣,丁香花畢竟是偏于芳香的藥物,芳香藥物有散的作用,因此丁香花入腎更偏于治療陽痿,而不適附子肉桂那樣回陽救逆。
當然了,丁香花溫性很好,而且具有辛散的作用,用于治療女子宮寒也是很不錯的藥物。
丁香花也可以用于腰膝酸冷、腹寒瀉痢、奔豚證、下陰寒痛、子宮疝氣等下焦虛寒性質(zhì)的疾病。
【病例】治療足跟疼痛:丁香、藿香、小茴香等藥研粉,煎煮熏蒸患處,等藥溫度合適了浸泡雙腳。
丁香氣味芳香,在《本草再新》說它:'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這是丁香宣散的一面。
丁香解郁氣,行氣機,可以用于胸痹、痃癖、咳逆等證。胸痹就是胸中疼痛,現(xiàn)在也用丁香治療冠心病。痃癖是腹部或者肋部筋脈拘急導致的氣結(jié)疼痛,當然是有形的,能夠摸到。
咳逆也就是咳嗽氣逆,出氣多,吸氣困難。
丁香具有芳香辟邪的作用,能夠消散晦濁邪氣,因此丁香可以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牙疼等疾病。這又是一個溫性藥物治療口腔潰瘍的了。
丁香還可以用于治療頭風頭痛、瘰疬,解蟹毒和酒毒。以及癬病、癰疽惡瘡、乳頭破裂疼痛、鼻息肉等外科疾病。
【病例】:①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藥護之。(《怪證奇方》)
②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③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圣惠方》)
④治療足癬:丁香15克、苦參、大黃、地膚子、明礬、各30克,黃柏、地榆各20克,煎水外洗。
丁香的作用大體就說這些。丁香芳香解郁,又味重降逆,能夠治療寒滯導致的各種疼痛,能夠降逆止嘔,又能夠溫下焦寒郁。丁香的芳香解郁或者說芳香辟穢,可以用于治療口腔潰瘍、頭風頭痛、解酒毒,以及作為輔助藥治療癬病和瘰疬。
久病多陽虛,但是很多病表現(xiàn)還是熱毒或者濕熱,用附子溫陽會助火,也就增加病勢,因此像肉桂和丁香這樣的就可以使用,其中以肉桂溫火慢補,丁香溫補的同時兼具行氣和散邪的作用,在一些慢性病中可以考慮使用。
丁香用于治療瘰疬,以及外科瘡瘍,多是從這方面考慮。
關(guān)于丁香的用量,一般不宜過大,教科書說的是2-5克,你就算劑量更大點,也沒有超過10克的。丁香雖然是食物等級的,但是它是調(diào)料,不是蔥姜蒜那種。
這種香味很濃的花蕾,往往用量都比較小,玫瑰花的用量也比較小。因為它那種氣息太濃郁,用量太大也會擔心損傷胃氣。
丁香是十九畏之一,丁香莫與郁金見。這兩個藥是相反藥,說它們相反主要是兩者的藥性,也有人用丁香和郁金配伍的,用來治療虛寒性質(zhì)的胃疼,有增效作用。但是丁香和郁金配合也有導致胃脘疼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yīng)的。
丁香的其他禁忌,我復制一下:注意熱病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
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本草經(jīng)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高良姜
高良姜有特殊的橫紋。高良姜和干姜有什么去吧,我剛百度了一下,發(fā)現(xiàn)百度上面也沒人能夠說情況。因此重點分析一下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jīng)。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對比高良姜和干姜,會發(fā)現(xiàn)高良姜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干姜沒說止痛。先說說這個
高良姜是夏姜,在夏末秋初的時候采挖。而且是一個南方的姜。高良姜也是辛辣味道,辣味甚至比干姜更重。
干姜是冬姜,所以干姜主收藏,性守,還有“生姜善走,干姜善守”也就是說干姜就是溫胃散寒的,不善于通經(jīng)絡(luò)行氣血。
而高良姜是夏姜,因此它就不主收藏,而善于理氣,行氣血,所以高良姜善于理氣止痛
高良姜的這種理氣止痛的作用,當然是用于寒痛,可以用于胃寒導致的脘腹冷痛,比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姜丸,就是用高良姜和炮姜?;蛘呤俏负斡?,脘腹脹痛,比如良附方。
也可以用于治療心腹絞痛、牙疼、腮腺腫痛、風寒痹痛、寒疝疼痛、霍亂腹痛等各種風冷性質(zhì)的疼痛。
看這個寒疝疼痛,它是屬于肝經(jīng)疼痛了,另外高良姜也可以用于胸脅脹痛,當然這種情況辯證屬于寒的比較少
再看霍亂腹痛,這種腹痛一般會考慮到白芍來止痛,比如痛瀉要方。但是高良姜也用于霍亂腹痛。
因此能看出高良姜治療肝經(jīng)疼痛的作用,以及代替白芍止痛的作用,這也就是高良姜解郁痛的作用。
【病例】①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樸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再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湯)
②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寬胸下氣,進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蘆)、干姜(炮)等分。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次調(diào)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婪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兩,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⑥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螞一枚(瓦上焙干)。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
⑦雙目突然紅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噴嚏,紅痛即消。
因此高良姜理氣止痛的作用是比較廣泛的,這也是它的一個主要作用。
另外高良姜還可以用于治療胃寒導致的嘔吐、噯氣、反胃、吞酸、飲食積滯等疾病。這些應(yīng)該是生姜或者干姜也具有的作用,我就不說了。
【病例】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圣濟總錄》冰壺湯)
高良姜有辛散溫通的作用,也被用于治療寒性瘧疾。
【病例】治諸寒瘧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為末。每服三錢,雄豬膽一個,水一盞,溫和膽汁調(diào)下。(《續(xù)本事方》)
另外高良姜還有抗癌的作用。
高良姜的主要作用就是這幾個方面。
總結(jié)高良姜的作用,和干姜做對比,兩個都是姜,都能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但是干姜更偏于提升脾胃的運行能力,比如救脾陽,溫胃陽,化痰飲。這些都涉及到脾胃功能?;蛘哒f,干姜附子這種是在陽氣衰竭時候所用,能夠提升脾胃功能的藥物。
當你遇到一個人困難到了極點,要想扶危救困就應(yīng)該專心,這樣才能救人于危難。你幫他一把就去做別的了,這個人仍然擺脫不了命運。而高良姜善于理氣、行氣,就不能說是專心。因此高良姜和肉桂有類似之處。肉桂也溫腎陽,但是回陽救逆只能用附子。同樣道理,高良姜也溫脾陽,但是遇到亡陽證只能用干姜。
而高良姜的作用更偏于止痛,肉桂寒性腹痛,或者是其他地方疼痛,用生姜可能嫌溫性不夠,用干姜又嫌“守而不走”,因此用高良姜理氣止痛就更合適。
因此高良姜在止痛方面算是一個區(qū)別于干姜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當遇到疼痛性質(zhì)的疾病的時候,往往就不用干姜或者生姜,而想起高良姜。
這是一個方面
既然高良姜的主要作用是理氣止痛,因此就不需要糾結(jié)是寒痛還是熱痛。如果是熱痛,用清熱藥往往會郁閉氣機,造成氣滯血瘀。而搭配少量的高良姜,就能調(diào)和氣機。
這是對高良姜的延伸思考。
關(guān)于高良姜的作用就說這些。高良姜的劑量,應(yīng)該和干姜差不多,我這邊教科書上寫的是3-10克。這個劑量太小,用于止痛,特別是疼痛比較重的時候是不夠的。我有看到高良姜用到70克。
高良姜給小鼠灌胃,120g/kg都沒有看到死亡,因此它的安全性沒問題,只是考慮胃的承受能力,或者說是需求多少。
高良姜陰虛有熱者忌服。
《本草經(jīng)疏》:'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作痛,法咸忌之。'
小茴香
小茴香用的是種子,不是蒸包子的那個茴香菜。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中,溫暖肝腎。
小茴香是常見的餡料,它的種子有濃郁的芳香味道,也就是中醫(yī)辛開苦降的“辛開”,具有宣散氣機,通經(jīng)止痛的作用。
小茴香在主要作用大概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作用于脾胃,用于胃寒疼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等疾病。
小茴香辛香宣散,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入肝經(jīng),增強肝主疏泄的作用。同時入下焦,有溫暖下焦的作用,比如小腹寒涼、腰腎寒涼。當然也能治療下焦寒涼所導致的疾病,比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疼痛、睪丸鞘膜積液,少腹冷痛、痛經(jīng)、腎虛腰痛等疾病
小茴香是一個暖下焦的很好的藥物,特別是對于婦科宮寒,把小茴香粉碎以后裝膠囊服用,能夠逐漸改善。
主要是這個藥太容易取得了,別去藥店買,就在農(nóng)藥種子的商店,三元錢一斤,一次連一角錢的藥都用不了。它的作用也非常好。
我對象有一個好友,有一次來月經(jīng),晚上去田里澆水,失足掉到水里,第二天就開始劇烈腹痛。我對象就是告訴她用小茴香種子,就隨手拿了一把煮了喝,然后就好了。
小腹的疼痛,寒疝疼痛,如果是中藥往往會想起幾個方子,首先是暖肝煎,然后是天臺烏藥散,還有一個溫經(jīng)湯。如果說藥物,首先能夠想到的是炮姜、小茴香、烏藥。烏藥當然要去藥店買了,在小茴香和炮姜來說,兩者都有溫宮散寒的作用,但是炮姜是止血藥,用于宮寒和痛經(jīng)的時候就會有所猶豫,而小茴香理氣散氣,就不會有這種擔心。
這是小茴香溫暖下焦的作用。一把用于治療下焦虛寒用小茴香需要用鹽制,具體方法就是用鹽水調(diào)濕小茴香,然后在塑料袋子里面悶一下,悶到濕透了以后放鍋里炒。
另外小茴香也可以用于血吸蟲病、脅痛等疾病,我這邊還有一個用小茴香治療小兒口瘡的資料。
【病例】復方1、胃寒痛:小茴香、干姜各3錢,甘草2錢,水煎服。
2、疝痛:小茴香、巴戟天各3錢,橘核2錢。水煎服。
3、早、中期血吸蟲?。盒≤钕阊谐杉毞?,制成水丸;亦可將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滲漉,部分研成細粉,制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當于生藥4.5?13.4克的藥丸或藥片。兒童酌減,飯后溫開水送下。15?20日為一個療程。部分病人服藥后有胃腸道反應(yīng),但能自行消失。孕婦忌服。
【病例】治療小兒口瘡:小茴香10,吳茱萸10,做細粉,用米醋調(diào)成糊狀,睡前外敷在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繃帶包扎,次日取下。
小茴香的氣味比較濃郁,一般用量都不大,少的就是幾克,用多點也就是十幾克。當然小茴香屬于食品級的,不會致人死亡,用量主要是考慮藥是不是太難接受,當然也有用多的,我這邊有用到70克的病例。
小茴香的禁忌:注意陰虛火旺者禁服。
1.《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shù)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p>
2.《本草述》:“若小腸、膀胱并胃腑之證患于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3.《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小茴香的禁忌需要注意的,因為茴香是常見的餡料,而熱毒病和濕熱病又很多,特別是下焦?jié)駸幔热鐙D科陰癢、炎癥,男科前列腺炎,還有一些小便淋漓澀痛的疾病,大多辯證屬于濕熱。小茴香當然不能用,茴香餡的也盡量不要吃。
花椒
有很多品種都叫做花椒,各地的也不一樣。另外花椒按照采摘的時間分為青花椒和紅花椒,入藥一般用紅花椒,至于青果和紅果之間的區(qū)別,前兩天剛說了,我就不再說了。
另外在藥店出售的花椒,有生花椒和炒花椒,生花椒主要外用,炒花椒主要內(nèi)服。
花椒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jīng)。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中藥的花椒和調(diào)味品的花椒有所區(qū)別,中藥的花椒指的是花椒的果皮。而花椒的種子叫做椒目,椒目是苦寒利水藥,作用和果皮完全不一樣。
因此關(guān)于花椒的性味描述上,應(yīng)該說是辛、麻。而性質(zhì)上生花椒應(yīng)該是熱性,炒花椒和食用調(diào)味品的花椒是溫性的。
再就是花椒的小毒,這個毒性應(yīng)該指的花椒的麻性,吃多了麻口,再多就麻醉神經(jīng)了,所以花椒不能吃太多,也因此花椒也作為表皮麻醉劑使用。
花椒可以外用和內(nèi)服,其中外用主要用生花椒,有殺蟲止癢的作用,用于治療疥瘡、濕疹、皮膚瘙癢,以及婦人陰癢、糖尿病皮膚感染,以及漱口可以治療牙疼等。
【病例】①治齒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療本草》)
②治齒疼: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于所痛處咬之。(《圣惠方》)
③治寒濕腳氣: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腳。(《婦人良方》)
④治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陰囊而臥。(《仁齋直指方》)
⑤治婦人陰癢不可忍,非以熱湯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吳萸、蛇床各一兩,藜蘆五錢,陳茶一撮,燒鹽二兩。水煎熏洗。(《醫(yī)級》椒茱湯)
⑥治手腳心風毒腫:生(花)椒末、鹽末等分。以醋和敷。(《補缺肘后方》)
⑦治久患口瘡:蜀椒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食療本草》)
⑧治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diào)敷。(《普濟方》)
⑨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復浸,干涂羊、豬髓腦。(《僧深集方》)
⑩治漆瘡:漢椒湯洗之。(《譚氏小兒方》)
【病例】治療陰道炎,加味苦參湯:苦參、蛇床子、白芷、蒼術(shù)、花椒,每天一劑,水煎洗。
【病例】治療膝關(guān)節(jié)滑膜炎:用花椒、桂枝、防風等12味藥煮水熏洗。
【病例】治療陰虱:花椒10,艾葉10,白礬20,狼毒30,蛇床子30,穿心蓮20,鶴虱10,苦參10.煮水熏洗。
別小瞧這個陰虱,這也是性傳播疾病。
【病例】治療凍瘡:甘草、芫花、花椒各10克,放入沸水中浸泡五分鐘取出,然后用水放溫以后洗。
民間很多都是單獨用花椒水洗凍瘡,比這個要方便。
【病例】治療鼻炎:新花椒100克,半夏200克,曬干研粉,用棉棒蘸藥粉少許吸入鼻腔。
在《食物藥用指南》中有花椒和紅糖合用回乳的記載。另外也有人用干燥生花椒裝膠囊來給妊娠引產(chǎn)的產(chǎn)婦回乳,而且妊娠月份越小,回乳效果越好。
但是在《食療本草》中也有用花椒治療乳汁不同的方法,就是用花椒50克粉,白酒250ml,都放到酒壺里面,加熱到白酒沸騰,然后將壺嘴對準乳頭和周圍的腫塊,用蒸汽熏蒸。
這兩個所治療的是相反的癥狀,方法不同,利用的花椒的作用也不一樣,用于通乳用的是花椒辛散通經(jīng)的特性,而用于回乳用的是花椒健脾胃的作用。
花椒內(nèi)服有溫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療食積內(nèi)停、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呃氣噫氣等疾病。
用于內(nèi)服多炒用,炒用可以減緩生花椒的毒性和辛散走竄的性質(zhì)。
花椒具有祛除蛔蟲的作用,用花椒對付蛔蟲,一方面花椒的溫性能夠治療蛔蟲導致的腹痛。另一方面花椒具有麻味,這個麻能夠麻醉神經(jīng),所以說花椒的殺蟲多半是把蛔蟲打暈了,不見得能打死。
【病例】①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現(xiàn)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②治冷蟲心痛: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壽域神方》)
③治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湯下。(《秘傳經(jīng)驗方》)
④治夏傷濕冷,泄瀉不止:川椒一兩(去目并閉口者,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上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川椒丸)
⑤治飧泄:蒼術(shù)二兩,川椒一兩(去口。炒)。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普濟方》椒術(shù)丸)
【病例】①治療蛔蟲性腸梗阻:用麻油2?4兩,置鍋中煎熬,投入花椒3?4錢,至微焦即撈出棄去;待花椒油微溫時1次服完。治療8例兒童患者,均于服藥后15?30分鐘腹痛停止,隨后排便,有的同時排出蛔蟲。如梗阻時間過長,中毒癥狀明顯,有腸壞死或有闌尾蛔蟲可能者,則不宜服用。
②治療血吸蟲病:試用于早、中期血吸蟲病,對改善癥狀有一定作用,服藥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裝膠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蟯蟲病:花椒1兩,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鐘,過濾。取微溫濾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續(xù)3?4次。治療108例小兒蟯蟲病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糞檢3次蟲卵皆為陰性。
花椒辛散,具有止痛作用,可以用于風寒濕痹,疝痛,齒痛,蟲積腹痛等疼痛性質(zhì)的疾病。
花椒能溫胃,胃暖則肺暖,因此花椒也用于治療肺寒咳喘?;ń酚薪的嬷箛I的作用,因此也有說是治療肺寒喘逆。就是治療咳喘病,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還有人說花椒能入腎經(jīng)而納氣平喘,因此可以用于治療陽虛咳喘、腰痛足冷等證。
當然了,不管怎么解釋,花椒都是可以用于治療肺寒咳喘。
另外有記載花椒可以“堅齒發(fā)”也就是能夠治療牙齒松動和頭發(fā)脫落。
花椒還可以用于治療閉經(jīng)、白帶、飲食積滯、以及百瘕積聚等疾病,還可以除魚毒,外用消瘢痕、治療陰汗?,F(xiàn)代研究有抗癌和升高麻醉貓血壓的作用
除魚毒就是治療吃魚導致的中毒性疾病
花椒的主要功效就這些。
花椒具有溫中止痛、通經(jīng)散結(jié)和殺蟲止癢的作用?;ń纷鳛橐粋€常用的調(diào)味料,在民間應(yīng)用很多,有很多沒有記載的民間土方法,值得留意。
花椒有小毒,而且性質(zhì)比較霸道,因此主要是外用。內(nèi)服多用炮制品,現(xiàn)在藥典收錄的就是炒花椒和生花椒兩種。
一般來說,生花椒力量猛而有毒,辛散走竄的作用強,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也強。炒花椒經(jīng)過炒制以后,毒性遭到破壞,辛散走竄的作用也隨著減弱,而溫中散寒的作用得到加強。
另外還有醋制花椒,就是用醋炒的,不但毒性小,辛散走竄的作用也弱,但是作用和緩持久,并且辛味和酸味都有,更適合蟲證。
鹽炒花椒也能減毒和緩和辛散作用,而且鹽能夠引藥下行,更能溫補命門之火。
花椒因為有毒性,用量一般都不太大。
花椒的禁忌: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杏仁為之使。畏款冬。''惡栝樓、防葵。畏雌黃。'
②《別錄》:'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氣失明。’
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風。'
⑤《本草經(jīng)疏》:'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嘈雜醋心,嘔吐酸水,或大腸積熱下血,咸不宜用;凡泄瀉由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氣自病者不宜用;水腫黃疸因于脾虛而無風濕邪氣者不宜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沖,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法所咸忌。'
⑥《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墮胎。'
關(guān)于花椒就說這些,另外附花椒的炮制方法,方便自己使用。炮制1.除去果柄及種子(椒目),置鍋內(nèi)炒至發(fā)響、油出,取出、放涼。
2.炒制:取凈花椒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有香氣,取出放涼。
3.醋制:取花椒用微火炒熱,陸續(xù)淋醋,炒至醋盡,迅速出鍋,悶1小時,使其發(fā)汗,曬干,每花椒1kg,用黃醋120g。
4.鹽制:取花椒用微火炒至有響聲,噴淋鹽水炒干即得。
花椒的種子叫做椒目。椒目苦、寒,有毒。歸脾、膀胱經(jīng)。功能利水消腫,平喘??梢杂糜谛”悴焕?、水腫脹滿、腹大如鼓,或者是水飲犯肺,喘不得臥。算是一個利水消腫藥。
胡椒
胡椒辛、熱,歸胃、大腸經(jīng)。功效溫中止痛,行氣消痰,開胃消食,解毒止瀉。
胡椒分為白胡椒和黑胡椒,其中白胡椒溫熱性質(zhì)相對更好一些,價格也比較高。而在中醫(yī)傳統(tǒng)上有黑色入腎的說法,因此黑胡椒更偏于治療下焦病。
胡椒是一個常見的調(diào)味料,作為調(diào)味料,主要還是起到溫胃和開胃的作用。胡椒的氣味比較濃郁,比花椒和小茴香都濃,因此胡椒開胃行氣的作用更好。擅長治療胃寒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病例】①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姜、女用當歸,酒下。(《壽域神方》)
②治胃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nèi)入白胡椒七粒,線扎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滾水下,如壯實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熱作饑,以粥飯壓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鏡》)
③治反胃嘔噦吐食,數(shù)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兩(微煨切)。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圣惠方》)
④治翻胃及不怕飲食:半夏(湯洗十遍)、胡椒。上等分,為細末,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百一選方》)
⑤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曬干,醋浸不計遍數(shù),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⑥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碾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wèi)生易簡方》)
⑦治霍亂吐瀉:胡椒四十九粒,綠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勻,木瓜湯服一錢。(《仁齋直指方》)
胡椒上氣還是比較強的,特別是胡椒粉,單獨用胡椒粉治療反胃,我覺得這個方子不好,最起碼有的時候溫胃降逆的藥,也沒有必要選擇胡椒。當然了,做成丸劑還是可以的。只不過有沒有價值做丸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胡椒的辛散行氣的作用很好,因此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以用于牙疼、心腹猝冷、跌打腫痛、產(chǎn)后刺痛等疾病。
【病例】①治風蟲牙痛:胡椒、蓽撥等分。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衛(wèi)生易簡方》)
②治風蟲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絲綿包作一粒,患處咬定,涎出吐去。(《韓氏醫(yī)通》)
胡椒粉的刺激性比較強,也可以用于風寒外感類的輕證。胡椒粉的刺激味道能夠刺激呼吸道,從而通暢呼吸道。而胡椒粉溫胃的作用也能夠用于感受風寒。
胡椒能下氣,這個下氣也就是能開胃氣,降胃氣。因此胡椒可以用于食欲不振、冷氣上涌,以及胃腸因為受寒導致的氣逆。
但是胡椒粉的化痰作用則比較霸道。怎么知道胡椒粉化痰?用棉棒蘸點胡椒粉湊近鼻子,很快就能噴嚏連連,就連警用也是胡椒噴霧,還有女生用的胡椒防狼劑,遇到色狼就噴一通,都是利用的胡椒對于呼吸道的刺激性。
不僅僅是刺激呼吸道,胡椒還能刺激眼睛分泌眼淚,刺激胃腸道分泌消化液,等等。胡椒具有一系列的刺激作用,可以刺激接觸胡椒的官竅和消化道分泌粘液。這種作用如果換一個思維,就是搜絡(luò)剔痰。
搜絡(luò)剔痰,就是說這個藥無所不到,所到之處能夠刺激身體做出反應(yīng),如果是經(jīng)絡(luò)或者內(nèi)臟存在痰飲,經(jīng)過這種刺激以后,就會分泌粘液,這就是痰,再經(jīng)過代謝排出體外。
因此說胡椒搜絡(luò)剔痰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藥物。
很多中醫(yī)都說,要想搜絡(luò)剔痰,還是動物藥好,比如蜈蚣、全蝎這一類的,就是搜絡(luò)剔痰。但是胡椒也能搜絡(luò)剔痰,而且胡椒比蜈蚣那可是便宜太多了。
類似的藥物還有皂角
當然了,胡椒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用量一般都比較小,看上面的病例,用的最多的也就是49個胡椒粒。
胡椒的消痰的作用可以用于胃腸道的寒痰食積,也可以用于癲癇。用于治療癲癇,單用白胡椒有效,用胡椒和蓽茇等分做末服用也可以。
【病例】治療癲癇:①《肘后備急方》將胡椒放到胡蘿卜中陰干,研粉服。
②白胡椒6-9克,醋浸后服用。
另外胡椒還有解毒作用,可以解魚、蟹的毒,也可以用于治療蜈蚣咬傷
【病例】治蜈蚣咬傷:胡椒,研末調(diào)敷。(《多能鄙事》)
胡椒性溫,利用它的溫性外用也有一些作用。
【病例】①治陰囊濕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處,每天二次。(《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②治凍傷: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內(nèi),七天后過濾使用。涂于凍傷處,每日一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病例】治療皮膚病:先取紫皮蒜搗爛,再加入細胡椒粉(2:1)共搗成糊狀備用。治療時先用三棱針在雙側(cè)耳背靜脈點刺放血;并在一側(cè)耳輪腳凹陷處劃破表皮(1?2厘米長的豎切口),雙耳交替劃割。按無菌操作進行。然后取椒蒜泥約米粒大放于膠布上,貼在切口處固定。每4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0天。觀察各種皮膚?。ㄉ窠?jīng)性皮炎、牛皮癬、濕疹、痤瘡、神經(jīng)瘙癢癥、過敏性皮炎)共219例,治愈156例(71.2%),進步56例(25.1%)。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一般無不良反應(yīng),僅極個別病人治療后訴心慌,煩躁。
【病例】治療神經(jīng)衰弱:取白胡椒1粒(剪成兩半)置于耳穴部位,膠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壓敷藥部位至有發(fā)熱感,每日4?6次。捏壓時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壓無刺激時,需重新更換。一般宜持續(xù)2周,如有反復則宜繼續(xù)第二療程。取穴:神經(jīng)衰弱-枕、腎、神門;神經(jīng)衰弱綜合癥-皮質(zhì)下、額、心。初步觀察,對失眠、頭痛、頭昏、入睡困難、睡眠浮淺等療效顯著,對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療效較差。
【病例】治療慢性氣管炎和喘息:將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鐘,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選穴:膏盲,定喘,腳骨前壓痛點(天突至膻中穴之間的壓痛點),膻中,肺俞。治療時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開1厘米長、0.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鉗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脹感和喉頭發(fā)熱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蓋好敷料,不必縫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須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將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進針后待有酸麻脹感時快速注入0.7?1.0毫升(成人量)藥液。選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氣,膻中,豐隆,孔最??山惶孢x用,每次2?3穴。7?10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二個療程可望不咳不喘。
胡椒還可以用于其他一些基本,大都是用的胡椒溫散的性質(zhì)或者是除痰的作用。
【病例】①治缺鈣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雞蛋皮兩個。將上藥焙黃后共研成粉,分為十四包。每日一包,開水沖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②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胡椒、樸硝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溫湯調(diào)下二錢匕,并二服。(《圣濟總錄》二拗散)
③治療腎炎:取白胡椒7粒,新鮮雞蛋1個。先將雞蛋鉆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裝入雞蛋內(nèi),用面粉封孔,外以濕紙包裹,放入蒸籠內(nèi)蒸熟。服時剝?nèi)サ皻ぃ瑢㈦u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個,小兒每日1個。10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療程,一般用3個療程。試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腎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
在現(xiàn)代研究中發(fā)現(xiàn)胡椒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具體是讓患者口含少量胡椒粉,然后測量血壓,患者的血壓都有所升高。另外還有舌頭的辛辣感覺、頭部或者全身發(fā)熱等作用。
胡椒的作用就說這些吧。
胡椒的用量一般都不大,一般是略大于食用的劑量。正常情況下如果做湯劑,也就在5克以下,即便是大量應(yīng)用,也不會太大。
如果做胡椒粉裝膠囊,也就是每次0.6-1.5克,0#膠囊殼每個大約能裝0.3克中藥。
胡椒的禁忌:注意陰虛有火者忌服。
①《海藥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②《本草備要》:'多食發(fā)瘡痔、臟毒、齒痛目昏。'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fā)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nèi)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胡椒在本草綱目有一段評價: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近醫(y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
赤砂糖
嚴格來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買到砂糖了,能買到的都是綿糖。不過效果類似,也一樣用。
赤砂糖甘,溫,歸肝、脾、胃經(jīng)。功效補脾緩肝,暖胃散寒,舒筋止痛,活血散瘀。
赤砂糖現(xiàn)在開藥都不用了,只是在民間作為偏方使用。以前的赤砂糖是一味重要的中藥,在古埃及,只有貴族在嚴重肚子疼的時候才能得到一點赤砂糖,價格比黃金都貴。
作為家庭來說,暖胃散寒主要有兩個藥物,一個是生姜,一個是赤砂糖,但是它們兩個也有不同,其中生姜多用于外感病,而赤砂糖多用于腹痛和痛經(jīng)。這兩者之間有一個主要的區(qū)別,就是生姜味道辛辣,而砂糖味道甘甜。而辛辣會刺激喉嚨,太甜會損傷牙齒。因此在病人存在喉嚨痛或者牙痛的時候,就需要二選一。
當然了,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實際上這兩者的副作用還有很多
作為赤砂糖,首先是可以暖胃散寒,以及補脾氣。不僅是赤砂糖補脾,白砂糖也會補脾,因為甘入脾,甘味食物和藥物就會健脾氣。
赤砂糖暖胃散寒,健脾補脾的作用可以用于胃寒腹痛和寒性的泄瀉,這個寒瀉的標準是舌淡白,脈細緩,大便水瀉沒有氣味。
赤砂糖的暖胃和其他的藥有一個不同點,其他的溫性藥用多了會口干,而赤砂糖有潤喉生津的作用,它可以生別的副作用,但是一般不口渴。
赤砂糖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活血化瘀,特別是婦科痛經(jīng)常用。
中醫(yī)有紅入血的說法,比如紅花、赤芍,都是入血分的。赤砂糖也入血分,暖血、行血,血氣暢通了,瘀血也就化了。
而白砂糖則是入氣分的,能壯氣分。
赤砂糖也是產(chǎn)婦常用的,可以治療產(chǎn)后惡露不行。以前窮的時候,誰家生孩子都是送點雞蛋和紅糖。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味藥能夠緩和肝氣。
當然了,看到這句話就會有一個疑問,肝經(jīng)急迫多屬于熱,怎么能用赤砂糖呢?這個不見得,肝經(jīng)拘急比如筋脈拘急,就有很多是傷寒的,就可以用赤砂糖。
如果是偏于熱的肝經(jīng)拘急,赤砂糖當然不能用了,可是可以用它媽,那就是甘蔗。雖然赤砂糖是熱的,但是甘蔗是涼的。
赤砂糖的功效大體就說這些。赤砂糖的劑量沒有限制,你要是能吃二斤也沒問題,最多也就是吃撐了。
赤砂糖的副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注意有痰濕和濕熱中滿者及兒童慎服。
①《食療本草》:'多食損齒,發(fā)疳匿,不可長食之。'
②《本經(jīng)逢原》:'助濕熱,不可多食。'
赤砂糖產(chǎn)于甘蔗,是甘蔗經(jīng)過榨汁熬制而成的,甘蔗本身甘寒,經(jīng)過煉制以后得到火氣,性質(zhì)轉(zhuǎn)變成為溫熱。但是赤砂糖在物質(zhì)上和甘蔗大體相同,特別是生津液的作用、平肝緩肝的作用、補中健脾的作用,都是一脈相承的。
這就是為什么別的溫熱藥吃多了都會口干,而赤砂糖能夠養(yǎng)津液。
赤砂糖的第二個特性就是它的顏色,赤色入血,因此多用于婦科病。
關(guān)于赤砂糖就說這些吧。
辣椒
現(xiàn)在辣椒有很多種,但是入藥的辣椒指的是狠辣的那種,說的也就是它的辣味。不辣的柿子椒不能入藥。
辣椒辛、熱,歸心、脾、胃經(jīng)。功效溫中散寒,健胃消食,祛風行血,解郁消痰。
辣椒的溫中散寒就不多解釋了,可以用于胃寒氣滯、胃腸脹氣、寒性的嘔吐瀉痢、消化不良、宿食積滯等疾病。
有的書說辣椒降氣,這主要是指辣椒可以治療嘔吐和噎膈,當然前提是辯證為胃寒。辣椒屬于味道非常厚重,氣味也重,但是不如味道,因此可以用于降氣,主要是降胃氣。
辣椒祛風止痛的作用也很好,可以用于風濕疼痛、腰肌疼痛等風寒侵襲導致的疾病,外用還可以用于治療凍瘡。當然了用辣椒的植株燙洗凍瘡也很有效。
辣椒外用還可以用于疥癬、外科炎癥、外傷瘀血腫痛等疾病。
辣椒的作用大體就是這些吧。在劑量上主要是針對患者的承受能力,一般都用量不大,即便是極少數(shù)患者能吃掉一碗辣椒,處方也未必需要一碗辣椒。
辣椒的禁忌:注意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肺結(jié)核以及痔瘡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陰虛火旺忌服。
①《藥性考》:多食眩旋,動火故也。久食發(fā)痔,令人齒痛咽腫。
②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瘡癤、牙痛、患咳嗽不宜食用。
辣椒的一些方子我附在后面:①治痢積水瀉:辣茄一個。為丸,清晨熱豆腐皮裹,吞下。(《醫(yī)宗匯編》)
②治瘧疾:辣椒子,每歲一粒,二十粒為限,一日三次,開水送服,連服三至五天。(吳縣《單方驗方選編》)
③治凍瘃:剝辣茄皮,貼上。(《綱目拾遺》)
④治毒蛇傷: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腫定痛,傷處起小泡,出黃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蚪罓€敷傷口,亦消腫定痛。(《百草鏡》)
⑤治療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適量黃酒調(diào)成糊狀。用時涂于油紙上貼于患部,外加膠布固定。治療65例,有效者25例,明顯見效者23例,癥狀消失者1例,無效16例。多數(shù)在用藥后15?30分鐘內(nèi)局部發(fā)熱,1小時后局部有燒灼感;部分病人有觸電感。發(fā)熱燒灼感常持續(xù)2?24小時,最長可持續(xù)48小時,并有全身熱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藥后覺關(guān)節(jié)活動靈活柔軟,有輕快感。檢查可見局部充血、發(fā)熱,少數(shù)病人發(fā)生皮疹和水泡。
⑥治療一般外科炎癥:取老紅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處,每日1次;或用油調(diào)成糊劑局部外敷,每日1?2次。臨床治療腮腺炎、蜂窩織炎、多發(fā)性癤腫等共557例,用藥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⑦治療凍瘡、凍傷:取辣椒1兩切碎,經(jīng)凍麥苗2兩,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鐘,去渣。趁熱浸洗患處,每日1次。已破潰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溫暖。治療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無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藥1次,最多者11次,絕大多數(shù)在5次以內(nèi)。有潰瘍形成者療效較差,且洗時有痛感;發(fā)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療效不及發(fā)生在手足者滿意。有用辣椒30克連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繼續(xù)熬至翻滾后10?15分鐘,濾去辣椒,再加入樟腦15克混勻。于凍傷初起時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
⑧治療外傷瘀腫:用紅辣椒曬干研成極細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勻攪拌,待嗅到辣味時,冷卻凝固即成油膏。適用于扭傷、擊傷,碰傷后引起的皮下瘀腫及關(guān)節(jié)腫痛等癥,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12例,7例痊愈,3例癥狀減輕,2例效果不顯。有效病例一般敷藥4?9次。
硫磺
提起硫磺,化學課本中沒少學到。在古代,硫磺是傳統(tǒng)黑火藥的主要成份,也就是硫磺、芒硝和木炭。因此在中醫(yī)第一課就講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第一句就是“硫磺原是火之精,樸硝一見便相爭?!?/p>
硫磺是火之精,因此硫磺具有補火助陽的功效。民國時期著名中醫(yī)張熙純就擅長使用硫磺做溫里藥,就是用它的價格便宜,作用明顯。
硫磺作為一種礦物質(zhì),容易夾雜雜質(zhì),比較有害的雜質(zhì)就是砷和碲。大家知道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因此硫磺的選材和炮制就很重要。
硫磺大體分為幾種,一種是生硫磺,就是普通硫磺,再就是人工硫磺,這兩者都是生硫磺。普通硫磺一般是含硫溫泉升華凝結(jié)到巖石上的,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內(nèi),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fā)光,有臭氣。
溫泉邊收集的也叫做天生磺
通過化學方法提煉的叫做舶上硫磺,也叫舶黃、白硫磺。
炮制硫磺有這樣幾種方法,首先的豆腐煮,就是把一塊豆腐剖開,把硫磺塊放在中間,用繩子纏起來煮,一直煮到豆腐呈現(xiàn)黑色或者墨綠色,取出硫磺漂洗干凈,晾干。
第二種方法是蘿卜制,就是把硫磺和蘿卜一起煮到蘿卜爛了為止。
第三種方法是豬大腸制,就是把硫磺放入豬腸里面,兩端系住,每次煮三個小時,完了換豬大腸再煮,煮三次,煮后晾干
古書上所說的硫磺很多都是生硫磺,沒標注炮制方法的都是生硫磺。比如張熙純的書所提到的就是生硫磺。而且張熙純認為,生硫磺用量少功效高。而炮制硫磺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燥渴。但是用生硫磺必須是正品,也就是純凈、透明、沒有雜質(zhì)的。
可惜的是,限于藥典規(guī)定,現(xiàn)在藥店作為內(nèi)服供應(yīng)的硫磺都是制硫磺。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硫磺以后,一部分硫磺會在腸道中形成硫化氫,刺激腸壁增加蠕動,而起緩瀉作用。硫化氫在體內(nèi)產(chǎn)生極慢,故致瀉作用不強,且與用量大小無關(guān)。若腸內(nèi)容物中脂肪性物質(zhì)較多時,易產(chǎn)生大量的硫化氫。因此服用硫磺以后應(yīng)該禁忌油膩。
當然了,現(xiàn)在有錢人都吃肉桂,沒錢人才吃硫磺。窮到吃硫磺治病的時候,飲食油膩的也就少了。
關(guān)于硫磺的毒性我們就說這些
硫磺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jīng)。功效: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nèi)服補火助陽通便。
硫磺是收錄在外用藥的,絕大部分功效都是外用,因為我們只說一下內(nèi)服的部分,外用的留著到講外用藥的時候再去說。
作為內(nèi)服,硫磺主要是補火助陽和溫脾通便的作用。當年張熙純用它就是治療實寒證,全身冰冷的,也就是替代肉桂的作用。硫磺和肉桂都是小劑量服用,溫火助陽,逐步恢復陽氣。因此在溫火助陽方面作用類似。
因此硫磺能大補命門真火而助元陽,常用語腎陽衰微,下元虛冷等癥狀,可以用于陽痿、遺精、尿頻、帶下、虛寒哮喘、心腹冷痛等癥狀,這些癥狀的病因都是真陽虛寒。
另外硫磺也可以用于陰寒內(nèi)盛、凝滯冷痛的癥狀。比如《本事方》的還陽丹,用硫磺治療陰毒導致的面青肢冷,腹痛?!短交菝窈蛣┚址健返慕鹨旱ぃ怯昧蚧桥涑嗍委熌凶友I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僻。
另外硫磺還可以用于久瀉久痢和便秘。我們剛提到過,硫磺在腸道中能夠產(chǎn)生少量硫化氫,因此具有緩瀉作用,這種緩瀉的作用可以用于便秘的治療,當然是冷秘。大乘氣湯那種便秘用硫磺肯定不合適。
但是硫磺同樣也可以用于虛寒導致的久瀉久痢。比如說著名老中醫(yī)張志秋治療命門火衰導致的泄瀉就擅長使用硫磺。張老認為,這種泄瀉的病機在于久瀉傷陽,溫運失職,臟腑虛寒。用四神丸雖然可以溫腎暖脾,但是對于陳寒痼冷,陽虛久瀉的重癥,四神丸的藥力不足,如果加上生硫磺,效果就非常好。
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說硫磺:久患寒瀉,脾胃虛寒,命欲重盡者,須用此為主。
因此能看出,硫磺的雙向作用,一方面能夠刺激消化道產(chǎn)生緩瀉,另一方面能夠治療陳寒痼冷、陽衰寒凝的久瀉久痢。這兩個并不矛盾,久瀉久痢要的是溫陽,是恢復生機。而硫磺刺激消化道導致緩瀉,也可以看著溫陽而通腹氣的作用。
硫磺的功效大體就說這些。關(guān)于硫磺的劑量,一般制硫磺不超過三克。生硫磺應(yīng)該從少量開始,也就是從零點幾克開始,逐步增加。而且使用生硫磺的時候需要把好質(zhì)量關(guān)。
硫磺的禁忌:注意本品有毒,內(nèi)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陰虛火旺患者及孕婦禁用。
①《藥對》:'曾青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樸硝、鐵、醋。'
②《本經(jīng)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濕熱痿痹,良非所宜。'“熱邪亢盛者禁用。”
③《本草衍義》:“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p>
④《得配本草》:“忌禽獸血?!薄瓣幪撜呓??!?/p>
⑤《本草用法研究》:“外瘡紅腫者、有內(nèi)熱便閉者禁?!?/p>
關(guān)于硫磺就說這些吧,外用部分等到說外用藥的時候再說。
附:服硫黃法(張錫純)
嘗觀葛稚川《肘后方》,首載扁鵲玉壺丹,系硫黃一味九轉(zhuǎn)而成。
治一切陽分衰憊之病。而其轉(zhuǎn)法所需之物頗難備具,今人鮮有服者。愚臨證實驗以來,覺服制好之熟硫黃,猶不若徑服生者其效更捷。蓋硫黃制熟則力減,少服無效,多服又有燥渴之弊。
服生硫黃少許,即有效而又無他弊也。十余年間,用生硫黃治愈沉寒錮冷之病不勝計。蓋硫黃原無毒,其毒也即其熱也,使少服不令覺熱,即于人分毫無損,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論硫黃者,莫不謂其功勝桂、附,惟徑用生者系愚之創(chuàng)見,而實由自家徐徐嘗驗,確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穩(wěn)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黃者數(shù)百人,莫不飲食加多,身體強壯,皆愚為之引導也。今略舉生硫黃治驗之病數(shù)則于下∶
一孺子三歲失乳。頻頻滑瀉,米谷不化,瘦弱異常。俾嚼服生硫黃如綠豆粒大兩塊,當日滑瀉即愈,又服數(shù)日,飲食加多,肌肉頓長。后服數(shù)月,嚴冬在外嬉戲,面有紅光,亦不畏寒。
一叟年近六旬,得水腫證。小便不利,周身皆腫,其脈甚沉細,自言素有疝氣,下焦常覺寒涼。愚曰∶欲去下焦之寒,非服硫黃不可。且其性善利水,施之火不勝水而成水腫者尤為對證。為開苓桂術(shù)甘湯加野臺參三錢、威靈仙一錢,一日煎渣再服,皆送服生硫黃末二分。十日后,小便大利,腫消三分之二。下焦仍覺寒涼,遂停湯藥單服硫黃試驗,漸漸加多,一月共服生硫黃四兩,周身腫盡消,下焦亦覺溫暖。
一人年十八九,常常嘔吐涎沫,甚則吐食。診其脈象甚遲濡,投以大熱之劑毫不覺熱,久服亦無效驗。俾嚼服生硫黃如黃豆粒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時覺微溫為度。后一日兩次服,每服至二錢,始覺溫暖。共服生硫黃四斤,病始除根。
一數(shù)月孺子,乳汁不化,吐瀉交作,常常啼號,日就羸瘦。其啼時蹙眉,似有腹疼之意。俾用生硫黃末三厘許,乳汁送服,數(shù)次而愈。
一人年四十許,因受寒腿疼不能步履。投以溫補宣通之劑,愈后,因食豬頭(豬頭咸寒與豬肉不同)反復甚劇,疼如刀刺,再服前藥不效。俾每于飯前嚼服生硫黃如玉秫粒大,服后即以飯壓之。試驗加多,后每服至錢許,共服生硫黃二斤,其證始愈。
一叟年六十有一,頻頻咳吐痰涎,兼發(fā)喘逆。人皆以為勞疾,未有治法。診其脈甚遲,不足三至,知其寒飲為恙也。投以拙擬理飲湯加人參、附子各四錢,喘與咳皆見輕而脈之遲仍舊。因思脈象如此,非草木之品所能挽回。俾服生硫黃少許,不覺溫暖,則徐徐加多,兩月之間,服生硫黃斤余,喘與咳皆愈,脈亦復常。
一婦人年五旬,上焦陽分虛損,寒飲留滯作嗽,心中怔忡,飲食減少,兩腿畏寒,臥床不起者已二年矣。
醫(yī)者見其咳嗽怔忡,猶認為陰分虛損,復用熟地、阿膠諸滯泥之品,服之病益劇。后愚診視,脈甚弦細,不足四至,投以拙擬理飲湯加附子三錢,服七八日咳嗽見輕,飲食稍多而仍不覺熱,知其數(shù)載沉,非程功半載不能愈也。俾每日于兩餐之前服生硫黃三分,體驗加多,后服數(shù)月,其病果愈。
按∶古方中硫黃皆用石硫黃,而今之硫黃皆出于石,其色黃而亮,砂粒甚大,且無臭氣者即堪服食。且此物燃之雖氣味甚烈,嚼之實無他味。無論病在上在下,皆宜食前嚼服,服后即以飯壓之。若不能嚼服者,為末開水送服亦可,且其力最長,即一日服一次,其熱亦可晝夜不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