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的鼻祖是唐宋時期的銅紅釉,特別是北宋鈞窯的玫瑰紅、海棠紅等釉色的燒制成功,為釉里紅的創(chuàng)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釉里紅瓷器應該創(chuàng)燒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輝煌于清代。
釉里紅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后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
當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產生,特別是元代中后期,這種制瓷技術得到了提高,從現(xiàn)有的實物來看,釉里紅的發(fā)色還是有不錯的表現(xiàn)。
元 釉里紅地白花暗刻牡丹紋玉壺春瓶一、舉步艱難的元代釉里紅
元初,用銅紅料作釉下彩繪的工藝已經被工匠們掌握,但因工藝要求高,技術上難以突破,導致釉里紅工藝發(fā)展緩慢。
1979年在江西豐城發(fā)現(xiàn)了一件青花和釉里紅合繪一體的樓閣式谷倉,上有元至元戊寅即1338年的紀年銘文。
從釉色看,它呈灰暗深紫色,并未燒好,而同期的青花瓷已有巨大進步,足見釉里紅工藝的復雜。
造成元代釉里紅技術落后的又一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市場需求。元代青花的飛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伊斯蘭地區(qū)對藍白相間的青花瓷的喜愛,誘人的出口瓷的利益成為元青花成熟的催化劑,而釉里紅卻得不到相應的經濟刺激。
用寥若晨星來比喻存世的元釉里紅并不為過,迄今存世的元釉里紅不過數(shù)十件,還有不少是殘破的。
元 釉里紅線繪開光花鳥紋罐
幾十年來元代釉里紅代表性的發(fā)現(xiàn)有:
1964年,北京豐臺元代塔基出土影青釉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
1970-1980年,韓國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上發(fā)現(xiàn)1.8萬件中國陶瓷器,其中有一件釉里紅雙葉紋詩文碟,雙葉用胎上刻暗紋填釉里紅的方法。
1976年,江蘇吳縣發(fā)現(xiàn)元釉里紅暗龍紋蓋罐,釉里紅呈色明麗,艷若胭脂。
1980年,江蘇西高安窖藏出土了二十件元青花,同時出土四件元釉里紅,分別為花鳥紋罐、蘆雁紋匜、折枝菊紋轉心杯、堆塑螭龍紋轉心杯等。
元 釉里紅彩斑貼塑蟠螭龍紋高足轉杯此外,還有一些元代釉里紅殘件瓷片的發(fā)現(xiàn)。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東南亞一帶元釉里紅小罐的發(fā)現(xiàn),這些小罐5-8厘米高,有雙耳,可系繩,據(jù)說是當?shù)厝瞬貦壚朴?,就稱其為“檳榔”,同樣造型和紋樣的還見青花瓷。
縱觀這些已發(fā)現(xiàn)的元代釉里紅,有這些工藝上的特點:
釉里紅呈色多種,鮮紅的較少,大多趨灰,有明顯暈散,有溫度失控而銅紅料“燒飛”的變白現(xiàn)象;施青白釉或白釉,和同期青花相比釉面較深;采用白地釉里紅繪畫或刻劃暗紋后釉里紅涂地的方法,以色塊裝飾為主,較少線描紋飾;造型品種簡單,僅玉壺春瓶、罐或是杯、匜等幾種。
這些特征都說明了元代釉里紅的原始狀態(tài),但這并未影響其藝術價值,每一件元代釉里紅都是價逾黃金的珍寶。
二、官窯明代釉里紅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超經濟力量的存在,給各種自然物品賦予非自然的神秘色彩,明代時,釉里紅成為惟有官窯才能燒制,惟有官府才能使用的品種。
元末時,農民起義隊伍稱紅巾軍,朱明王朝建立后,對紅色也有著特殊的情感,士兵均著紅襖。
紅色是明代象征皇權的神秘力量,使明初釉里紅的制作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
初釉里紅由官窯燒制,在技術的改進上有了財力的保證,使明初釉里紅技術得到很大的發(fā)展。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三、明初洪武釉里紅的特點
線描紋飾的成熟——明代釉里紅在裝飾上采用線描方法,改變了元代釉里紅以色塊為主的原始裝飾工藝。洪武釉里紅采用了勾勒點染、雙勾填色等多種技法,能自如的表現(xiàn)各種紋飾。
釉里紅呈色的改進——明初釉里紅的呈色有了改進,整件器物的色澤統(tǒng)一,已較少見到含灰或燒飛的現(xiàn)象。
洪武時,呈色有艷紅、深紅和灰紅三種,艷紅和深紅的有暈散,灰紅的一般無暈散。
明 洪武釉里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紅以大盤、大碗、大瓶等巨型器為主,其中直徑40厘米的大碗更是典型器物。對這種直徑一尺多的大碗的真正用途目前還是個謎,有人猜測這種巨型碗可能是祭祀用具,使之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明代釉里紅技術上的改進完成于永樂和宣德兩朝,到永宣時,釉里紅呈色已嬌艷欲滴,釉面油潤晶瑩,紋飾繪畫趨向簡約和靈動,達到了釉里紅制作的巔峰。
除了傳統(tǒng)的白地上用釉里紅繪畫外,還出現(xiàn)了紅地白花等新品種,最為成功的是一種稱為寶石紅的三魚紋和三果紋高足碗。
這種碗的外壁有三條小魚或三枚果子,以紅釉填涂,紅寶石般的艷紅而閃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傳說以西洋紅寶石填入,成為宣德官窯的一代絕品。
明 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宣德以后,官窯釉里紅因制作難、成本高已很少制作,而以低溫紅釉替代,明中后期官窯釉里紅雖有個別存世,但和洪武釉里紅的雄偉、永宣釉里紅的華貴已不可同日而語。
四、官民窯并舉的清代釉里紅
釉里紅工藝明代后期幾乎失傳,明末清初時,首先由民窯恢復生產。
這時的一些民窯小碗上,采用青花和釉里紅合繪一體的方法,大多以青花畫枝葉,以釉里紅畫花朵,淡雅中透出幾分喜氣。
清 雍正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康熙、雍正、乾隆時,官窯很注重釉里紅技術的恢復,這三朝官窯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紅作品。
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紅呈色有了改進,呈色紅中透紫,既無元明釉里紅的紅艷,也無因燒制不好而出現(xiàn)的灰黑或燒飛。
同時,清代的釉里紅呈色已能分出濃淡色階,這是又一個重要進步。
這時的官窯釉里紅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復雜而多樣的繪畫方法相比,在表現(xiàn)能力上還有有一定差距。
采用青花和釉里紅合繪一體,是最多的裝飾手段,如雍正官窯的八仙過海青花釉里紅碗上,以青花畫八仙人物、釉里紅畫海水,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乾隆時的云蝠紋以青花畫靈芝云,以釉里紅畫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創(chuàng)作。
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窯中被不斷仿制,但無論從青花、釉里紅的呈色和繪畫技巧來看,都相距甚遠,譏以效顰并不為過。
五、清代中后期的釉里紅生產
清乾隆到嘉慶時,民窯有一種青花釉里紅盤是大宗產品。
盤一般直徑在30厘米上下,盤中青花釉里紅鳳穿牡丹、松樹仙鶴等吉祥圖案,做工一般,青花混濁,釉里紅也暗淡。
在當時商品環(huán)境下能讓大眾買得起的釉里紅,只能做到這種水平,以維持低價。
清 乾隆釉里紅三果紋梅瓶清末民初中,有一種青花釉里紅鯉魚盤是非常成功的設計,造型抽象但靈動異常,魚身輪廓和周圍水草以偏紫的青花勾勒,魚身中用釉里紅畫斜格紋,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搭配,都恰到好處。
這種盤口徑有25厘米和30厘米兩式、魚紋又有雌雄之分(雄魚瘦長而雌魚肥胖),據(jù)說這種盤在民國初頗受殷實人家歡迎,取“年年有余(魚)”之意。
在吉慶日專門用來盛肉,反映了農耕社會的美好向往,釉里紅經過數(shù)百年發(fā)展,至此也許是一個圓滿的句號。
誕生于民窯的釉里紅在明代被官窯襲斷,到清代官民窯并舉的盛況又被民窯獨秀的局面替代。西方一位哲人說,任何事物都有回歸到自身初始狀態(tài)的趨向,釉里紅的發(fā)展歷程似乎也證明了這個道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