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多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相互疊加的結果,但是何種環(huán)境因素通過何種途徑影響血壓,一直沒有強有力的結論和相關證據;過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外周血管重塑和機體中樞調控方面,也未得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故在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仍處于“治標”的層面,“吃降壓藥血壓下降,不吃降壓藥血壓升高”,長期或終生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是現代高血壓治療的主流理念,也顯示出目前高血壓臨床治療的無奈。
近來研究發(fā)現,人體內部的生態(tài)系統-腸道生物在代謝疾病中的潛在作用已被揭示,特別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腸道菌群之前多被認為主參與維持消化道的良性平衡、抵御外源微生物侵襲,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于關注腸道與其它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之間的聯系,其中腸道菌群與高壓病發(fā)生的關系備受關注,故高血壓病患者,關注自己的腸道菌群健康!
1.什么是腸道菌群健康?
人體微生物組指寄居在人體的全部微生物總和,由微生物組與人體生存環(huán)境相結合形,分布于人體皮膚、胃腸道、陰道、肺和口腔等同部位。一個正常成人體內,腸道細菌總重量可達1.0~1.5kg,人體腸道中棲息著500~1000種細菌,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基因組”。
研究發(fā)現腸道菌群中厚壁菌和擬桿菌占了腸道菌群數量的98%以上。厚壁菌中球形梭菌亞群和柔嫩梭菌亞群占比過半,主要幫助宿主從膳食中吸收能量。擬桿菌具有碳水化合物發(fā)酵,參與多糖代謝、膽汁酸和類固醇代謝,維持腸道正常生理等諸多功能。
腸道菌群在維持全身和腸道免疫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菌群的數量和組成隨著宿主的年齡、飲食、生活方式和疾病狀態(tài)而改變。尤為重要的是,腸道菌群的變化還和慢性炎癥等疾病有密切關系,例如,哮喘、過敏、炎性腸病和感染性疾病等;故有學者認為幾乎所有非遺傳性疾病均和腸道菌群相關。
2. 高血壓患者腸道菌群有哪些改變?
早在2015年,Yang等發(fā)表在高血壓雜志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將高血壓大鼠的糞便菌群移植到正常大鼠體內,結果正常大鼠的血壓也開始升高。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分泌乳酸的菌群顯著增加,而產酪酸菌數量顯著減少。其它一些實驗研究也顯示,實驗動物的血壓水平主要與腸道菌群豐富性、多樣性的改變,不同菌群間比例改變,不同類別菌種的失調相關。無論是對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腸道菌群的觀察,還是在長期血管緊張素Ⅱ輸注的大鼠模型中,均發(fā)現腸道菌群的數量、豐度和均勻分布程度明顯降低,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比值顯著增加,產生酯類和丁酸的菌群顯著減少,分泌乳酸的菌群顯著增加,出現菌群失調的狀態(tài)。通過對比高血壓人群與正常血壓人群的腸道菌群結構差異,或不同高血壓分型之間的菌群差異,已經發(fā)現了與高血壓相關聯的優(yōu)勢菌群,明確了腸道菌群失調與人類高血壓具有確定的相關性。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蔡軍等學者,對41例健康對照組,56例高血壓前期患者,99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進行了全面的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分析,并將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來進一步觀察腸道菌群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1)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高血壓患者腸道微生物基因數量比對照組少,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顯著降低,高血壓組具有更多比例的普氏腸型,即高血壓病患者腸菌少,普氏腸型細菌多。
(2)通過檢測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發(fā)現腸道中普氏和克氏菌,在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組中顯著增多;且高血壓前期組已經開始表現出與高血壓組類似的微生物組特征,這提示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早于高血壓癥的出現。
(3)既然高血壓前期已經出現了微生物的異常,檢測一下腸道菌群的構成可以提前知道高血壓的風險;采用基于微生物群和代謝物的疾病分類數據模型,和基于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模型對試驗中的人群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可以準確地區(qū)分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個體。
(4)通過分離高血壓患者腸道菌群,然后把它們喂給無菌小鼠,非常有意思的是,發(fā)現移植高血壓患者糞便小鼠的血壓,與移植正常人糞便的小鼠相比,確實明顯升高了。這提示腸道中寄居的微生物群落在高血壓發(fā)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 腸道菌群如何導致高血壓?
血壓平衡的形成機理十分復雜,是由多種不同的機制共同控制,近來的研究發(fā)現,高血壓和腸道菌群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1)膳食-微生物-炎癥反應軸:膳食
誘導腸道菌群數量和比例的改變,增加機會致病菌的致病可能,消耗腸屏障保護細菌的數量,影響腸上皮細胞基因表達,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使得進入血液的內毒素增加,引發(fā)慢性炎癥反應。
(2)通過影響血糖、血脂代謝和肥胖等高血壓危險因素而影響血壓:代謝紊亂是高血壓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腸道菌群具有產生膽固醇氧化酶、抑制肝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影響膽鹽的肝腸循環(huán)的作用,而膽固醇的代謝又影響著動脈粥樣硬化的水平,后者與高血壓的進展具有協同作用。
(3)通過釋放調控活性肽、短鏈脂肪酸、氧化三甲胺等代謝產物影響血壓水平:腸道菌群通過胞外蛋白酶、肽酶(羧肽酶、氨肽酶)的水解作用,釋放食物蛋白如乳蛋白中具有降壓活性的肽片段。短鏈脂肪酸是腸道菌群的主要代謝產物之一,以短鏈脂肪酸為主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物通過嗅覺受體78和G蛋白偶聯受體孤兒型調控血壓。膳食中卵磷脂代謝產生的氧化三甲胺、膽堿、甜菜堿可預測心血管病風險,但其代謝必須依賴腸道菌群參與。
(4)微生物-免疫軸參與血壓調節(jié):利用免疫干預的動物模型如Toll樣受體缺陷小鼠進行的研究提示,血壓升高、血管功能障礙、低度炎性狀態(tài),與腸道菌群失衡狀態(tài)有關。
4. 腸道菌群健康能輔助降壓嗎?
腸道菌群對于維持腸道穩(wěn)態(tài)的功能,主要是保證腸道內菌群固有結構,參與機體重要的生理代謝活動,如擬桿菌門細菌產生短鏈脂肪酸、乙酸和丙酸;厚壁菌門成員產生大量丁酸;而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在內的短鏈脂肪酸家族可促進血管擴張,直接參與降壓。
臨床上通過研究難治性高血壓與非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糞便樣本,研究顯示梭菌屬是與難治性高血壓相關聯的優(yōu)勢菌,是難治性高血壓可能的影響因素。曾有學者采用廣譜抗生素,如萬古霉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協助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并獲得成功,說明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可能實現血壓降低,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腸道菌群與膳食結構關系密切,攝入高膳食纖維膳食(包括得舒飲食法)可以直接改變腸道內固有菌群的結構,影響某些腸道菌群的代謝,改善宿主的代謝狀況。在高纖維膳食的動物模型實驗中,高纖維膳食可通過增加擬桿菌的數量及產生乙酸酯的腸菌數量,改變厚壁菌和擬桿菌的比值,增加腸道菌群產生乙酸酯,發(fā)揮其降壓作用。
5. 如何保證腸道菌群健康?
腸道菌群的健康首先是膳食纖維;也就是說腸道菌群健康,維持內部環(huán)境穩(wěn)定,需要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人體第七大營養(yǎng)素-膳食纖維。
研究表明:當攝入的膳食纖維接觸腸道時,腸道菌群以此為食,并釋放它們的脂肪酸信號;當所有被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充斥在血液循環(huán)中時,這種脂肪酸信號就會激活能降低血壓的物質(Gpr41)。
膳食纖維就是谷物蔬菜中不易被消化的纖維部分,人的消化酶根本就沒辦法消化吸收它,但是它的攝入有益于腸道細菌的生長。而現代人的膳食纖維攝入量是遠遠不夠的,遠古時,人類每天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是200到400克,而現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達城市,平均一天最多只吃進去15克的膳食纖維,所以要在日常飲食中補充一定量的膳食纖維。
根據美國國家衛(wèi)生院發(fā)表的研究報告,建議高血壓患者采用降血壓的得舒飲食法(DASH Diet,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來輔助控制血壓。得舒飲食法的主要特點是高鉀、高鈣、高鎂、高磷及高膳食纖維,可通過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減少飽和脂肪酸的累積,影響腸道菌群健康等機制,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需強調的是因為得舒飲食是高磷及高鉀的攝取,第3期、第4期慢性腎衰竭的病人不宜使用。得舒飲食強調多種天然食物營養(yǎng)素的攝取和搭配,避免加工食品以及油炸物的攝取,并通過補充富含鉀、鎂、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來對抗鈉離子,以改善身體對鹽的敏感度,并能阻止單糖快速吸收,進而改善胰島素抗性,借此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其食譜特點是:
(1)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具體推薦: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成人蔬菜每天吃300~500克,深色蔬菜(富含鎂、鉀和各種生物活性成分)占到1/2以上。水果每天吃200~350克;每天喝300毫升牛奶,血脂異?;蛐枰獪p肥的人可以選擇低脂奶。
(2)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具體推薦:一日三餐至少一餐含全谷和雜豆,每天谷類200~300克,全谷物和雜豆占1/3,比如在大米中加入糙米、燕麥、小米、紅小豆熬成雜糧粥。
聯系客服